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二舉果勸修門

  如來現相品第二

  自此已下至毗盧遮那品已來。是長科一部中。第二舉果勸修門。釋此一品。義分為三。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現相品。為諸菩薩神天大眾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請法。問有三十七問。如來知念。即於面門舒光現相。及集十方眾。答前所問。此品之內。如來兩度放光。齒光告眾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門。諸來菩薩毛孔放光。通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眾海佛境界相菩薩境界相答前眾所問。故名現相品。此經表法及集眾如來放光。前後總十度放光故。一面門齒光。集他方之眾。二眉間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輪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釋宮中足指之端放光。集眾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宮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門。六兜率天宮膝上放光。成十回向。七他化天宮眉間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來出現品眉間放光。入文殊頂。九口中放光。入普賢口。令此二人問答如來出現始終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間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是為十。如隨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隨根普照。此光非獨緣五位進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攝化光也。

  二釋品來意者。此品為前世間主等默念三十七問。此品放光集眾。示其法相。答前眾所問三十七法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復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科其當品。一長科經意者。自此現相品乃至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五品經總是答前三十七問。明舉果勸修。二科其當品者。於此當品其意有四。一從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已下一段長行並偈頌。是世主請法分。二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長行。並一偈頌。是如來放面門齒光。告眾令集分。三從爾時十方世界海已下。一段長行。並一偈頌。是十方世界海蒙光所照。皆來雲集現法分。四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已下。一段長行。並十偈頌。總是答前三十七問分。一從世主心念問法分中。義分為三。一從爾時已下至唯願世尊哀愍我等。於中長行有八行經。純請十八種佛法。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經。問佛菩薩海有十九問。通為三十七問。三願佛世尊已下可兩行經。明菩薩神力故一切供具放光。光中說頌請佛斷疑分。

