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二十三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十三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梵行品第十六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雲梵行品。梵者此雲淨也。以其淨行利眾生故。常居世間行一切行。化利眾生。無行可得。則無行不淨。是故名為梵行也。又約能問之主。名曰正念。無念之念。名為正念。隨行無念。名為正念。行念總無。以斯益物名第一義天。以天有慈名為天子。又約能說之人。名為法慧。隨行無念名之為法。以法簡情名之為慧。起情乖理名無法慧。達理情亡名為法慧。今約能問之主所說法人及所說法。總名淨行品者。均分理教義。

  二釋品來意者。前品明住佛無所住之門故。還行無行之行。是故此品須來。無住之住名為佛住。無行之行利益無眾生之眾生。名為淨行。是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科此一品經。約作七門分別。第一爾時已下三行。是正念天子所請分。第二法慧菩薩已下。至佛法僧戒可兩行半經正舉十法。以為所觀之緣。第三應如是觀已下。至如是觀已。有二十六行半經。是正行觀法。第四從於身無所取已下。至名為清淨梵行。於中可有十行經。通觀三世及身受想行識佛法悉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分。第五復應修習十種法已下。至永斷習氣智。於中可三行半經。正舉如來十種智力令修習分。第六於如來十力已下。至不求果報。於中可三行經。勸修十力有迷咨問並起大悲分。第七了知境界已下。可四行半經。明了法如幻觀終獲益成佛分。如是依如上觀行令身口意業佛法僧戒色受想行識身邊二見三世遠近總無。又令能觀所觀心。總無不沈不掉。不生不滅。任理無思。如來十種智力因斯而現。夫佛智非沈。只為迷心逐相情虧也。智現一體非遙也。智現報障。都亡十方廓然自在。處塵不為小周空不為廣窮其跡也。十方無纖毫之蹤興其用也。不出剎那之際。法身遍周等虛空而無盡。若存其有即一切剎海現色像重重。若致其無萬境不可窺。其體以不思不為而知。眾法。將不造不作而辦。大功。非生死變其志。非苦樂移其性。若非神之稱理者。不可以情想。知不可以滅心得。以此如來設淨行之教。觀法盡也。正法當興。諸見亡也。佛智方起。是知見亡智應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後學之士應法修行。不可以逐境沉淪迷流永劫。更欲解其上義慮將言豐障理以亂後學之心。但如上所說之經多小自然恰中。如一百四十願名淨行者十信位願中以成世間。知見萬法以為淨行。此十住位中。以行體無為。名為淨行。以此淨行用成智用。自在。此淨行品成十住中初發心之佛果然。亦為已後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作佛果故。從此無性之行行清淨故。一切諸行皆清淨故。諸行淨即智慧淨。智慧淨故其心淨。心淨即諸法淨。諸法淨故名法界淨。法界淨即其眾生淨。眾生淨即佛國土淨。行此法平等者。名為淨行也。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夫以初發心之士功德難量。舉等虛空無以比其類。磨盡剎塵無以酬其匹。虛空但明無相之大。一切剎塵但明形礙之廣焉。能對其菩提心之福智之境。其智也。於剎那之際滿十方。現身如雲狀。因陀羅網妙像相入光影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說等眾生。教門如雨。灑眾生心得清淨樂。爾其福也。妙相莊嚴與華藏而同其體。為初發心之際與十方諸佛等住無盡劫海。在剎那之中延促相似。如一小流入大海中與大海等。以水體不別故。如初發心菩薩才入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故。為初入與究竟時無延促。又智慧一故為誓度眾生悉令成佛。志願等故。又如十方世界盡末為塵。一一塵中。有無量佛剎無量眾生。如菩提心大智慧身。於一剎那際等一切剎塵。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時等遍。但以智慧力故。法如是故。智遍周故。亦不作神通變化之想。初發心菩薩志樂廣大。與佛界眾生界等無限量故。故今此品所歎初發菩提心。以十種功德廣大難量無比不可喻。於此佛果根本不動大智不思議法界乘而發心者。如輪王大子初生之時具足王相。如師子王之子威勢與父相似體不異故。如初發菩提心菩薩。初生如來智慧種性家時。智慧所知不異佛故。三世時劫無延促見不異佛故。志樂廣大教化眾生不異佛故。從初發心乘如來一切智乘。不出剎那際成等正覺。教化眾生不異佛故。設於三乘順世情教說三祇劫而成佛者。畢竟回心入此一切智境界乘。方得成佛。如法華經。即是所回三乘入一切智境界之教。如龍女一剎那際三生成佛者是也。一切眾生總須悟此法方得成佛。不可取如來三乘中順世方便之言。以法如是故。如此品下文雲。初發心菩薩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乃至示現成佛等。廣如此品下文所說。此品之內長行總有四十段經意也。頌有二百四十二行。以歎初發心菩薩之功德。其文如下。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初發心功德品者。創始發心見無古今。名之為初。無心智應。名之為發。身邊見盡。名之為心。不為而成大果。名之為功。但化利一切不欣來報。自獲無邊妙相莊嚴故。名之為德。又福智遍周。名之為功。事無不達。名之為德。品者均分義。二釋品來意者。前品說有淨行之功。此品所明淨行之中無邊功德。是故此品須來。三隨文釋義者。復分二門。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解說。第一長科經意者。從初爾時已下至品末已來。長科為四十段。一爾時已下。至其量幾何有一行半經。是天帝請說發心功德分。二法慧菩薩言已下。至而為汝說可三行半經。明初發心功德甚深十種難知許說分。三佛子已下。至無能量者可有五行經。明一人所供十方各一阿僧祇世界眾生。並令淨持五戒且舉功德廣大難量分。四法慧菩薩已下。至亦不及一有五行經。明將前所有廣多供養功德不可比對初發心功德無比喻分。