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二(之十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二(之十四)

  接下來,在“五陰”當中,繼續論述“想陰”為何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世尊仍舊運用類比,也是舉例說道: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就好比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論到酸梅的時候,心裡想到酸梅的同時,嘴裡就會感到酸澀而流出口水;心裡一想到自己站在懸崖邊上的情景,兩個腳心就會又酸又澀,仿佛真地站在了懸崖邊一樣。”

  “應當知道,五陰當中的想陰,也是這樣的,雖然它有種種作用,卻終究是虛妄的。”

  【酢(音:醋)梅】就是酸梅。“酢”:與“醋”相同,是異體字。

  【想陰】第六意識思想心,對於眾生的覆蓋。

  所謂的“覆蓋”,也就是被它所影響,甚至被它主宰。一切眾生都是如此,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所主宰,卻不知道,所有的思想其實都是虛妄的,都在無常變化當中,隨時起起滅滅,沒有任何確定性。

  可是,眾生的“思想心”明明有很大作用啊,例如“望梅止渴”的典故當中,多虧了曹操急中生智,才讓士兵們能夠克服行軍當中的饑渴。為啥說它是虛妄的呢?下面,世尊繼續給大家解說,以前面的談論酸梅生出口水為例,看看“想陰”到底為啥是虛妄的: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阿難,你要知道,這個說出來的‘酸水’(其實是想出來的,因為說,才想到了酸梅,所以流出了口水,本質上屬於‘想陰’),既不是從酸梅產生的,也不是從嘴喝進去的。”

  【如是酢說】這個說出來的“酸水”。是“如是酢說之水”的省略。

  文言文很簡練,咱必須要仔細理解體會,看看它到底是啥意思,到底是如何省略和概括的,才能夠明白其含義。由於下文有“此水”等等,就說明這個“如是酢說”就是指說出來的酸澀和口水,即“酸水”。

  也許有人會疑惑,就這麼嘴裡一說,心裡一想,難道就會出來“酸水”嗎?

  答:有時候,確實如此。我自己有一次特別明顯的體會,那是當我第一次見到檸檬的時候,我從來沒吃過它,但是,卻在電視裡面看到過許多次,早就知道“它很酸”,這個知識深深地印在了思想裡面。於是,有一天,當我某次在自助餐廳裡面見到它的時候,一下子就認出了它是檸檬,這時呢,我的嘴裡面自然就發生了一陣強烈的酸感,並流出了似乎是酸酸的口水。現在回想起來,雖然已經許多年了,仍然很清楚,當時,我挺納悶,又沒吃過這個東西,咋會感到了酸呢。

  ——現在清楚了,我的這個酸,以及酸酸的口水,完全是自己“想”出來的呀。這,就是“想陰”。請大家注意,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無論是說出來的酸,還是像我一樣看出來的酸,其實質呢,都是“想”出來的,都屬於“想陰”。而“說”和“看”等等,在這裡只是發起“想”的助緣而已。

  “想陰”對於眾生的覆蓋,體現在哪裡?就體現在它的作用。這種作用影響了眾生的身心,在當時,甚至主宰了眾生的身心,所以叫做覆蓋,所以叫做“陰”。

  那麼,只要證明這種作用是虛妄的,也就可以證明“想陰”是虛妄的了,這就是世尊論述的思路。在談論酸梅這個事情當中,口中感到酸澀,並且“口中水出”就是作用。請注意,口水當然是從嘴裡流出來的,只是,談論酸梅所流出來的口水和平時不太一樣,其中帶著“酸”的感覺和味道。那麼,這個“酸”才是“想陰”真正的作用,只要來看看這個“酸”是從哪裡來的,就清楚了。

  在這個事例當中,只有酸梅是酸的,因此,“酸”要麼直接來自於酸梅,要麼經由人的嘴吃進去,再要麼,通過人的耳朵進去。那麼,談論酸梅所生出來的“酸”和“酸水”,到底是來自於哪裡呢?

