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賢首宗所判,這教為十門分別,上面所說九門,已經講完了。現在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捨',乃至於最後品,是‘別解文義',這是第十門。在別解文義裡面,‘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室羅筏城,只桓精捨',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是眾成就。佛所說經典,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都有此六種成就,才可以成立講經法會,若沒有此六種成就,就不能說法。
【與大比丘眾】:‘與',即同或共,大比丘是修道將要證果之比丘,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種意思:
(一)乞士:沿門托缽化緣,乞食的方法不是說這有有錢就向他乞食,那家無錢便不向他乞食,是不論貧富,平等乞食的,所謂:‘不越貧而從富,不越賤而從貴。'
(二)怖魔:比丘登壇,受比丘戒的時候,有三師七證。三師即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證是七位尊證,保證你不破齋犯戒,授戒時,戒師問你:‘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又問:‘你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這時候,就有地行羅剎,巡察善惡之神,便高聲贊歎,佛界處又增加一位僧寶,魔界處反減少一位魔眷,這樣互相傳播,由空行夜叉,傳至天行夜叉,輾轉贊歎,又傳至第六欲天,魔王聽後,就生恐懼,恐懼成佛者眾,而自己魔眷又減少,故此比丘叫怖魔。
(三)破惡:破煩惱無明之惡。比丘因具有此三種意思,按翻譯規則,多含不翻,所以依然保持梵語,沒有譯成中文。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最初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陳如五人,次度迦葉三兄弟,他們帶同徒眾一千人來皈依佛,再次度捨利弗和目犍連師徒二百人,再度耶捨長者子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了零數五人,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以前都修外道,勤苦而無得益,後來遇佛教化而成道,因感佛恩,故常跟隨佛在一起,叫‘常隨眾',‘眾'——三人以上才稱眾,現在有千余人,所以叫眾。
金剛經上之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時,佛做忍辱仙人,在山上修道,修忍辱行,適遇歌利王帶文武百官,宮娥妃嫔,到山上游玩打獵,這些宮娥,在山上各處游玩,看見一位老修行,坐在樹下不動,覺得奇怪,便問老修行:‘你在這裡做什麼?'答:‘在這裡用功修行,修持佛法。'宮娥根本沒有聽見佛法,不知什麼是佛,因好奇心起見,便都走來圍著老修行問法。這時王打獵回來,見宮娥都不在,便四處找尋,看見眾宮娥,原來都圍著老修行,很親匿地在談話,便生起妒忌心,以為老修行引誘了他的妃嫔,一怒之下,便責罵老修行:‘為何引誘我的妃嫔?'老修行答:‘沒有,我只在這裡修行,和他們說點佛法而已。'王問:‘什麼修行?'答:‘修忍辱行。'王問:‘什麼是忍辱行?'答:‘人們怎樣對我不好,我都能忍辱。'王不信說:‘你能忍辱?我現在便先試你。'遂將他的耳朵割下,問:‘是否生嗔恨心?'答:‘不生嗔恨心。'王再將他的鼻梁割下,仙人亦答說:‘不生嗔恨心。'王再截下他的四肢,仙人依然說:‘不生嗔恨心。'王怒說:‘你根本打妄語,我不相信你一點嗔恨心都沒有!'於是老修行便發願:‘我若不生嗔恨心,則我的耳、鼻,和四肢都會即刻恢復生長,如果我有絲毫嗔恨心,則耳、鼻和四肢不會再生長。'發願後,果然耳、鼻,和四肢都恢復如舊,王見之大駭,以為是妖怪。這時候,護法天神大怒,便降狂雨、冰雹來打歌利王,老修行又發願:‘願護法善神不要發怒,不要責罰他,將來我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所以佛成道後,便先度憍陳如五比手,憍陳如即歌利王。我們修道要發願,一定要發對人好和度人的願,切切不可發害人、殺人的願,否則便殺殺不已,循環不息,如果發願度他成佛,將來大家都成佛,都得到常寂光快樂,多麼好!所以即使人們對你不好,你亦要對他好,你看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辱罵、割截身體,仍發願要先度他,這種精神,多麼偉大!我們學佛,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那種偉大的精神。