五佛子已下。至唯佛能知有十行經。且舉如上功德廣大分。六法慧菩薩言已下。至亦不及一。可兩行半經。明前功德不可比對。初發心功德喻分。七何以故已下。至無上菩提之心。於中有十五行經。明初心菩薩為起無限心教化一切眾生不斷佛種性分。八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七行經。且舉速行邊際可知分。九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十五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世界境界無限難知分。十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六行半經。且舉速知劫數成壞廣多可知分。十一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了知一切劫神通智。可有十六行經。明初發心菩薩了劫成壞難知分。十二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六行經。且舉所解廣大猶可能知分。十三菩薩初發心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二十二行經。明初發心菩薩知解廣大難知分。十四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六行經。且舉知眾生根廣多猶能可知分。十五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五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善知眾生根性廣大難量分。十六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四行經。且舉所欲樂廣大猶能可知分。十七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一切眾生欲樂廣大難知分。十八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四行經。明且舉所知眾生方便廣大猶可知分。十九菩薩初發心已下。至菩提心。可有六行經。明初心菩薩善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廣大難知分。二十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三行經。且舉所有一切眾生心廣大猶可知分。二十一菩薩初發心已下。有五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知一切眾生差別心廣大難知分。二十二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不可得知。有四行經。且舉所有眾生業廣大猶可知分。二十三何以故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三行經。明初心菩薩知眾生差別業廣大難知分。二十四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有七行經。且舉知眾生煩惱廣大猶可能知分。二十五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有十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行一切眾生煩惱廣大難知分。二十六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亦復如是。可有九行半經。且明供養廣大難知猶知分。二十七佛子於汝意雲何已下。至亦不及一。可有三行經。明初發心功德廣大難知分。二十八佛子復置是喻。至亦復如是。有十行半經。明且舉供養及起塔高廣猶知分。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德已下。至發是心已。有六行半經。明初心菩薩供養廣大難量分。次直就法說分。三十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已下。至能與諸佛平等一性。可有四行經。是明初發心已能知三世諸佛。成佛及涅槃智慧平等分。攝功德分。三十一何以故已下。至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可有九行經。明菩薩初發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廣分。三十二以發心故已下。至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可有六行經。明菩薩發心已得三世一切諸佛憶念與法及自力升進分。得果佛因佛。三十三何以故已下。至即得一切佛智慧光明。有十行半經。明才初發心菩薩成佛利生同三世諸佛分。化用分。三十四此初發心菩薩已下。至於諸法界心無所著。有四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志樂所知世間出世間法無著分。三十五爾時佛神力故已下。有三行半經。明大地動分。三十六天雨眾華已下。有兩行經。明諸天興供分。三十七是時已下。有四行半經。明十方同號佛來現其前歎譽許可法同分。三十八汝說此法時已下。有五行經。明說此法時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心受記分。三十九如此世界已下。有九行半經。明十方所說法人及法一時同說分。四十爾時法慧菩薩已下。有六行半經。明法慧菩薩觀欲所緣之法說頌稱歎分。已下頌文有二百四十二行。四行一頌。其頌有六十段頌都計有二百四十行。末後兩行頌。總結頌意。歎勸發心。有一百六十八行。是總都歎佛果以來。五位及信等諸法。明初發心者志樂智德總含一切諸佛智德。體用始成。一念初發心菩薩位也。方明初發心境與心不二。若志樂毫牦不似如來所修法身悲智願行者。不名初發心菩薩故。以此初頌有一百六十八行。且總歎信等六位因果及如來智德。總歎令初發心者法之相似。然後七十四行。頌始重頌前四十段中。校量發心功德廣大之量。