  第一從初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明心念默請。雲何是諸佛地。法界不思議地。是佛地故。下文雲。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此為如來地也。雲何是諸佛境界。如下經雲。如來處此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剎海。一一毛現悉亦然。此是如來之境界。又法界是如來境界。雲何是諸佛加持。下文如來加普賢入於三昧。是諸佛加持故。雲何是諸佛所行。經雲。無礙行是如來行。又普賢行是一切諸佛共所行行故。雲何是諸佛力。如經雲。如來有處非處等十種力是。雲何是諸佛無所畏。如來無五怖畏及四無畏是。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如來無性妙智是無能攝取。雲何是諸佛眼。知一切法智。知一切眾生根智。名一切種智。是佛眼故。又此經下文說十眼等是。又如十身相海品雲。如來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見雲。雲何是諸佛耳。如法界品雲。一切諸佛有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雲何是諸佛鼻。如下經雲。如來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於中出現無量化佛。坐寶蓮華。往諸世界。雲何是諸佛舌。如下經雲。如來舌有大人相。名示現音聲影像雲。雲何是諸佛身。如下經雲。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又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雲何是諸佛意。如來出現品雲。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佛子。如來心意識無量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雲何是諸佛身光。如來隨好常光隨根照物普周法界。雲何是諸佛光明。光有二種。一教光。二如此經光明覺品是。及前後十度表法光明是。雲何是諸佛智。一切智一切種種分別智是。又如下文。如來智甚深。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世為明導。此已上問十八種法。經雲。唯願世尊哀愍我等。有三句經文。結請佛說。十九種海。經雲。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總舉問竟。眾生海。釋曰。如世間眾生廣多如海故。佛海。經雲。如來安處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剎海。一一毛現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佛波羅蜜海。十波羅蜜遍一切菩薩行故。佛解脫海。如來法身是佛解脫。又智慧解脫乃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是。佛變化海。如下文。無體無住處。亦無生可得。無相亦無形。所現皆如影。又雲。一切剎土微塵數。常現身雲悉充滿。又雲。於一佛身上化為無量身。佛演說海下文。一一毛孔中光網遍十方。演佛妙音聲。調彼難調者。又一音遍諸根故。然如來音聲。不從心出。不從身出。佛名號海。如下名號品是。如來名號等一切眾生心也。佛壽量海。如下。佛身如影現。生滅不可得。是佛壽量海。又下文壽量如是。及一切菩薩誓願海。淨行品等是。又如十回向品中大願是。一切菩薩發趣海。如下雲。此會諸佛子。善修眾智慧。其人已能入。如斯方便門。又下文從地而得地。住於力地中。億劫勤修行。所獲法如是。明從地而得地者。不離真法界自體清淨性地而行。進修十住十行等法。故雲從地而得地。又十行品。是十發趣加行成就。令菩提心智悲純熟故。助道海。三十七助道品是。觀身受心法為首。一切乘。海乘如來。乘不思議乘。法界乘是。乃至八萬四千乘等。一切菩薩行海。普賢行是。如下經雲。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賢行中能建立。一切菩薩出離海。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如下經雲。此會諸菩薩。入佛難思地。一一皆能見。一切佛神力。又下文。普賢諸行願。修治已明潔。能於一切剎。普見佛神變。身住一切處。一切皆平等。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一切菩薩神通海。如下十方佛剎來集菩薩眾及毛孔出眾隨行利生等事是。又十通品亦是。又下文。一一佛剎中。往詣悉無余。見佛神通力。入佛所行處。一切菩薩波羅蜜海。如下經中。十方來集大眾身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出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諸安立海。教化眾生。廣如經具說。是波羅蜜海也。此是與發心者。作普賢樣。一切菩薩地海。如下經雲。從地而得地是也。又十地品是。又如來地是。菩薩地。如下經雲。此會諸菩薩。入佛難思地。一切菩薩智海。根本是如來智。於根本智起差別智教化眾生。是菩薩智海。乃至十無盡智是也。唯願世尊已下三句。總結勸請。准例十方諸佛既說。今佛世尊亦合同說。又爾時已下四句。明供具說頌。已上三十七問。向下至毗盧遮那品已來。有三種答前所問。一如下齒間放光集眾現相神通答。二如下眉間毫光出眾現相及十菩薩偈頌答。三普賢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業眾生業因果古今相習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薩眾生染淨報業。答前三十七問佛海菩薩行海。不離其中。又說華藏莊嚴世界海。說佛報得所居之土。答前三十七問佛境界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總不離其中。又說古往毗盧遮那品。是引古印今。令眾生信承習不斷法不虛來。若古無舊跡。今從何得。以是義故。引古佛用印今時成信。從此初會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六品經。總明舉果勸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賢行及報得莊嚴身土。分從佛名號品重問二十八問。即是舉古佛果門。令今世及未來發心者。自信自心佛果不異。及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異故。信自今修不異古法。有此二十八種不異之法。具如佛名號品。所問二十八問之法。今古不異。令初發心者應如是依古證修。使令道不謬故。直至法界品。總是其答所問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薩行。古今不異。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異。至位方明。從供具雲中出音說二十行頌。於中義分為四。初兩行頌。歎佛行滿成佛行遍三世。次兩行頌。明勸佛為眾除疑得證。次兩行頌。明大眾已集勸請除疑。次雲何已下十四行頌。明重頌前三十七問。

  問曰。大眾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贊勸請。雲何供雲出音請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明聖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故顛倒生也。

  第二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長行並一偈頌。是如來放齒光十方。告眾令眾鹹集。現法答前所問分。於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來知眾心念有疑。二齒光普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屬。五陳光色相。六明光照遠近。七明大眾蒙光彼此相見。八明光遍他方眾會。九明光能出聲告眾。十明十方之眾聞告鹹來。

  問曰。何故如來面門齒間出光告眾。

  答曰。面門及齒。明言出於中故。於中出光。今欲答眾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眾來集示法。答前三十七問中雲何是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須口中齒間放光。光者除暗義。又答前雲何是佛光明。除現在未來眾心疑暗故。口齒者。吐納言音說法處表告之所由也。故於中出光。於此光明說其二十行頌。於中大意。歎如來道滿利生光明出音告眾令集聞法。

