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感如種植,應如花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譚鳳濤老師

  千古不變的真理——因果定律

  2015年1月31日,遼寧省海城市謙德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譚鳳濤院長應邀前往遼寧省沈陽市,參加傳統文化公益論壇會,並為現場觀眾帶來歷時一天的分享課程:《因果教育——挽救當今世道人心的良方》。此次論壇由遼寧沈陽譯元慈孝文化交流中心主辦、謙德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承辦。

  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結晶,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風貌。中國古聖先賢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類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傳承至今,是什麼原因?教學。一個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與教育緊密相連;一個人要成就幸福圓滿的人生就要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斷惡修善。

  《太上感應篇》中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作為一個人,若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而只好高骛遠,祈求身外名利,就算用盡心機,也是兩頭落空。心靜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從心生,禍從欲起。所以福禍皆由心而生,因果循環才有天道輪回的道理。改變自己的心性,心性平和了自然就可以避禍得福。《孔子家語》中也講:“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弗能加也。”所以福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學習聖賢教育就是要我們學會看自己,福由心生,幸福與否,就取決於自己如何去面對自己。好的心態能生出善良的種子,能以慈悲的心態對待別人,能從容的對待生活,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中,都能幸福、快樂、健康。

  然而現前大眾大多不信因果,或是迷信因果。比如許多學生在考試之前會到文昌帝君神像前祈福,到寺院裡燒香拜佛,求護身符……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口裡雖常說要破除迷信、學習科學,可是他們在生活表現出來的依舊是深度迷信,還會去算命,選黃道吉日去拜神祈福,希望神明保佑。這些舉動都充滿濃厚迷信的色彩。這種祈福能不能得到效果?完全不能!精神、時間、金錢都浪費掉了,毫無意義。

  印光大師在清末民初,對這種迷信的習氣就有很深刻的觀察。他老人家恆順眾生,知道大眾有這些祈求,所以極力提倡“因果”之說,希望大家明了因果的道理與事實,都能種善因得善果破除迷信的觀念。於是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匯編》。這三種書當時經大師極力提倡,對社會也產生很好的效果。

  《了凡四訓》講得好,了凡先生十幾歲少年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算得很好的孔先生給他算命,說他是仕途中人,應當去讀書。孔先生把了凡的八字流年排出來。某年參加考試中第幾名,某年第幾名,一直算到他五十三歲,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可惜命裡頭沒有兒子。

  此後,每年參加考試,名次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同,於是了凡先生就知道了,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命注定的,所謂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所以他心定了,什麼希求都沒有了。現在人家競爭,努力競爭他統統放棄了,命裡注定,怎麼樣爭也爭不來,到時候它自然有了,這樣子差不多過了二十年。二十年這個命運絲毫沒有改變,這是不增不減,為什麼?他不修善也不作惡,照著命運過日子。

  後來,了凡先生拜訪雲谷禅師,雲谷禅師告訴他: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命運不是定數,可以說是個常數。常數裡頭有變數,你一個善念、一個善的行為,你這個命就增加一點,你起個惡念、造一個壞事就減少一點,無論是智慧、德能、相好,天天有加減乘除,這個加減乘除是變數。

  所以,這裡面就講了因果的道理。你有善念、有善行,利益眾生,你的智慧會增長,你的能力、福報也會增長,在你的常數裡頭會增長;如果你是惡念、邪行,那就會減少。了凡先生依從雲谷禅師的教誨,斷惡修善、修福積德,改造了命運:命中無子得子、沒有功名而取得功名,享壽七十四歲(孔先生算他五十三歲壽終正寢)。

  【感如種植,應如花果。】感就是因,應就是果,我們拿種花來作比喻。種花首先得有種子,種子種到土壤裡面,然後澆水、施肥,還要有陽光雨露,這樣它就能夠發芽,長苗、長大,開花結果。那麼你所能看到的,是它開花結果的時候,那是果;它的因,是種子。除了種子以外,還要有緣;緣就是條件,那就是要有土壤、水分、陽光。這個因和緣,是缺一不可,你不能只有因,沒有緣;也不能夠只有緣,沒有因。因緣具足,這個果報才能夠現前。

  古人說,樹立道德,要“如滋”,也就是要滋養它,就像栽培一顆小樹,要不斷的給它澆水,讓它慢慢的長,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有時間,要有耐心,要有恆常心。積德積了一輩子,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到死都不變節的,這種人就能成君子。如果是積德積到最後退心了,積了一半不再積德了,君子變成小人了,就很可悲了。所以君子變節還不如個小人,那小人到最後臨死前能夠悔悟,他也能夠做個君子!所以積德從你現在明白之後就開始,終身行,這是堅勇心。怎麼個修法呢?“除惡”,就是把惡都除掉,惡習、惡念除的干干淨淨。只要你發覺那是惡,馬上除掉,不能夠留存纖毫。

  中華傳統聖賢教育都離不開因果,我們知道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就是儒釋道三家,三家講的統統都是“道德”,三家聖人展示的理念是貫通的,原理、目標、方向都是相同的,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一個有機的整體。此外,三家的教育也與因果之理密不可分。儒家對於因果教育是精言感應之說,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就是專門講因果的一部教材,佛家的教育告訴大家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不能違背因果律,可見這三家無一不重視因果教育。

  課程最後,譚老師呼吁大家要積極響應國家領導提出的早日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號召,學習聖賢教育,做有道德的人。人人講道德,人人行道德,使“中國夢”早日變為現實。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人,整個國家的人民彼此都是親戚,人人應互相愛護、互相照顧、互相尊敬。只有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才能夠實現“一體”、才能達成共識,也就是習總書記所講的大家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依經典教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18 受持菩提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用戒定慧來度你的貪嗔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