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一卷 第十七章 客塵即煩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卷 第十七章 客塵即煩惱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實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實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神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這個時候,佛不再握拳,他松開手指,對阿難以及其他大眾說:“我最初成佛的時候,就在鹿苑,給阿若多等五個比丘以及你們其中一些四眾弟子說過:‘之所以一切眾生不能證到菩提的果位,之所以他們連阿羅漢果位也不能證得,就是被客塵煩惱所誤導。’當時你們聽到我所說的這個法的時候,為什麼當時就能夠開悟,以至於現在你們已經是阿羅漢了?”

  佛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打算全部由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打算利用現在演講和培訓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互動參與——來讓他的弟子們來現身說法,以增加阿難的理解。

  這裡我們插播一下佛出家成道和初轉法輪的故事:

  在悉達多太子趁著黑夜,在僕人車匿的陪同下,逃離王宮,進入深山後,就一直在到處拜訪各地修行的人物,和他們討論修行的方法和目的,甚至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為法忘軀,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各種苦難。

  悉達多的父王淨飯王在打聽到太子修行的地方之後,派人帶著各種生活用品和食物,前來勸慰太子,希望太子能夠顧念國家社稷、能夠體諒父母雙親,回心轉意。

  可是悉達多太子修行的念頭十分堅固,一定堅持繼續勤苦修行。淨飯王就從自己本家選擇了三人,從太子的舅家選擇了兩個人,其中一個姓喬陳那,名阿若多。淨飯王對這五個人說:“我的太子捨家修學,一個人在山林中孤孤單單,令我十分難過。我現在命令你們:一直伴隨在太子左右,並且盡量隨時向我報告太子的情況。從親情上來說,你們都是太子的叔父伯舅,從國法上來說,你們就是太子的臣民。因此,你們要在太子身邊,隨時照看著太子的生活起居,不要讓太子做出極端的事體來。”

  這五人接受了淨飯王的命令之後,就一直在太子身邊陪伴著,慢慢的他們也跟著太子開始了修行,也希望能夠有那麼一天,得到解脫,出離輪回。

  他們五個人經常相互討論:修道,到底是應該通過苦行來證果,還是要通過各種享樂來證果?其中兩個人認為:“應當以安樂為道。”而另外三人則認為:“勤苦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他們相互爭執不下,就請太子來作評判。於是太子就經過認真的思維,認為大多數的當時的出家修行者,都是通過各種各樣難以忍受的苦難,希望來獲得成就。為了以後能夠降伏這些不正確的苦行外道,還是應當節食勤苦修行,只要能夠維持生命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去進行各種的享樂。

  堅持享樂證果的二人,聽了太子的意見就說:“太子所說的,不是正確的法門;正確的方法,應當使用享樂來達到證果的目的。你現在支持苦行,我們道不同,不相與謀。”於是,這兩個人就遠遠地離開了太子和這三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修行了。

  太子經過六年苦行,一直未能證得菩提果位。這個時候,已經達到了對“苦行非真”的真實體驗,就決定捨棄苦行,並且接受了牧女所供養的乳糜之後,在菩提樹下,吉祥草墊上,降伏魔軍而證果。

  堅持苦行的三個人,看見佛洗了澡,還享用了乳糜,已經放棄了苦行。就歎息著說:“功敗垂成啊!今天一旦脫離了苦行,六年的功夫,毀於一旦。”

  於是這三個人就去尋找那兩個人,相見之後,大家坐在一起議論,這三個人說:“以前看見太子聰穎異常,各種知識和技藝都非常出眾。後來太子出了王宮,來到荒谷,脫去華麗服裝,披上破爛鹿皮,精勤勵志,一直在苦苦修行,希望能夠得到深妙法門,期盼著能夠證得無上果位。可是現在,太子竟然接受了牧女供養的乳糜,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我們三個人,作為僕從,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那二個人說:“你們怎麼還沒有明白!太子在深宮大院內,高居廟堂之上,都不能平靜自己的內心;更何況來到這深山老林中,學那些鄙賤苦行的作為!這種人,不值得我們掛念!”

  太子在成佛之後,默默地安坐在菩提座上,靜靜地思維到底應當度什麼樣的眾生,到底應當怎樣度眾生。他發現最初所結識的幾個外道首領,本來自己答應他們只要自己成道了,就會首先去度他們,可是他們都已經死去了。現在只有身在鹿野園的那五個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教化。

  這樣想著,佛就從菩提樹起身,來到鹿野園。那五個人遠遠地看見佛往這邊走了過來,就互相商量著太子一定是因為修行的時間太久了,還沒有證果,打算找自己閒談聊天來了,都不打算起身迎接。

  可是隨著佛越來越近,成佛後的各種威儀,以及安詳的姿態,令他們都不自覺地起身迎接。繼續好像從前那樣地恭敬承侍。佛就給他們逐漸地講述了“客塵煩惱”的道理,和“苦集滅道”四聖谛,令他們真正的明白了修行的方法,並且在後來,都成了正果。

  佛在這個時候,希望首批接受自己正法的阿若多,能夠給大家講述一下他聽到佛開示“客塵煩惱”法義的時候,他自己的心路歷程,以便幫助阿難以及大家更好地理解佛剛才所說的道理。

