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人,途中看見一個兒童在池邊玩耍,突然落水,情況萬分危急,青年人便奮不顧身地跳下水去,救出了兒童。當時,這位青年事先並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只是是一心救命,這種心理與行為是純善的,無私心的。但事後,他想到被救者家屬應該給予酬謝。並希望眾人知道他見義勇為的善行。殊不知,這時,他已經由毫無自私的純善行為,降為有施恩求報之心的庸俗品格了。先生稱他開始那種純善心理為“先天心”,後來有施恩求報的心理為“後天心”。前者可稱“無心”,後者便是“有心”(私心)了。
做好事的人,從他心理活動來看,可分為幾個不同層次:
有的人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眾人的好評,取得榮譽或個人利益。如果得不到時,就後悔,以為當初不該做那種好事。這是善行中的最低層次者。有的人做了好事,雖然也希望取得人們的贊譽,但沒得到時並不後悔,這種人屬於中層次。有的人做了好事,並沒有求好名與報酬的想法,只是做對於眾人有益的事,感到心安理得,這是“為善最樂”者屬於高層次。至於那種雖然做了好事,而自己並未感到是在做好事,而以為是分內所當為,這純屬“無心”的為善,乃是最高層次。這種最高層次,非有相當高的修養水平,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精神境界。對他來說,什麼榮辱得失,都不足以動搖他的心,因為他已達到“無心”了。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說,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才有德。他的德是無心的流露,一任自然,沒有表現在形式上的德。佛家講“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首先,不要有我做布施的心;其次,不要存有一個受施者的心;第三,所布施的東西,不論是金錢或物質,心裡不要有這個相,是謂三輪體空。這便是“無心”布施,是毫無雜質的純善,已達到了道心的最高層次。
道心源於天性。上述十六種道心的表現,並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彼此依存的。道心與人心之間,是消長進退的關系。並不是人心死掉了道心才生,而是誰統率誰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人心為主,私欲泛濫時,則道心消退,必然出現損人利己,以私害公的不道德行為。這是人心占了上風,道心不得抬頭的結果。反之,如果道心當家做主,則人心自然消退。在行為上,必然表現為公字當頭、捨己為人的道德風格。所以道心與人心的彼此消長進退,決定每個人的生命性質。古人有一詩,對“心”字的巨大作用說得非常好。“三點如星布,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他。”說明心在人的整個生命中,其意義是何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