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二(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二(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二卷)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當時,阿難尊者,以及在座的一切大眾,聽到佛陀這樣的開示和教誨,身心都感到安然自在。” “紛紛在心中感念:自己從無始以來,遺失了自己的本來心,錯把攀緣塵境的那些分別習氣,在真心中落下的影子(六塵緣影之心),認做了心性。今天終於在世尊的教導下開悟了,明白了見性就是心性,這種感受,就如同沒有奶吃的嬰兒,忽然遇到了疼愛自己的母親一樣。” “於是,大家紛紛合掌,禮敬佛陀。一方面表示感恩,另一方面,也希望聽到如來進一步的開示,幫助大家顯發出什麼是身心當中的真和妄、虛和實(也就是:虛妄與真實);什麼是當前的生滅性和不生滅性,這兩種特性。” 【身心泰然】身心感到平安踏實,沒有了恐懼。 【二發明性】當前的“生滅性”和“不生滅性”,這兩種特性可以被認識,可以被發現,可以被明了,但是,卻不可以被創造,因為,本來具有。因此,叫做“二發明性”。 通過“第一番顯見”,阿難認識到:“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通過“第二番顯見”,阿難進一步認識到:“見性”不屬於動和靜,也沒有開合舒卷,因此,“見性”就是如如的“心性”,它不同於生死無常的色身之“客”,也不同於搖動不安的妄想之“塵”。這個“見性”,就是遍布的無相之“空”,就是沒有來去的“主人”。 那麼,當前,“見性”到底在哪裡呢?如何才能夠從身心虛妄的“生滅性”當中,去發現真實的“不生滅性”,也就是“見性”呢? ——這是阿難尊者和大眾的共同意願,這也是咱大家的願望,這需要世尊的進一步開示。 同時,國王波斯匿王,還有著比阿難尊者更多的疑惑,對於生死輪回,對於生命是否能夠不斷地延續,波斯匿王尚未得到確信。於是,他坐不住了,便起身向佛請法: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這時,波斯匿王站起身來,恭敬地向佛說道:在我過去尚未得到佛陀的教誨之前,曾經見過迦旃延和毗羅胝子(兩種斷見外道修行人)。他們都說:人的這個身體死亡以後,就徹底斷滅,什麼都沒有了,這就叫做涅槃。” “如今我雖然遇到了佛陀,心中仍然對此充滿疑惑。到底應當怎樣發揮智慧觀察,才能夠親自證知,這個心不生不滅的本來境地呢?今天在座的大眾當中,凡是仍屬於有漏的弟子們,都非常期望聽您開示。” 【迦旃(音:沾)延】翻譯為“剪發”,是持有“斷滅見”的一類外道修行人。 所謂“外道”,本來是中性詞,是指那些心外求法的修道者,並不含有貶低的意思。反之,佛法則被佛陀稱之為“內學”,或者“內明”,也就是說,佛法是需要向心內觀察修證的。 【毗羅胝(音:支)子】翻譯為“不作”,也是持有“斷滅見”的一類外道修行人。 【涅槃】翻譯為“滅度”,滅一切煩惱,度一切苦厄。是指超脫生死,獲得徹底覺悟的圓滿境界。涅槃並不意味著死亡,因為,心性是永遠也不會死亡的。 【狐疑】在動物當中,狐狸生性最多疑。佛經裡面常常出現這個詞,通常表示無緣由的懷疑。 【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到底應當怎樣發揮智慧觀察,才能夠親自證知,這個心不生不滅的本來境地呢? “發揮”,在這裡是指發揮自己智慧的作用,也就是修行的過程。然後,才有可能親自“證知”這個當下之心的不生滅妙性,那就是本來的不思議境地。 【有漏】仍然有三界煩惱,清淨功德因此而漏失。 “漏”有三種:欲界眾生主要表現是“欲漏”,例如男女欲望之漏和飲食欲望之漏,以及名利欲望之漏,等等;色界眾生沒有了“欲漏”,主要表現為對於清淨妙色的執著,仍然喜愛美妙的天宮和天衣,等等,這叫做“色有之漏”,簡稱為“有漏”;無色界眾生沒有了前兩種漏,但無明還在,還沒有通達一真法界,不明了一切法皆是真如,這叫做“無明漏”。 針對波斯匿王的請法,世尊下文展開了一系列精彩的問答與開示,最終,引導波斯匿王逐漸認識到了,自己心中那個不會遷流變化的妙性。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 “佛陀對波斯匿王說:您的身體依然健在,如今我來問您:您這個肉體之身,是像金剛寶那樣永遠常住不會毀損,還是會逐漸衰老而變壞呢?” 