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大義》修道之八

  有沒有哪個地方會障礙修行的?諸位看看,有哪一種情形會障礙修行呢?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二十五有就是著名的《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每一個塵、每一個法,乃至地水火風、空觀識、虛空大地,都是你修行的最好的對象,都是圓通的法門——圓滿通達的法門。見道的人才能夠體會到,這個身心世界啊,無一塵、無一毛孔不是你修行的地方。釋迦佛回憶過去世修行的時候,他講過一句話,他說:“縱觀過去在因行上修道,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的世界,沒有一毛孔許不是我修行、捨身、捨命的地方。”這句話聽起來實在是太偉大了!我們還在找道場,還在說這個人修行不好,那個人不是我的好道友;這個人不修行,又在障礙我。哪一個人,哪一個事,哪一個塵不是你修行捨命的地方?你如果做不到這裡,你就圓通不了!

  有些人讓他上殿,他說:“上殿干什麼?我要自在。”他表現出“我是很自在的人,我不需要上殿了”,你看。上殿的因緣能否利益眾生,要扪心自問。也許他就是自在的,他還可能就是破除你的我執;但是要扪心自問哪,看看你自己的心:你真的那麼自在嗎?如果真的那麼自在,佛菩薩的表現可以給我們做很好的榜樣,起碼釋迦佛不會讓任何一個人討厭。你是不是讓人討厭了?哪怕一個不修行的人討厭你,你都是不對的。你不要說:“那是他的錯,我沒錯的;那是他知見有問題,他在那裡著相。”他著相了,你有沒有著相呢?你如果不著相,你怎麼會知道他著相呢?你看見道的人,每一塵、每一剎,都是佛性在圓滿地顯現。

  你是無一塵可著,他也無一塵可著,這個世界不會有一個眾生是著在塵上的;因為每一個眾生他的行住坐臥,他的言語舉止都展現了佛性,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差別就這麼一點點。盡管他不知道,但是它還是在顯現,它沒有離開呀。不懂得這樣的一個事實,你對道沒有感受,然後呢,養成自己的無明、習氣。有些人他喜歡看書,喜歡偷懶,或者不喜歡參與到大眾當中去,就喜歡自己這樣,“我就要保持我的個性,我個性就是這樣”。這個個性是什麼?個性就是分別、妄想、執著,就是顛倒。佛性哪裡是個性呢?佛性是共性啊。佛性是不但人與眾生平等、相共,而且是身土不二——山河大地都是共同不二的;所以才有《楞嚴經》裡面講的,六根、六塵、六識,為什麼全部都是佛性在顯現。

  “起心即錯,動念即乖”,這是針對還沒有見到佛性的人,他這樣起心動念完全錯掉;如果你是見道了,你的起心動念一定是隨緣應物。我們看有沒有見性,就看他能不能做到隨緣應物。隨著這個緣出現了,他能夠給眾生最大的幫助,能幫助多少,有這個緣就幫助他。讓他能夠歡喜的,你都不能捨棄,哪怕是一點點的歡喜;他在執著的時候,你要讓他從執著當中跳離開。能夠使他離開執著,采取各種方便手段都可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但是一定要有入佛智的這個結果,你不要說“先以欲勾牽”,勾的結果還是欲,那不行的。你先要自己任性,任性到最後你也不逍遙,讓別人也在那裡煩惱不堪,這也是沒有見道的表現。

  在座的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最怕的就是這一點,就是腦袋裡面想的一套已經很完整了,而做的一套跟想的一套脫節了。一旦脫節了以後呢,他就增加那種我見,就認為:我思想是對的,我要保持我這個思想。你想保持思想,你的個性就越來越突出,然後呢,你的無明越來越增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心一無所有,沒有一相可執著,能所雙亡了。“惺惺”就是對於眾生的感受,對於你眼前所對的眾生,眼前所對的事物,還是清清楚楚。當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你不去幫助,別人正好叫你幫助而你不去幫助,這個說明你對物已經不明白了,並沒有了了分明。你對眾生的起心動念都是隔了一層紙,隔了一堵我慢的牆,隔了一堵自卑的牆。別人勸你也不聽了,勸你、叫你放下你也放不下了,凡夫心是這樣的。

  見道對於修道來說,實際是事關重大。真正見道的人,就是已經見了這個道,你要去感受,這個道呢,是一定不會在任何一個地方有局限的。你是隨時、隨處、隨地都能見道,唯獨一個要修的,就是自己的習氣毛病,因為我們無量劫的習氣啊,像流水一樣沖過來。見道以後的人,他的習氣只會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我們要看自己,比如說你喜歡自由,不喜歡別人管你,本來是習慣這樣的,但是你一旦見道了,這個習慣慢慢就淡化掉了,最後完全淡化掉,融化在眾生當中。佛,不應該有自己跟眾生不同的獨特,他不是有個獨特性,他一定是容納在一切眾生當中。佛第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佛教才有跟一切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的平等觀念。因為他是親證到這種境界,親自看到在六根六塵六識當中都是在起用。你生氣了、你哭了也是在起用,只是很可惜你不知道,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

 

上一篇:孩子容易生病,也是父母的業障
下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修道之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