  第二隨文解釋者。如前挍量初發心功德四十段文中。最初一段帝釋請。如文可知。第二文中。舉初發心有十種廣大難知法。如文可知。第三段中。正舉供養廣大。第四段中。正明將人所供不可挍量如歌羅分者。是將多比少。不如喻如析人身上毛作百分。將前人所作功德。不如初發心菩薩百分毛中一分毛許功德。又雲。優波尼沙陀分者。謂少許相近類之。無限善根不可將有限比對。余如文自明。第五段中雲教修十善道者。身三口四意三。是欲界生天善上者雲四禅色界業也。初禅滅憂。二禅滅苦。三禅滅喜。四禅唯寂靜。雲教住四無量心。此是有為中慈悲喜捨。雲教住四無色定。此是無色界定。已上是三界中善業。雲教住須陀洹果謂。初斷見惑捨異生性。初獲聖性入聖行流故。故名入流。雲教住斯陀含果。此雲一來。謂此聖者雖斷欲界六品惑。然為有余。三品未斷。令此聖者一度來欲界生故名一來果。雲教住阿那含果。此雲不還。謂斷欲界九品惑盡。從此生色界。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此十使中。見道疑未能明了不入羅漢果。如十使煩惱。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已前五為利使。已後五為鈍使。見谛斷。六貪七嗔。八癡。九慢。十疑此五鈍使。能迷隨行之事。此之十使。前五利使。須陀洹見谛之後。伏之不起。後五鈍使薄。斯陀含斷欲界六種惑。非無色界貪。於嗔癡慢三種。微而且薄。現行不生。非種無故為上二界報且無嗔為修定伏而現行不起。須斯二果有厭患。而不令增長。常求出世之心。以此不成三界沉淪種子。阿那含厭令永息。唯有見道疑。以見道不分明。不能頓超三界業果。阿羅漢為見道無疑。三界業果一時盡故。望前三果。設斷九種煩惱。唯有疑在。不得名為斷煩惱。為見谛。無明未明。總名厭伏。不得名斷。又羅漢辟支佛。但欣出世。淨土菩薩及空觀菩薩。為但欣出世行六波羅蜜。總是折伏現行無明。不得名為永斷煩惱。為且以空觀折伏無明。不了無明從本已來是不動智佛為不了根本。以空折伏使令不起。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不名以如來一切種智生身。以作十真如等觀斷十種粗重。不了無明本是如來根本智故。大用恆寂故。一乘佛果教中依佛果發心。初發心時達根本無明。是根本無分別智。成差別智大用法門。初心之上圓滿一切諸佛共所乘門。名乘一切智乘。若智悲願行毫厘不似佛。信心亦不成。何況住佛所住生在如來一切種智家。生為佛真子具諸佛事。以智不異願行平等大悲不異。無限境界不異。過去未來劫差別與一念不異。應如是定慧照之可見。此是名依佛菩薩正善知識依根本智發心。如下文才發心菩薩能於十方示身成佛者。為初發心時。乘如來不思議一切智乘。得佛種智。生如來法界之家。乘佛一分之智慧大慈悲勢分。即能如是示身成佛。如下頌雲。菩薩於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菩薩於一毛孔中普現十方無量剎如是總明初發心菩薩之德。為得如來一分智慧勢分如是。如輪王大子權統王政亦得自在。一分與父王相似。如動地興供明法威力亦明。大眾法悅心悅。地動明心境體無二故。境由心現故。如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來現其前者。為明與十方諸佛智慧合故。萬佛剎塵者明升進修行啟迷悟法之量。十信十十住百。十行千。總是明升進見谛解迷悟法之名。如下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心。受過千不可說劫成佛之記。皆同號之為清淨心者。亦明達如是千不可說劫量法門總清淨故。故佛號清淨心。非是實有如情所見長遠之劫也。總明當位隨迷悟法之名。不是存其劫量之說如妄情所見也。自此已下直至品末如文。自具如文。稱歎如是已下二百四十二行頌一百六十八行。總歎佛果及信等六位。法門已下。七十四行所歎此品之內挍量發心功德廣大難比。如文具明。隨文稱歎。四行一頌准例知之。如是挍量初發心功德。設使以等虛空無限境界。以一切樂具總供養無限眾生。皆令得人天勝樂。又教令得四沙門果及辟支佛及三乘出世菩提。如是虛空境界及所度眾生雖等。然未令所化眾生得成佛。亦不可比。於此教中初發心乘如來大智等佛所行。普化眾生皆成佛故發菩提心。以是義故。所舉境界廣狹不等。所化眾生成佛不成佛不等故。不可為比故。是故此品下文雲。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乃至廣說如經。但為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發菩提心。略說菩提。其法有四。一聲聞菩提。二緣覺菩提。三權教菩提。四一乘菩薩佛果菩提。前三並是出世菩提。佛果菩提是法身大智大悲真俗萬行法界圓滿菩提。無出入故。三乘菩提雖觀四谛十二緣。而亦未知四谛十二緣之實體。非獨二乘未知。三種意生身菩薩位登十地。猶未能悉知。唯一乘菩薩以智方知。至十地品具明。但且略而總言。三乘中觀苦集滅道及十二緣生。及行六波羅蜜菩薩。厭苦欣真但求出世。大悲菩薩方雲留惑潤生。一乘菩薩以智觀四谛十二緣生。無明即智苦谛即聖谛。於生死涅槃無解縛性。是故此經名苦聖谛集聖谛。如是十聖谛十二因緣總是法界自性無縛無解自在之緣。不名無明。不名苦谛如是總觀萬法。如是名為一乘法界緣起智悲自在任性緣生。一切眼耳鼻舌身。莫不皆是法界緣起自在法門。一切諸佛知見神通力。以此而有。但以禅定觀照諸波羅蜜而顯發之。是故學者應如是修如是悟入。已下頌文四行一頌。如文自具。不煩更解。有智之士隨文稱歎令眾發心。