  世尊繼續說道: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是這樣的,阿難,如果這個‘酸’是從酸梅產生的,那酸梅自己就應該可以代替人的談論,直接讓人口中生出‘酸水’才對,何必非要等到人來談說,並想到酸梅,才出來‘酸水’呢?”

  “如果‘酸’是從人的嘴進去,才出的‘酸水’,那就是說嘴巴自己就能把‘酸’聽進去,何必非要等耳朵聽到談論,心裡想到了酸梅,才出來‘酸水’呢?”

  “此外,如果只是需要耳朵聽到,而不需要想,就會有‘酸’的話,那這個‘酸水’,為什麼不直接從耳朵流出來呢?”

  世尊以上論證,證明了如下幾點:

  1、這個“酸”不來自於酸梅;

  2、這個“酸”不是從人的嘴進去的;

  3、這個“酸”也不是單獨由耳朵聽出來的。

  那麼,以上三點也就證明了,這個“酸”沒有來處,它完全是“想”出來的幻覺,它是虛妄的。而這個“想”出來的“酸”呢,它屬於第六意識思想心,恰恰就是“想陰”,以及“想陰”的作用。

  因此,通過如此類比論證,世尊就引導咱大家得出結論:“想陰”和談論酸梅出來的“酸”一樣,是虛妄而不真實的。

  另外一個事例也是一樣:

  想蹋懸崖,與說相類。

  “心裡一想到自己站在懸崖邊上的情景,兩個腳心就會又酸又澀,仿佛真地站在了懸崖邊一樣。與談論酸梅而口中生出‘酸水\’的道理是類似的。”

  類似在哪裡呢?就在於:

  1、這個“又酸又澀”不來自於懸崖;(因為,根本就沒在懸崖邊)

  2、這個“又酸又澀”不來自於腳心;(否則的話,人的腳心隨時都會“又酸又澀”了)

  3、總而言之,這個“又酸又澀”完全是“想”出來的幻覺,感覺很真實,其實,完全是虛妄的。

  世尊通過兩個事例,來引導大家類比論證,最終的結論一樣,那就是:“想陰”是虛妄而不真實的。所以,它根本就不是“因緣所生”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

  但是,在生活裡面,咱的“想陰”顯然又無處不在,只要咱起心動念,“想陰”及其作用就覆蓋了咱大家。這就說明,“想陰”也不屬於“虛無”。因此呢,它就是咱周遍圓滿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對於“五陰”當中的“想陰”,世尊小結說: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當知道,‘五陰’當中的‘想陰’,就和談論酸梅出來的‘酸’,以及想到自己站在懸崖邊而腳心感到的‘又酸又澀’一樣,是虛妄而不真實的。它根本就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它本來就是無處不在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接下來,在“五陰”當中,繼續論述“行陰”為何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世尊運用類比和比喻說道: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就好比湍急的水流當中,波浪相續不斷,但是,後浪催前浪,前浪伏,後浪起,前後次序絲毫不會錯亂。”

  “應當知道,五陰當中的‘行陰\’也是這樣,它發生在‘識陰’大海當中,前念滅,後念起,其中的微細思量心,念念相續,前念和後念的次序絲毫不會錯亂。”

  【暴流】湍急的水流。即:急流。

  【不相踰(音:余)越】不會相互超越,不會錯亂。“踰”:“逾”的異體字。“逾越”:超出,超越。

  【行陰】在阿賴耶識當中,所發生的遷流造作之微細思量心,它念念生滅不停,覆蓋了眾生的自性清淨心,承載了虛妄的因緣果報和生死輪回。故名“行陰”。

  “行陰”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望著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也就是咱大家當前的“見聞覺知之性”,把這個“見聞覺知之性”當做了主人,把它叫做“我”。在念念當中,迅速而不停地如此攀緣,如此思量,每個眾生不知不覺當中都是如此,這就是一切眾生與一切生死輪回的基礎——“行陰”。所謂的“行”,就是遷流造作,主要是指微細心念的遷流造作。

