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現在解釋六受用根怎樣來的。由於明和暗二種色塵,互相拱烘影顯,在元妙圓融真性裡,生起無明。明暗參雜,遂將妙明真空,變成晦昧頑空,由真妄和合,就膠著湛然之體,發為見精。見精對映色塵上,連結在一起,就成勝義根。這根元本叫做清淨四大。為何叫清淨?因這地、水、火、風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細,非肉眼所能看見,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見;所以叫做清淨四大。亦即眼體——眼睛,形狀有如葡萄一樣,依清淨四大勝義根,而變成浮塵根,即肉眼之體。浮塵根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勝義根。不修道,就叫浮塵根。見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眼,向外攀緣一切色塵境界。根隨塵轉,賓士於色塵上,流如急流,逸若縱火燒山,奔猶野馬賓士,各處亂跑,終日執著在色相上。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動和靜二種聲塵互相攻擊,在妙圓真心裡面,就發生聽覺作用,叫做聞精,聞精對映聲塵,收攝聲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肉耳。形狀如新卷的荷葉,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聞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耳,向外攀緣一切聲塵境界,逐塵轉,終日流逸奔逐於聲塵上。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於通達和壅塞二種香塵,互相顯發,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嗅覺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對映香塵,吸取香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鼻子。形狀有如雙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嗅精就寄托在浮塵根之肉鼻,向外攀緣一切香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香塵。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恬談無味而變成有味,這二種味塵互相參雜,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嘗覺作用,叫做嘗精。嘗精對映味塵,絞取味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舌頭。形狀猶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嘗精就寄托在浮根塵之舌頭,向外攀緣一切味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在味塵上。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於隔離和接合二種觸塵,互相摩擦,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觸覺作用,叫做覺精。覺精對映觸塵,抟取觸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肉身之體,形狀好像腰鼓颡(腰鼓俗名杖鼓,狀如人身,颡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覺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之肉身,隨塵所轉,終是流逸奔逐於觸塵上。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最後講意根,即第六意識,是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好像波浪一樣,後浪推前浪,連續不停,生滅不息。
由於生起息滅二種法塵,互相連續。在妙圓真心中,發生知覺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對映法塵,攬取法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團心,形狀有如蓮花。亦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之意思上。因為肉團心即意思心不可見,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視覺一樣。內照法塵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托在浮根四塵意思上,隨法所轉,終日流逸奔逐於法塵上。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阿難,如上面所說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如來藏性。但因有了覺上加覺,本來覺體已覺,不必加覺。但因為要加覺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見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來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覺結連在一起,成為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但用上終是妄了。因為真性膠著妄塵,就發出見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為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六種作用了。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你現在能離開明暗二塵,見體就不存在。為何有見?就因為有明暗之相幫忙你,才有見體。離開動靜二塵,就沒有聞體。離開通塞二塵,就沒有嗅性。離開有味無味,就沒有嘗性。離開離合二塵,就沒有觸性。離開生滅二塵,就沒有了知之性。我人因為攬六塵而結成六根,因此聚見於眼,聚聞於耳,耳嗅於鼻,聚嘗於舌,聚覺於身,聚知於意。這皆是妄體。如果能到常光獨照,迥脫根塵,那麼妄體都沒有了,了知元性,怎還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體,需分別清楚:攬塵結根,聚見於眼,為妄體。元明照用,常光獨耀,為真體。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為何仍未開悟?就因為順生死流而轉,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塵去跑。現在只要你能不隨六根六塵去轉,不循著明、暗、動、靜、合、離、通、塞、生、滅、有味、無味這十二種有為相,不會被有為法所轉。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
