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九 第五十五章 行陰區宇十外道論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卷第十九

  第五十五章 行陰區宇十外道論之一

  內容提要:

  行陰區宇十外道論:一無因論,二、圓常論,三、一分常論,四、有邊論,五、 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六、五陰死後有相論,七、五陰死後無相論,八、五陰死後俱非論,九、五陰死後斷滅論,十、五陰中五現涅槃論。這十種對禅定所顯現的境界作出的荒唐見解,都由於對行陰作用無知,愚癡迷亂,遇到這些景象,不識其真相,卻說大妄語,自稱已登聖境,因此墮無間地獄。

  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1,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2,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3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溫陵曰:通敘想滅行現也。浮動妄習,晝明則想,夕瞢則夢。汨亂性真,莫得而一,擾動覺明,莫得而淨。故想陰盡者,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名虛靜,猶如晴空也。五陰前粗後細,故想盡則無粗重影事。雖觀萬象而無想念,故如鏡鑒明,無黏無跡,虛受照應,了無陳習。惟一精真,明極如此,故陰隱行陰,於是披露也。行為萬化生滅根源,故起相披露,則十二類之元,無不殚見。各命由緒,識也。見同生基,行也。擾動幽隱,故譬野馬。乍生乍滅,故曰熠熠。無復粗影,故曰清擾。根塵運止,皆本於此,故曰究竟樞穴也。)

  【注】

  1 虛受照應 觀而不著。譬如有事上街,聽到有汽車開過來的聲響,或見到有人行過來的影子,知道有這回事就算了。不去瞧那車是什麼型號,更不想它載著什麼東西;不去瞧那人是什麼樣子,更不想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就是虛受照應。

  2 生滅根元 這生滅根元即是能興造一切業的妙如來藏心。想陰已盡,意識不動,但不思議熏習成的如來藏種子與現識結合,便有不思議變的變易生死。這便是幻相的根元。

  3 如野馬陽焰 遠處浮塵在陽光反襯下,如野馬奔馳般瞬息變幻,用野馬陽焰比喻這種變幻的情景。

  白話解

  佛說:“阿難,修三摩地的善男子,想陰已盡的,消滅了三界的夢想,睡時醒時,都覺明虛淨,眼前萬裡晴空,再無粗重前塵影事。靜觀心中世間大地山河,如明鏡照物,來不沾滯,去不留跡,虛受照應。了悟網像乃唯一精真如來藏所變。從此披露了生滅根元,十方十二類眾生紛紛現相。雖未通達其根本元由,知其所生共性,猶如野馬陽焰,擾動清幽,熠熠萬變,這是浮根妄塵的究竟樞穴。這便是處於行陰區宇的狀態。

  原文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白話解

  若這清擾熠熠之性,已得澄明,滅除了無始妄想微細習氣,心似一泓清水,波瀾不興,便說行陰已盡。

  這人能超越眾生濁。引起行陰作用的因由,根源在於幽隱妄想。

  (溫陵曰:行陰習擾成性,故稱元性、元習。能滅擾習,則歸元澄之本,而遷流相盡矣。故如波瀾滅,化為澄水也。生滅不停,業運常遷,名眾生濁,故行陰盡則超之。行陰密移,曾無覺悟,故曰幽隱妄想。)

  一 無因論

  原文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對賄,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只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白話解

  阿難,應當知道,在奢摩他中已離種種妄想的善男子,正心不亂,十類天魔不得其便。若面對清擾熠熠的幻相,推究根元,於靜觀中,又起思維計度,馬上又擾動原來已得清淨的根元,便將墜入兩種無因論:

  第一種,這人見本來無因。什麼理由?認為想陰已盡,所有眾生業相,都是因眼根八百功德所見,只見八萬劫所有眾生,無非彼滅此生,如車輪轉,周而復始。而想尋求八萬劫外的本根,尋求不得。便下結論,認為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本來無因自有。計著這種觀點,亡失正遍知,墮落外道,不得正覺。

  原文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白話解

  第二種、這人見終究還是無因。什麼理由?認為既見其聲的根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人生人,鳥生鳥。烏鴉是黑的,鴻鹄是白的。人是豎的,畜生是橫的。白色不是洗成的,黑色不是染就的。八萬劫來,原來就是這樣的,不會改變,最終變不了。以此類比,認為我本來不見菩提,怎麼會有修成菩提的事?

