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十卷 第一章 行陰境界十種魔境(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卷 第一章 行陰境界十種魔境(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麁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河山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秖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阿難,這個修行人,通過修行三摩地,逐漸達到了想陰窮盡之後,這個人在日常的時節,都不會有任何的夢境和妄想,入睡和清醒的時候完全是一樣的,完全都是清清楚楚、覺了清淨的,就好像沒有一片雲彩的晴朗的天空一樣,不再會出現前面那樣粗重的六塵幻影之事。”

  “這個時候的這個修行人,看整個世間的山河大地,就好像看鏡子中的影像一樣,出現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執著粘滯,離開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執著難捨,完全都是虛無澄明地觀照了緣而已,也不會表現出來什麼宿世的習氣,僅僅只有唯一真精明明朗朗。至此以後,就完全顯露出來了一直以來的生死輪轉的根本。”

  “這個時候的這個修行人,完全可以感知十方世界中的十二類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遺漏,雖然並不能完全通曉所有眾生各自的宿命緣由,但是也可以清清楚楚地明白所有眾生共同的出生根本,就好像奔騰的野馬一樣,熙熙攘攘,來來往往,而且也完全明白這就是一切浮塵最為關鍵的地方,這種狀態就稱作‘行陰區宇。’”

  “當這個修行人,能夠把那個好像奔騰的野馬一樣的體性,逐漸地澄靜下來,融合入本來的澄明中的時候,就好像大海中的所有波浪全部都平息後,僅僅只有安詳平和澄明的水性一樣,這種狀態就稱作‘行陰盡’了。”

  “達到了行陰盡地步的這個修行人,就能夠超越五濁之中的眾生濁,並且能夠完全明白原來行陰也只是種種隱蔽難知的妄想所幻化,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並沒有自然永存的根本。”

  “阿難,你要清楚的知道,當這個已經到達了想陰盡的修行三摩地的修行人,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十種天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干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谛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元中無端端地產生了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為出現了這種計度衡量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兩種無因論的錯誤知見當中。那兩種無因論呢?”

  “第一種無因論,就是所謂的‘本無因’,也就是沒有根本的眾生起源之因。這是什麼意思呢?當這個人進入了完全沒有任何生機的幽靜圓明狀態中的時候,通過利用眼根的八百功德,自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往前八百劫時間之內的所有眾生,在業力的作用下,從一個地方死亡,從另外一個地方出生,他只能看到往前八百劫之間的眾生的生生死死,但是超過了八百劫范圍之後,就什麼都感知不到了。此時,這個修行人就會產生一種認識:原來這個世界中的十方一切眾生,是在八百劫之前,沒有任何緣由地無故自然出現的,是沒有眾生起源之因的。然後就會因為這種錯誤的見解,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第二種無因論,就是所謂的‘末無因’,也就是沒有根本的未來變化之因。這是什麼意思呢?當這個人完全漸漸到了生死的根本的時候,就會明白人可以生人,鳥可以生鳥,烏鴉從來都是黑的,鴻鹄從來都是白的,人天生就是直立行走的,畜牲天生就是四肢著地的,白色並不是因為洗掉了其他顏色變成的,黑色也不是熏染而成的,而且這種狀況就算未來經過八百劫的時間,也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永遠都會是這樣。那我現在並沒有證悟無上菩提,那麼很顯然,未來我也就不可能再由證悟無上菩提的機會了。也就是說,而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事物性質,全部都是沒有任何根源的,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然後這個修行人,就會因為這種錯誤的見解,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兩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一種論調:無因論。”

  “阿難,當這個已經到達了想陰盡的修行三摩地的修行人,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種種心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干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谛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常中無端端地產生了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為出現了這種計度衡量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四種遍常的論調之中。那四種遍常論調呢?”

  “第一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通過對心、對外境的不斷深入地觀察和思維之後,認為根本不存在開始和結束這兩種因,因此他就通過自己的修行,觀察到在兩萬劫的時間裡,十方一切眾生,所有的生生死死的表現,全部都是在循環不停地進行著的,根本沒有一個眾生能夠超脫於輪回之外,並且他以為這就是最真常的最恆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輪回是恆常的。”

  “第二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通過對四大根源的不斷深入地觀察和思維之後,認為四大是永遠真常存在的,因此他就能通過自己的修行,觀察到在四萬劫的時間裡,十方一切眾生的生生死死,全部都在四大體性當中,從來都不會脫離了四大的本性,並且他以為這就是最真常的最恆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四大是恆常的。”

  “第三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通過對六根的不斷深入地觀察和思維之後,認為末那識,也就是能夠產生我執的第七識,就是真元本性的依止之處,是恆常存在的。”

  末那識,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所立“八識心王”的第七識。《大乘廣五蘊論》載曰:“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末那識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而“恆審思量”之。末那為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其性質為“有覆無記”。又此識為我執的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見《成唯識論》卷四。

  “因此他就通過自己的修行,觀察到在八萬劫的時間裡,一切眾生全部都是處於輪回循環之中,從來都不會超脫出來,而我性作為真常,從來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並且他以為這就是最真常的最恆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我是恆常的。”

  “第四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在想因窮盡之後,肉身的新陳代謝生理活動完全都停止了運作,就連生滅之心,也全部都永遠不再生起,在這種狀態中,自然就產生了永不生滅的一種認識,並且非常堅定地認為這個結論就是最真常的最恆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不生滅是恆常的。”

  “因為他的這四種遍常論調,這個修行人就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四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二種論調:遍常論。”

 

上一篇:第十卷 第二章 行陰境界十種魔境(中)
下一篇:淨空法師:悟梵法師中陰往生的啟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