  但是,以咱大家的思維心,通常還無法到達“行陰”的境界,因為,咱的思維心屬於“想陰”,它比“行陰”要粗亂許多。假如說“行陰”好比細密的“急流”的話,那咱大家的“想陰”呢,就好比在“急流”的基礎上,所掀起的“驚濤駭浪”。

  只有“驚濤駭浪”平息下來,水面的“急流”才會被觀察到(有興趣的同修,可以留意一下人工水渠,裡面的水流大約就是“急流”,看起來比較平緩,實際上流的挺快)。同樣,只有咱的胡思亂想平息下來,咱的“行陰”才會被觀察到。那時,其實已經在禅定當中了。關於五陰的具體禅修境界,等到《楞嚴經》第九卷,世尊將會給大家詳細開示。

  因為大家難以觀察到“行陰”,所以,與前面論述“色陰”、“受陰”和“想陰”不同,世尊不再舉例子,而是運用類比和比喻,通過討論水流之急流的“流性”,引導大家,類比觀察這個“行陰”當中心念之急流的“流性”,看看它到底是啥。世尊說道: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阿難,你要知道,‘行陰’心念之急流的‘流性’,就像這水流之急流的‘流性’一樣,是虛妄的。”

  “因為,這個水流的‘流性’,既不是從虛空當中產生的,也不是從水裡面出來的;它既不是水的本性,也不是離開虛空和水之外的獨立存在。”

  在這個比喻當中,依據蕅益大師的注解,世尊用水流的“流性”比喻“行陰”的“流性”;用“水”比喻“阿賴耶識”;用“虛空”比喻“妙明真心”。於是呢,咱把這個法義還原出來,就是:

  “阿難,你要知道,這個‘行陰\’微細念之急流的‘流性’是虛妄的。為啥呢?因為,這個‘流性’,既不是從‘妙明真心’當中產生的,也不是從‘阿賴耶識’裡面出來的;它既不是‘阿賴耶識’的本性,也不是離開‘阿賴耶識’和‘妙明真心’之外的獨立存在。”

  ——總之呢,這個“行陰”急流之“流性”,既是虛妄的,又不屬於斷滅,它本來就是咱無處不在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就是世尊的論述思路。下面,世尊就來為大家仔細開示,一一論述其中的緣由。

  先來看看,為啥水流的“流性”不是從虛空當中產生的: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是這樣的,阿難,如果這個水流的‘流性’是從虛空裡面生出來的,那麼,遍布十方的無窮無盡之虛空,就會生出來無窮無盡的‘流性’,整個世界自然都將被沉淪淹沒在‘流性’裡面了。”

  從假設當中推導出了一個荒謬的結論,也就反證出,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所以,這個水流的“流性”不是從虛空當中生出來的。

  再來看看,為啥水流的“流性”不是從水裡面出來的: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如果這個急流的‘流性’,是從水裡面出來的,那麼,這個急流之‘流性’,它應該和水不完全一樣,應該有區別才對。這樣的話,它應該在水之外有一個獨立的‘所有相’,如今就應該能夠觀察到。”

  ——這就好比,兒子是從母親身體生出來的;出來以後,就是兩個人了,他有一個母體之外的獨立身體,這就是他自己的“所有相”。

  實際上呢,急流之“流性”所謂獨立的“所有相”,根本找不到,因為,道理很簡單:“水外無流”。這也就反證出了:水流的“流性”不是從水裡面出來的。

  再來看看,為啥水流的“流性”不是水的本性: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如果說急流之‘流性’就是水之本性的話,那麼,等到水流平靜下來,水質澄清的時候,‘流性’消失了,也就等於水的本性消失了,那麼,這平靜清澈的水反而不是水本身了。”