任由你選拔一根,不讓它和妄塵交黏,而使它潛伏於內,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就能發揮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經發出,則通天徹地,耀古輝今;既不為外塵所滯礙,亦不被內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余五根,不再去膠合妄塵,再發妄相。自然會隨著這一根的解脫,而同時都得解脫了。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條件,不隨十二種外塵所引起之妄知妄見,則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本有之真知真覺,不必靠浮塵勝義二根,但只寄托在二根之中,而能發出靈明之功能。這個時候根塵雙脫,靈光獨耀,便能六根互相調換使用。如眼根不單能見,還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隨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余五根的作用,這便是諸黏圓滿,六根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是僧人結夏安居三個月,圓滿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說過。也是摩诃目犍連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見母親在地獄受苦。因他母親在生時,不但不信三寶,還毀旁三寶,又喜歡食肉,食魚蝦,食魚卵等,一天不知啖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後便墮地獄。目連見母在地獄,饑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缽飯獻母。母接缽後,即以袖遮體,走到無人見處啖食。哪知飯一進口,都變成火炭,不能入口!目連見狀,亦無辦法,只得走回佛陀處求救。佛說:“你母造業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須請十方僧人一同以清淨功德回向,你母才能離苦得樂。”故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日,到處都有盂蘭法會,超度先人亡靈。盂蘭盆是“救倒懸”之意。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這裡舉出會中,得到六根互用的聖者作證明。阿難,你豈不知道?在這楞嚴法會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雖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頭天眼,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樣清楚,這是無目能見。
阿那律陀(譯作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他是佛之堂弟,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後懶惰貪眠,被佛呵責:“咄咄何為睡,螺蛳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佛一罵,便生大慚愧,發奮七日七夜不睡,終至雙目失明。佛又可憐他,就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半頭天眼通,能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物一樣。
跋陀難龍:是龍神(譯作善歡喜龍),保護摩羯陀國,風調雨順,人民歡喜,故名歡喜神。此龍神雖有耳,但不能聽。只用角去聽一切聲音,這是聽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譯作天堂來,即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神女是主河神,無鼻而能聞到魚香。
驕梵缽提:譯作牛飼,即牛吃草聲音,出入息好像牛飼一樣。為何他會這樣?因他在因地修行時,為一小沙彌,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證羅漢果,但牙齒已掉盡,故吃東西很慢。小沙彌笑他食東西像牛一樣,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飼之果報。故佛囑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間,恐怕眾生見後又生誹謗而墮落。在佛教裡不能隨便講話的,講錯一句話,就錯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問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錯這句話,便五百世墮落為狐狸。等到百丈禅師講經時,每天都有一長胡子老人來聽經。有一天當禅師講完經回寮房時,老人跟他到寮房,叩頭跪下問:“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禅師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聽後,恍然開悟,便把前後經過告訴禅師,並說:“得禅師指點,現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請禅師代為埋葬。”明天禅師帶徒弟往後山,果然見一老狐狸屍,禅師便以僧禮葬之。由這一點看來,是不可以亂答亂講的。以後你們千萬不可亂答人們所問,切切不可不知以為知,亂答是很危險的。
驕梵缽提的舌頭,雖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虛空神。空神沒有身體,它的體質好像風一樣,本來沒有感覺。由佛放光相助,使它無身亦能有觸覺。
還有其他的聲聞,入了九次第定,滅掉前五識及第六意識,受想二個心所,證得寂然境界之滅谛,好像大迦葉,早就滅了意根,連第七識亦已滅盡。他現在還在中國雲南雞足山打坐入定,等彌勒菩薩出世,將衣缽交給他。他已滅盡心念,沒有分別生滅心,只從根本智慧,而能圓明了知一切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你之六根如果能夠拔除解脫,則在你自性裡面就發出瑩然如玉的智光。那麼一切浮塵以及器世界,種種變化相,都好像滾湯澆冰一樣,消溶淨盡。你的心光就變成無上真知真覺,即是妄除真現,就能得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阿難,我再舉一例證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間人,從來都是聚見於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閉上,那麼眼前所見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當然亦不能分別這個人的六根,頭和足在何處。不過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這個人的身體,摸索一匝,雖然看不見他的形貌,但是當手摸到頭便知是頭,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覺性是常在的,不必靠光明,不必依根塵,亦同樣能知道。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世人皆以能緣之見,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見,沒有光明就不能看見。然而從自性所發出之知覺,雖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會因黑暗而分辨不出來。這是說明,凡夫的見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緣,而能分別知覺,何況根塵皆已銷盡,得證果之人,他的本覺勝淨明心,哪有不成為圓融的妙用呢?