【金剛】梵文“跋折羅”,翻譯為“金剛”,或“金剛寶”,一般認為就是如今的“金剛石”,也叫做“鑽石”,它是自然界當中最堅硬的東西。在自然狀態下,金剛石不會腐朽,壽命極長,所以經文說它“常住不朽”。 在佛經當中,通常賦予“金剛”三種含義:一、不可破壞;二、寶中之寶;三、能夠摧破其它東西。不過,現實中的金剛石可以被高溫明火燒毀,也可以被硬物敲碎,並不是絕對的不可破壞。佛經裡面也說,山羊角可以擊碎金剛。 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世尊!我如今這個身體,終究會逐漸衰老而消滅的。” 此乃人之常情,沒有人能夠避免。不過,問題在於,如今咱還活著,憑啥知道自己一定會死去呢?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佛陀繼續問道:“大王!您現在還不曾逝去,怎麼知道您的身體一定會消滅呢?” 雖然咱如今還活著,不過,看看周圍那些逐漸老去,也逐漸逝去的人們,咱就明白了,嘿嘿,人都有那一天呀。 ——這是從側面來觀察,是旁證。還可以從正面來觀察,那就是下文當中,波斯匿王對於自己色身的觀察,通過觀察自身的變化規律,大王得出如下結論: 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世尊!我這個無常變化而老去的身體,目前雖然還沒有逝去,可是我自己來觀察,當前,它念念之間,隨時都在發生遷流交替的新陳代謝,不會停止。” “就如同燃燒的火焰,最終會變成灰燼,漸漸灰飛煙滅一樣,不到徹底燒盡,它是不會停止的。所以我確定地知道,這個身體必將會完全消滅。” 【念念遷謝,新新不住】人的身體於念念之間,隨時都在發生遷流交替的新陳代謝,從未停止,也不會停止。除非,到了死亡之時。 “念念”是指時間,在心念生滅的很短促的時間當中,變化隨時都在發生。“新新”是指:舊的成分,被新的成分所代替;而新的成分,也將被更新的成分所代替。這就是所謂的“新陳代謝”。 或許古時候沒有“分子”、“原子”和“細胞”之類的概念,但是,無論是古印度人,還是古中國人,對於人體的新陳代謝,其認識都是非常清晰的。甚至,遠比如今的人們更加清晰而直觀。為啥呢?因為,在禅定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陳代謝的過程。而古代人,淳樸自然的緣故,許多人都具有禅定,具有咱大家想象不到的超能力,和非凡的智慧。 ——誰才是人類最偉大的智者? 答案無非是:佛陀、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稣,等等,等等,都是古人。 人類的文明,並非是像某些科學家們所說的那樣,正在不斷進步當中。恰恰相反,咱們這一期人類的文明,正在不斷地衰退。其原因就在於,人們的心思,越來越混亂了,也就越來越愚鈍無知了。 ——混亂而無知的心境當中,會有啥文明呢。 波斯匿王,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古代印度的城邦國王,一位小國王,他對於自己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變化過程,觀察得如此清晰,我們可以體會到他純淨有序的心境。而如今類似的王權者們,心裡則裝滿了權力斗爭和吃喝玩樂,其心境,已然混亂不堪矣。 【銷殒(音:允)】毀滅、死亡。 佛言:如是。 “佛陀說道:“是這樣的。” 對於波斯匿王的回答,世尊予以認可。然後,繼續詢問: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大王!您如今年事已高,那麼,您的容貌和孩童時代相比,怎麼樣呢?” 請大家注意,前文當中,阿難尊者以及在座的大眾,心裡面有這樣一個共同意願:“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雖然大家並沒有明確說出來,但是,如來早已知曉。 因此,世尊一邊回答波斯匿王關於“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的問題,一邊也要滿足大眾的內心意願。在這裡,世尊就是在巧妙地引導波斯匿王,讓他替大家觀察並闡述出身心當中的“虛妄”和“生滅性”——那就是身體和容貌逐漸衰老的過程。 