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8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三八頁:

  ◎【六、宗趣旨歸】

  這一大段又分為三個中段:

  【初、總陳。二、異解。三、正意。】

  玄義【已知此經能诠之體,如是該羅。未審所宗,當在何者。夫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而有通別。】

  一開端大師為我們指出來,已知這部經的經體,就是理論的依據。『體』是講理論的依據,前面講到隨相、唯識、歸性、無礙,一層一層為我們分析,我們曉得這一切大乘經的經體是以真如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為依據,所以是無不該羅,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這是理論依據明了了,我們能夠信得過。『未審所宗』,審是審察,不曉得這部經典的宗旨究竟是什麼?宗旨是講修行,也就是修學的綱領,所以非常重要。理論依據是起信心,使我們對它不懷疑,建立信心。宗旨是指導我們修行的方向,所以這一段也非常的重要。底下兩句解釋宗趣。『語之所尚曰宗』,「尚」是崇尚,「語」是言語,這部經文字所尊崇的,這是宗。『宗之所歸曰趣』,趣就是歸趣的意思,也就是宗旨終極的目標,這就是所謂趣。在佛法裡面有通有別,『通』是通一切法門、通一切經論,『別』是專指這部經說的。通與別我們都應當要曉得。

  玄義【通論佛教,因緣為宗。】

  這是通說,佛法離不開『因緣』。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經典裡面講的「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不僅佛說法離不開這個原則,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這個定律,就是緣生緣滅。這句話佛當年在世是常說的,我們在經典上也常見的。《法華經》是佛說法到最後的一個階段,換句話說,眾生的根性都已經成熟了,開權顯實,完全說的是真實法。真實法裡頭,他老人家還沒有脫離這個原則,他曾經講過「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還是離不開因緣。這是通論佛出現世間為我們說法都是以『因緣為宗』。

  玄義【別則依古十門,自我法俱有,至圓融具德,後後前前,次第深淺,是故諸經,各有宗趣。】

  總因緣裡面再開出差別,差別離不開總,總離不開別;別則總之別,總則別之總。再深入精細的探討,又可以分作十門。『十門』是教裡面常常講的,此地沒有完全列出來,只舉一個例子來說,從『我法俱有』,這就小乘的教義,到『圓融具德』,這是大乘圓滿的教義。這十種是舉第一個、舉最後一個,當中省略了。這十種差別因緣,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有,講得很詳細,愈是往後面愈深。後後深於前前,是按照次第淺深來說的。一切大小乘經論有淺深差別不同,所以每部經都有它獨特的宗趣。

  疏【尚者崇也。】

  宗是語之所尚,『尚』是尊崇的意思。

  疏【聖人立教,一部語言,何所崇尚。所崇尚者,名之曰宗。】

  這是解釋宗趣的定義。『聖人』是指釋迦牟尼佛,『立』是建立,『教』是教學。他建立這種教學,在當時完全是言教,聽他老人家天天給我們講解說明。到後來集結成經典,把它記錄下來寫成書,就是現在的經典。這些『何所崇尚』,究竟它尊崇的是什麼?這叫『宗』。

  疏【歸者至也,立此為宗,為求何事。究所歸至,名之曰趣。】

  『歸』,實在講就是它的趣向,這個宗旨講到究竟之處到底是指的什麼?是為的什麼?這就是「趣」。這是簡單為我們解釋「宗趣」兩個字的定義。在天台宗,它是用「五重玄義」來解釋經,方法比較簡單,這個科目在五重玄義裡面叫做「明宗」,說得比較淺顯一點,宗就是宗旨,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指導綱要。《華嚴》用「十門開啟」比較復雜,當然比五重玄義講得詳細,這是它的好處;缺點就是它羅嗦,太復雜了。天台簡單明了,這是它的好處。

  疏【因緣者,揀異無因邪因。】

  這是佛為什麼特別強調『因緣』,實在講因緣生法,這是事實,這是事實的真相。佛說法,我們要曉得他說法的動機、他說法的目的。動機是因為眾生對於宇宙人生許多的想法、看法錯誤了,這種錯誤的想法、看法就是邪知邪見,所以招來許許多多的苦難;佛看到了不忍心,所以大慈大悲為眾生現身說法,其目的是破除我們的邪知邪見,幫助我們建立正知正見,這是佛說法的目的。

  佛出現的那個時候,全世界文化水准最高的是印度,超過我們中國;佛出現的時候是中國的周朝,也就是春秋時代,比孔子稍微早一些。那時候中國文化的根本已經相當堅固,但是中國文化是人乘的文化,還沒有到天乘;儒家、道家講人世講得多,講天上講得少。可是印度在那個時候真的不得了,印度這些哲學家、思想家,他們已經有能力到達四禅天、四空天。這是全世界文化水准最高的一個地區,所以佛不出現在中國而出現在印度,有他的道理。對印度講六道能講得通,中國人不能接受,中國人自己本身沒到那個程度,連孔老夫子都說:敬鬼神而遠之。孔夫子很少談這個問題。