“了悟猶如夜得燈,無窗暗室戶光明。”這便是開悟的境界。為何要修道?就因為沒有把握,做不得主。身體健康時做得主,但病時做不得主。睡時做得主,但死時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為著要時時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阿難又生懷疑,再對佛說:“如過去佛所說的道理,在因地發心之時,與得果時之覺心,務須相同。若在因地時,用生滅的心來做所修因,而求不生滅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發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應不相違背才對。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種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菩提是覺道。涅槃是不生不滅。真如是無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庵摩羅識即白淨識,迷時名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悟時名庵摩羅識,亦叫含藏識。空如來藏即本妙真心,大圓鏡智,轉八識而成大圓鏡智。這七種名稱,雖然不同,但本性是清淨無染,萬德具足,堅固凝結,猶如金剛王,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假如這個見精聽精,離開明、暗、動、靜、通、塞等塵相,就沒有能覺之體可得,猶如第六意識的憶念心,如果離開法塵,就一無所有,沒有本體可得。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畢竟斷滅的根性,來做所修之因,而欲獲得如來七種常住不滅之果德呢?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世尊,假如離開明暗,就沒有看見了。如果沒有前塵,第六意識的憶念心亦就消滅了,我曾經向前追究,向後推求,想來想去,好像本來就沒有我的心體,也沒有我心體的所在處。生滅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麼要用哪個心來作因地心,來求無上的神通呢?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經說過湛精圓常的道理,如果說話不誠實,就會成為兒戲之說。為何佛所說的話,前後不相同?以前說不要用生滅心修道,現在又說用這個心來修,我越聽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來開發我的蒙昧和法執。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
佛聽阿難這樣說,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聲阿難,你雖然是博學多聞,還未得到漏盡通,故你心中只知顛倒的來因,但是一旦真顛倒現前時,你又不能認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如果我說真實話,恐怕你的誠心還不會明白,不會信從,我現在只得用塵俗通俗的道理來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懷疑。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羅侯羅,譯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國亦有老萊子,雖然年已七、八十歲,但活潑好像小孩一樣,時常作種種游戲讓父母歡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時頭發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羅侯羅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羅侯羅敲鐘一下,當的一聲,佛問:“你今聞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我等有聞。”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鐘聲停止,佛又問:“你聽到嗎?”阿難和大眾俱答:“聽不到”。
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羅侯羅是密行第一,沒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隨處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沒有人知道的。他很聰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說:他再敲鐘一聲。佛又問:“你現在聽到嗎?”阿難和大眾答言:“都聽到。”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佛問阿難:“怎樣叫做有聞?怎樣叫做無聞?”阿難和大眾,都對佛說:“鐘敲起來,有聲音,就是有聞。鐘敲過了,聲和響都散了,就叫做無聞。”
阿難和大眾毛病就在“無聞”,以為無聲就無聞,其實能知道無聞,就是聞了。如果真的是無聞,則什麼都不知道了。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又叫羅侯羅再敲鐘,問阿難言:“現在有聽到聲音嗎?”阿難和大眾都答:“有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歇了一會,聲音消散,佛又問:“現在有聲嗎?”阿難和大眾,答說“無聲。”
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歇了一會,羅侯羅再來敲鐘,佛又問:“有聲麼?”阿難和大眾,都答:“有聲。”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問阿難:“怎樣叫做有聲,怎樣叫做無聲?”阿難大眾都對佛說:“鐘若是敲響了,就叫做有聲,敲過後聲響都消散,就叫做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佛對阿難及大眾說:“為什麼你們今天說話,完全矯亂無章!自相矛盾呢?”阿難和大眾同時問佛:“我們怎樣會矯亂無章呢?”佛說:“我問你們聞不聞?你們都答有聞。又問你們有聲麼?你們就答有聲。一句答有聞,一句答有聲,聞與聲,報答無定,這樣怎還不是自語矯亂呢!你們對聲和聞都分不清楚,以聲當作聞,以聞當作聲,豈不是顛倒矛盾,矯亂無章?”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
阿難,聲音消散了,你就說無聞。如果真實無聞,聞性既已消滅,就和枯木一樣,冥頑無知。但鐘聲再敲,既然沒有聞性,你又怎麼還會知道呢?這證明聞性是不生滅的。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知有知無,有和無,當然屬於聲塵之有無。有聞和無聞,有聲或無聲,難道就是你的聞性之有與無嗎?如果實在無聞,試問哪一個能知道你的聞性是無聞呢?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因此阿難,聲在聞中,是有生有滅,但聞性是無生無滅,不是因為聲生聲滅,而使得你的聞性,也跟著變有變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你自己顛倒尚且不知道,還認為聲就是聞,聲和聞是最淺的,你還分不清楚,難怪我說真常不生滅法,你認為是斷滅法!你也不應該說:離卻動靜之聲塵,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沒有聞性,不但聲塵之有無,肉耳之聾不聾,都不關聞性之事;因聞性是圓融周遍,不生不滅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佛以敲鐘,證明聞性是不生滅,有聲無聲聞性都是存在的,現在再舉例證明聞性不生滅。
