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說精神貧窮者身處天堂也不會知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經介紹】《佛遺教經》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後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佛遺教經》倍受歷代僧俗大眾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頒行敕令以護持佛法、弘闡聖教;宋真宗揮毫作序為雕版流通、宣揚法奧。世親菩薩著作《遺教經論》,漢地作注之古大德代不乏人。書聖王羲之、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南宋大書法家張即之所書《佛遺教經》字帖,受歷代知識分子推崇,被無數書法愛好者觀賞臨摹。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佛經原文】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佛遺教經》

  【經文解釋】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沒有功德。你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常苦、常憂。知足的人,就好像顏回那樣,

  一箪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就是知足。這是說孔子的大弟子──顏回,他是一個知足的人,也就是一個達觀的人。他吃飯沒有飯碗,喝水也沒有茶杯。吃飯用什麼來吃呢?就用一個竹筒子。竹子有一節一節的,他把它割斷了,留一個節,上邊也把它割去,就用這竹筒子來裝飯吃。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沒有錢買碗,買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來做飯碗,這叫做“一箪食”。這個箪,就是竹筒子。

  “一瓢飲”,他喝水也沒有一個茶杯,用什麼來喝水呢?用一個瓢,就是葫蘆瓢,拿葫蘆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來喝。那麼燒水更不用說了,也沒有燒水的水壺,更沒有沖茶的茶壺。為什麼這樣子?因為窮嘛!所以叫“一瓢飲”。

  “在陋巷”,他住在很簡陋的巷子裡邊,房子既不漂亮,門也沒有,連一個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裡頭住,“人不堪其憂”,誰看見了,誰都替他憂愁,誰見到他,誰就說這個顏子窮得這樣子,實在太可憐了,都替他憂愁。可是顏子呢?不改其樂。他雖然窮,但是他窮得快樂,他知足。所以才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他也不貪,也無所求,雖然窮啊,但是他也沒有貪心,無所希求,沒有一種攀緣心,說我想法子弄一點錢,買一個飯碗,買一個茶杯,買一雙筷子。沒有的,他不打這個妄想,所以說“回也不改其樂”,他是很快樂的。由這個就知道,顏回他是一個達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貧,達人就知命。他知道他的命運就是如此,所以一點也不向外去攀緣。

  那麼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麼樣呢?無論什麼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會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種貪而無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會造出種種的過錯來。學佛的人,也要學知足的這種法門。譬如我們吃的雖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飽了。你應該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來的難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間會死了沒有,不要說吃飽飯,連生命都沒有保險。生命都沒有保險,那豈不是太苦?我們若是這樣想一想,即使我們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沒有那些危險啊!你這麼樣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難民一比,就知足了。難民還是最危險的,再比一比那些窮困的國家,也是很多人沒有飯吃,甚至於餓死很多人,而我們現在還沒有餓死,這就應該知足。

  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而我們現在還有衣服穿,這就知足了,知足就會常樂。還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沒有房子住,而我們現在還有房子住,有飯吃,有衣服穿,這也應該知足了。如果再找一點工作,那更餓不死,所以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會常樂;你若不知足呢?就會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會有貪心;不會有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麼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沒有貪心,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等。“若欲脫諸苦惱”:你們各位,假如想要離開種種苦惱,離苦得樂的話,就應該“當觀知足”:應該常常觀察,研究這個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沒有貪心。“知足之法”:什麼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常樂,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貪,沒有憂愁,這就是安穩之處,安穩之處就是知足。不要有貪而無餍的心,要時時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邊那個“少欲”,就是沒有那麼多的貪心,現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盡向外馳求。

  “知足之人”:知足的人,“雖臥地上”:雖然他沒有房子住,也沒有床睡覺,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覺,也就是在街邊上睡覺。雖臥地上,雖然他是睡在地上,“猶為安樂”:他也覺得安樂,也覺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雖處天堂”:雖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廣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是睡彈簧床,還覺得不圓滿,又想盡方法怎麼樣能睡得舒服。“亦不稱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覺得不滿意。稱意就是滿意。為什麼不滿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對什麼環境也都覺得不滿現實,不稱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這個人啊!“雖富而貧”:雖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個貧人。因為他總有一種貪心,貪而無餍,這就是貧嘛!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足的人雖然他是貧,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還快樂。知足者貧亦樂,雖然貧窮,他也樂。不知足者呢?富亦憂。即使富貴,他也憂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貧道”,貧道!貧僧!貧僧!沒有說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所謂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口稱貧”,出家人說自己是貧僧,這是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可是他身雖然是貧,但他有道,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貧則身常披縷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壞色衣,人家都不願意穿的這種衣服,他穿。“道則心藏無價珍”,可是他有道,則身藏無價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無價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這就知足了。因此他雖然貧,也就是富貴。

  “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為五欲所牽”:常常為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所牽制,為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所牽絆。“為知足者之所憐愍”:知足的人常常憐愍這一類的人。“是名知足”:因為他能憐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我們要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就是念佛也精進,拜佛也精進,誦經也精進,禮忏也精進。這所謂的精進,就是要很虔誠地隨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誕的日子,或是菩薩誕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會在一起來拜忏修行。對這一點,各位就要多辛苦一點。早一點到佛堂來,隨喜拜忏,隨喜念佛,隨喜用功修行。不是說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這兒來,這樣子就表示不出來自己的虔誠。好像有一個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應早一點去參加恭賀的典禮。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賀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學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薩的聖誕,必須要早一點來參加拜佛的儀式,這才是對的。

  還有,到廟上來不論有沒有佛事,或者有沒有講經的時候,都不可嘻嘻哈哈地笑個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兒打打罵罵、蹦蹦跳跳的,這是不應該的。尤其年齡大的人更不應該帶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兒嘻嘻哈哈的,這對道場來說,既不莊嚴,又不恭敬。還有在道場裡邊,更不應該在那兒抽香煙啊!或者拿出什麼好吃的東西,在那兒吃一吃,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見這種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沒有說,希望說了之後,無論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麼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這都叫不守規矩,沒有禮貌,對佛是不恭敬的。

  在廟上講話,應講一點佛法的事情,不要盡講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麼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盡講這些。盡講這個,就是越講越墮落,越墮落,越不容易學習佛法。為什麼你誦咒總也記不住?就因為你太散亂了。所以啊,散亂無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蓋住,記憶力也都給搬跑了,因此誦經也不能背誦,持咒也不能背誦。在這個佛堂裡邊跟著旁人來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問了也不知道。這樣子的話,你就是混了一輩子也不會有所成就的,因為這個,所以希望各位注意這一點。

 

上一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
下一篇:印光大師對人的成長終身教育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