  印度那些學者,有些看法是錯誤的。譬如在六師外道裡面,他們講的宇宙人生,實實在在講他已經到四空天的境界,他建立二十五谛,第一個叫冥谛,冥谛這個思想在中國有,但是沒有人家說得那麼詳細、那麼清楚。中國《幼學瓊林》第一篇「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混沌就是印度六師外道講的冥谛,就是那個境界。但是我們講的沒有人家講得那麼清楚,含糊籠統。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認為一切法是「自然生」,自然發生的,這是錯誤的觀念。所以佛說「因緣」,糾正他這個錯誤的看法。他這個看法,實在講也不是隨隨便便說的,在那個境界裡面看起來一切萬法都好像是從無而有,自然而生的就是『無因』,沒有原因,這是從冥谛而生的,這就是無因,這是錯誤的。

  第二種叫『邪因』,邪因,他們認為是從自在天生的,印度人現在還說他們的祖先是大梵天。佛給我們講,我們這個地球的人從哪裡來的?從光音天來的。拿現在的話講,外太空不曉得哪個星球的人移民到我們這個地球來,在這個地方生兒育女。這種說法,說是大梵天生的,這個因是錯誤的,這叫邪因。『揀異無因邪因』,揀別他們的說法是錯誤的。

  疏【一代時教,不出因緣。】

  『一代』是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一生,他活了八十歲,三十歲示現證道就出來弘法利生,到八十歲入涅盤,整整是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到處奔波教化眾生,足跡走遍五印度,就是整個印度區域,南部佛曾經到過錫蘭島,北面是喜馬拉雅山,這是佛當年教化的區域,相當的廣大。總而言之,『不出因緣』。

  疏【如所謂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即假,因緣故即中。】

  這幾句話全是從綱領上講的,通於天台、賢首,我們講教都是以這兩家作代表。什麼叫『因緣故生滅』?生滅的相不是真的,是假的;因緣聚會就生,因緣散就滅。諸位細細去體會它,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這是本書,書怎麼生的?許多紙張把它裝訂起來,這就叫書,書就生了。如果我們現在把它拿去影印,全部把它拆掉,拆成一張一張的紙,書就滅了,書就沒有了,只有一張一張紙。這麼多紙聚集起來它就生,散開來它就滅,你們想想這裡有沒有生滅?實在講沒有生滅,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

  世間人執著這個虛妄的相,以為它有生有滅,其實是不生不滅,所謂生滅的相不是真實的。這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沒有一法能超出這個定律。譬如我們這個房子,房子是鋼筋水泥許許多多建築材料排列起來的,這房子生了;那一堆建築材料堆在那個地方,那沒有房子,房子滅了。其實那個材料擺起來跟堆在旁邊一樣多,不增不減。乃至於我們身體也是如此,我們這個身體,佛講四大、五蘊,四大五蘊就是建築這身的材料;聚會了,這個身相現了,分散了,這個身就沒有了,就滅了。

  所以「生滅」兩個字,實在是回什麼事情?我們講生死,什麼叫生死?生是緣聚,死是緣散,只有聚散,那是實在的;說生死、說生滅是假的,叫妄相,不是真相,真相是緣聚緣散。這一層徹底了解,在佛門叫「了生死」,生死了了。了什麼?明了,徹底明了了。明了之後才曉得什麼?原來沒有生死。哪來的生死!真正透徹了解,生沒有什麼可惜的,死沒有什麼可怕的,也沒有什麼可悲的,完全是正常的現象。這樣一來就是我們佛門常講:生死自在!因為你明了了,你就自在。了生死是這個講法,真的明了,他真的自在。縱然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他也很自在。我要去投生了,投生就好比什麼?換一件衣服,穿一件新衣服;我捨身,我想走了,衣服脫掉就是,衣服髒了拿去洗,換件新的。在六道裡捨身受身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很自在,一切的憂慮統統沒有。這是講「因緣故生滅」。

  『因緣故即空』。三止三觀的建立是從《中觀論》的一首偈子上建立。這是當年慧思禅師他發現的,到智者大師手上完成,真正建立了天台宗,完全用這個思想,就是三觀三谛,三觀就是空、假、中。《中觀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三句是天台理論的來源。

  因為是因緣所生法,它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它沒有自體!有自體的,那是真正有;沒有自體,這是空。我們以這本書來說,這本書當體即空,為什麼?你如果一看,它根本就不是書,一百幾十張紙,書就看不見,就空了。再仔細一觀察,這紙是什麼?許許多多纖維在一塊,如果用顯微鏡一看,都是原子、電子,紙也沒有了。你就曉得這個東西沒有自性,所以佛講當體即空。凡是因緣所生法統統是這個性質,都是空無自性,這是講它沒有體性、沒有自體。講空是從性上說、從體上說,體是空的,佛法常說:萬法皆空。