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這些大比丘,都是菩薩示現比丘身,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內邊所行的都是菩薩心腸,外邊所行的是小乘法,心裡所具的是大乘根性,這句是贊歎各大比丘,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什麼叫無漏?無漏是沒有漏,即是沒有欲漏、有漏、無明漏三種,有漏就會墮落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我們現在是住在欲界,都有欲望,欲望有二種:物欲和色欲,物欲是貪圖一切享受,如住小屋,想要有大屋,有小車,還望有大車;有車又想要飛機、游艇,總之這些欲望是無窮無盡,不會滿足的。欲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無明來的。色欲,即貪圖美色,雖然現在是民主國家,法律不准重婚,但還有很多人在外邊亂搞,甚至三妻四妾還不夠,有些土皇帝還要有數百個美女,收在宮裡,這實在太不平等,太貪而無厭了!這都是被色欲所迷,被物欲所動搖,都叫做欲漏。
色界亦即有漏,什麼都有,貪圖有,有得太多保持不住,便有漏洞,故叫有漏。無色界即無明漏,無明是煩惱的根本,是最大的漏,如果能斷除無明漏,就不會有欲漏和有漏,亦不會淪落於生死。
這些大阿羅漢都已證果,都得到無漏,不會再漏到三界去,證初果的叫小阿羅漢,證四果的叫大阿羅漢,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得少為足,便成為定性聲聞,所以要回小向大,再前進精修,才能證到菩薩果位。阿羅漢是梵語,含有三種意思:(一)應供;(二)無生;(三)殺賊。
(一)應供:就是應受人天供養,小阿羅漢只可受人天,即天王、國王供養;大阿羅漢可以受世間、出世間,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諸天,及諸菩薩之供養;比丘只可受人間供養,不能受天人供養;小阿羅漢已斷三界內的煩惱,故可受天人供養;大阿羅漢則斷三界外之煩惱,故可受諸天及菩薩供養。
(二)無生:即已得到無生法忍。
(三)殺賊:殺盡無明賊。
這些大阿羅漢於過去生中已經成佛,因為要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所以現比丘身,做阿羅漢,跟隨在佛的左右。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佛子】:並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侯羅而言,而是指諸大比丘、諸大阿羅漢。戒經上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眾生受了佛戒,能精進修行,等到覺悟了,便有成佛的資格,亦就是佛的弟子。法華經上說:‘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皆堪作佛。'為什麼從佛口出呢?即是從佛法教化而開悟的人,所以從佛法裡邊生出來的人,皆可稱作佛子。
【住持】:什麼是住持呢?住是住在佛法上,持是依照佛法來修持,依此部經的意思則是:‘住如來藏性上,持究竟堅固力。'這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使佛法能延續,不會斷絕,在各佛寺裡,方丈亦名住持,就是這個意思。
【善超諸有】:皆能超出三界、二十五有,善超,就是不在三界之內,不為諸有所拘縛,來去自由,諸有就是三界有生死,有首偈頌這樣說:‘四洲四惡趣,梵天六欲天,無想五那含,四定並四禅。'在欲界是十四有,在色界是七有,在無色界是四有——共二十五有。
【能於國土】:所有十方國土都可以來去自由,他們都是證果的阿羅漢,有大神通,能飛行變化,所以什麼地方都可以來去無礙。
【成就威儀】:成就,即是成功,成就什麼?成就威儀!有威可畏曰威,有儀可象曰儀。這些大阿羅漢,一舉一動,都和別人不同,令人看見,都生恭敬佩服之心,他們已是目不邪視,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目不看三尺以外的東西,總是回光返照,萬分莊嚴,這便叫做‘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這八句經文是贊歎各大阿羅漢,具四種美德:‘慧、戒、慈、悲'。
【從佛轉輪】:從是隨從,時常隨從佛弘揚佛法,幫助佛來轉大法輪,教化眾生。輪有摧碾之功,即可推崇碾旁門外道,將彼邪見摧破,亦可摧碾眾生的粗細煩惱,又有運載的意思,把眾生從生死海,運載到覺他的彼岸。
【妙堪遺囑】:他們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皆堪受佛遺囑,作宏法利生的事業。有智慧才可教人,這兩句是贊他們的慧德。
【嚴淨毗尼】:毗尼是‘戒律'的總名,嚴以治身口,淨以治心意,嚴是嚴格,不但大戒能嚴持,就是小戒亦不違犯;淨即清淨,已經斷除一切惡,如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果還記得我已斷了多少惡?多少惑?這不算清淨,要根本都忘記了,才算清淨。
