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淺釋(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雲何獲圓通。

  鼻想是觀想鼻端白,本來是權巧方便,隨順機宜而說。目的只在收攝散亂心,使能暫住,但有能住之心,就有所住之境,因真心是無所住的,故初發心者,不能選此為圓通法門。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

  富樓那尊者因舌識而悟道,這是無量劫以來已修成,而不是舌識之功能。因說法只是播弄音聲,語言文句,這都是有漏法,有漏便不是圓通法門。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雲何獲圓通。

  優婆離尊者因身識而悟道。持戒只為束身識,但對無形心意,如妄言绮語、貪嗔等,就很難約束,因此不普遍,不能選作圓通法門。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圓通。

  不可測達是神,自在無礙是能。目犍連尊者修意識而得神通,但這是他宿世修來的,不關法塵之分別攀緣心,有攀緣便不能離開意識。

  有攀緣妄念的心就不能離開物,物即法塵。初發心者,怎能用此攀緣妄識作為圓通法門。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雲何獲圓通。

  持地菩薩修地大而入道,地是堅固障礙之物,不是通達之相。堅地又屬有為法,不是無漏法。要得到佛指示“平心”,才能證聖,所以不是初學者可以選作圓通法門。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雲何獲圓通。

  月光童子因水大入道,假若觀想水性,有想念便不是真如實際,如如不動之境。要證如如不動,不是六識覺觀所能契入的。所以初發心者,不能選此作為圓通法門。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

  烏刍瑟摩因觀火大而入道,觀想火大之性,只因厭有欲火而求脫離,不是自心真能脫離,故不是初發心者,可以選作圓通方便法門。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雲何獲圓通。

  琉璃光法王子觀風大而悟道。若觀風大之性,皆是妄緣風力所轉。但風力有動有靜,循環不息,屬無常之法,而不是無對待之法,既屬有對待,自然不是無上覺體,不可選作圓通法門。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雲何獲圓通。

  虛空藏菩薩觀空大而入道。若觀空大之性乃是晦昧所成,昏昧頑鈍自然不是靈明覺知。既無靈明覺知,當然和菩提異樣,初發心者怎可依此昏鈍作修因,而得靈明覺道這果?故不能選作圓通法門。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雲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觀識大而悟道。若觀識性,十方唯識,念念生滅不停,不是常住之性,而且存心觀想已是虛妄,何況所觀識大,更是虛妄。故初發心者,不能觀此識大,而速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故念佛不是口念,不是意念心念,而是要都攝六根而念。但有念就有生滅,是無常,所以說:念性元是有生滅。以念佛為因,往生淨土為果,則萬修萬人去。但以生滅之因,求證不生不滅之圓通,則因果相違,感應當然有不同,所以初發心者,不能選此作為圓通法門。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我(文殊師利菩薩)現在對佛說:佛為教化眾生,出現於娑婆世界,這娑婆世界最好的教化法門,最能獲得清淨本然而得正定,惟在聽音之聞性,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最易入手。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能離開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得到六結解脫,究竟自在之樂,最好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最偉大這位觀世音菩薩,他在恆沙劫這麼長的時間,來化度眾生,入微塵數這樣多的國土,用無作妙力,十四無畏來施捨苦難的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說法的妙音、尋聲求苦的觀世音,清淨無染的梵音和應不失時的海潮音。用這種種音來救世上的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安寧,以及證得出世無上覺道,不生不滅常住真心。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我現在啟白如來,好像觀音所說:譬如有人靜居一處,可以同時聽見十方一齊擊鼓的聲音;故耳根聞性,確實是圓滿而周遍的。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世人肉眼只能看見沒有障礙的東西,有障礙如窗一紙,便不能看見。舌和鼻亦是一樣,身要有觸才有感覺,心念又太紛亂無頭緒。

  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耳根隔牆還可聽到,遠近聲音亦可聽到。其余五根都沒有耳根圓融無礙,所以耳根真實是可選作圓通法門。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音雖有動靜,但聞性不是有和無的。眾生顛倒,迷惑聲為聞,故無聲時就說無聞,不知無聲時聞性更清楚,所以不是沒有聞性的。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無聲之時聞性沒有滅,有聲之時聞性不是有生,這證明聞性是湛然圓融,離開生滅,而能常住不變的。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縱然在夢中,聞性依然存在,不是因為無思念就沒有聞性的,所以它能超出思惟之外,這是身心即其余五根所望塵不及的。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現在這個堪忍的世界,得到佛的聲音,說明一切經論,宣揚一切義理。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眾生迷惑本有聞性,只知向外馳求,循著聲塵去跑,所以就受生死流轉。阿難縱然強記,多聞博學,但還免不了邪術所轉,這豈不 隨聲塵而淪落?如果能回光返照,反聞聞自性,不要順流而能旋流,就能得到無妄,恢復本有真如之自性。

