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 第八卷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釋慶喜難緣起二。一伸疑四。一敘所聞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YIN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如文 二正生難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由無三緣方盡三因。因緣俱滅。菩提始顯。故雲皎然明白。小乘開悟皆由因緣。故引昔悟以並今說成此難也 三引他例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揵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老梵志者。並是年長。從外道來。聞佛因緣。翻邪入正。得成無學也 四結同邪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捨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因緣自然依假建立。菩提真性眾相都亡。恐相濫失。故此再疑。以洗物情 二答釋二。一正破疑情二。一推破三。一標質所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若狂性因緣得除。不狂自然而出。所計不出斯意。故雲理窮於是 二就疑互五破二。一雙破因緣自然二。一以因緣破自然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初二句牒。本自下二句定。自本也。然是也。頭本如是。無有如是之頭不是於本。故雲無然非自。何因下破。可知 二以自然破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初二句牒。次二句破。若自然頭由因緣故得成狂走。亦應自然不失由因緣故而失其頭。本頭下四句結也。今既本頭無失。狂自妄出。狂之與頭了不相觸。何曾變改。而假因緣 二單破轉計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若汝執言。既非因緣即屬自然狂亦自然不狂亦自然者。初破狂自然。初一句牒。次一句定。未狂下二句破。如文。不狂下破不狂自然。初句牒。頭本下破。此顯一真之體尚無真妄之異豈立因緣自然。斯則亦顯妄無因也 三結歸悟旨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無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本真不動。妄自強生。說誰因緣及自然性。若知因緣自然俱是戲論。分別自亡真覺自顯。斯則正是我說三緣斷故即菩提也 二結示三。一俱盡滅生顯無功用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執言真心可得分別可亡。斯則菩提心生生滅心滅。但是生滅。無菩提生無生滅滅。方無功用。如圓覺雲。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此顯地上證無生理得無功用也 二縱立自然寄顯生滅二。一縱立正顯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設若我教。有自然者。豈存生滅名為自然。今汝所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何名自然。夫自然者必無生滅。故雲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二舉況重明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舉淺況深也。世間人說生滅和合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則無生滅方名自然。豈況我教。有生滅者卻名自然。古人於此不言縱立。認真自然。斯則不唯增戲論心。反令圓文成外道教。焉敢聞命 三雙非二離正示忘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緣也。二皆不立。故雲俱離。此離亦離。故雲俱非。此文語略。具足應雲離合離然之離亦復俱非也。藥病齊遣。空病亦空。圓覺亦雲。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斯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無戲論耳 二廣斥執見五。一斥成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秖益戲論 若執因緣自然取佛果者。雖經劫數勤苦修習。終莫能及。故雲尚在遙遠。憶持妙理。分別不亡系念相續。但滋生死。不能無心忘照反聞聞性。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故圓覺雲。種種取捨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故雲秖益戲論 二引事驗知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YIN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干枯。令汝解脫 佛果菩提。若以因緣自然而可取者。汝於此義甚得明了。何不免難而速證耶。何假我咒方解脫耶。應知理觀兼修定慧雙運。豈但辨義說文而已哉。問阿難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卻證第三。答一約權實。阿難示跡。現多聞無功。故在初果。登伽實人。顯咒力功大。速證第三。二約根行。阿難圓頓根發。前文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機。雖得第三。望圓信住霄壤有異 三結勸真修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多聞無功。豈如定力。首楞嚴王名無漏業。得此定者。一切諸法皆如幻事。豈復能生憎愛二苦 四舉他為證
