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回憶母親的感人事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身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歷代前賢為“根”,努力發揚他們利眾無我精神;自己也要健全起來,立志成為萬世子孫的“根”。

  1994年4月,是我十年來的第三次赴大陸探親。從揚州來的兄弟,從廣西來的姐姐,從上海來的表親多人,都來到南京的雨花精捨,擠在母親的床前。母親看到三、四十位子孫濟濟一堂,圍繞在身邊,沉思了一下,若有所感地說出一句:“滿樹桃花一棵根。”這句話表面的喻義是說:兒女們雖然散居各處,但都來自同一個家庭;再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子孫們做人處事都能夠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注重根本,因為唯有根本穩固,才能枝葉繁茂,花開果成。雖然母親已經過世三年了,但每次想到“滿樹桃花一棵根”這句話時,仍帶給我無限的追思與啟示。

  記憶中的母親生長在貧困的家庭裡,不曾上過學堂讀書,也不認識字,然而由於她從小受到香火戲劇及講古故事的熏陶,對於因果、忠義的道理了然於心,所以不但通達人情世故,在成語詩詞方面也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母親務本重源的性格,提綱挈領的做事原則贏得大家一致的尊敬與贊歎。

  母親一生中最歡喜的事便是為人排難解紛,但有些人卻批評她多管閒事,母親則經常對我們說:“排難解紛是正事,不是閒事。”記得小時候,鄰居一位做媳婦的因為婆婆待她不好,跑來向母親訴苦。母親聽完了之後,告訴她:“你婆婆到我這裡來,都在說你的好話,說你如何勤儉持家,如何相夫教子……”就這樣一席話,便解開了婆媳之間的芥蒂,從此和好如母女一般。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日戰爭爆發,國軍幾乎每天都到民宅裡搜尋壯丁。有一天,二舅父也被抓走了,母親向當地的警察局申訴:“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兒寡母,無人維持生計,只有統統到你家去生活。”警察局長聞言,立刻放了二舅父。許多人以為母親有什麼背景,紛紛朝她前面一跪,央求她搭救親人,後來有些人竟然也讓她救了出來。

  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母親都能以三言兩語解決,令大家佩服不已,其中也曾遇到對方恩將仇報的情況,而母親也總能本著不卑不亢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鄰居一位姓解的老先生在家裡被水桶絆了一跤摔死了,由於無錢辦理後事,全家坐困愁城,母親好心承諾為其購買棺木,立即搭船到城裡備辦所需,就在回程的船上,才聽說解家的兒子解仁保因為貪財,找了很多人將屍體抬到我家,想要嫁禍於父親。母親立即退回壽衣、棺木,回到家中,見鄰人的屍體已腐爛發臭,血水都流了出來,老實的父親又被巡捕逮往揚州收押,但是她仍然不慌不忙,一如平常般料理家務。當案子被送往蘇州高等法院時,因為解家無人敢出面,而母親在回答法官的問話時,不但簡明扼要,而且神態自若,所以當下就被宣判無罪。

  數年之後,我出家在佛學院就讀,母親竟然不念舊惡,來信要我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家師志開上人有感於母親寬大的胸襟,將解仁保找來,在寺院裡從事打雜的工作。而母親與我雖然關山遠隔,但她的明理與寬容對我一生的影響卻至為深遠。隨著年紀長大,我深深體會到在這個世間上,不必怨恨,不必不平,凡事都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以尊重心來包容,世間上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

  文革時期,因為謠傳我已易服改裝,在台灣當了某軍營的師長,全家人因而被打入“黑五類”。母親雖然每天都出外做工換取口糧,仍然三餐不繼,只得以撿菜葉,吃野草維持生計;此外,三天兩頭還得被抓去審問。但母親從容不迫的態度,往往令公安人員為之目瞪口呆,眼見問也問不出什麼名堂,終於放棄。

  雖然年高七十的母親在文革期間吃足了苦頭,但還是一本善心待人,每天勞動服務之余,還到運河邊挑水回家,將水煮沸了以後,分置在碗裡,方便鄰近的學童放學回家途中解渴之用,後來大家都稱她為“老奶奶”。