  明法品第十八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為明前之升須彌頂品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五品法門已。發菩提之心得廣大功德。此精進慧所問之法有二義。第一令前五品之法其心更明。第二令後所行之法轉勝明白。故雲明法品。為明升進前後法故。是精進慧菩薩啟請法慧菩薩言。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廣大之藏。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後之升進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長養本位十住之法。

  二釋品來意及名目如前。

  三隨文釋義。分之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義。第一長科經意者。約科為三段。第一初爾時已下。長行有三十三行半經。通偈頌有五十五行。明精進慧菩薩請法分。第二爾時法慧菩薩已下。有六行經。明法慧菩薩許說分。第三佛子菩薩摩诃薩已下。直至品末通偈頌。總明正說法分。從初第一請法分中。義分為二。一科此一段經之文意。二隨文解義。第一科此一段經文意者。約科為三段。第一爾時已下。至復次有十二行經。明精進慧菩薩初起請法門分。第二如諸菩薩已下。至菩薩所行次第願皆演說有二十一行經。明精進慧菩薩並舉當位應所修行之行及獲益。重勸說守護法分。第三爾時已下。可有一行經。明精進慧以偈說重請分。第二隨文解釋者。從初爾時者。爾猶此。雲說此法時也。精進慧菩薩者。約位加行成名。此通十個慧之通稱。為今欲成此位之升進。必籍精進之功。慧者照燭義。精進者無思義。以無思之慧照燭有作之功。有作本自無功。萬法本來自淨。萬法自淨。名之為精。無功智應知根利生。名之為進。此約成位進修之稱也。菩薩者。如常說也。白法慧菩薩者。白者明也。明著名言申其明也。雲升一切智乘者。明入此位也。以此位菩薩乘一切智乘生如來家入佛種智為佛之子恆蒙諸佛之所攝受故。明智相應其與益故。故雲攝受。雲獲諸菩薩廣大之藏者。如十回向中智藏悲藏等十藏是也。以何方便已下。正說中十十法門是。雲六通者身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身通者。於一剎那際身隨智用。周遍十方對現色身。隨根普應。天耳通者耳根常聞十方一切諸聲。天眼通者。眼根常視十方一切粗細等色。宿命通者。智隨三世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所作業行因果悉能知之他心通者。一念能知三世一切眾生心念所欲。漏盡通者。隨智遍知一切諸法而無情欲順癡愛心。此經又有十種通。如十通品說。三明者。一宿命。二天眼。三漏盡。是名三明。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相好者。此經十身相海也。力無所畏者。十力也。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一切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是為十。三世業果名為處。了達非有名非處。論主頌曰。