如摩登伽。宿為YIN女。由神咒力消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過去為婆羅門女。名為本性。今從昔號名性比丘尼。耶輸陀羅雲華色。出纏登伽也。授記耶輸也 五責隨塵境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彼尚女人。一修無漏便獲聖果。如何汝今厭離小乘志求大道。而以世間因緣自然戲論名相而自纏繞。隨逐根塵為境所礙不能超越。故雲尚留觀聽上來破執破疑顯如來藏。約信解真正為真修之本。答最初方便竟。次下約依解修行成就止觀。為入理之方便。既能信解如來藏體周遍十方本性清淨絕名離相。我等雲何修諸方便與此相應。故此第二明修行方便。文二。一阿難領悟祈修四。一歎佛悲深二。一經家總敘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消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 因緣自然前已廣破。今復重釋纖疑不掛。故雲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者。實相無相遠離戲論。今離戲論即悟實相。重復悲淚者。喜悟藏心故。恨無行法故 二阿難別歎
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超過一切世出世間。故雲無上。佛諸功德大悲為首。故獨稱也。離垢末尼隨意出生赈給無盡。佛亦如是。故雲寶王。譬喻言辭約事約理。故雲種種方便。沈謂久淪生死。冥謂永覆無明。方便能開提獎能出。俱稱引導 二敘已得失二。一正敘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藏心。量遍十方。德含一切。雖信而解。非行莫臻。故此敘之。以彰得失 二喻顯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天王佛也。賜與開示也。華屋藏體也。雖獲信解也。門入修行也。行能通理故雲門也 三正請修路
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捐棄畢盡也。疇昔往日也。無余者。無明永盡二死已亡究竟之無余也。願示我等如來本昔因地發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雲本發心路。攀緣妄想無始本有。故雲疇昔。如何攝斂折而伏之令得佛慧。故雲入佛知見 四伫聽慈旨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如文 二如來廣陳修證二。一總告許宣二。一經家敘意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菩提之心。具悲智願智求佛道。務在修證。苟或不明。於菩提心名未自在 二舉義許宣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妙三摩提首楞嚴定。即真如觀。欲修此觀先須方便。方便若成真修可冀。故以止觀二門。名為發覺初心。即最初方便也。然此二門。三世諸佛修行證道同途之法。故華嚴雲。譬如有力王率土鹹戴仰。止觀亦如是。一切所依賴。故此二法名為初心決定義也。一者審觀因地及與果心。起隨順行。即依真如門修止也。真如無相。向即心絕。故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二者審觀煩惱結解根元。起對治行。即依生滅門修觀也。生滅法相染淨不同。起智揀擇。對治令斷。故起信雲。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捨那觀義故。修前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隨順。修之成就。即觀明止。即止明觀。止觀不二名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修故名發覺 二別明二義三。一正明二義二。一因果同異門三。初標義總勸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既能信解果海無念絕名離相本非生滅。將契此心。須亡生滅與之相應。故上文雲。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若異此者。即暫舉心塵勞先起。合塵背覺。豈曰正修 二約義顯非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維摩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尚不可以生滅說。況以生滅為因而求證耶。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若不以止門相應。此生滅心終無暫息。若便以此心為修行者。因果相違終無獲證。如上廣破 三正辨行相二。一料揀因門二。一舉喻總彰生滅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妄心如器界。所作性故。真心如虛空。理無為故。常無常性於焉可知 二就身廣辨虛妄二。一總明二。一示其濁因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湛覺無生。妄成所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於所明分為四大。於能覺派成六根。六根四大互相雜亂。於湛圓明汨成濁相。即同起信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梨耶識。從此識心變起世間。即是濁義也 二喻其濁相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 覺湛明性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 地水火風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循順也。法爾猶自然也。真妄染淨。性相違背。非使之然。法爾如是也
有世間人 無明不了非出世智
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也
容貌汨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容貌色心相也。汨亂也 二別明五。一劫濁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梵雲劫波。此雲時分。法華論說。日月歲年總名為劫。乃至成住壞空不離時分。今此經中說劫濁義。謂迷真起妄。世界未形。但有虛空及與妄見。空見一體遍法界迷。未成二別。故雲不分。又空未派為四大。見未開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釋雲。有空無體。有見無覺。體即四大成質。覺即六根取。境既無此異。都成昏鈍。故名為濁。一念初起無明之始。時之初分。故名為劫。非劫末時之劫濁也。二見濁