  十年的文革總算過去了,大鍋飯的時代逐漸遠逝,個人可以擁有一些私財。每次鄰居請母親代為買菜,當菜錢不夠時,母親總是將自己省吃儉用所剩下來的錢拿去貼補。大家以為母親能夠買到便宜的好菜,紛紛托她購買,母親也高興承諾,從不說出實情。由於母親性情敦厚,凡事不斤斤計較,為她廣結了許多善緣。

  母親不但是左鄰右捨口中慈祥恺悌的老奶奶,也是兒孫心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菩薩。有一個晚上,孫子李俊、李正向一個叫賣豆花的小販買了一些豆花回來吃,母親知道了以後,感歎:“這麼冷的天,還在外面賣豆花,一定很缺錢用。”說罷,立刻叫他們多拿些錢給那個賣豆花的人。還有一年春節前夕,她為孫子李春來買了一雙新鞋,但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一個窮苦的人在寒冬中赤足行走,不禁心生悲愍,立即將家裡的鞋子送給了對方。眼見春來回家找不到新鞋,焦急萬分,母親在一旁說道:“找得到,是好兆;找不到,是佛光普照。”春來聽到這句頗富禅機的話,念及奶奶一向樂善好施,知道鞋子一定是被送出去,所以穿著舊鞋,也過了一個愉快的好年。

  像這些故事,都是母親往生之後,兒孫們在談話時透露出來的轶聞。我在感動之余,經常思忖著:母親的一生真如“桃花滿樹”,缤紛燦爛,馨香遠播,令人懷念不已,這其中原因,正如她生前所說:“我不是在為自己做善事,就算我明天會死,我還是要繼續行善積德。我之所以做善事,不過是想留一點因緣給別人罷了。”正因為這無相布施的點滴因緣,為她帶來寬廣的世界。記得母親經常引用自己的例子,告訴大家:“為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抗戰、文革,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母親能反璞歸真,感悟到心存善念才是人間至真至美的“桃花源”,可說是一個深具慧根,而又真正生活在幸福中的人。

  1978年,我聯絡上母親之後,十多年之內,我曾千方百計將她老人家迎奉到日本、台灣、美國等地會面、小住。每次我問母親:“住得還習慣嗎?”母親總是說:“江都是家,台灣是家,美國也是家……,到處都是我的家,我在自己的家裡,還有什麼不習慣的?”再問她:“喜歡什麼?”她回答:“不愛吃,不愛穿,就愛大家聚在一起。”1990年,母親在洛杉矶贍養期間,不慎將腿骨跌斷,被送往醫院開刀,那時我正在澳洲弘法,她在病榻上一直告訴圍繞身邊的徒眾們:“不可將這件事告訴你們的師父,讓他安心去弘法度眾。”等我得知以後,母親幾次傳話給我,都說:“不痛!不痛!”並且要我寬心,不要耽誤行程。母親出院之後,一再告訴大家:“我這一次因跌倒而骨折,開了兩次刀,不但沒有痛,而且很快地好起來,這都要感謝佛祖的庇佑,還有西來寺和佛光山的法師為我誦經的功德。”是年二月二十五日,佛光山舉行信徒大會,我親自開車送母親到會場與大家見面,在近二萬人“老奶奶好”的問候聲中,母親毫不怯場地向大家揮手示意。到了台上,母親向信眾們說:“佛光山就是極樂世界,天堂就在人間。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要我兒子好好接引大家,讓大家都能成佛。觀音菩薩在大香山得道,我也希望大家在佛光山成道。大家對我這麼好,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你們,我只有把我的兒子送給大家。”全場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後來我私下問母親:“你怎麼可以把我送給別人,難道你不要我了嗎?”母親說:“這麼多人需要你,我怎麼敢獨占?你已經不是我一個人的兒子了,你是屬於大家的。”

  1993年,為了讓母親居有所安,我在南京雨花台附近添購了一座洋房,定名為“雨花精捨”,但母親從不將此地視為私有,經常要我派人到南京主持法務。

  由於南京冬日嚴寒,加上幾個兒孫輩都在美國,一九九四年,我設法將母親接到陽光充足的洛杉矶長住下來。每逢佛菩薩誕辰紀念日,母親雖然行動不便,但一定會使喚兒孫陪她到西來寺參加慶典。一九九六年佛誕節這一天,母親盡管身體微恙,依然堅持坐著輪椅到西來寺禮佛,因為在她的心目中,沒有什麼比“信仰”更重要的了。不料在路上受了風寒,從此一臥不起,但母親直至臨終前,仍感謝佛恩加被。

