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十)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接著,虛空藏菩薩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曾經與如來您一同在定光佛座下修行,那時,我就證得了‘無邊身三昧\’。” 【虛空藏菩薩】顯密教法當中功德極為殊勝的等覺大菩薩,與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等同為娑婆世界諸大菩薩之上首。 關於菩薩之名,據《大集經》,虛空藏菩薩與會之時,純現為虛空之相,對阿難說:“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為虛空印所印。” 虛空藏菩薩得證“無邊虛空寶藏”之功德,可以從虛空當中降下無盡寶物,落在無量世界當中救助有情。菩薩以此功德為名,故名“虛空藏菩薩”。 【定光佛】即“然燈佛”,亦名“然燈古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尊佛。 【無邊身】指“無邊身三昧”,亦名“無邊虛空三昧”,即以無邊虛空為身,涵蓋法界,沒有邊際。據經論所說,此三昧乃是十地菩薩之成就,證得了“無邊身三昧”的菩薩,稱為“無邊身菩薩”,具足不思議解脫之廣大神通。 有人問:虛空藏菩薩這麼厲害呀,能否請菩薩給俺也降下點兒寶物呢?俺也需要呀。 答:虛空藏菩薩大慈大悲,知道您最最需要的是修行方法,下面,菩薩就特意為您降下“無邊虛空三昧”之大法寶,您聽仔細喽,認真實踐,保准您發個無邊虛空廣大財富。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 “當時,我於‘無邊身三昧\’當中,以‘虛空手\’拿著‘照空四大之智慧寶珠\’,照徹十方微塵數佛剎一片光明,令其中的一切都化為虛空。” 【四大寶珠】照空地、水、火、風四大之智慧寶珠。 虛空藏菩薩在“無邊身三昧”當中,以“無邊虛空”為身,此時,自身內部的地、水、火、風四大已經化為虛空。這,相當於破除了“我執”。可是,就在這個“無邊虛空”當中,還有數不清的十方佛之剎土,其中還有無量眾生,它們是否屬於真實的存在呢? 也不是,菩薩以三昧空慧當中,那照空自身四大之智慧寶珠,向十方普照,於是,數不清的十方佛剎,以及其中一切眾生,都化為了虛空。這,相當於破除了“法執”。 我法二執盡破,虛空藏菩薩於是成就正覺,位登十地,具有了如下不可思議之功德: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而且,我還從自性的三昧妙心當中現出了‘大圓鏡智\’,其中放射出十種微妙莊嚴的寶光,流淌灌注於十方國土,窮盡了整個虛空界。” 【大圓鏡】指“大圓鏡智”,乃是諸佛轉第八識阿賴耶識所成之佛智。地上菩薩分證法身的緣故,能夠逐漸顯現“大圓鏡智”,到了十地菩薩,大體已經具足,故具有極大的妙用。 當時的虛空藏菩薩,得“無邊身三昧”,外以無邊虛空為身,照空十方佛土;內現大圓鏡智,流出十種微妙寶光,其實就是十種智慧光明,也可以理解為如來的“十力”之成就。在這十種智慧光明照耀下,菩薩成就了“事事無礙”之妙功德。於是: 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一切浮幢王剎,都在十種寶光的照耀下,映入大圓鏡智當中,並交融涉入我的‘無邊身\’,因身相如同虛空一般,故彼此絲毫不相妨礙。” “同時,我的‘無邊身\’,也能夠分身千百億,入於微塵數國土當中廣行佛事,給予眾生廣大隨順之方便利益。” 【善入】菩薩以一身同時遍入無量國土廣行佛事,名為善入。就好比一月印千江一般,菩薩之圓滿報身如月,千百億分身則如千江月影,不一不異,交相輝映。 【佛事】自他共同成佛之事業。 虛空藏菩薩如此成就,屬於華嚴“四法界”當中的“事事無礙法界”,其正報之自身,與依報之無量國土,可以相互無礙涉入交融,確實不可思議。 如此成就,源於其“無邊身三昧”,即“無邊虛空三昧”,那麼,此三昧是如何修成的呢?菩薩繼續說道: 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如此廣大不可思議之神力,因我仔細觀察地、水、火、風四大本無來處,都是隨著妄想而生,隨著妄想停息而滅。四大與虛空本是無二無別,一切諸佛國土也是一樣,與虛空同體無別。” “當我顯發明了這個同體無別的‘虛空性\’之後,覺悟到它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其中的一切法本無生滅去來,由此證得無生法忍,而有廣大神力。”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觀察四大本無來處,與虛空同體無別,而此‘虛空性\’無邊無際,非生非滅,由此證入‘無邊虛空三昧\’,獲得不思議神通妙力以及‘大圓鏡智\’之智慧光明,最為第一。”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五“空大圓通”,也叫做“無邊虛空三昧”,或“無邊身三昧”。 