  以前有人往問孟子:“世上有沒有這樣的人,搬家時把妻子都忘了。”孟子答:“今之人皆妄其身。”不但忘了妻子,連自己都忘了。不知自己會病、會老、會死。阿難亦是這樣,捨本逐末,向外馳求,忘了自性,只求博學多聞,終被外塵境界所轉,而受邪術之害。

  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阿難,你要細心來聽,我現在承受佛之威神力,代表佛宣說金剛王三昧之法門。這法門是不修而修,修而不修,如幻戲一樣,妙處是不可思議的。所有十方諸佛,都是修這三昧而證果,所以這是真三昧,亦是佛的母體。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你聞微塵數佛所說一切秘密法門(秘密法門是彼此不相知。眾生根性不同,故佛就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令人人都能明白),如果你的欲漏未除,雖修多聞法門,終成錯誤,受摩登伽女之難。如果沒有欲漏,就什麼難都沒有了。

  有欲就有漏,欲中最重要的欲是色欲。美國人最難斷就是色欲。能斷色欲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能斷欲,就是有漏。證四果阿羅漢才得無漏。證初果是見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是證道位,證到無漏阿羅漢。

  現在的人,不但不除欲漏,還要跟著欲漏跑,所以大家都要看看,自己是否已除欲漏?如果未除,那就要快點除掉。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用聞根來修持佛所說的佛法,何不自己反聞聞自性,反求諸己,在自性上用功夫呢?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這個妄聞不是自然生出來,只是聲塵所結之根。因為有了聲塵,才有聞的名字。如果能旋轉聞根,來聽自己的自性,和外邊聲塵脫離關系。能脫離聲塵,只存妙性,還有什麼叫作耳根呢?這個時候,就能入聞而不聞、不聞而聞的境界。要聞的時候,則相隔千裡之聲亦可聞到;不想聞的時候,則眼前之聲也聽不到。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一根既解脫,返本還源,返回如來藏性,六根亦都解脫。因有連帶關系,元是一精明,因妄執而分成六和合。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能見能聞,包括嗅、嘗、覺、知等都如眼中幻翳一樣。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如空華一樣不實在。聞根既已旋妄復真,翳病完全除掉,根塵亦皆消滅,則本覺之體就恢復圓融清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淨極就是覺和所覺都空,寂滅現前,這個時候心光自然通達,自性自然寂然常照,包含虛空。上文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虛空是世界之最大者,但在自性覺海中,猶如一小泡,何況其他所有世界,既能超越世界,了無掛礙,再來看世界,則一切如在夢中的事一樣。摩登伽女亦是夢中之人,怎能留得住你呢?夢裡人不能牽夢外事啊?

  這是說阿難尊者不能解結超界,只因錯用緣塵影事為心,故被根塵所縛,不能解脫。我們現在亦和阿難尊者一樣,但尊者已循耳根而開悟成道。我們亦應該學他,快點循這法門來修,希望能早日得道。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猶如世上的巧妙幻術師做影戲一樣。中國古代窗戶是用紙糊,幻師用驢皮剪作種種人形,用線牽動,從窗戶來回行走,舞刀弄槍,表演各種動作,惟妙惟肖。雖然見種種動作,但要從機關上拉動一線,才能走動。息了機關,就什麼都歸寂滅,因一切幻術都是無體性的。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六根亦和虛幻影戲一樣,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元本是一體,而分作六種作用。如果一處能返本還源,得到解脫,其他六處都不起作用。所有的前塵污垢亦都應念銷滅;就能成就本來的妙明真心,性淨明體。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如有些許微塵未盡,尚在諸學地位,都要趕快破盡,直到生相無明都破盡了。這時候,明到極點,就是如來的本體。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要破盡了,才能成佛道。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在法會的大眾和阿難,都要旋轉你們的倒聞,不再向外馳求,回來反求諸己,反聞聞自性,自然能復性歸真,成就無上道果位。故耳根最易修,最易成,實在是圓通的法門。

