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經咒頌念
慧祥法師:《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七講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七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4月29日 請大家合掌! 至心贊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至心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 【經文】嚴淨毗尼,弘范三界。 【釋經】以戒律來莊嚴自己、清淨自己,因此得以將佛法弘揚於三界之中,做為三界中一切眾生的模范。 【說明】 眾佛友! "毗尼"一詞,是梵語的音譯。 原文是 vinaya 。 音譯為毗奈耶、毗那耶、鼻奈耶。又作毗尼、比尼。含有調伏、滅、離行、善治等義。 一般將"毗尼"一詞,譯為“律”。 “律 vinaya”與“戒sila ”是有不同的意思的。 我現在來深入說明。希望大家要靜心學習。 眾佛友!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這裡所說的“戒”,就是指“戒”和“律”。 又如經雲“正行、法行、持戒清淨,所願必得”。 也是指“戒sila”和“律vinaya”。 問:那“戒 sila”和“律 vinaya”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答:如四正勤中的“已生惡令斷”,名為“戒sila”。 又如四正勤中的“未生惡令不生”,名為“律 vinaya”。 眾佛友! 我再用白話來說明。 當我們的行為習慣,引發惡報了,才開始自己要求自己要修正行為習慣,令惡報得以斷除。這叫“自戒”。 又當我們的行為習慣,還未引發惡報,但是當我們觀察到別人也有同樣的行為習慣的人得到惡報了,這時我們就懂得要求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所以得以避免惡報的現前。這叫“自律”。 因此,戒律,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之意。 用白話來說:戒律,就是“自己的行為已引發惡報就戒掉,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惡報就自律而不再做。” 眾佛友! 現在再來說明什麼叫“嚴淨”。 眾佛友! “嚴淨”,就是“莊嚴、清淨”之意。 問:莊嚴什麼?清淨什麼呢? 答:莊嚴戒律,清淨戒律。 所以才說“嚴淨毗尼”。 問:依什麼標准來說此人已經是“莊嚴戒律,清淨戒律”呢? 答:要說明以什麼標准來形容一個人已經是“莊嚴戒律,清淨戒律”之前,我要先來說明,有關“戒、律”的一些相關的用詞。 問:與“戒、律”有關的用詞,有哪些呢? 答:這有很多,今略說我們平時需要常用的: 一、持戒清淨: 當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已經引發惡報後能修正行為習慣,或觀察到自己的行為習慣不改則會於未來引發惡報所以修正行為習慣,當他修正到於未來完全不會因為這個行習習慣而引發任何的惡報,這時名為“持戒(律)清淨”。 例如: 有人,喝水時因為沒有注意所以被熱水燙到嘴巴,這就是“行為習慣引發惡報”。這時他如果願意開始來觀察反省自己的行為習慣,並願意修正令朝向清淨。則名為“持戒”。 又這時,當此人,觀察後自知,自己喝水時之所以會被燙到,是因為自己“沒有注意水溫”,所以才會引發被燙到的果報。所以他就提醒自己於將來喝水時,當提起注意。這時名為“自律”。 又這時,如果此人,於下一次喝水時,又忘了注意而又再被燙一次,這時,名為“持戒不清淨”。 又這時,如果此人,於下一次喝水前,就時時提醒自己,因此能保證自己於下一次喝水時,絕對會“注意水溫”。這時名為“持戒嚴謹”。 又如果此人雖然有“持戒(願意修正令朝向清淨)”,但是於下一次喝水前,不懂時時提醒自己,因此不能保證自己於下次喝水時,絕對會“注意水溫”,所以有可能於下一次喝水時就會忘記注意水溫。這時名為“持戒羸弱”,簡稱“戒羸”。 又如果此人雖然原先有“持戒(願意修正習慣令朝向清淨)”,但是於下次喝水之前,告訴自己,被燙到又有什麼關系。所以根本不會去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溫。這時名為“破戒”。 又如果此人當初因為不注意水溫而被燙到時,也不曾起念想要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則名“無戒(行為不改)”,又名“輪回業(行為習慣又再繼續)”。 又如果此人於上次被燙到後,有“持戒”,並於下一次喝水之時,能記起要注意水溫,因此喝水時沒有被燙到。這時名“得戒力”,但不名“持戒清淨”。 又如果此人於上次被燙到後,就開始“持戒”,並時時“自律(提醒自己)”,並“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但是有一次喝水時,因為跟人家在說話,而忘記注意,所以還是又被燙到一次。這時還是算“持戒不清淨”,名“犯戒”,而“非破戒”。 又如果此人於上次被燙到後,就開始“持戒”,並時時“自律(提醒自己)”,並“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而且,不論在跟人說話,或任何情況下,只要是喝水時,都能注意而不被燙到。但是,喝熱湯時,卻沒有這習慣,所以還是被燙到了。這時也是屬於 “持戒不清淨”,名為“戒體有漏”,名為“犯戒”,不名“破戒”。 