接下來,第二十三位由彌勒菩薩自述圓通: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接著,彌勒菩薩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憶念過去微塵數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為日月燈明佛。” “當時,我隨從日月燈明佛出家為僧,但是,由於內心看重世間名譽的緣故,喜好交游名門望族與豪貴之家。” 【彌勒菩薩】“彌勒”翻譯為“慈氏”,此菩薩常行“慈心三昧”的緣故;名“阿逸多”,翻譯為“無能勝”,因為“慈心”便沒有敵人,故不可戰勝。 彌勒菩薩乃是一生補處菩薩,現暫居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天的內院,名為“彌勒淨土”。未來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菩薩將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開“龍華三會”,廣度眾生。 【族姓】指“名門望族”等一切權貴、富豪之家。 所謂“心重世名,好游族姓”,恰恰是當今許多“高僧大德”們的生動寫照。這世間名利在哪裡?不在老百姓那裡,基本都在達官貴人們那裡,所以,大師們紛紛心向往之也。 而且,越是豪貴之人,越需要各種陪襯,下至名車美女,豪宅游輪,上至明星大腕,以及各類大師與高人,等等。權貴老爺們都很需要,哎,有面子,順便點裝高雅是也。 當然,達官貴人裡面也有菩薩應世的,那他就會踏實真心地做利益眾生之事業,誠懇地護持佛法。喜愛名利的“高僧大德”們呢,咱也輕視他不得,假以時日,說不定,早晚蹦出來幾個彌勒菩薩呢。 這人哪,不怕有習氣,不怕有缺點毛病,就怕他不肯學習與上進。我這個人就曾經毛病特別多,脾氣大,嗔恨心夠狠;挑剔起別人的刺來,嘿嘿,針針見血。 反過來呢,學習佛法久了,脾氣大就變成了底氣足;嗔恨心夠狠就變成了出離心夠堅決;針針見血就變成了法法可以精通,理理皆能透徹。此非本人之功德,實乃佛法之加持,誰好好學習,誰得加持。 彌勒菩薩也得靠加持,靠日月燈明佛的教導: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當時,日月燈明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觀察世間的一切皆是自己心識所變現,我因此而初步得入‘識心三昧\’。” “從那時起,歷經無數劫,我通過修習此‘識心三昧\’而親近、承事了恆河沙數諸佛。曾經的追求世間名譽之心,逐漸歇了下來,最終無影無蹤。” 所謂的“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比對後文可知,彌勒菩薩當時所入三昧乃是初步的“識心三昧”,還不是“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是同一個三昧,只是程度有差別。修行,是需要循序漸進的。 所謂的“以此三昧事恆沙佛”,大家要知道,諸佛根本不需要大家的供養與承事,其功德受用本自具足。之所以諸佛都願意接受眾生的誠意供養與承事,正是由於其大慈大悲,為眾生做福田的緣故,幫助眾生迅速成佛的緣故。諸大菩薩們,亦復如是。 在一切供養、承事當中,“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以勤奮修法和弘揚正法為最殊勝的供養。所以,各位菩薩,大家應當效法那位曾經的“求名菩薩”,帶著咱的習氣煩惱,接受世尊的教法,修習種種三昧,以此作為對本師釋迦牟尼佛最殊勝的供養。 關於“求世名心,歇滅無有”,習氣的消滅過程是很漫長的,從“求名菩薩”到“彌勒菩薩”,期間,歷經了恆河沙數諸佛。所以,各位既要抓緊修行,又不可急於求成,必須要發長遠心,要有足夠的韌勁兒,堅韌不拔才可以。 此堅韌不拔之道力從何而來?一是念經聞思修,二是靜坐禅修,三是布施、持戒與修福,四是隨力宣揚佛法,等等。這些,都是對釋迦如來最好的供養,也是對現前芸芸眾生最好的供養,還是對一切護法神靈最好的供養,更是對自己宿世冤家債主最好的供養。 在實修“唯心識定”,初步得入“識心三昧”以後,彌勒菩薩通過生生世世的如此修行,供養承事了恆河沙數諸佛,終於,菩薩迎來了圓滿成就的殊勝機緣: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直到然燈佛出現在人世間,我才成就了最微妙圓滿的“識心三昧”,洞達了乃至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之國土,其中所有種種,或清淨、或污穢,或有、或無之境界,都是我的心識變化所顯現。” 【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最微妙圓滿的“識心三昧”,乃“識心三昧”之極致。 