  既然圓通實理是修聞性,那聞性是怎樣修呢?我們現在參禅,就是修聞性,不要打妄想,要制心在一處來參話頭——“念佛是誰?”綿綿密密,甚至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便是錯過!這個是什麼?就是念佛是誰。用心來念,用耳來聽,聽來聽去,使心神和聞性都溶歸一處,不再向外分散,東跑西跑。只是流光內注,反聞聞自性,功夫久了,自然會成就。故大家要集中精神來修,不要錯過!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這是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證入涅槃門的一條妙修大路。過去諸佛亦從這門路而修成就,現在諸菩薩,雖未成佛,但亦已得到圓滿寂明,未來的修道人,亦應該依這耳根法門來修,不單單諸佛和觀世音菩薩,就是我(文殊師利菩薩)亦是從耳根反聞而證圓通的。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我誠誠實實地來答佛所問,諸法門中,何門最易成就?同時為救末劫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亦為聲聞緣覺諸小乘人,要回小向大,勤求無上菩提,成就究竟涅槃心。唯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為第一。

  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其他廿四聖所修法門,都要仰仗佛的威神力加持,才得捨棄塵勞,成就佛果,故不是一般普通初學者所能修。同時對於深智如普賢、彌勒、捨利弗等,當然相應,但對初學淺智的人是不同說法的,只有耳根,人人現具,深淺可修。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頂禮佛,藏即法,無漏不思議即賢聖僧。廿五位聖者皆證無漏果位,及不可思議神通。即是頂禮佛寶、法寶、僧寶,原三寶加被未來一切眾生,對這個耳根法門不生疑惑。這法門既易修,又易成,是堪以教阿難以及末法一切墮落眾生,只要循耳根法門來修,就會超過其他法門而速獲圓通的。所以凡要修楞嚴正定,真實心的要訣就是這個耳根法門。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游。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這時阿難尊者及在會大眾,身心了然明白,得到佛及文殊菩薩的開示,知道成佛證入菩提及大涅槃的道理。譬如遠游他鄉,還未歸來,但現在已明白回家的道路。這是說阿難尊者及諸大眾,雖未證無漏果位,但已明白怎樣修證無上覺道的道路。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

  整個大會群眾,天龍八部鬼神,有學羅漢,二乘緣覺聲聞,以及一切初發心菩薩,總共有十恆河沙這樣多,都悟得本有真心,遠離一切塵垢,得到法眼清淨。這即是“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聽了這篇偈頌,就成就初果阿羅漢。還有無量無邊眾知,同時皆發無可比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菩提心。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這時阿難尊者在大眾中,整理一下衣服,合掌恭敬,頂禮佛足,感佛開示,明白旋流反聞,次第解結的事跡,故心裡亦得到圓明快樂。悲喜交集,又憐憫未來眾生和他一樣迷途未悟,為了眾生之緣故,就稽首對佛說:大慈悲的世尊,我現在已明白成佛的法門,依照耳根去修行,絕對不疑惑而一定會成功的。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我時常聽世尊說:自己還未得度,而要先度別人,是菩薩的發心。自身已覺悟圓滿,又能使別人覺悟的,是如來入世所做之世。我雖還未得度,但我願意先度末劫一切的眾生。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世尊,末法的眾生,離開佛太遠,就會有恆河沙這樣多的邪師,大說邪法。那麼,初發心的眾生,想要攝心修道,從耳根來修楞嚴正定,怎樣才能使得他們安立道場,離開邪魔的擾亂,使他們能安心修習,對菩提心能念念增長,不被邪魔所屈服而退失呢?

  邪師專門講邪知邪見的事,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好像YIN欲是不好,但他們竟贊歎為好,投人所好,令人迷惑。