猶如熟睡的人,雖然睡得很熟,但聞性依然存在。其家裡人,正在他熟睡的時候,或搗練即槌衣(古時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聽聞舂米杵聲,和搗衣砧聲,以為是擊鼓或敲鐘聲,還會意識到。
為何鐘聲鼓聲,變作木石的聲音?夢時睡時能聞聲,便是聞性功能,錯認作他物,是分別心念,獨頭意識作怪,能支配你的夢。好像日想夜夢,便是獨頭意識所支配。
修道時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時神識可以從頂上化做一個人出去,還可以到各處游玩。從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時就可以出去周游。可惜嗔恨心重,貢高心亦強,所以還未證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論道交談,老道說:“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長生不老,永遠存在。佛教有何本領?釋迦佛還要死,而我們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還可以修成出竅入竅呢!”老和尚說:“你怎樣出竅?”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游。”老和尚說:“你現在就表演給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從頂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個髒水邊喝了一口水,再沿池邊爬。和尚就放下一條草一片葉。蛇跑到草葉上,大吃一驚,就馬上跑回來,還出了一身大汗。和尚問:“你剛才到哪裡去?”老道答:“剛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邊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個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嚇得一跳,就跑回來。”和尚說:“但我和你所見的完全不同。我看見一條蛇從你頂上出來,你平時一定嗔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變成蛇。你到便池那邊喝了一口髒水,你卻以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條草一片葉,你卻以為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殺你,所以就跑回來。”老道一想,原來我所修的完全是錯的,就拜和尚為師,專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嗔恨心,有嗔恨心,怎樣修都不會成功的。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只要有一念嗔心,發脾氣心,八萬障門就開,障礙重重,怎能成道?這個老道修了這麼久,但因有嗔恨心,終變成蛇,自己還不知道。幸虧遇和尚指點,才不墮落畜道,變成蛇身。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這個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來是舂米之聲音。他就告訴家人,他正在作夢的時候,竟把舂米的聲音,誤認為是擊鼓的聲音。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阿難,這個作夢的人,哪能記得什麼是動、靜、通、塞?只是他的身體雖然熟睡,但他的聞性,始終是不會昏沉的。
熟睡的人為何錯認舂米之聲為鐘鼓之聲?這是因為平時多聞鐘鼓聲,故在八識田裡,有了鐘鼓種子,所以就錯覺變鐘鼓聲。我人有顛倒行為,亦如夢中錯覺一樣,不知不覺就把行為顛倒了。就如剛才所說的老道,喝了髒水,還認為是甘露水!當時不知道,以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糞水,一定會作嘔的。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上文說夢時聞性不滅,現在就是縱然你的肉身消滅了,生命遷謝了,生命不一定斷滅,只是遷到別個地方去,好像住房屋。這間屋壞了,遷到另一間;這個身軀壞了,遷到另一個身軀。但是聞性依然存在,不會隨你消滅的。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只是一切眾生,從無明妄動以來,根塵相對,就終日被色、聲、香、味、觸等塵所流轉,逐念妄慮分別,認假作真,不能覺悟,都因為從來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淨明妙真常不滅的。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不曉得隨著淨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滅污染的識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輪回於六道之中,不得解脫。
生滅法是有形有相,不生滅法是無形無相。但世人都執著在有形有相之生滅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夾雜染污和生死結合在一起。今生姓李,來生姓張。今生做牛,來生做馬,完全不認識,在輪回中轉來轉去,沒有停息之日。
有一種人很愚癡,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來投胎,故今生還不脫離畜生習氣。但千萬不可輕慢他,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發勇猛心修道,將來還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啊!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若能捨棄生滅無常之分別識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滅之根性,用真性真心來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會現前;六根、六塵、六識諸虛妄心就自然會應時消滅脫離。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粗根粗塵都已消除,存下最難除的所想之微細塵相,和能想之微細識情,亦都能遠離淨盡;那麼垢除明現,塵消覺滿,則你的法眼,即時清明,六結已解,五濁已除,六根清淨,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時候怎樣不可以得到無上知覺呢?
這個情字是最染污、令人醉生夢死,得不到清淨,所以大家對這幾句經文,要特別注意,不要再執著在情上,執著在愛上,執在妄想分別心上,不能馬馬虎虎,每個人都要把這幾句經文,銘刻在心裡,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