彌勒菩薩遇到然燈佛,才獲得了最圓滿的成就,其中既有無量劫的修證之功,也有然燈佛的加持之力。菩薩終於成就了最微妙圓滿的“識心三昧”,徹證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顯現了本然的“清淨法身”。 從“清淨法身”當中,自然可以化現出無盡的“化身佛”,此乃法身本具之妙用。這也就意味著,菩薩距離成佛不遠了。彌勒菩薩繼續說道: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世尊,我了達如此‘唯心識\’妙法的緣故,得證識性清淨,即是清淨法身,從中可以流出無量化身如來。” “如今,我得到您的授記,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將會在您之後示現成佛。”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並不是某種理論,而是法界的實際狀況,故名實相。當彌勒菩薩完全證悟了如此妙法,其“識性”即是“清淨法身”,從中可以流出無量化身如來。 就好比呢,找到了水源,從中自然可以分流出條條溪水。找到了諸佛之母,自然也可以化生出無量諸佛。 如何是諸佛之母?清淨法身是也。如何是清淨法身?於彌勒菩薩之修證來說,深觀萬法唯是“識大”所變現,得“識大圓通”,徹證“識心圓明”是也。此“圓明識心”,即是清淨法身。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深入觀察十方世界唯是‘識大\’所變現,成就‘識心三昧\’,證悟‘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性\’,遠離‘依他起性\’和‘遍計執性\’,得無生法忍,最為第一。” 【圓成實】唯識法門“三自性”之“圓成實性”。 【依他】唯識法門“三自性”之“依他起性”。 【遍計執】唯識法門“三自性”之“遍計執性”,亦名“遍計所執性”。 關於唯識“三自性”,乃是唯識之根本,唯識學雖然極為浩瀚,名相繁多,但就實修來說,通過彌勒菩薩自述圓通,可以看出,主要依據“三自性”。 由於“三自性”比較抽象,唯識當中特以比喻來說明,比如:一個人錯把一團“麻繩”當做了蛇,便會因此而產生恐懼之類的煩惱,此煩惱完全來自於錯認與執著,錯認“麻繩之蛇”的緣故。這種錯認與執著,就叫做“遍計所執性”,比喻為“繩上蛇”。 究其根本,“繩上蛇”並不存在,屬於幻相,因此,所發生的恐懼等等煩惱,完全是虛妄的。可是,那恐懼的感受,卻又似乎很真實,這都是由於“遍計所執”的緣故啊。人生的一切煩惱無不如此,人世間的一切,都以“遍計所執”為基礎,因此,人世間到處是煩惱,無論善與惡,無論高尚與低俗,等等,都屬於“遍計所執性”。 乃至於,某些學佛人,總是斤斤計較於名詞名相,而不通達法義,便會因此發生種種執著與煩惱,這也屬於“遍計所執性”。其它諸多宗教與學說,等等,也大都如此,往往執著於自家的見解與理論,而橫生爭論與煩惱,這還是“遍計所執性”。 人們的感情更是如此,無論愛與恨,愛自己、愛別人,愛美色、愛情調,等等;恨自己、恨別人,恨丑陋、恨低俗,等等。所有的這一切,在世間法來說,似乎天經地義;但是,在唯識來說,都屬於“遍計所執性”,都是錯認了“繩上蛇”的緣故,都是“情執”。 如何是“繩上蛇”?一切對於概念的執著都是,一切對於感情的執著都是,一切對於境界的執著都是。 接下來,那位錯把一團“麻繩”當做了蛇的人,忽然醒悟了,發現它是“麻繩”,所以不再執著“繩上蛇”這個幻相,隨即,恐懼等煩惱消失。但是,他仍舊執著於“麻繩”是實有的,尚未通達“麻繩”乃是依因緣所生,乃是“麻”之幻相。以此執著而不得通達與自在,叫做“依他起性”,比喻為“麻上繩”。 是的,認為“麻繩”就是“麻繩”,表面上這似乎並沒有錯,但是,僅僅知道表面現象,還遠遠不足以獲得解脫,也遠非事物的真實狀況。對於“相”尚未看破的緣故,不明白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緣故啊。 就現實的修行來說,初步放下了對於世間法的“情執”,但還未放下對於佛法“法相”的微細“情執”,尚未通達一切法皆依“真如”而起,皆是“依他起”,這就叫做“依他起性”。 最後,當那個人通過仔細觀察,終於明白了,“麻繩”是由“麻”制成的,“麻繩”只是一個“依他起”之假相,而那個“他”呢,就是“麻”。可是,這個“麻”卻根本不屬於任何相,它無相,同時它就是“實質”。 大家要注意,“麻”是無相的。因為,它可以粗,可以細;可以長,可以短;可以是一股,也可以是多股擰在一起;可以碎為極細小的纖維,也可以制成大捆的布匹。等等。 “麻”比喻的是“真如”,就是說,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是依“真如”而起;好比,“麻繩”依“麻”而起。那個人找到了“麻”,而看破了“麻繩”之假相;咱大家需要找到“真如”,才叫做超越“依他起性”,悟入“圓成實性”。 ——如何是“真如”?“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也,“清淨法身”是也,不生滅當下之心是也。 