凡是會衰老的東西,我們說,它就是無常生滅的,最終也就是“虛、妄”的。咱大家的身體和容貌等等,就是如此。以下就是波斯匿王在佛陀引導下,替咱大家觀察並闡述的內容: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世尊!在我過去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皮膚紋理清晰,光滑潤澤;成年以後,全身則血氣充滿,健壯有力。如今已經到了風燭殘年,被老邁所逼,容貌枯老而憔悴,而且精神萎靡不振,頭上是白發,臉上是皺紋,已經到了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了。哪裡還能和當年相比呢!” 【孩孺(音:如)】舊時,嬰兒初生,叫做“孩”;稍微長大些,叫做“孺”。泛指小孩子。 【膚腠(音:湊)】身體的表皮,叫做“膚”;上面的紋理,叫做“腠”,合起來就是指皮膚。 【頹齡】“頹”既指頭發稀少,也指衰敗和萎靡不振,因此,“頹齡”也就是指老年,風燭殘年。 【衰耄(音:冒)】舊時,人到七十,叫做“衰”;八十,乃至於九十,稱之為“耄”。 【逮(音:帶)將不久】到了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了。“逮”的意思是:到、及。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佛陀繼續問道:“大王!您的身形和容貌,應該不是一下子衰老的吧?” 世尊這一問,也就引導波斯匿王,來觀察並解答了身心當前的“生滅性”,也就是身心當中“妄”和“虛”的那部分內容,合稱為“虛妄”的部分。 當咱大家找到了當前的“生滅性”,那麼,以“生滅性”為背景,才比較容易反襯出咱當前的“不生滅性”;以“妄”和“虛”的部分為背景,才比較容易反襯出“真”和“實”的那部分內容。明白了什麼是“虛妄”,才比較容易找到內裡的“真實”。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其中的變化非常細密,我確實無法覺察。大概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地,慢慢變成了這個樣子吧。” “為什麼呢?在我二十歲的時候,雖然叫做青春年少,其實,容顏面貌已經比前十年的時候要老了。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又比二十歲的時候要衰老。如今我已經六十二歲了,再回過頭去觀察,五十歲的時候顯然還是比較強壯的。” 人生就是如此,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然衰老。僅就面容和皮膚來說,最嬌美細嫩的,當屬嬰兒。 所謂年輕與衰老,健壯與羸弱,都是相對的,所以,在六十二歲的波斯匿王回想起來,自己在五十歲的時候,呵呵,也還是比較強壯的。 在《楞嚴經》法會上,此時,佛陀與波斯匿王同歲,兩人同日所生,所以也是六十二歲。兩位六十二歲的老者,於問答之間,幫助咱大家觀察咱的人生,一位為咱闡述身心當中的“生滅性”,顯出“虛妄”的部分。另一位呢,最終將會剖開生滅假相,為咱顯出身心內裡的“不生滅性”,顯出人人本有的生命之“真實”。 波斯匿王繼續闡述自己人生的衰老變化過程: 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谛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世尊!我看到其中的變化非常細密。雖然這個逐漸衰老的過程,中間的遷流變化,前面暫且是以十年為單位來粗略表述的。” “如果再讓我來仔細觀察的話,其中的變化,豈止是一個十二年、兩個十二年地在變呢?其實是年年在變。又豈止是年年在變呢?其實每個月都在變化。又何止是月月在變化呢?其實每天都有所不同。” “像這樣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就會知道,在每一個剎那當中,在念念之間,變化都無法停止。因此就知道了,像這樣一直變化下去,我的身體終究會隨著變化而消滅。” 【殂(音:‘粗\’的第二聲)落】“殂”指死亡,“落”指衰敗。 【一紀】“紀”過去可用做時間單位,“一紀”是十二年。 【何直】何止是。“直”在這裡的意思是:僅僅,只是。 