【弘范三界】:弘是宏大,范是師范、模范,即是說他們持戒清淨,堪為人天之師、人天的模范,這兩句是贊歎他們的戒德。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應身即化身,化身無量無數來度眾生,如觀世音菩薩,隨眾生的種類而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者?即說何法。能普度眾生,同出愛河,同登彼岸,這兩句話是贊歎他們的慈德。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拔'是提拔,如果眾生,陷於愛欲煩惱污泥,不能得出,則提拔之,令其出離愛欲煩惱。‘濟'是救濟,如果眾生沉滯於生死海中,則救濟之,使其脫離苦海,而登涅槃彼岸。未來是不僅現在,乃至盡未來際都救濟眾生,眾生因為塵累太深,客塵太重的緣故,無法自由,如果無塵累,則能超越三界,要到太空月球上隨時可去,不必坐火箭,不怕有地心吸力,‘悲'能拔苦,這兩句是贊歎他們的悲德。
其名曰。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大智捨利弗】:捨利是梵語,意思是鹙子,因為他母親的眼睛很明亮,好像鹙鹭鳥一樣,弗是子的意思,捨利是母名,即是說捨利所生之子,所以名為捨利弗。他住母胎時,就能托母親之口,和人辯論,出生後才七歲,就能辯勝諸論師,智慧無窮,所以叫大智,他是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連】:摩诃譯為大,目犍連,譯為采菽氏,姓也,他的祖先,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以為姓。從佛出家者甚多人,故加一大字,以區別和別人不同。本來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意思是無所節樹,因父母年老無子,禱告於大樹後便生下他,所以叫他做無節樹,目犍連是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羅】:譯作大勝,是捨利弗的舅父,最喜歡辯論,平日常和姊姊辯論,每論必勝,等到姊姊懷孕後,辯論不如姊姊,因此他知在姊腹內,必是有智慧的人,托口代辯,他恐怕將來外甥出世,自己身為舅父,辯論反輸出外甥,豈不是件大慚愧的事?因好勝心強,所以便往各處學處道,以便回來和外甥辯論,那知學成回家時,外甥已跟佛出家,所以便往佛處要和佛辯論,最後辯輸了,遂亦跟佛出家,拘絺羅是辯才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為滿願,是父名,彌多羅尼翻譯作慈女,是母名,以父母二人之名為名,所以叫滿慈子。他是說法第一,善說諸法,一樣經典,由他講說,便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令人佩服。
【須菩提】:譯為空生,他出生時,家裡的庫藏財寶,都沒有了,都變空了,所以叫他作空生,但過七天後,庫藏財寶復現,所以又叫他作善現。父母覺得奇怪,便往問卜占卦,看看孩子將來如何?一卜之下,得到既善且吉之卦,所以又取名善吉,在金剛經上,他是當機眾,明白佛所說空性的道理,他是解空第一。
【優波尼沙陀】:優婆尼沙陀,譯為塵性,本來是無常,本來是空,因此悟道,所以叫這個名字。
【等,而為上首】:等,不是單單這六位比丘,而是還有很多比丘,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內,只是這六位比丘,資格最老,道德最高,所以坐在前排,為眾人之上首,即是以這六位大比丘的名字,來代表所有的大阿羅漢、大比丘,而為上座首領。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又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辟支佛和大阿羅漢,辟支佛具兩義——緣覺和獨覺;無學是證到四果無學位,不再前進,亦即是定性聲聞;什麼叫緣覺?佛出世時,跟佛修十二因緣而悟道,叫‘緣覺';獨覺是無佛出世時,自己在深山幽谷中修道,春看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察萬物自生自滅而悟道,叫‘獨覺'。
什麼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老死滅——這是還減。因為明白斷滅這十二因緣的道理而證道,故叫‘緣覺'。