明達“真如”,這可不簡單,這需要深入禅修,長期觀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斷遠離“遍計執”和“依他起”,直達“識心三昧”才可以做到。如彌勒菩薩所述。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六“識大圓通”,也叫做“識心三昧”,或者“識心圓明”。 接下來,第二十四位由大勢至菩薩自述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接著,大勢至法王子,與他的同伴五十二位菩薩,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 【大勢至法王子】即“大勢至菩薩”,亦名“得大勢菩薩”。其報身現居西方極樂淨土,與觀世音菩薩同為無量壽佛之左右常隨菩薩。據《悲華經》雲,往昔因地當中,無量壽佛作轉輪聖王之時,觀世音菩薩為其長子,大勢至菩薩為次子,故有此因緣。 西方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名為“無量壽”,但由於是“圓滿報身佛”,仍會顯現生滅相,將在多劫之後示現涅槃,其正法住世許多劫,正法前半夜滅盡,觀世音菩薩後半夜就會示現成佛,名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壽命與正法住世,也和阿彌陀佛等無差別。當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涅槃後,其正法滅盡之時,正法前半夜滅盡,大勢至菩薩後半夜就會示現成佛,名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關於大勢至菩薩之名,據蕅益大師《楞嚴文句》引《十六觀經》之經文,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關於“五十二菩薩”,圓瑛法師解讀為菩薩的五十二個位次,即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是說大勢至菩薩的同修們,數量很多,分居於各個菩薩位次,故稱“五十二菩薩”。也有道理,供大家參考。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憶念過去恆河沙數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為無量光佛,在一劫當中,前後相繼共有十二位佛陀出現於世。” “其中最後那尊佛,名為超日月光佛,這位佛陀教我修習‘念佛三昧\’。” 【無量光佛……超日月光佛】據《大彌陀經》,此十二位佛陀先後是: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念佛三昧】通常說來,“念佛”有四種方式:持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相應地,成就之後,也就有四種“念佛三昧”。無論哪種念佛,如大勢至菩薩所開示,都需要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可以“得三摩地”,即成就“念佛三昧”。 其中,“持名念佛”乃是最常見的念佛方式,相對簡單易行,就是通過持念佛陀名號而修行,主要運用的是“舌根”和“耳根”;“舌根”念佛號,“耳根”聽佛號,務必要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歷歷,才可以逐漸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得“持名念佛三昧”。 “觀相念佛”是面對著一尊佛像,通過注視觀瞻如來形相而念佛,主要運用的是“眼根”和“意根”,“眼根”注視,“意根”體會佛陀的功德莊嚴。 “觀想念佛”是以“心想”來觀想佛陀的莊嚴相好,以及其淨土之美妙景象,主要運用的是“意根”。 “實相念佛”是指觀察法界實相,即清淨法身,即真如自性,即諸法空相,等等,知其乃是勝義之佛陀,不假外求。主要運用的是“般若智慧”,含攝諸根於其中。 無論哪種念佛方式,都可以得到“念佛三昧”,而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三昧”,則把一切念佛法門都涵蓋其中了,屬於總體概括。在這樣的總體概括當中,“念佛”之“念”,既指“口念”,也指“眼觀”,還指“耳聞”,更指“心念”。尤其是“心念”,也就是“用心觀察”與“憶念”佛陀,這才是一切“念佛”法門的要點。 為何要“憶念”佛陀呢?大勢至菩薩繼續開示: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就好比世上有兩個人,一個人專心憶念著對方,可是,另一個人卻根本沒把對方放在心裡。像這樣兩個人,他們的關系是:即便相逢,也等於不相逢;看似見面了,實則與沒見一樣。” “反過來,假如兩個人相互憶念,而且相互間憶念很深的話,那麼,乃至於生生世世當中,他倆都會如影隨形一般,永遠不會背離。” 