  第三從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眾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已下一段。是十方大眾來集示法分於此段中大意有十。一明佛光普照。二明十方眾來。三明來已興供。四明興供不同。五明眾海影像相參。六明大眾自他同異自在。七明大眾毛孔出光。八明光出菩薩。九明菩薩同事利生。十明眾生發心得果。此之十事如文可知。如毛孔流光眾。明法界體性自在不思議自他無礙。能同能異眾。於中菩薩同行利生。即明古今已成正覺者菩薩行及十波羅蜜海佛地佛持等。舉其已成佛者。悲智境界。答前大眾三十七疑。用成來世與今同悟身心境界自在無礙如帝網境界門。如此一段。以佛神力放光集眾。答前所問。後之一段。毫光示法。及菩薩偈頌。答前所問。於此十方來眾光明中。同時發聲說二十行頌。於此中大意歎佛光明道行已滿身口意鼻耳總遍周剎海滿普賢行。答前三十七問。如文可知。

  第四從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如來無邊境界已下一段長行。有二十八行半經。於中分為兩段。一從初十行經明光之德。第二十八行經。明蓮華出現。一從初明光之德。大意有十。一令眾除疑獲益。二顯光出處。三顯光之名。四顯光之色。五明光所照遠近。六明所照威動世界。七光照塵中現無數佛隨根與益。八光雨十種法輪雲。九光明繞佛。十光入佛足輪以成大眾信心。明足下是初信入。故說十種智佛。以為自己信心。以不動智為首。

  第二爾時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經。明蓮華出現。於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華現所由。二明華具十種嚴飾。三明毫光出眾來坐。四明勝音菩薩。為主余者為伴。五明上首菩薩勝音之德。六明諸佛與勝音之力。七明勝音常見諸佛。八明勝音神變自在。九明勝音觀眾說頌。十明正申頌意。此之一段經文。如來眉間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薩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薩智滿中道教行之光。又毫相光中出眾菩薩有世界海微塵數。上首名曰一切法勝音。即是其十地滿足中道果行。將此中道覺行悲智圓滿法界行門毫塵剎海無障礙法。答前大眾三十七問。使令現在及以未來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門行滿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經雲。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又光體是法界之理。勝音大眾之海。是其法界之行用故。明從十住初心以理智萬行體用不相離也。故從十信即與果行令修。理智體用法合然故。從果行信進。又勝音菩薩坐蓮華台諸菩薩眾坐蓮華須。明主伴萬行。明勝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萬行是勝音一行。明法界理智中圓滿無礙自在行故。還如前菩薩毛孔流光出菩薩行。相似體性一多重重自在無體可礙。諸波羅蜜一中具十。乃至無盡故。緣起互為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照之可見。大意明法界行門一行遍一切行故同別自在。十正申頌意中通勝音菩薩有十一菩薩。各申一段偈頌。初二十行頌。歎佛身充遍普現眾生前及毛孔剎土眾會無盡相入。兩行一頌如文具明。無煩更釋。大體得大綱紀。即得經文自具。此後十段總十行一段總是答前世主所問。又明此會菩薩能入如來之境。最下有三行經明都結十方世界同然一時雲集。已上現神通及語。答前大眾所疑竟。示業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神通法業俱示。若通當類總自具法業答故。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初會六品經。是以佛果勸修門。

  普賢三昧品第三

  將釋此品。略作三門分別。一釋品之名。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者。理智無邊名之為普。智隨根益稱之曰賢。三之雲正。昧之雲定。亦雲正受。為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亦雲等持。為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為普賢為佛紹法界大智之家諸佛萬行遍周之長子。以答前所問三十七問中雲何一切菩薩行海出離海神通海波羅蜜海世界海等故須入定。善簡眾法答前所問令眾達解。故須入定。然普賢菩薩恆無定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又以初舉果勸修中以入定為法則後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滿起諸想念方真。