汝身現搏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身之質礙。由見聞知織水火風。執取滯著壅翳不通。遂現四微形相體質。身之覺知。由水火性織彼妄見。旋轉移易還復交替。分成六根覺聞知見。如緯織經。互相參雜。故名為濁。前則業轉。今現相也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六識分別三世遍緣。憶過去境。識現在塵。誦習未來諸有境界。能分別體。從前見濁覺知所起。所分別相即是六塵所現影像。故雲性發容現。容即相也。離塵離覺。無相無性。互相交織擾亂相熏。名煩惱濁。即六粗前四也 四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生滅是行。行即是業。眾生執愛但欲留住。業性遷流每常運動。一去一住一動一留。互相交織眾法生滅。名眾生濁。即造業相也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命是報法。依業所引。第八識種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名之曰命。前六見聞。元一本識。由六根異。遂成分離。識用雖分。體唯一種。斯則同中立異。異處見同。同異失准互相交織。於總報體便立命根。名為命濁。即業系苦相也。上之五重。皆由能所妄覺影明展轉相習。從細至粗。互為形待。次第轉生。混真成濁。有此五義耳 二修因契果二。一勸揀妄依真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迷真起妄見聞覺知。返妄歸真常樂我淨。不循生滅妙證可臻。苟順塵勞真常益背。故勸擇妄依不生滅 二示修定旋覺二。一正示用心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初習名止。成就曰定。初習後成。俱名為湛。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境界不生見聞不起。漸澄漸伏粗垢自遣。圓覺雲。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淨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得無生性為因地心。由是漸修入證登極。成圓妙果。修之次第。如天台圓頓止觀廣明 二舉喻貼釋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真覺如水。見聞如濁。定身如靜器。定法如澄靜。砂如煩惱。泥如無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斷。究竟名精純。變現即起用。此即同前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乃至背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也 二根塵結解門三。一標義總勸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前第一義。令止妄心伏還元覺。即是修止。此第二義。令審詳煩惱觀察對治。即是修觀。先止後觀。法應如是。無明發業。愛取潤生。六識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觀門分別能知。故起信雲。所言觀義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故。圓覺雲。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同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等 二約義顯非二。一正顯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根塵虛妄為煩惱宅。顛倒淪替莫不由斯。苟能識其根元知其結處。則可希冀乎解棼庶幾乎降伏耳 二喻釋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文顯可知 二正辨行相三。一總標六根過患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六根為賊媒者。一引外賊。即六塵也。二起內賊。即煩惱也。內外惡賊能劫真性。若知根本。賊無能為。故涅槃雲。六入空聚當有六大惡賊必斷汝命。當即遠離。以根塵相熏。納識成種。無始相續莫不由此。不知調伏必為所害 二別示根用優劣二。一約世界流變總明功德三。一釋名辨相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世界有三。謂眾生五陰器界也。揀非余二。故標眾生。此一若超。余皆解脫。前四句釋名。汝今下辨相。一切下結示。身中界也。貿遷世也。世界交織故雲相涉。余如文 二揀定方位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 界之體性依假施設。雖雲十方。若以位次。決定明顯。東西南北。可為准的。余皆不定 三流變成功
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變之義古今多解。各見其文不能具敘。今所解者。不加別法以變其數。只將今文過現未來。進動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功德。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便成一疊。算位即是一橫二豎。已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一世以為現在。進動算位。一豎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疊。第三又即變現在世以為未來。進動算位。一橫二豎。成一千二百。為第三疊。能變之法既唯三世。所變之數亦止千二。故無增減。問經文既雲。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何故變數。唯約世論。不以方說耶。答方體常定。世義流動。定故不改。動故更移。今既改十為千。變多從少。約世是順。方義不符。匪唯義不相符。抑亦疊數難合。經文明言流變三疊。豈非唯就三世說耶。問夫三世遷變。合從未來遷為現在。從現在世改為過去。