  凡此都可以看出母親是一個隨遇而安,以眾為我,卻又公私分明,注重“根本”的人。

  平常我都是說法給別人聽,但在母親的身邊,卻只有聽她說法的份,因為母親隨緣觸目就能信手拈來,講出許多深刻隽永的道理。例如,母親到大佛城禮佛,看到麻竹彎彎地垂下來,和揚州直挺挺的竹子大異其趣,便說:“在佛祖前面,什麼都得低頭的。”母親在佛教文物陳列館看到千手觀音,就雙手合十,贊言:“菩薩的千手是去幫助人的。”有一回,我陪她從山下走到西來寺,來到一扇鐵門前,我掏出鑰匙,告訴母親:“我們今天改走後門,上去比較近。”母親卻答道:“上等人,主人迎上門;中等人,有人接待人;下等人,求人都無人。前門、後門不要緊,只要到了西來寺可以看到人。”到了西來寺的佛殿,我說:“我來點香給您拜佛。”母親卻回答:“佛祖哪裡要我們的香?哪裡要我們的花?佛祖只要我們凡夫的一點心。”有一次我在講《金剛經》,不知道母親就坐在後面聽,等我下台之後,母親批評我講得太過高深,並且問我:“怎麼可以告訴大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呢?‘無我相’倒也罷了,如果‘無人相’,心中、眼中都沒有別人,還修什麼行呢?”聽完母親這一席話,我當下啞口無言,回想過去母親所說的一切,乃至現在所堅持的“要有人相”,不正是在為佛陀“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寫下最佳的批注嗎?

  母親住在佛光山的時候,佛學院的學生曾問母親:“奶奶!您平時修持的法門是什麼?”母親答道:“我一個老太婆,哪有什麼修持法門?我只知道本住一心,從善心出發,地獄、天堂隨心轉,清淨佛道、榮華富貴都在一念之間。”雖然母親自謙沒有修持,但是她以“心”為“根本”,平日用心待人,其實就是最切實的修行了。

  記得我小時候,常看到母親一大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燒一大壺茶,而且每一餐一定會多燒兩人份的飯菜,以備不時之客來到。直到年老,母親還是很注重待客之道,盡管一大堆兒孫圍在她的身邊,只要有客人來到,不管對方的輩份是尊是卑,她都會噓寒問暖,親自招呼你坐這坐那,生怕忽略了任何一個人。而母親與來客之間對答流利,出口成章,連我都自歎弗如。

  統一企業創辦人吳修齊居士特地上佛光山拜訪母親,當我介紹吳居士是“從小生意奮斗而成功發大財的大老板”時,母親說:“前生有根機者,今世則鴻福無盡。”中國佛教會理事長趙樸初老居士前來南京探望母親,母親一見到他,便豎起姆指稱贊:“了不起!了不起!”樸老說:“老夫人,您有福氣啊!有一個既孝順又了不起的兒子。”母親從容地答道:“您才了不起,把中國佛教復興起來,讓大家都能修福修慧。”樸老環視房子一周,說道:“您住的地方很大,很氣派。”母親則回答:“您復建的寺院更大,更雄偉莊嚴。”母親雍容得體的應對,總能讓對方感受到誠摯的心意。

  數年前,我接母親到台灣靜養,曾有記者問她:“台灣好?還是大陸好?”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在旁一直緊張,認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沒想到母親神色自若地說道:“台灣人民生活富裕,經濟發達,但是我年紀大了,在大陸住得比較習慣。”母親就是這麼一個富有機智,面面俱到,讓大家都能“皆大歡喜”的人,因此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廣受歡迎。

