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乘一法師:楞嚴八十分義 五陰妄想分第七十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五陰妄想分第七十九 當機疑問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分義】此當機阿難疑問有三:一疑問,如佛所說,五陰皆依妄想安立,未知妄想以何為本?二疑問,欲破五陰境界,未知五陰以何為界?三疑問,欲破除五陰妄想,未知頓漸次第?唯願如來詳細開示,以為末世眾生作入道正眼。 總示妄元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分義】此總示五陰本因同是妄想。精真妙明的本覺真心,本來圓滿清淨,中無他物,純一無雜,纖塵不染,一法不立。是故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何有五陰差別境相?而其虛空世界眾生業果等事,皆因妄想所生起。其妄想的根元,皆是從本覺妙明精真妙心中,一念妄動為生相無明,而成阿賴耶識見相二分妄現有情世界,是故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頭本在而妄認為失,影非實而反認為真。是故妄本無因,有因就不是妄。以自己妄想發生遞相為種,於妄想中立因緣性,此已是迷。若迷因緣,再說自然,豈不是迷中加迷?因緣所生法,是為破外道邪見,而方便之說,非真實義。若是妄有起處,尚可說因緣,今知妄想根本無起處,則因緣所生法就不能成立。何況連因緣都不知的外道,更推說自然,豈不是更加虛妄?是故如來與你說明,五陰及五陰本因同是妄想,而妄想本非有故。 列示五陰妄元 一色陰妄元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分義】此示色陰妄元。色身本空,初因父母愛欲妄想交媾,自己的心(即中陰身)乘此納想為胎,始成色身。若自己無愛欲妄想,就不會與父母想心感應和合,傳續命根。想雖虛妄而能成事,如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故知酸水是由妄想而生,亦知色身同樣是從妄想而有。是故流愛妄想,凝結成色,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二受陰妄元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分義】此示受陰妄本。受陰本空,如上譬喻所說,虛想臨高而明受酸濕,由想心而有受生,能動色體。而今現前順益為樂受,違損則有苦受,苦樂二受,馳流不停來操動身心,皆是虛明妄想而有,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三想陰妄元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分義】此示想陰妄本。色身四大本屬無知,但被妄想念慮所轉使,心念一生,隨念取像,故心生形取,與念相應。醒時念想,睡時夢事,皆是想念搖動妄情,妄想融通身心,是名融通第三妄想。 四行陰妄元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分義】此示行陰妄元。行陰本無,但由妄心生滅變化,遷流不息,隱秘推移,難以覺察。如甲長發生,氣消容皺,日夜不停生住異滅。此遷流不息的行陰,若不是你心,怎會使你的形體遷變?若真是你的心,為何又一無所覺?兩邊皆破,是非皆非。是故這個念念不停遷流而微細幽隱難見的行陰,全屬虛妄無體,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五識陰妄元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分義】此示識陰妄元。識陰本非有,元是真精妙明心體,受妄想熏習蓋覆真性,故名為識陰。此精明為根本識陰,體通如來藏性,微細難知,似是恆常不動,於身不出見聞覺知之用。所謂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此精明(識陰)果實是精真妙性,則不會容留虛妄習氣,如真金不染泥沙一樣。為何昔年曾見奇物,久而不忘?此是習氣內熏存在八識田裡的種子。則此精明識陰,雖湛然不動,但念念受前七識生滅妄習所熏,經年累劫無量習氣種子無法計算。是故你所執精明湛然非精真湛寂,其微細流注生滅,非金剛薩埵定不能覺知。如急流水,望似恬靜,以急流不見,非是無流。若此精明識陰不是妄想根元,怎麼會受妄習熏變?今既受妄習所熏,故知此精明是識陰妄元,而不是真常恆一的精真妙覺真心。只有禅定力達到六根互用,開合自在,才能照破消滅識陰微細妄想。是故你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穿習氣微細生滅之相,猶為妙覺湛然中之微細顛倒。似有若無不能窮诘者,正是罔象虛無微細精想,名為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中串習幾】於見圓覺知性中,能念念串穿幾微習氣,雖罔象虛無,猶為妙覺湛然中之微細顛倒。 五陰邊界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分義】此示五陰邊界。五陰皆是妄想所成,覆蓋真性,由想行識三陰造業因,而招感色受二陰受果報,故通名五受陰。欲知五陰邊界的深淺,當知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有相為色,無相為空;色名淺界,空是深界;色空俱盡,才是超出色陰邊際。惟觸及離,是受邊際;取著六塵是觸,厭捨六塵名離;觸是淺界,離名深界;觸離俱盡,才是超出受陰邊際。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有念為記,無念為忘,記是淺界,忘是深界;有念無念都盡,才能超出想陰邊際。惟生與滅,是行邊際;行陰是生住異滅不停遷流之相,散心粗行生相為淺界,定心中幽微滅相為深界;粗細生滅相俱盡,才能超越行陰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依根本識,旋有念而入無念,是名湛入,守無念安住於本識,是為合湛;湛入無念是淺界,合湛安住本識是深界;盡湛入合湛,內外明徹六根互用,才能超出識陰邊界。 除妄頓漸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分義】此答除妄頓漸次第。此五陰最初生起的根元,是由一念無明妄動,迷藏性以為阿賴耶識而變起見相二分,以此色心二法和合生起,便成五陰重疊渾濁之眾生世界相,是故生因識有。今返妄歸真,先破色陰後破識陰,是故滅從色除。若依圓理,五陰本因同是妄想,當體皆空。由此一念頓悟,不歷漸次而登佛地,是故乘悟並銷。若就事修,歷劫無明習氣須一一研窮破除,是故漸除習氣,須因次第而盡。如前已明示劫波巾結解次第,為何還有此疑問?最後結勸:五陰身心世界同一妄想所建立,若了知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生,心識無體,妄想無性,則身心世界當下消亡。那麼,還有什麼涅槃可證、三界可戀呢?是故將此妄想根元,傳示將來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令知佛法修證心要。 所謂三界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古德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蓮池大師是明朝有名高僧,剛出家時還經常回家探視夫人。夫人是聰明人,心想丈夫已出家,而不專心務道修行,放不下情愛,怎能上進?因此在家門入口處,挖一深坑,下面放著火,上面用草席遮蓋著。恰巧蓮池大師又返家,一入門便跌進坑裡,很驚慌說:“為什麼這裡是火宅?”夫人說:“既知道是火宅,為何還要回來!”這句話點醒了大師,從此便專心修道,再不回家了。(全經正宗分竟)
|
|
|
|
|
|
上一篇:念佛感應無處不在
下一篇:乘一法師:楞嚴八十分義 五陰妄想分第七十八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