何故此文返而說耶。答今約從微至著變少為多。已是十二。當為百千。故不可先約未來以對初疊。以未來未見數故。故須返對也。以變者是逆義故。下文雲。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經文既言流變。故須逆增其數。此約眾生身中六根取境本分功能作用名為功德。非同法華持經所熏令成淨用。然染淨雖別。皆從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數量無異 二約根用優劣別示功德六。一眼根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前二句總告。如眼下正示。左右旁觀三分之二者。舉一方三百方中二百全近維二五十。一方既爾余皆例然。今左右觀。各得二百全分近維二五十。共成五百。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見三方也。余皆可知 二耳根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動有分限故說迩遙。靜非涯量故無邊際。俱耳家境。故此雙顯 三鼻根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於中交。故得八百 四舌根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诠顯。能诠言句猶可分限。所诠理趣莫能盡極。故千二百 五身根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具違順。離但捨受。故雲不知。今就知處。違順各四。故得八百。阙於離知。故少四百 六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意能遍緣三世三性世出世法無不具足。文顯易知 三令揀圓根修證二。一正勸令揀四。一總勸詳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返妄歸真。真為流根。故雲至不生滅。此則以覺心源名究竟覺也。欲得此覺。應選圓根為趣入之要。若圓聽十方。耳根最勝。意令選擇以入圓通。如下文雲。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二別示功能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此是如來知時知機。令自選擇樂欲相應起隨順行。如下文雲。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故雲日劫相倍也 三許為發明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具彰六根功德淺深。隨汝自意。審詳選擇。欲於一根得入三昧。我當為汝開發顯明令得增進無上聖道 四須揀所以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若約佛根無礙。六根總得圓通。即同殃掘經雲。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六根。皆作是說。故雲亦無優劣。但汝下約劣根須揀。根非徑要。劫修無益。若得圓門日功倍勝。故一根返源六根清淨 二詶請廣說二。一伸請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前佛所勸。意明。如來藏體清淨本然。由乎強覺分成六妄。若能返照。從一根門入一性海。法界一相。更無六一之異。故雲深入一門六根清淨。今阿難將謂。六根有實元是一體。若是一體又何分六。故今請示一六之由耳 二廣釋四。一且破一六之見三。一況顯未亡法執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一六之情正是法執。執根是實有一六故。阿難初果。雖破我執。尚有所余煩惱俱生猶未斷故。況此法執是所知障無明住地。此障最細。名為根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二推破一六疑情三。一征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如文 二破二。一破一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若言一者。六用應同。眼合能聞。足應解說。今汝不然 二破六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若言六異。應不相干。一處聞經二何欽問 三結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初三句結前互破。後二句顯無一六。根體元無。何一六之有乎 三釋成一六俱妄二。一釋成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消猶末亡一 圓明藏體非一六之異。無始顛倒六根強生。聞說解六又執是一。一六形待虛妄相生。沒於四流遷改不息。知見移易變一為六。故雲淪替。雖得六銷猶未亡一者。據汝所解。雖欲除六而不除一。以執六根是一體故。又初果人。不取六塵名為六銷。執根有體。名朱亡一。般若雲。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涅槃亦雲。須陀洹人。雖生惡國。以道力故不作諸惡。不因六塵所惑。不造新業。或認六塵銷處見惑不生。執一無為果體。故雲猶未亡一 二喻顯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太虛如來藏也。群器六塵也。異空六根也。法界藏體非一非六。由塵發知成六根異。塵若不緣根無所偶。六既不立。一亦不成。尚非同異之名。豈安一六之相 二廣明根結之由二。一別明六。一眼根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 本一圓常妙湛明性。所相妄現分明暗殊。明暗相形動覺湛性。性相和合執成妄覺。故雲粘湛發見。斯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 見精即妄覺也。能所相熏互相交織。根結便成。故雲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既覺明相雜。粘湛合成。由是名為清淨四大。即勝義根也