  ——這個結論更荒謬,有力地反證出:水流的“流性”不是水的本性。因為,本性是無處不在的,也是無時不在的。那些有時在,有時不在的東西,咋會是“本性”呢。

  同理可知:“行陰”當中念念相續的微細念之“流性”也不是咱的心性。乃至於,咱大家平時思維心念的“流性”,也就是人們習慣了的,停不下來的連續妄想,它也不是咱的心性。換句話說呢,所有的心念,都不是咱的“心之本性”。因為,心念是有生有滅的,而本性是“如如常在”的。

  推而廣之,一切境界相,也包括所有的禅修境界,都不是咱的“心之本性”,因為,它們都是生滅心念變現出來的,不是“如如常在”的。一切道理和法義也不是咱的“心之本性”,因為,它們也是由無常的心念構成的。

  各位同修,大家想要親見“心之本性”嗎?想要“明心見性”嗎?那就請多多坐禅,同時仔細往內心觀察,撥開思維妄想的迷霧,拂去道理見解的浮雲,透過心念的虛妄“流性”,去找到心中那個“如如常在”的東西吧。

  最後來看,為啥水流的“流性”不是離開虛空和水之外的獨立存在: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如果說,急流的“流性”是離開虛空和水之外的獨立存在,要知道,虛空是大而無其外的,水外面也根本不可能有水流。”

  ——這個道理很清楚,無需多言。

  從這四個方面論述之後,就清楚了,水流之急流的“流性”完全是虛妄的。當然,它也絕不屬於虛無,所以,它就是無處不在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類比可知,“行陰”之急流的“流性”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對於“五陰”當中的“行陰”,世尊小結說: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當知道,‘五陰’當中的‘行陰’,其內容就是微細心念的‘流性’,它和水流之急流的‘流性’一樣,是虛妄而不真實的。它根本就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它本來就是無處不在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接下來,在“五陰”當中,最後論述“識陰”為何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世尊運用類比和比喻說道: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裡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就好比有一個人,拿了一只頻伽瓶,把上面的兩個孔都塞上,手舉著滿滿一瓶本國的虛空,遠行到千裡之外,用來饋贈給其它國家。”

  “應當知道,五陰當中的‘識陰’,就像頻伽瓶裡面所盛的虛空一樣,沒有任何實質,也沒有彼此和來去,本來無處不在。”

  【頻伽瓶】古印度人盛水用的一種器皿,類似於中國的水壺,只是形狀不一樣。它有兩個孔,上方的孔進水,旁邊的孔出水,其形狀像一只迦陵頻伽鳥(妙音鳥),因此得名。

  【擎(音:晴)】舉著,托著。例如:擎天柱。

  【饷(音:想)】饋贈。此外,也有“薪金”的含義,例如:軍饷。

  【識陰】第八識阿賴耶識之廣大識性,對於一切眾生的覆蓋。

  “識陰”,或者說“阿賴耶識”,它到底像啥呢?就像是無邊的虛空,本來沒有疆界,沒有彼此和來去。其中,也沒有什麼實質內容,而是本空。依據《楞嚴經》第十卷所說,在“識陰”的本空當中,具有著普遍的光明性,由於“萬法唯識”的緣故,它能夠變現出種種境界,能夠發起見聞覺知,能夠生起種種不可思議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咱大家和一切眾生,都把它當做了自己的主人,當做了“我”。並圍繞著“識陰”而發起了念念攀附它的微細心念之急流——“行陰”,以及思維分別之躁動——“想陰”,對於所分別內容的攀緣與感受——“受陰”,最終因為堅固的妄想執著而變現出了“色陰”。

  咱大家就這樣用自己的妄想心,從廣大而光明的識性當中,創造出了虛妄的生死輪回,每一生每一世,都死死抱著裡面的“識陰”不放,把它當做是主人。其中,咱的色身,就好比世尊所說的“頻伽瓶”;從本國到他國,就好比色身的生死往來;而裡面盛的虛空呢,就好比“識陰”。