【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初心即初發心之二乘有學,還未至無學果位者,這些緣覺和獨覺、有學和無學,聞知佛已成道,正在講經說法,乃從深山幽谷、十方世界,一同來到佛所住的地方,他們同來是臨時雲集,而不是時常跟隨眾。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屬即附屬,諸即眾位常跟隨比丘,意思是適遇休夏之時,要來附屬眾比丘,作自恣法。休夏即止夏,佛制比丘,結夏安居,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為期三個月,只信在一個地方,不到別處去,因夏天氣候十分炎熱,尤其是在印度,更加炎熱,路上蟲子尤多,為養成自己的慈悲心(如愛護一切生命的緣故),所以佛制結夏安居的規例——即是不到各處跑,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自恣'是三個月圓滿後,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為自恣日,大家都要共同來檢舉各人的過錯,換言之,即坦白地自行陳說自己過錯,如果自己不知道,便要恣任僧舉,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以便忏悔,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互相改過自新,‘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自恣的意思。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不但有二乘,聲聞和緣覺,還有十方菩薩,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共為十方,上方有菩薩,下方亦有菩薩(即地藏王菩薩)。菩薩在上面已經解釋,現在只略說:菩薩即菩提薩埵,菩提意思是覺,薩埵意思是有情,即覺悟有情,亦可以說有情裡面的覺悟者,他自己已經覺悟,還要去覺悟他人;又能自利利他,但未至覺行圓滿,這是菩薩的意義。‘咨決心疑',咨是請問。決是決斷,即是有不明白的道理,自己不能決定,故來請求佛解決心中的疑問。
【欽奉慈嚴,將求密義】:欽奉,是欽敬奉事,亦即是敬順無違背的意思。慈嚴,是慈悲兼嚴肅。將求,是欲求。密義,即密因了義。這是說十方諸菩薩,都抱著恭敬而奉從的心,來聽即慈悲又具威嚴的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經密因了義的道理。
你們現在有機會聽楞嚴經,這是你們有大善根,和佛有大因緣,才能聽到這密因了義的道理,千萬不可自暴自棄,以為菩薩都不懂,那太難了,不要耽誤時間,不如早點退席,那是大錯特錯了!你們現在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不必從十方那麼遙遠的地方來,近在眼前,便可聽到楞嚴經的密因了義,如能明白,依法修行,將來開悟,也是菩薩啊!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即時,即當說楞嚴經的時候,也是師資道合的時候。如來即釋迦牟尼佛,便展開坐具,恬靜慈祥地安坐,令人見到就生歡喜心、發菩提心。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為這個楞嚴法會,為所有的聽眾,來宣說指示這深奧的密因了義,奧是奧妙,是不容易明白的道理。
【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在這個說法的筵席上,所有的聽眾,都是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沒有不干淨的,他們都飽餐法筵,親自聽聞所未曾聞過的妙法。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即迦陵頻伽鳥,翻譯為妙聲鳥,此鳥未出殼時,已經會鳴叫,出殼後,聲音更響亮和雅,令聽者歡喜,所以亦叫仙鳥。佛曾為忍辱仙人,也名大覺金仙,所以形容佛的聲音,好像迦陵仙鳥一樣美妙,令人喜悅;同時佛的聲音,遍滿十方世界,只不過有緣的眾生才能聽見。有一次,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想試佛的聲音能達多遠,就用他的神通力飛越恆沙國土去,結果發現佛的音聲仍如同近聞一樣無有邊際;後來到了東方佛國,其國眾生,身體十分高大,幾乎有十余丈高,飯缽約有馬路那樣寬,目犍連就用神通,飛到飯缽的邊緣上,看他們吃飯,眾弟子問其佛說:‘為何這條細蟲,它的頭好像人頭一樣?'佛答:‘你們不可輕視他,他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呢!'東方佛便問目犍連:‘為何來到這裡?'目犍連答:‘要試佛的聲音有多遠?'東方佛答:‘佛音無窮盡,不是你所能測度的。'目犍連聽後,只得飛回本國。
【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恆是恆河,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流,譯意是‘天堂來'。因它發源於雪山頂之阿耨達池,源流高而長,故叫做天堂來,恆河寬四十余裡,它的沙子細得好像面粉一樣。恆沙菩薩這是譬喻菩薩之多,好像恆河沙粒是不可以數盡的。那麼多的菩薩都來聚集道場,擁護楞嚴法會。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文殊'譯為妙德,亦譯為妙吉祥,他在眾菩薩之中資格最老,道德最深,智慧第一,故為眾菩薩這首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