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勝義根色。屬不可見。而有對礙。故寄世俗根所依處蒲萄之相。表顯勝義奔取本境明暗之相。故雲流逸奔色。下之五根大意皆然。故不細釋。例如此知 二耳根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聽精即妄覺也。既動靜互相擊發。鼓真成妄。失真湛性遂發聽精。卷彼聲影結影成根。聲性虛散。故須卷攝以成聽義。既卷成根。還如卷葉 三鼻根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通塞相發。覺明映香。於妙圓湛結成鼻處。香氣上騰。根垂下取。如雙垂爪 四舌根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恬變交。參妄真粘。合心境相。結攬以成。根約所依。相如初偃月 五身根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抟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颡。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離合觸摩。湛圓隨妄。覺觸相待抟取成根。能造所造二具八法。是不可見。寄所依處如腰鼓颡 六意根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妙圓無動。生滅妄陳。和湛成知。知還攬法。根境既結奔趣無休。以六根中隨一攝故。如前五根亦名四大。居在身中不彰外相。如幽室見。然此意根。本由生滅妄塵所結。妄塵不離妄覺影明。若以有色無色為诤論者。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故此所明六皆四大。無相違也 二總結二。一結由迷發現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 性覺之體本有真明。由彼妄覺影明忽起。遂令真覺隱於精了失真照性。妄覺影明自相粘執。熏變擊發。結成六種知見之光。故此六根由迷發現。發現之相廣見上文 二結離塵無體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由境有根。如風起浪。境風不息識浪奚窮。故離塵境無根識耳 三正示入一之門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不隨六境也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 圓脫圓銷也。執境成根。因根有礙。執心不起諸境自亡。既不相纏自然圓脫。下文雲。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故雲伏歸元真發本明耀。楞伽雲。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妄既不生即發明耀。皆斯義也 四結顯真覺之理二。略標示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見聞覺知由塵所發。畢竟無體。今非此等。斯揀妄也。明不下顯真。謂真妙覺明不循根境。即不逐緣生。不因境起。了然自覺。即是性明。圓覺亦雲。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此亦揀非知覺顯是真明。豈依根塵而始顯發。故雲寄也。由是寄故互相為用 二廣釋成四。一約人辨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阿那律陀雲無滅。白飯王子。以多睡故如來呵之。從此精進七日不眠。則失雙目。佛令修天眼。系念在緣。四大淨色半頭而發。見障內外明暗皆矚。照三千界如觀掌果。故雲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跋難陀雲賢喜。與難陀龍常護摩伽陀國。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年設大會報龍之恩。人皆歡喜。從此得名。難陀雲歡喜。為目連所降。無耳而聽未詳緣起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 殑伽亦恆伽。此雲天堂來。此河從無熱惱池南面銀象口出。流入東印度。主河之神。是女。故雲神女。非鼻聞香未見其緣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正雲笈房缽底。此雲牛相。今經雲。我有口業。於過去世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後常事虛哨。時人稱為牛呞也。異舌者未見別緣。或可既雲牛相。即其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雲異舌知味
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 舜若多雲空。即主空神也。無色界天亦是此類。隨其所主亦無色質。既為風質者。此約體不可見。故雲元無。以佛力故故能暫現。亦顯有定自在色無業色。也無色界天淚下如雨。正是此事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得滅盡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謂滅六全盡七染分。摩诃迦葉入雞足山待彌勒佛。俱捨即雲已入涅槃。余說入定。聖說雖爾。若例今經付囑阿難。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測。既知身在已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妨作用。故維摩雲。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即斯義也。然上所說。欲顯真覺不假根塵。且引六人略以為比。於中有業報者。有修得者。有發真者。修得發真全是真用。業報所感以淺況深。俱是不由於根而覺知無失耳 二就法融體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三界萬法。皆由無明妄念而得分別。今六根既拔。塵無所粘。妄念不生性明內瑩。故得浮塵幻相器界虛空一體圓成歸無上覺。故下文雲。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又雲。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殒。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斯則萬法融真。一切常住。無情成佛復何怪耶。若謂無情不能起行無成佛義。斯則何異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法空智塞。