  菩薩有時教化眾生,因機逗教,亦用愛語,但這是慈悲心,不是私欲心。有時知道眾生貪於色欲,故偶然亦現身說法,好像中國唐朝,有魚籃觀音的故事。相傳在某時,村人都不信佛。觀音菩薩便化現一賣魚女人,生得十分貌美,人見人愛,尤其一般青年男人,更追逐裙下,要求和她結婚。魚籃說:“我一人只能嫁一夫,你們這樣多人,故要經過選擇。選擇的方法,是限三天內誰能背誦普門品便算合格。”當時村裡最少有百余青年男子,他們都爭著背誦,結果三天後,就有五十余人入選。人數太多,要再經選擇,這次是限七天內,要背誦金剛經。結果七天內又有二十余人合格。人數依然太多,故再限凡在十五天內能背誦妙法蓮華經者為入選。這次只有一個姓馬的青年合格,因此就選為新郎,擇日完婚。想不到洞房之夜,新娘心髒病發,便一命嗚呼!大家都十分悲痛,為她料理後事。這時忽然來了一位老和尚,問你家為何悲傷。大家將情形詳告。老和尚說:“不會死的,這只是觀音菩薩化身來教化你們!”眾人不信,便開棺檢驗,果然棺裡空空不見屍體,不知何時跑掉!結果村人都皈依佛教,馬新郎更感人生無常,便看破一切,捨俗出家修道。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佛雖然是如如不動,但為利益眾生而請法,佛亦會生歡喜的,故稱贊阿難說:“善哉善哉!如你所問,要怎樣安立道場,來救護末劫的眾生,使不至沉淪陷溺於邪師說法,而失去菩提心。你聽我說吧!”阿難及大眾都唯諾願聽。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告訴阿難,你不是時常聽我所說毗奈耶,即大小乘律藏中的道理嗎?如果發心修行,一定要依照這三種決定義來修。所謂攝心為戒,這是止惡防非的好方法,有了戒好像混水澄清而能生定,由定發慧。淨極光通達,通達就是開悟有智慧,這叫做三無漏學,不再漏落於三界,不再著於空有二邊的意思。

  我人為何不成佛?就因為不能攝心,不能攝制狂心、攀緣心。一天到晚,妄想紛紛,盡打人家的主意。現在要把攀緣心攝回來,不要向外跑,要把它制在一處,才有定力,才能生智慧。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

  阿難,為什麼我說攝心為戒呢?因心為戒本,若能攝住,制伏一處,就是持戒。若不能制伏而放縱之,就是破戒。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假若所有一切世界六道眾生,他們沒有YIN欲心,就不會隨生死流轉,而能斷生死流。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你發心要修正定,目的在超出塵勞,脫離生死,但YIN欲心不斷,是絕對不可能的。因YIN欲心就是塵勞,不要說有YIN欲行為,就是連YIN欲的念頭亦是塵勞,怎能開悟成佛?現在一般邪知邪見的人,又想開悟成佛,又放不下YIN欲,這是最可憐。雖佛在世,亦不能救他們!

  縱然有智慧,修禅定得到輕安境界,假如不斷YIN欲心,必定會落魔道。上品為魔王,中品為魔民,下品為魔女。魔女生得十分漂亮,但十分卑鄙。有智慧者千萬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誤了自己的前途,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失足成千古恨!

  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他們這一般邪魔,亦有很多徒眾,不知慚愧,大家都自認為已成佛,成了無上大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YIN。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佛在世時已先說:“我滅度後,末法的時候,到處都充滿這般魔民,好像火一樣的旺盛。”專講貪欲邪YIN,正對一般無知青年的機,臭味相投,互相贊歎,反認為自己是善知識,終令無知的眾生,墮落愛欲邪見深坑,失卻菩提大道的正路。

  月前我遇見某某人,不要提他的名字,他說他是佛,我說他是魔,為什麼呢?因為他專門談情說愛,口口聲聲是Love,Love,I love everybody.這真不知慚愧,有什麼資格來愛所有的人!可是很多人便給他迷惑,臭味相投,還說他講的道理很不錯,這真是以盲引盲,我有一句偈誦這樣說:

  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

  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

  到了地獄,師父見徒弟亦來,就問他:“這個地方不是好玩的,是受苦的,為什麼你亦來呢?”徒弟說:“你先來啊!我當然也跟著你來嘛!”這不是罵人,這是真的!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YIN。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你教導世人,欲修正定,必定首先要廢除YIN念,這是如來,及過去所有一切諸佛,第一個決定,一點不能改變的清淨明白教誨。這是四種清淨明誨,佛教徒一定要遵守。

  專講愛欲是魔王,但菩薩亦講愛,是慈悲的愛護眾生,而不是YIN欲的愛,私心的愛。對一切眾生,都不分彼此。魔的愛則有所企圖,有所貪欲,一反一正這是菩薩和魔之不同處。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淺釋(4)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淺釋(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