就是說,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取決於雙方,而不是單方面的。道理似乎很簡單,但其中大有深意。什麼深意呢?那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緣分,來自於相互間的“憶念”,不僅僅是情人之間,而是泛指一切人之間。 兩個人相互欣賞,那就生生世世為伙伴;兩個人相互友愛,那就生生世世為家人;兩個人相互敬重,那就生生世世為道友;兩個人相互提攜,那就生生世世互為師生,等等。總之,雙方心念的相應,相互憶念,才造就了兩個人生生世世的緣分。 一旦,其中有一個人開始“變心”,那麼,雙方的緣分就開始疏遠了。世間法如此,出世解脫也是如此。作為凡夫修行人,咱大家離不開佛菩薩的加持與守護,因為,咱們自己道力尚不充足。所以呢,咱需要時常誠懇地“憶念”諸佛菩薩,以及一切出世聖者,以便得到攝受和加持。在藏傳佛教金剛乘來說,就是要時時“憶念”上師與上師的功德。 說實話,大家最好少去“憶念”那些親朋好友,美女俊男們,哪怕他們對自己再好,要明白,那些都是感情糾纏,都在試圖把您拽牢,讓您牢牢地和他們一起生生死死,流轉不停。 是的,咱需要感恩,需要感念父母等等眾人的恩情。但是,作為一個修行人,作為一個尚未獲得解脫的修行人,咱更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力氣還很小,還不足以承載大家一起奔向極樂世界。 所以呢,帶著感恩的心,咱需要暫時“遠離”他們,不去“憶念”他們,而需要時時“憶念”佛菩薩,“憶念”咱真正可以仰賴的聖者——十方如來,因為: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十方如來憐念一切眾生,就如同母親憶念離家的孩子一樣。可是,如果孩子根本不理會母親,越逃越遠,母親雖然不斷憶念,又有何用呢?” “反過來,如果孩子也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對他的憶念一樣,那麼,不要說今生了,此後的生生世世當中,他們也不會相互遠離。” 【憐念】愛惜、愛護;憐憫、同情。如此憶念,名為“憐念”。 這裡,大勢至菩薩是在給大家打比方,以人世間的母子之情,來比喻十方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憶念。但是,比喻都有其局限性。實際上,如來對於眾生的“憐念”,與一般母親對於離家孩子的“憶念”,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屬於“慈悲”,後者屬於“情愛”。“慈悲”乃是平等普遍,絲毫也不執著而契合於空性的;“情愛”則是狹隘局限,不停牽掛與執著而背離於空性的。 說白了,“慈悲”那是自在的妙用,“情愛”終究是束縛的造作。大家體會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聽起來是不是很溫馨?嘿嘿,可實際呢,這就是感情糾纏,其下場是:母子一同輪回,苦海無窮無盡。 多年前我就堪明了如此法義,所以我越來越不牽掛自己的母親,也不斷地引導母親,讓她逐漸明白,她不需要牽掛任何人,包括倆兒子。因為,“牽掛”總是徒勞無益的,“牽掛”會阻礙她心向淨土。 學佛多年,母親真地做到了“心無牽掛”,這讓她與同齡人顯得迥然不同,年輕、健康、有活力,思路清晰,心胸豁達,樂觀開朗。有時候,我甚至兩個月才給母親打一個電話,母親絲毫也不在意,高興地和我聊個把鐘頭,心裡很坦然。母親如此心無牽掛,弟弟有些看不懂,他感到納悶,這個娘咋和那個哥一樣,越來越沒人情味了呢。 有一次,母親在電話裡笑著和我說,你弟弟總說我不愛丁丁,那有啥好愛的,都照顧好了不就挺好。她連做作業都拉著我陪在她身邊,有空了還要我陪她玩兒,這不就挺好,吃喝拉撒都沒問題,還要咋愛呢。 其實,母親很會照顧人,侄女也很喜歡她,喜歡和她在一起。哪個小孩子都一樣,都喜歡和輕松愉快的人在一起,誰也不喜歡和板著臉的人在一起。愛過頭了,就純是牽掛,牽掛會讓人心情緊張,甚至不安,因此而不由自主地板起臉來。這個道理,弟弟不明白,他反而覺得,母親對於她孫女兒太不上心,好像不夠疼愛似地。其實,母親只是不牽掛了而已,對兒子和孫女都不牽掛了,那就啥都不牽掛了,就活得輕松了。然後,再能夠心向淨土的話,將來,怎會不如願呢。 這真是“多情反被無情笑”,可誰知,情到深處便是自尋苦惱哇。 所以,咱大家與其每每“憶念”親友,不如多“憶念”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太多,“憶念”不過來咋辦呢?可以“憶念”其中一尊,比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再比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可以。因為,據世尊開示,憶念一佛與憶念十方諸佛,其功德等無差別。 