  二釋品來意者。明普賢菩薩常在三昧淨亂總真。然教化眾生故。成法則故。答所問疑故。為善簡擇諸三昧出入同異相故。為善簡擇眾生業海果報佛行業海果報。故須入定。從定起已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答前所問故此品須來意明初入法須加定業以顯真門。後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終。智隨一切眾生想念。應根接物。方是修道者。應如是知。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文中。義分為二。一科其經意。二釋三昧名。

  一科其經意者。其此一段經其意有十一。一從爾時普賢菩薩已下一行半經。明承佛威神入定。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經。舉三昧名及歎三昧之德。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經。明都舉普賢入定此界如是十方總然。四爾時一一普賢菩薩已下有十二行半經。明普賢入定諸佛現前佛力所加佛言贊歎普賢之德。五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已下有七行經。明諸佛與普賢十種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二行經。明都舉十方世界中普賢一切諸佛一時同與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時已下可六行經。明諸佛以手加持摩普賢頂。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兩行經。都舉十方世界同然。九爾時普賢菩薩已下九行半經。明普賢從三昧起並陳三昧之名。十普賢菩薩從如是三昧門起時已下十二行半經。明大眾獲益並都結與十方同然。十一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頌以來有十二行半經。明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動及興供末後諸佛毛孔光明說頌歎普賢之德。

  問曰。何故前世主妙嚴品末。其地六種十八相大動。此品何故其地微動。

  答曰。前明如來始成正覺大眾賀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廣大。明位極行終。以此其地大動。此品答世主所問之疑。為成初信故。其地微動。於中菩薩示有疑問。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為舉果勸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薩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會中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諸世間主。更作二十八問。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動智等。至文方明。此經直至法界品覺城東已來。菩薩及一切大眾。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證。唯覺城人間五百童子童女優婆塞優婆夷。各具五百。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無實得者佛教豈有。虛行者哉。聖者立樣令凡實得。終不虛施。應如是知。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所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緣故。於此佛毛孔光明說頌中已下有兩段頌。於初二十行頌。明佛毛孔光明贊普賢德。如文具明。毛孔是萬行光。還歎普賢萬行。二爾時一切諸菩薩已下有二十行頌。明大眾歎普賢並請說。後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

  第二釋三昧之名者。於此三昧名之中。義分為三。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歎三昧之德。

  一釋三昧之名者。名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毗盧雲光明。遮那雲種種。如來是法性之體。藏身是含容眾法。智是明。以理智種種教行之光。照燭眾生之器隨根與益。如經歎德中具明。

  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體者。以法界根本智為體。以差別智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為體。隨眾生智為用。又以入三昧為體。出定為用。又以無出無入為體。又入出俱為用。又以入出俱為體。以義准之可見。大要言之。且以為化眾生法則之中以入定明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於十個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為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佛三昧諸智慧門為體。如歎德中。具如經雲。世界海旋。無不隨入者。是三昧之用徹遍一切眾生法之名故。海者。廣大義。旋者。甚深義。明此三昧體用廣大甚深無盡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眾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問。總盡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問中。雲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問。今普賢三昧答前三十七問中。雲何菩薩行海三昧海等。問為欲明佛行菩薩行體用徹故。以佛為體。普賢行海為用。以此體用該通諸法。無法不盡故。佛眼耳鼻舌身意為體。能遍知眾生事業為用。以下如來與普賢智。明普賢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後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體無二無疑故。十方諸佛手摩其頂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賢從三昧起者。明定體隨根用處。彼復依根獲益。名起其用無盡。略舉其十。以表無盡故。余義經文自具廣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體。普賢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釋此品略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大願力依自體清淨法性力依諸波羅蜜諸行海等自體清淨力依。為度眾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釋品來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問。佛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示業果報。示法果報。答前所問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羅蜜海遍法界海眾生業行海故。三十七問一時總答。令大眾海悟佛所行入普賢菩薩所行也。故號佛華嚴經。二令諸現在未來始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及菩薩行海。佛菩薩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眾生行業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見是已而仿敩之。學佛行故。令始發心者悲智圓滿行解不錯謬故。三令始發心菩薩知眾生業報同異差別由心造故四令始發心者知眾生界廣大等法界虛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充滿故。五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海眾生境界海一異不可得故。隨眾生自業轉變剎海轉變故。隨自業成壞剎海成壞故。以此眾因緣故。此品須來。發初蒙故。若無此品。初心菩薩雲何知其如來攝生如來行門。及以眾生行業世界廣狹之相。若不知者。依何發心。乘佛大悲普濟願行廣度。以是義故。如下頌雲。離諸谄诳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虛空界。此乃能知佛行處。若不說眾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三乘中所說淨土。在於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無盡之相佛及菩薩願行含覆利益纖塵無遺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經文。從初一段長行一段偈頌是。此品中敘分。後十段長行及十段偈頌。是正說。及至華藏世界海。總通此品為世界成就品。總為正說分。從初敘分中長科為六。