  善知眾生業因果心定不動如山王

  眾生根品上中下欲樂種種各差別

  種種世間諸性分一切道法各不同

  宿命遍知三世業天眼十方無礙了

  隨諸分別滿十方心無雜染常無垢

  如是十種德自在是名如來無畏力

  十八不共者。一佛身無過失。二口無過失。三念無過失。四想無過失。五心無不定常在三昧。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無礙事。十七智慧知未來無礙事。十八智慧知現在無礙事。所言無過失者。妙善相應。所言無減者。所作善法常無忘失。雲一切智智者。雲種種無盡智。此明差別智無盡故。如守護分中有二義。一明初發心菩薩守護一切諸佛法藏而能為人演說。二得天王夜叉王如來法王等守護。以偈重請分中有二十二行頌。初二行頌歎能說法主。已下二十行頌。兩行一頌。初兩行歎初發心菩薩智慧福德超世獲益。次兩行頌。勸說升進之行。次兩行頌。明大智度眾生無著。次兩行頌。明眾行無缺利生令佛種不絕。次兩行頌。明堅固功成出離法勝法重勸請說。次兩行頌。明破闇降魔之道。亦願請說。次兩行頌。明如來所得之法。亦勸請說。次兩行頌。明雲何演說如來法。末後兩行頌。明雲何令初發心無畏如師子無著如蓮華。第二許說分中法慧菩薩所歎能問之人如文可知。第三正說分中復分為二。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從佛子菩薩已發一切智心已下。至品末。長科為二十段。第一從初佛子已下。至住不放逸。有十行經。明十住十種不放逸法分。第二佛子已下。至十種清淨。有十行半經。明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法分。第三佛子已下。至能令一切如來歡喜。有十一行半經。明行十種法諸佛歡喜分。第四佛子已下。至諸佛歡喜。有六行經。明安住十法分。第五佛子已下。至令諸菩薩速入諸地。有八行經。明行此十法速入諸地分。第六復次佛子已下。至而自莊嚴入菩薩地。有十行經。明入地升進分。第七佛子有十種法已下。至所行清淨。有八行經。明淨行分。第八菩薩既得行清淨已下。至十增勝法。有八行經。明升進轉增分。第九佛子已下。至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有七行經。明大願成行利生分。第十佛子已下。至守護無上法門。有七行經。明行十法令大願圓滿分。第十一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已下。至如應說法。有八行經。明十種無盡藏分。第十二所謂知其所作已下。至具足莊嚴波羅蜜道。有十六行經。明菩薩知根利益分。第十三是時已下。至令三寶種永不斷絕。有五十二行半經。明行十波羅蜜利益眾生諸對治分。第十四所以者何已下。至念念具十種莊嚴。可有十八行經。明令三寶種不斷絕分。第十五何者為十已下。至度脫無量無邊眾生。有三十行經。明以十種莊嚴令見者發心無空過分。第十六佛子已下。至如是自在力已下。有二十三行經。明菩薩初發心得與佛平等法堪為大法師分。第十七假使有不可說世界廣大道場已下。至及護持法故。有十三行半經。明處眾無畏說法自在身無映蔽分。第十八爾時已下。可一行經。明法慧以頌歎法分。第十九如此以頌歎法中有二十行頌。兩行一頌。如文其義自具。隨文稱歎即得第二十最下一行經。明諸聞法歡喜大眾奉行分。