【剎那】佛教當中最短促的時間單位之一。如佛經所開示:人的一個念頭(第六意識的粗念頭,也就是咱平時的念頭)裡面,大約有九十個剎那;而在一個剎那當中,其微細心念竟然會發生大約九百次生滅(應該是指第八識當中的種子急流,其生滅極其迅速)。 顯然,這是佛陀以及聖者們,在甚深三昧當中發現的實際情形。這也就意味著,在一剎那當中,咱平時所謂的這個真實世界,其實,已經隨著微細心念,生滅了大約九百次了。佛陀因此而常常開示咱們,說世間的一切,猶如夢幻泡影,等等。其實,這個世界不是“猶如”夢幻泡影,而是“就是”夢幻泡影呀。 ——到這裡為止,在佛陀的引導下,波斯匿王替大家顯發出了身心當中的“虛妄”內容,也就是當前的“生滅性”,那就是身體和容貌,正在一刻不停地走向衰亡。 ——為什麼會這樣呢?身體衰老的變化為什麼不會停下來呢? 答:因為,咱的身體是業報身,業報的基礎是思維造作的心念,它本來就是生滅的。如果一個東西,它的基礎是生滅的,它又咋會不生滅呢。 反之,如果一個東西的基礎是不生滅的、是不變化的,那麼,它又咋會生滅呢!它,也就不會死亡了。後文當中,世尊將會這樣幫咱大家找到當前的“不生滅性”。請大家隨著經文,仔細體會並觀察。 除此之外,需要補充的是,咱的身心當中,還有另一些“虛妄”內容,它們也屬於當前的“生滅性”,那就是咱大家的第六意識思維心和心中的法塵,其中包含著知識、學問、思想、感情和概念,等等,內容非常豐富。 就咱大家的一生來說,從小到大,再到衰老,咱的知識與學問在不斷變化當中,先是學習與積累,然後伴隨著遺忘與丟失,每天都在變化。咱的思想也是如此,念念之間,每個人的想法都在不斷變化當中。感情也是如此,愛恨轉變,喜怒哀樂的轉移,隨時都在發生。概念更是如此,例如“同志”、“小姐”等等許多名詞概念,在最近十幾年當中,其含義發生了徹底轉變。 ——這些,都屬於咱大家心中的“虛妄”內容,也是咱當前的“生滅性”。 然而,就在這些身心的“虛妄”內容當中,就在“生滅性”發生的同時,當前,咱大家的身心當中,還具有“真實”內容,還具有本來的“不生滅性”。 ——它在哪裡呢?請看世尊的開示: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大王!您觀察到身體衰老的變化不會停留,所以覺悟到,您的身體終將消滅。那麼,就在身體漸漸消滅的時候,您是否知道,其中有一個東西不會消滅呢?” 請大家注意,佛陀說的是“身中有不滅”。可是,即使依據猜測,咱們也知道那個不滅的東西,應該是所謂的“心性”,或者諸如此類。問題是:它屬於“身”嗎?難道它藏在身體裡面嗎? 前文,“七處征心”當中,世尊已經否定了“心住在身內”,這個似乎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常識。為啥到了這裡,世尊又說“身中有不滅”呢? ——這不是翻譯的錯誤,也不是措辭不當。咱大家的“心性”的確也可以說是“在身內”,問題是,它不僅僅在身內,它還有著更加廣闊的范圍。因此,執著於“心住在身內”是不成立的。 其實,“色身”根本束縛不了“心性”,心性的范圍,遠比色身要廣闊許多許多。連所謂的“色身”,也只是“心念”業力的變現而已;而“心念”呢,又源自於“心性”,是心性的作用。 ——所以,目前,咱的身心是一體的。就當前來說,“心性”就蘊含在身體當中,它們相融相即,可謂是“身心一如”。不過,好景不長,身體終將逐漸衰老而滅亡,到了那時,世尊告訴咱:“身中有不滅”。換句話說呢,嘿嘿,各位兄弟姐妹,“咱”不會死絕的呀。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於是,波斯匿王雙手合掌,恭敬地回答佛陀:“我確實不知道啊。” ——聽了世尊的開示,波斯匿王忽然間畢恭畢敬,為啥呢?因為,到了關鍵時候啦。同時,大王內心對於自己這個“身中有不滅”,顯然也充滿了期待。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佛陀說道:“我現在就把那個‘不生滅性\’,指示給你們大家。” ——有人想要明心見性嗎?有人需要悟道的具體修法嗎?有人渴望正法的傳承嗎?以下就是。而且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金口所傳,指示不生滅“心性”之妙法。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 “大王!