明朝嘉靖年間,才子唐伯虎(唐寅)在蘇州築別墅,稱桃花仙館,後因為奉佛,改稱桃花庵,自己也署別號桃花庵主人。他賦詩曰:“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在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另有一首《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別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寅自號六如居士,緣於《金剛經》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天啟間,楊端孝在桃花庵(據說已經不是唐伯虎桃花庵的原址)中供奉准提像,因此又改名為准提庵。庵中同時供奉了唐伯虎、祝枝山和文征明的牌位。
南懷瑾先生當年在台灣講述白骨禅觀,先寫了唐寅的一句詩作為引子:“公案三生白骨禅”。唐伯虎的這首詩是這樣子的:
怅怅莫怪少時年,百丈游絲易惹牽。
何歲逢春不惆怅,何處逢情不可憐。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夢中煙。
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後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
唐伯虎這個居士,當年有沒有修過准提法?我們不得而知。
唐伯虎有沒有修過白骨觀?我們也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是,南懷瑾先生傳的准提法,是可以和白骨觀配合而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