  第二隨文解釋者。從正說分中佛子菩薩已下二十段文中。但隨經文義隱言幽方可解之。經文自顯處。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文中住於深定不沈不舉者。不沈離聲聞滅盡定。亦離上二界息慮禅。如色界初禅。滅下欲界愁憂不生。得一分輕安寂靜。無欲界愛有寂靜愛。水災便至。楞伽經雲。津潤妄想能生內外水界。以愛為津潤故。水災至。如色界第二禅。能滅欲界憂苦不生。得一分輕安寂靜。為有覺有觀能緣靜境猶有。火災便至。如第三禅。無覺無觀有禅悅樂心有喜動。風災便至。如第四禅。身心寂滅離出入息。喜動亦無三災不至。唯妙色身如白銀清淨光潔。衣如金色。四禅身長二十裡。衣長四十裡。以下三禅倍倍減半。如初會中以釋。如是四禅皆是息心令靜。以為勢分。乃至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定。皆是破除升進令念不生住寂定故。如是破色界淨色。令成無色界空識。又破見空之識亦空。名識處定。又破識空之見亦無。名無所有定。又破無所有心。此無想之想亦無。名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上界修禅。皆是作意存情伏心不起。不是任情無為無沈無掉稱真理智寂用自在不作而為之定也。如欲界名攀緣五欲名掉。色無色界定名沈。又聲聞緣覺定名沈。空觀菩薩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名掉舉。如是三乘之定皆有沉掉。為垢淨未亡見道不真有欣厭故。二乘之定雖無三界現行之惑。皆是厭患對治伏滅無為無能起惑。我生不起悲智亦亡。住滅定者。頭上擊鼓亦不聞知。化火燒父母分段身入變易生死。如是二乘斷惑不分別法。意勢相似。或有聲聞。以十二緣生得道。如是三乘觀行緣覺聲聞。淨土菩薩所得道者。皆是出世三乘互用通為九乘。大體以約勝鬘經。得伏三界煩惱不起。得意生身。無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非是應真任智自在無出入體任智應眾生利樂不息。廣如勝鬘之意。以是義故。色界無色界及三乘禅。有沈有掉。如大乘中留惑潤生菩薩。道前安立三十心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方入聖種性。四攝四無量心三十七助道品觀十波羅蜜名目相似。若以攝化境界及見佛數量意生身智生身成佛因果。總皆不同。以是義故。如是留惑潤生菩薩所修定亦沈亦掉。為但得三種意生身未得如來智生身故。乃至七八九十地得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菩薩。但得三界煩惱中空觀。折伏現行不起。於意生身中自在故。非是生如來一切種智家故。非是於如來一切種智中起慣習故。所雲成佛定滿三祇。所見佛境初地菩薩。但雲供養百佛及攝化百佛世界。但得百法明門。如此華嚴經者。初發心菩薩初發如來一切種智之心。名為菩提心。如初發心住。創生一切諸佛一切種智慧大智慧家。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為會諸佛一切種智與自智一故。成佛不出剎那之際以智境界非延促故。攝化境界遍百佛剎微塵數。又多百佛明智境德用無盡無限重重故。此猶約隨位進修之言計體一即一切無限也。如十地中初地菩薩供養多百佛多百千佛雖數不離百數。然多百即無限。與單百無比。是故四念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一一法悉皆無限。是故此十住菩薩所修定業。不屬世間出世間沉掉之定也。已釋住於深定不沈不舉竟。如文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如上色界無色界天及三乘神通。色無色界神通息心想。淨報得神通。二乘神通依定。前所念淨土菩薩神通得清淨意樂。神通如三種意生身。是如此經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源無出入。體無靜亂。體無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應。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時普應。對現色身。隨智應而化群品。而無來往。亦不變化。名佛神通。智無所依止。