  一爾時已下四行半經。是普賢觀察十海分。

  二如是觀察已下可八行經。明普賢告眾歎諸佛十種之智海十不可思議。

  三建立演說海已下可六行經。明普賢歎佛十種身業教化不可思議。

  四從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已下七行經。是普賢歎佛身智二業隨轉法輪成就之眾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議。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經。明普賢乘佛神力說佛智業身業教化饒益。成就眾生海之德。令多菩薩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賢說頌。重明前法。於此二十行頌中兩行為一頌。於中意有二十。總答前三十七問。為頌含多義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業隨根普應。三明佛語業普周。四明佛行多剎遍嚴。五明諸佛大悲成熟眾生。六明佛普現出興與益。七明眾生根劣隨迷。八明大心淨信堅固者堪為。九明諸佛與力方知。十明離谄慈悲志欲深廣能入。十一明觀察法界如虛空而獲善利。十二簡修余道者不堪普賢行人得入。十三明眾生界廣大法輪普至。十四明普賢自示身廣大。十五勸眾令觀毛孔。十六明普賢示法與眾之益。十七明普賢行願無邊。十八明普賢自歎行具。十九歎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廣大。二十歎是佛所行應聽。此以上經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第二段正說分中有十段經。一初段中長行有十八行半經。於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賢告眾欲說其法。二正說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諸佛同敷。三正舉世界形狀體性有十廣大無盡。四正說世界已成現成當成具十種因緣。五正說由如來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緣是也。六乘佛神力說頌。於此十八行頌中。重頌前長行之法。明眾生界廣多。佛菩薩悲願含覆故。以行廣大故莊嚴國剎廣大。以眾生業無量故菩薩。行無量以菩薩信心廣大離垢。所住國剎光明寶成清淨無垢。此明淨穢同居業現各異。如文可知。是故經雲。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眾生心所欲。眾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第二段中。爾時已下九行半經。並四十四行頌。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爾時已下有六行經。有二十行頌。明世界差別形由業。如文具明。第四爾時已下有十三行經十行頌。明世界體差別。第五爾時已下有十一行經二十行頌。明世界莊嚴差別。第六爾時已下有十行經。並有二十行頌。所修行方便願力故。出生諸世界海莊嚴故。業清淨故。莊嚴清淨。業垢濁故。莊嚴垢濁。第七爾時已下有八行經。並二十行頌。明諸世界諸佛出現差別。依眾生業行壽命修短。佛出現不同。第八爾時已下有七行經。並二十行頌。明世界劫住不同由業。第九爾時。已下有十四行經。並十行頌。明劫隨業轉變淨穢。第十爾時已下有十五行經二十行頌。明一切世界海如來出現無差別。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問。意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眾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普賢行普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以波羅蜜海剎海無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剎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以法界之體而無往來。法常如是。令學之者仿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上一篇:第十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下一篇:第十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