您幾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了恆河水呢?” ——恆河離咱大家太遠了,可以用這樣的問題來代替,就好比佛陀問咱大家:“您幾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了中秋月呢?” 這就簡單了,月到中秋分外明,小時候,不管它哪一年,咱都曾經在大人的指示下,第一次見到了天上那個發光的圓盤子,知道了:哦,那就是月亮,寓意美好的中秋月。 學習佛經和佛法,不要太死板,應當活學活用。大家不太可能都去看看恆河,就算是看到了,對於明心見性,也未必有啥作用。佛法就在生活當中,“不生滅性”就在那在在處處。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波斯匿王回答:“在我三歲那年,母親帶著我去拜祭耆婆天(長壽天)的神像,經過了這條大河,從那時開始知道,這就是恆河水。” 【谒(音:頁)】拜見,請見:拜谒。 【耆(音:齊)婆天】翻譯為“長壽天”,是古印度的一尊天神,深得民間信仰,建有許多神廟進行供奉。 帶領年僅三歲的兒子,去拜祭長壽天,慈愛的母親,顯然是為了給兒子祈福增壽,哪怕是貴為王子,也是需要的。尊天地,敬鬼神,人類的老祖宗們向來如此,那並不全是迷信,更多的,是人類的“自知之明”。如今的人類,大多沒有了自知之明,開始胡作非為,其混亂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回到咱的假設,假設佛陀為咱中國人說法的話,就不會提恆河了,或許,會問問咱啥時候見到中秋月的吧。咱的答案無關緊要,要點在於,咱的“見”被佛陀從現象當中引發了出來。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 “佛陀說道:“大王!就像您所說的那樣,您二十歲的時候,就比十歲的時候衰老了。乃至於一直到六十多歲,中間日月穿梭,在念念之間遷流變化,不曾停息。那麼,與您三歲見到恆河水的時候相比,到了您十三歲的時候,河水有什麼變化呢?” ——同樣,咱小時候,第一次見到的中秋月,與後來每年所見到的,乃至於,如今八月十五又要到了,如果是晴天的話,咱大家還會見到中秋月。請問,從小到大,咱的身體一直在衰老變化當中,可是,咱見到的這個中秋月,它有啥變化呢?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波斯匿王回答:“和我三歲的時候相比,看起來沒有差別。就是到了如今,我已經六十二歲了,恆河水看起來也和以前一樣,沒有差別。” 有人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那是從微細差別來說的。對於波斯匿王來說,恆河水,看起來一直沒啥變化。因為,變化太小了,不是人眼可以覺察出來的。 ——同樣,咱大家從小到大,所看到的中秋月,也不會有啥變化。不是有句詩,叫做“今月曾經照古人”嘛,的確如此,人死了好多次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呀。 問題是,咱大家一直在衰老變化當中,身體也是,心思也是,眼睛也是。可是,咱憑啥就確認了“中秋月不曾變化”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咱身心當中,必然有一個東西,它有這個觀察能力。而且,它這個觀察能力應當是穩定不變的,否則,它根本就無法得出“中秋月不曾變化”的結論。 ——這其中含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含有因明,請大家仔細體會。那麼,咱身心當中的這個東西是誰呢?它就是佛陀所說的“見”,或者說“見精”,也叫做“見性”。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否)? “佛陀說道:“您如今感慨自己的頭發白了,面容皺了,想必您的皮膚一定比童年的時候,皺了許多。那麼,您如今觀看恆河的‘見\’,與童年時觀看恆河的那個‘見\’相比,有童年和老年的差別嗎?” ——同樣,咱大家身心都在衰老變化當中,皮膚漸漸增加了皺紋,那就說明身體在衰老;記憶力漸漸變得模糊,反應漸漸變得遲鈍,那就說明思維心也在衰老。但是,咱小時候看到中秋月,所依賴的那個“見”,與如今咱再看到中秋月,所依賴的那個“見”,它倆會有老和少的差別嗎? ——請大家多體會觀察這個問題,靜下心來,靜坐當中,仔細體會,直接觀察。