  母親也非常善於觀機逗教,見到什麼人,就能想到講什麼話。有一次,母親正在和兒孫輩講說抗戰北伐的轶事時,看到幾位在家的信徒前來探望她,突然口風一改,說起“勸世文”來。母親說:“有一個兒子在外經商,寫了一封家書給妻子,信中對妻子說:‘秋海棠身體保重,金和銀隨意花用,麒麟兒小心養育,老太婆不要管她。’哪知這封信,作妻子的秋海棠沒有收到,反而給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作媽媽的回了一封信給兒子:“秋海棠病在床上,金和銀已經花光,麒麟兒快見閻王,老人家越老越壯。”

  這段故事說完之後,母親緊接著說另一段故事:有一頭驢子馱了一個人,半路上不肯再往前走,主人打它,它就倒在地上,不久,來了一個仙風道骨的人,吟了一首偈子:“前世穿你一雙鞋,今生馱你十裡來。”說後,突然不見。母親慨歎地總結說:“善惡因果絲毫不爽。”就這樣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母親可以口若懸河,讓在場者莫不動容。最後,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表示:“今天社會風氣敗壞,老奶奶的話真有如警世鐘聲啊!”

  看到出家的徒眾來探望她,母親就說:“你們出家都是有根機的,出了家就算是受了一點委屈也是值得的,因為多受一次磨練,就會多增長一份根機。一個人出家學佛,都是因為有‘根’的關系(指有師父),你們要懂得珍惜,好好修行才是。”如果有人問她:“出家有什麼好處?”她會像背書一樣,說道:“出家,可以一修不受公婆氣,二修不受丈夫纏,三修沒有廚房苦,四修沒有家事忙,五修懷中不抱子,六修沒有閨房冷,七修不愁柴米貴,八修不受妯娌氣,九修成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圓。”

  有一回,母親看到就讀西來大學的徒眾們前來請安,立刻打開話匣子,為大家開示:“你們在團體人多,可以有意見,但要懂得融和啊!因為你們師父的事業大,佛法大,你們也要跟著他把心發得大起來。”說完,又換另一種語氣對前來參學的勝鬘書院學員們說:“在家小姐在人間也可以修行,我常鼓勵一個做法官的朋友說:‘公事門中好修行。’後來,他把死刑改為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十年改為五年,這些受刑人受了恩惠,出獄之後,都改過向善,真是功德無量。帶發修行,更方便在各行各業中積德。”看來,母親還會為我教育徒眾呢!

  母親對於我,也有很多的訓誨:1990年,母親來佛光山小住一個月,臨別的時候,曾經向我諄諄教示:“佛陀、莊周、孔子……都是有母親養的,你收徒弟也要如母親一樣,要盡心地度他們成佛。”1990年,我與母親在香港會面。當我即將出發到紅磡體育館主持佛經講座時,母親對我說:“我們是多年枯木又逢春,你要用心把大家帶到極樂世界去。”

  這些話,言猶在耳,九六高齡的母親卻已含笑捨報。母親過世之後,海內外徒眾發起興建“老奶奶紀念館”,本來我認為母親是我個人的,不必如此擴張其事,但大家舉出母親的話——“滿樹桃花一棵根”,不約而同地說道:“沒有老奶奶,就不會有師父;沒有師父,我們哪裡能在佛光門下安心辦道?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讓後代子孫們懂得追本溯源,發揚感恩報德的好事。”我感到所言有理,尤其母親一生“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光山的精神,她全都做到了。念及於此,對於“老奶奶紀念館”之事,我也就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

  回憶年輕時,禅門典籍中“臨濟兒孫滿天下”的詞句,激起我無限的壯志,我立誓要圓滿臨濟祖師的弘願,將佛法傳遍世界各地,如今法水果真流遍世界五大洲。遙想佛世之後,多少祖師大德為了紹隆佛種,不惜身命,前僕後繼,菩提種子就在他們的努力下,不斷開花結果;而母親盡管歷經危難,但憑著對佛教堅定不移的信心,故能本住善心待人處事。所以,“根”的觀念,誠然是十分重要的。今後,希望身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歷代前賢為“根”,努力發揚他們利眾無我精神;自己也要健全起來,立志成為萬世子孫的“根”。讓我們根莖相連,將真理的光明延伸到永久的未來,將妙谛的影響擴展到三千世界 。

 

上一篇:星雲大師:人生五味
下一篇:星雲大師:認錯的美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