又如果此人於上次被燙到後,就開始“持戒”,並時時“自律(提醒自己)”,並“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而且,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做任何事,都能注意而不會引發危險、無效、後患。這時名為“持戒清淨”。 又如果此人於上次被燙到後,就開始“持戒”,並時時“自律(提醒自己)”,並“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並時時將行為習慣的“漏洞”補起來,時時在進步,只是還未達“無漏”,還未達“清淨”。這時名為“學戒”,名為“戒增上”。 又如果此人於上次被燙到後,就開始“持戒”,並時時“自律(提醒自己)”,並“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而且,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做任何事,都能注意而不會引發危險、無效、後患。已達“無漏”,已“清淨”。則名為“無學”。 又此人名為“解脫”。 又如果此人已無漏、已清淨,屬無學位,是解脫身,而再增上依此清淨行為基礎,開始學習更多,運用更廣,則名為“解脫知見”。 眾佛友! 今天只是略說,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的需要去深入了解,而今天只簡單說明一小小小小的部份。 現在回到經文。 所以“嚴淨毗尼”就是“持戒律嚴謹清淨”,白話“對於已經引發惡報,或可能引發惡報的行為習慣,都時時提醒自己要修正之,並已經修正清淨。” 現在來說明“三界”。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十法界”的眾生,包含: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於“十法界”,又分為“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其中,“四聖”於三界自在,不會被拘限。 而“六凡”則是被“拘限”於“三界”之中。 問:什麼人是被拘限在“欲界”之中呢? 答:欲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屬於被拘限於“欲界”。 問:什麼眾生是被拘限於“色界”之中呢? 答:色界天的眾生。包含:初禅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三禅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天(有九天)。共十八天。 問:什麼眾生是被拘限於“無色界”呢? 答:無色界天的眾生。包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問:這些眾生是造了什麼業(行為習慣)才會被拘限在這“三界”之中呢? 答:有“十結”,將眾生綁於“三界”之中,而不得出離。 問:哪十結呢? 答:十結,又分為“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 問:什麼是“五下分結”呢? 答:欲界,名為“下界”。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上界”。“五下分結”,就是會將眾生綁於“下界(欲界”的行為習慣。即:身見、疑、戒禁取、嗔恚、欲界貪。 問:什麼是“五上分結”呢? 答:“五上分結”是指有五種行為習慣將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綁於該境界不得出離的煩惱結。即:色界貪、無色界貪、慢、掉舉、無明。 問:這十結的斷除,有次第性嗎? 答:有。 問:請說明斷除“十結”的次第性? 答:一、於一切如實觀,不依妄想、不依顛倒、不依執著,則“斷疑”,此修行成果,名“法眼清淨”。 二、“斷身見、疑、戒禁取”,此修行者,最慢極七世,就能解脫成阿羅漢。此修行成果,名“初果”,又名“須陀洹”。 三、“斷身見、疑、戒禁取”並且,於“嗔恚、欲界貪薄弱”,此修行者,最慢先生欲界天,再來人間投生時就能證阿羅漢。此修行成果,名“二果”,又名“斯陀含”,又名“一來”。 四、斷五下分結,此修行者,最慢生於色界的五不還天,於該天中修行成阿羅漢。此修行成果,名“三果”,名“阿那含”,名“不來”,又名“不還”。 五、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此修行者,即“四果”,名“阿羅漢”,名“無生”。 好!現在來說明經文。 “嚴淨毗尼,弘范三界”。 就是指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已回小向大的阿羅漢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習慣,嚴謹的修正之,並已經清淨無漏。所以能於三界之中教化眾生,弘揚正確的修行方式,可以做為三界眾生的模范,讓眾生來學習。 眾佛友! 今天也講了不少。但都是屬於實修的部份。希望大家歡喜接受自我要求。祝進步。下課。 作業: 一、戒與律,有何不同? 二、沒有戒律,可以解脫嗎? 三、什麼叫持戒?什麼叫犯戒?什麼叫破戒?什麼叫戒清淨呢? 完畢!
上一篇:慧祥法師:《首楞嚴經》講解第十八講 |
|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32000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