  下面,咱就來看看這個比喻的內容:

  “頻伽瓶”裡面的“虛空”,和瓶子外面的虛空本來就是一樣的,是一體的,這個廣大虛空不會被瓶子隔斷,更不會被它破壞。所以,無論“頻伽瓶”被帶到哪個國家,瓶裡的“虛空”和外面的虛空,卻不會有任何彼此之分;雖然“頻伽瓶”有來有往,可是,裡面的“虛空”呢,卻不會有任何來去。

  ——相對應的,其寓意就是:

  咱大家五蘊“色身”裡面的“識心”,它就是“識陰”,咱的“識陰”與無處不在的廣大識性本來就是一樣的,是一體的,這個識性不會被色身隔斷,也不會被五陰破壞。所以,無論咱的“色身”投生到了哪裡,色身裡的“識陰”和遍布的廣大識性,卻不會有任何彼此之分;雖然咱的“色身”有來有往,有生有死,可是,咱本具的“識性”呢,卻不會有任何來去與生死。

  因此,當咱大家通過深入禅修,打破了“識陰”的覆蓋,則“五陰”滅盡,咱就回歸了本來清淨的廣大識性,如《楞嚴經》第十卷所說:“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時,咱將會成就本來的佛果。

  下面,世尊就來具體論證,為何“頻伽瓶”裡面的“虛空”,沒有彼此和來去,不會從彼國帶來此國。世尊說道: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阿難,你要知道,這個‘頻伽瓶’裡面的‘虛空’,既不是從前面的國家帶來的,也不會流進後面的國家。”

  同理,咱大家“色身”裡面的“識陰”,既不是從前一生的地方帶來的,也不會投生進入到今生這個地方,阿賴耶識沒有來去。

  ——其中法義是極其微妙的,請大家不要懷疑。所以呢,假如咱大家來世可以往生極樂淨土的話,祖師早就說過了:“生則實在生,去則實不去”。因為,咱的阿賴耶識,其識性是無處不在的,是周遍法界的,所以,它根本就沒有來和去。一切生死輪回,一切淨土,都在本來清淨的廣大識性當中,唯識所變現,它咋會有來去呢。

  緊接著,世尊進行了觀察論證,闡述其中的緣由: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是這樣的,阿難,‘頻伽瓶’裡的‘虛空’如果是從前面國家帶來的,那麼,既然這個瓶子把原地的虛空裝走了一瓶,在‘頻伽瓶’原來的那個地方,就應當少了一塊虛空才對。”

  “如果瓶裡的‘虛空’確實流進了後面的國家,那麼,當打開‘頻伽瓶’的孔,向外倒的時候,就應當會見到‘虛空’從裡面流出來才對。”

  事實上呢,“頻伽瓶”原來的地方絕不可能缺少一塊虛空;打開孔向外倒的時候,也根本見不到“虛空”流出來。這就證明,“頻伽瓶”裡面的“虛空”是沒有彼此和來去的,它是無形的,它本來就是廣大的虛空。

  類比可知,咱大家五蘊“色身”裡面的“識陰”也不會隨著生死輪回的流轉而來去,它是虛妄不實的,它本來就是廣大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因此,對於“五陰”當中的“識陰”,世尊小結說: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當知道,‘五陰\’當中的‘識陰\’,就像‘頻伽瓶’裡面的‘虛空’一樣,是虛妄而不真實的。它根本就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它本來就是無處不在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到這裡為止,世尊為大家開顯了“五陰”之實相,下面進入《楞嚴經》第三卷,世尊將為大家繼續開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和“七大”之實相。

  (在開顯“五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第二卷結束。下面,在《楞嚴經》第三卷當中,世尊將首先為大家開顯“六入”之實相)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二 終

 

上一篇:大安法師:學佛人的世界觀
下一篇:大安法師: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