通過眼根見性,或者說通過眼根來悟道,就是用這個方法。悉達多太子,也因此而大徹大悟。 眼根的視覺,裡面隱藏著咱大家的“見”,它也就是見之本性“見性”,也就是見之精華“見精”。找到它,就是最初的明心見性。那時,咱會發現,它根本就不會隨著身體衰老而衰老,它如如不變。而且,六根的妙用都從它而起,見、聞、嗅、嘗、覺、知,最終都是它。正如《楞嚴經》第六卷當中,文殊菩薩所開示:“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王言:不也,世尊。 “波斯匿王回答:“沒有差別!世尊。” 波斯匿王大體明白了,這個“見”,從小到大沒啥差別。不過,他還沒有親見,只是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已。原因在於,人的思維習慣之力量非常強大,人們很難從裡面繞出來。繞,是繞不出來的,除非放下思維分別,用直覺來觀察才可以。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佛陀說道:“大王!您的面容雖然皺了,而這個見的精華,它的特性從來沒有皺過。會皺的說明它在變化,不皺的說明它不屬於變化。” “變化的東西就會隨著變化而消滅,而那個不變化的,它本來就沒有生滅。它又怎麼會在您的身心當中,隨您的身體一起落入生死呢?” “而您還要引用那些末伽黎、迦旃延、毗羅胝子之類人的說法,竟然說身體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末伽(音:茄)黎】翻譯為“不見道”,也是古印度持斷滅見的外道之一。和前文的“迦旃延”以及“毗羅胝子”等,同屬於斷見外道。 【皺者為變,不皺非變】會皺的說明它在變化,不皺的說明它不屬於變化。 這裡的“皺”,就是指變化的現象,對於人的皮膚來說,就是“皺紋”。人從小到大,皮膚從光滑到起皺紋,再到皺紋加深、變多、變粗,等等,這就是變化衰老的現象。而人的“見精”呢,根本就沒有形相,更加沒有類似“皺紋”那樣的變化現象,而它明見的能力,卻一如既往,所以說,它不屬於變化;不屬於變化,就不會衰老,也不會死亡。 ——明白了自己的身心當中,有一個“見精”不會衰老與死亡,不會落入生死,這真是太鼓舞人心了。正如天台宗普潤大師《六即頌》當中,《名字即佛》所說的那樣: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此刻,波斯匿王大約也是如此的心緒吧。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聽到如來這樣的開示,終於相信並明白了,身體去世了以後,還有不滅的見精,可以讓自己轉世投胎。於是,他和在座的大眾們一起,高興得喜形於色,那種歡喜真是從來也不曾有過。” 【捨生趣生】捨棄這一世的身體和生命,繼續走向下一世的身體和生命。“趣”就是趨向,例如:志趣。 由於“見性”,或者說“見精”,也就是人的“心性”,它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在人的身體死後,“心性”不會消滅。於是,不滅的“心性”必將繼續發揮它的作用。結合著過往那些心念種子們,與業力一起走向生命的下一個旅程。 這就是所謂的生死輪回,每一個生命,都因此而生生不息。明白這一點,真是太好了。明白了如此實事的人,他的生命,也就開始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生命從此變得豁然開朗,樂觀與善良將會源源不斷地發自於內心,並隨著不斷的學習和修行,而漸漸播灑到全世界。 當您,認識到了生死輪回,也認識到了自己身心當中,具有不生滅之本性的時候,那麼,恭喜您,一顆佛陀的種子,開始發芽了。 (“第三番顯見”結束,世尊通過觀察恆河水,幫助波斯匿王顯發出見性無遷變,無生死。下面開始“第四番顯見”,世尊將會為大家開示,如何是如來正遍知,如何是眾生性顛倒,從而顯發出見性本無來去,眾生徒自顛倒)
|
|
|
|
|
|
上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二(之二)
下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一(之十)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