無形色體無來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攝。而能普應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經雲。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為三世。是眾生情所妄安。非實有故。為智體無形無色不造作而應群品。名之為神。圓滿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之為通。經雲。依無作門修諸淨行者。以此無作門修法界虛空界行海。周遍清淨故。智無所為名之為修。知根同事名之為行。行無不利非作非生。名為無作門也。常處十方一切三界受生利俗而無染淨。名之為淨行故。經雲。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者。為法身智慧同也。三世廣大劫一念同。三世諸佛普賢共行大智大悲圓滿同。經雲。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者。明於初發心住位而遍知諸住諸行諸回向諸地法門。為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已。彌勒還令卻見文殊師利。明因果不異亦不離故。此亦如是。從初發心住佛果地位一念齊進。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覺。佛因果及菩薩行悉圓滿故。如善財。一生龍女不出一剎那際。三生成佛總相似故。雲一生成佛者。明今生是父母分段身。是信心及見道修行生。捨分段身。入變易生名為一生。亦不出剎那際。無古今性。無分段性。無變易性。萬相如幻故。如化故。非滅故。無三世故。以此初住遍修諸住諸地故。貫通諸法總一時一法。多少延促自在無礙。不出一剎那際故。法如是故。去情以智觀之可見。經雲。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者。三乘菩薩知一切眾生同有如來佛性。理性此經知一切眾生同有如來一切種智之性。如經下文有經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內在小眾生身中。有人成佛。破此微塵出此經卷。言微塵許大。眾生皆有佛一切種智故。菩薩成佛化之。總得如來一切種智故。達理之智名一切智。差別智名一切種智。經雲。聞諸佛土悉願往生者。不出塵中智遍現應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而無來去。經雲諸次第定者。色界四禅菩薩次第能入。於無色界四禅菩薩悉能順入。或超間入出。如涅槃經阇維分說。從初禅入三禅定出。空處入無所有處出。非想處入空處出。如是超間。如是次第。如此經方網三昧。一方入定十方起。十方入定一方起等。具如十信位中說。三摩缽底智印者。明寂用同起印諸萬法無不明了。如大海水而現萬像。淨智普印一切萬法。皆能了知。而無能所。亦無作者。經雲。善觀諸法得實相印者。以無作無依無想大智印印諸萬法。起唯法起。無有無明三世系著。名實相印。經雲。入真三昧者。無三界及三乘染淨沉掉是也。離諸僻見者。有無二見是。內見外見身見邊見戒取見取等總是。乃至六十二見是。六十二見者。於一切法上系有四見。一常。二無常。三亦常亦無常。四非常非無常。於五陰上各有四見。四五二十。三世五陰上合為六十。本二見共為六十二見。一切僻見不離此也。普門慧者。遍知眾生諸根及法智一切智智種種差別智也。色界眾生為住定故。教令起觀。無色界眾生為修無相觀故。教微妙智。慧為相不當情智慧利故。六和敬法者。一身。二口。三意。四戒。五施。六見。名為六和敬法。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者。示一切眾生菩提理智故。及微少善根為勝緣故。六通前已釋訖。如十通品說。十神通如經具明。已下頌中兩行一頌文自具足。隨文稱歎。最下長行一行。明大眾聞法歡喜奉行分。此之一會升忉利天宮品是序分。從偈贊品以下是正說分。動地興供是流通分。

 

上一篇:第二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下一篇:《觀無量壽經》圖文解說33、足步虛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