我相見深。無情若使不成。心外有法宛爾。空談圓實。心語相違。豈不謬哉 三舉事例顯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此則近以世人六根隔越不相通用。尚有知覺同者。豈況真覺須假根塵耶。六根無辨故雲黯然。頭足不分故雲相類。若以手摸。頭足明辨與見無異。故雲知覺是同 四指妄結真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初二句指妄。謂從根境緣所生見故雲緣見。不明下結真。謂不逐緣生。不由境起。湛然常照。明不能發。暗不能昏。純一真覺內瑩清淨。此體發現。根塵識心一時圓妙。故前文雲。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二別破疑情三。一真識斷滅疑二。一阿難伸疑二。一牒所聞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如文 二敘疑難四。一舉果常住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菩提雲知覺。即智果。涅槃雲寂滅。即斷果。離偽妄無遷改。故曰真如。照察不變。名為佛性。庵摩羅雲無垢。離障所顯。即白淨無垢識也。不與妄染相應。含藏無量功德。名空如來藏。能現身土。離倒圓成。鑒周萬有。名大圓鏡智。七名雖別一體無殊。堅固凝然常住不動。如金剛也 二顯因無常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離塵無體。六根皆然。故前舉見聽。後指意根。猶如者指辭也 三進退成疑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因緣所起自體本無。故雲畢竟斷滅。進退推求無我心者。以分別不亡真覺難顯但有斷滅不覺妙常。故雲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四結難求示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唯垂大慈。開我蒙吝 如來說有湛精圓常。洎今所推唯是斷滅。明言雖有。考實元無。若此相違。真實何在。豈不同於兒戲之論耶 二如來為斷二。一斥迷許說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分別見妄能所強生。為顛倒因。迷常執斷。名為真倒。今以現事。驗令知悉無執斷滅。故雲當除汝疑 二約事廣明二。一約聲塵顯其倒情二。一問答二。一約根問答二。一問答有無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二問答所以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擊鐘三問。審定稱聞。欲轉問宗。又令重釋。一則斥成嬌亂。一則顯其性常。令知生滅之中有不生滅。不因聲滅。不因聲生。生滅圓離即常真實。斯則了然常住何斷滅之有乎 二約塵問答二。一問答有無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消。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少選猶少頃也。有頃猶頃克也。皆時之少分也。三問三答。只是定其言聲 二問答所以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問聲有無。令釋所以。前答聞之有無。亦以鐘聲起歇為釋。今答聲之有無。亦以鐘聲起歇為釋。將驗其情隨言印順耳 二斥破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斥破意者。此聞若因聲有。則不離聲。若離聲有。此是真聞。汝今但執隨聲之聞。此聞既不離聲。只合是聲。不合名聞。又言是聲。又言是聞既隨言印順。故成矯亂 二就聞性破其斷見三。一正破三。一破其執斷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初二句牒其所計。若實下五句破其斷無。若實此聞隨聲而滅。則汝一身應如木石。再擊鐘時如何聞響。知有下五句對釋無生。有無之知。自屬聲境且不關聞。故雲自是聲塵或有或無。聞性常然未曾起滅。故雲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下二句反結有性。聞若實無證無者誰。既若知此是無聞者。驗知不滅。豈隨聲無 二顯其本常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聞性不動其猶鏡明。聲之生滅正如影像。豈由影像有去有來令其鏡明為生為滅。故下文雲。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三結斥垂勸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鏡明不動。影像隨形。苟見像之去來而曰鏡之起滅者。倒之甚矣。聲聞無辨。斷常遂迷故此結勸不可更言離聲無性 二釋成三。一引睡人釋成不斷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閒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睡人。六識歸種。思覺不行。但任運聞。即真聞性。若唯約喻。睡人應無聞性。但約不隨根起非由作意。故是真聞。如下文雲。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故知即顯真聞。不須約喻 二例死者釋成不斷
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鎖滅 形命雖遷。真常不動。妄識尚在。況乎聞性隨汝消謝 三結斥迷倒不循妙常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隨塵生滅。逐念流動。無始至今未嘗停息。不能於妙常寂絕念而游於真覺明亡緣而照。雜染流轉。生之又生。區區若。是何由取證 三結勸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若能亡緣內照。不逐前塵。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淨覺現前寂照明露。斯則守於真常根塵銷落也。想相即境。情即是根。根境識三俱能染污。障翳般若。於無生法不能明了。故名塵垢。今既遠離於法明見。即是證無生忍。故雲法眼應時清明。於大菩提斯可希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