  阿若多就站起身來,回答佛說:“我現在已經老朽了。但是因為我聽了佛的法語,開悟之後,被佛稱贊為出家弟子中,見解第一之人。這都是因為我聽到佛所說的‘客塵’兩個字,才明白的。我的理解是:作為一個旅客,不論在旅途中,走到了什麼樣的地方,不論在那裡或吃或住或玩耍,終究有整理行裝,再次上路的那一天;如果不是客人,而是當地的主人的話,就根本不用離開的。按照這樣子的思維,凡是不能夠長久住下去的,就是客人,凡是能夠長久住下去的,就是主人;不能常駐就是客的意思。”

  阿若多接著說:“還有,每當早上太陽升起,陽光穿過剛剛天晴的房屋的孔隙時,那一道道明亮的光線,就會把漂浮在空中的灰塵映照出來。灰塵在空中起伏飄蕩,但是這個空,卻始終穩穩當當,從來沒有動搖飄蕩過。因此我就明白了:凡是清淨、不動、寂靜的,就是空;凡是動搖不定者,就是塵。”

  佛對阿若多的這個分析表示了認可。同時,佛為了讓阿難更加認清‘塵’的概念,就繼續用自己的手勢,來引導阿難。

  佛向大眾展示了自己的手掌和手指,然後不斷地伸展手指、屈曲握拳,然後佛問阿難:“阿難,你看見了什麼?”

  阿難回答說:“我看見了佛的手指在不停的打開又握緊。”

  佛接著問到:“那麼,你認為是我的手指在打開又握緊,還是你的能夠看見的那個,在打開又握緊?”

  這個問題已經問的很明白了,阿難當然不會答錯:“我看見佛的手指打開又握緊,這是手指的動作,並不是我的能夠看見的見性在打開握緊。”

  佛稱贊阿難說“很好!”接著佛又問道:“那麼這個時候,誰是動態的,誰是靜態的?”

  阿難福至心開,回答得非常好:“我認為,是佛的手指一直在不停的動作,而我的見性,連靜都談不上,更何談動呢!”佛立刻予以認可和表揚。

  恭喜阿難!終於能夠答對佛的問題了!

  接下來,佛為了能夠強化阿難在這個問題上的認知,就又開始了聲光電多媒體的教育方法:從佛的手掌中,突然放射出一道光芒,射向阿難的右邊,引得阿難的頭和眼睛都向右邊轉了過去;從佛的手掌中,又放射出一道光芒,射向阿難的左邊,引得阿難的頭和眼睛都又轉向了左邊。

  佛就向阿難提問了:“阿難,你的頭為什麼左右轉動啊?難道是吃了搖頭丸?還是身體不舒服?”

  阿難回答說:“還不是因為佛給我的左右兩邊各放射了一道光芒,引得我左右轉頭去看。”

  佛接著問:“阿難,那你再說說看,是你的頭在左右轉動,還是你的見性在左右轉動?”

  阿難回答說:“這當然是我的頭在左右轉動了,至於我的見性,連靜止不動都談不上,更何談搖動呢!”

  呱唧、呱唧的一片掌聲中,佛再次及時肯定了阿難第二次的正確回答!

  佛這個時候轉而對著大眾說:“剛才你們都已經明白了,凡是動搖不定者,就屬於‘塵’;凡是不能長久安住者,就屬於‘客’。你們剛才都看到阿難的頭在左右轉動,但是你們自己的心神,卻沒有任何的動搖;你們也都看見了我手指頭的打開和握緊,你們的見性也都沒有任何的伸曲。那我就要問你們了:為什麼你們還要把動轉不停的認為是你們的身,認為是你們的精,認為是你們的性?為什麼你們時時刻刻、自始至終都不斷地出現各種念頭和想法的起起落落?為什麼你們都忘記了什麼才是你們真正的心性而顛倒不堪?”

  佛最後結論性的說了一句:“你們從來都是認錯了真心,從來都是把外物當成了自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你們才在輪回中自取沉淪,反復漂轉,沒有出期。”

  講到這裡,《楞嚴經》第一卷的內容就講完了。

  在第一卷中,故事中的主人公阿難,因為不能對付摩登伽女母親的大梵天幻術,差一點就被摩登伽女破了YIN戒。在佛化身神咒的威力下,才在緊急關頭被文殊菩薩救了回來。

  阿難反復向佛承認自己只多聞、無修證,妄想憑借佛力獲得成就的錯誤,請求開示一切佛最初的成佛方便、究竟的禅定路子。

  佛就和阿難,先後進行了七次的討論,否定了阿難關於“心”的認識;並且直到這一卷末,才通過結合能見的見性和所見的黑暗,讓阿難初步明白了見性不動不搖的本性。

  可是,最後佛反問阿難以及大眾:“既然都能明白見性,為什麼還一直在認物為己,漂轉輪回?”為什麼我們都認為這個血肉之軀就是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為了滿足這個血肉之軀,而造作了很多的善惡之因,導致在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有了享受善道快樂和遭受惡道苦難的輪回?為什麼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個庸常的凡夫,而自卑自歎?為什麼我們認為那佛就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為什麼我們從來都沒有肯定自己本來就有巨大的財富?為什麼我們從來都不敢肯定我們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呢?!為什麼不會當下承當?!

  這個反問,將會在下面,直接揭示一直以來眾生的錯誤認知。

  敬請期待第二卷的內容。

 

上一篇:第二卷 第一章 身體定當壞滅
下一篇:第一卷 第十六章 能見不是眼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