以下是大勢至菩薩對於“憶念”佛陀之功德的開示: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如果有眾生能夠用心憶佛、念佛,或者現前,或者將來,他們必定會見到佛陀。”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或者現前,或者將來,必定會見到佛陀。 其中,“現前見佛”是指念佛人念佛功夫好,於是在睡夢當中見佛,或者在禅定當中見佛。這是佛陀對於念佛人的鼓勵與加持,自己知道就好,不可有絲毫著相之心。 而“當來見佛”是指念佛人在臨終時,必定見到佛陀,那就可以得到佛陀的接引,而投生淨土了。 這句經文,诠釋了“淨土法門”之精華,那就是,大家只要“用心”憶佛、念佛,常常如此的話,將來必定會見到佛陀,而得以往生淨土。 光用嘴念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口念心行”,口念佛號,心向淨土,時時感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之恩德,放下這個無聊塵世的種種雜緣牽掛,對於極樂淨土從內心深處心向往之。 像這樣修行,將來臨終之際,大家就會與無量壽佛心心相映,念念相連,自然會化生於極樂世界七寶蓮池那放著各色光明的大蓮花當中,苦盡甘來。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用心憶佛、念佛的人,他們離佛不遠,只要如此憶念佛陀,不需要再借助於其它任何方便善巧,機緣一成熟,自然會心地開明。” “就好比衣服熏染過香料的人,全身都帶有香氣一樣,這就叫做‘香光莊嚴\’。同樣,憶佛念佛的人,自然會帶有佛陀的功德,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文中有省略,依文義補出。 總之,學佛修行就是一個不斷熏修的過程,衣服被香料所熏染,必定身有香氣;憶念佛陀,被佛陀的功德所熏染呢,自然會以佛陀的功德而自莊嚴。 所謂“自得心開”,從自性當中獲得心地開明是也,這就是“開悟”,就是“見性”。就是說,念佛一樣可以開悟見性,至於悟到啥程度,見到啥地步,不可一概而論,要看各自的善根與機緣。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我本來在因地修行之時,就是以憶佛念佛之心證入無生法忍。如今仍在這個娑婆世界,分身教化,攝受念佛人歸宿於極樂淨土。” 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都曾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很久,可以說,其因地修行是在娑婆世界成就的。如今,二位菩薩的莊嚴報身居於極樂世界,而其無數分身與化身,則正在娑婆世界裡面教化眾生,引導有緣人歸心極樂淨土,頓超生死輪回。 據說,當年就有居士在夢中得到護法神啟發,讓他去聽大勢至菩薩說法,結果,去了一看,印光大師正在講經。於是,通常認為,印光大師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分身之一。從大師一生的行跡來看,也非常吻合,正是印光大師的提倡,近代,“持名念佛”法門才得以廣泛地深入人心。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我別無選擇,據我的修證過程,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成就‘根大圓通\’,得證‘念佛三昧\’,最為第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把“六根”收攝在一起,以此清淨之心一心念佛,念念不間斷。 “六根”收攝在一起,是什麼?就是所謂的“根大”,也就是文殊菩薩第六卷所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之“一精明”。 如何做到“都攝六根”呢? 答:就是“六根”不去攀緣“六塵”,一心一意地專注在當下的一聲佛號上面。在“持名念佛”修法來說,就是把“六根”都收攝在“耳根”,專注地聽聞所念的佛號。在此,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息息相通。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七“根大圓通”,也叫做“念佛圓通”或“念佛三昧”。 接下來,在第六卷初,第二十五位聖者將由觀世音菩薩自述圓通。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 終
|
|
|
|
|
|
上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六(之一)
下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九)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