  當知今日所見一切事物現象,都是本來無因而有。計著這種觀點,亡失正遍知,墮落外道,不得正覺。這是第一種外道論,稱為無因論。

  二 圓常論

  原文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對賄,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白話解

  阿難,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離種種妄想,正心不亂,天魔不得其便。若於靜觀中,面對幻相又動心計著圓常,這人便將墜入四種遍常論:

  第一種,這人認為自心無因,外境無因,經過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都是生滅循環,這生滅性不曾散失,便計著生滅之性是常。

  第二種,這人認為四大本性常住不變,通過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變化,四大體性恆在,不曾散失,計著四大是常。

  原文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白話解

  第三種,這人認為六根及末那識的執持攝受功能是生起心意識的本元,這個本元恆常不變。通過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認為始終不失,便計著眾生本性是常。

  第四種,這人認為想陰已盡,不再會生起什麼形相,不會再有生滅流轉,已經永滅了,順理自然成不生不滅,便計著不生不滅是常。

  計著這種種常性,亡失正遍知,墮落外道,不得正覺。這是第二種外道論,稱為圓常論。

  三 一分常論

  原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對賄,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白話解

  又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離種種妄想,正心不亂,天魔不得其便。若於靜觀中,面對幻相,又起心動念計著自他,這人便將墜入四種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第一種,這人認為妙明本心,遍十方界,自我心中,有一個主宰生滅的神我。於是計著這神我亦遍十方,凝然不動。一切眾生,都是於我心中自生自滅。便計著我的心性是常,眾生的生滅性無常。

  第二種,這人不觀自心,遍觀十方國土恆沙數國土之相,見有壞有不壞;便計著能壞之相究竟無常,不壞之性究竟是常。

  原文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白話解

  第三種,這人觀察自心微細變化,猶如流轉十方的微塵,本性不改。這本性能令此身即生即滅,此性不壞,則我的本性有常;而一切生滅都從我本性流出,則我的本性有無常。

  第四種,這人見想陰已盡,行陰常流不息,認為行陰的流轉是常,色、受、想三陰,生已還滅,這三陰無常。

  計著這種種一分無常一分常的觀點,亡失正遍知,墮落外道,不得正覺。這是第三種外道論,稱為一分常論。

  四 有邊論

  原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對賄,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白話解

  又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離種種妄想,正心不亂,天魔不得其便。若於靜觀中,面對幻相又於整體與部分動心計著,這人便將墜入四種有邊論。

  第一種,這人觀察時間遷流,計著過去或計著未來,說是有邊。計著幻相相續遷流不息,說是無邊。

  第二種,這人觀察八萬劫的眾生有形相,思量八萬劫前,卻寂無聞見。見有眾生處,便說是有邊。無聞見處,便說是無邊。

  原文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1。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注】

  1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有與無,生與滅,都是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對立的兩邊,持“有見”、持“無見”,都是邊見。認為世界一部分是實有,因為“有”,便生出了“無”。半有邊,半無邊,不離“有”和“無”二種邊見,所以名為有邊論。

  白話解

  第三種,這人認為我心得遍知,我知無邊。我見一切人,在我的知見中,我不能遍知那些人之所知,說他們不得無邊之心,只是有邊。

  第四種,這人窮究行陰中所顯現的眾生相,以他自己的所知所見去衡量眾生身心,認為都是半生半滅,進而推論一切世界所有,都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計著這種種有邊無邊的觀點,亡失正遍知,墮落外道,不得正覺。這是第四種外道論,稱為有邊論。

  五 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原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對賄,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白話解

  又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離種種妄想,正心不亂,天魔不得其便。若於靜觀中,面對幻相又於知見中起心動念計著,這人便將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第一種,這人觀察幻相遷流,把遷流說是變,而又始終保持相續性,把相續說是恆。見有所見處,就說是生,見無所見處,就說是滅。把相續因緣不斷的現象說是增,把相續因緣中斷的現象說是減。把各各生出處說是有,把互互泯滅處說是無。這人如此把本來圓融之理,處處用心分別計著。有求法之人來問義,便回答說,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他什麼時候,語言都是如此矯亂,令前來問義的人不知所雲。

  原文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白話解

  第二種,這人審察自心念念無生,因無而證定境,便認為一切皆無。有人來問義,總答一個無字,除說無之外,別無話說。

  第三種,這人審察自心影像,各各有相,從有證入定境,便以為一切皆有。有人來問義,總答一個是字,除是之外,別無話說。

  第四種,這人或時見有,或時見無,所見境界支離,從而心識混亂。有人來問義,答得含糊,說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不是亦有,簡直胡言亂語,互相矯亂。

  由於計著這些矯亂虛無的觀點,亡失正遍知,墮落外道,不得正覺。這是妄心顛倒的第五種外道論,稱為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上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九 第五十五章 行陰區宇十外道論之二
下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八 第五十四章 想陰區宇十種天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