  你了解它體相上是空的,有什麼好處?不執著了,貪心斷掉了、得失心斷掉了,為什麼?空的。你得什麼?得到的是一場空;失掉,失掉也是空。沒有得失這個妄想,那你就很自在了。人不曉得多少煩惱都是從得失裡頭產生的,哪裡曉得得失完全是個妄想,不是真實的。你要真正有所得,那佛都佩服你!確實無所得,什麼都得不到。晚上睡覺睡著,連這個身體都不曉得是誰的,你得個什麼?你想想,你睡著了,這個世界哪一樣東西你得到?一樣都得不到,當體即空。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這個要知道,身都不是自己的。

  所以西方哲學家就研究了,「我」到底是什麼?他曉得身不是我,所以才體會到「我思故我在」,我能想,能想的大概是「我」。還是錯了,能想的是什麼?受想行識,在佛法講,那還不是「我」,還是個虛妄的。五蘊裡頭色受想行識,你在打妄想,妄想還不是「你」,還是當體即空。西方哲學就遇到困難了,找不到宇宙本體。宇宙本體,在佛法裡面講,真如法性。曉得三止三觀,實實在在幫助我們解決很大的困擾,在一切法裡面不起貪心,一切法裡面不起分別執著,才能得清淨自在,曉得一切法是空寂的。

  『因緣故即假』。「假」是什麼?從相上說的。因緣所生法,有沒有這個法?有。我們身體有沒有?有。身體是什麼?假相。體是空的,相是假的。因為有假相,你可以盡情去享受,這就得樂了。享受,曉得相是假的,雖享受而不執著,他沒有苦。凡夫,享受裡頭他執著,執著有苦,他在這裡面生煩惱,生喜怒哀樂愛惡欲。佛菩薩盡情享受,他不生七情五欲。他為什麼不生這些煩惱?因為他知道相假體空,他知道事實真相。因此他的享受在佛法裡叫做正受,他那個受是正常的享受。我們的享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享受裡面生煩惱、生貪瞋癡、生七情五欲,生這個東西。佛菩薩一樣的享受,他不生煩惱,不起七情五欲,高明就在這個地方。佛法教學宗旨: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謂迷,就是不曉得事實真相,不知道相是假的、體是空的,所以他在這一切萬相當中分別執著妄想。

  『因緣故即中』,「中」就是中道義。什麼叫中?性相不二就是中,體用一如。體是空,這個空是真空,不是頑空;相是假、相是有,叫妙有。所謂「妙有非有,真空不空」,這是中道義。世出世間聖人都教我們要「用中」。體相用,體是空、相是假、用要中。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偏空也不偏假。拿《心經》來講,不偏空也不偏有,兩邊都不偏;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就是中道。

  「用中」,佛教給我們如此,儒家孔老夫子也是教我們用中,《四書》裡頭,《中庸》這個教學就是教我們用中。大聖,他之所以成為大聖,時中者也,這是了不起,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在什麼樣不同形態社會裡面,他都是用中道,不偏不倚,所以他不落伍。偏在一邊就會出毛病,所以學佛的人要會用中。中,以我們這個經上來講,就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中,偏到一邊就不是一心。

  這四句如果對五教來說;因為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是用《華嚴經》的方式來注的。《華嚴》是五教,五教是小、始、終、頓、圓。小就是小乘;始是大乘始教,大乘的開始;終就是大乘的終極;除這個之外,還有頓教、還有圓教。《中觀論》上這首偈子不僅是天台的天台學建立的理論依據,用《華嚴》來配也能講得通。「因緣故生滅」,這就是小乘教義;「即空即假」,是始教教義;「因緣故即中」,那就是終教、頓教、圓教的教義。

  大乘終教是雙照二邊中道,就是體用兩邊都明了,兼而有之,不偏。頓教是空有兩邊都離開、都擺脫掉,它比終教要高明。你兩邊兼而有之,還不干淨,它兩邊沒有了,兩邊都擺脫掉了,這是頓教,頓超。實在說,兩邊兼而有之,我們一般講入世;統統擺脫掉,出世的,他都不要了,超脫了。中國儒家屬於大乘終教,老莊之道家屬於頓教,一切都擺脫了。

  圓教,這是最圓滿的,遮照同時,即世間而出世間,它是把終的跟頓的調和,融成一體,這是最究竟最圓滿。《華嚴經》就是這個方法,後頭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圓教,圓融無礙!所以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沒有障礙,這才是真正的圓滿。我們今天處事動心統統都有障礙,不能圓,為什麼不能圓?理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沒搞清楚。如果理論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哪有不圓?圓才是究竟圓滿的幸福。

  所以圓,也常常稱之為不思議,不可思議。《華嚴經》末後那一品,《四十華嚴》題目『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境界就是究竟圓滿幸福的境界,現代話這樣說大家就很明白,哪一個不希望追求呢?是不是人人都能追求得到?這就看個人。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追求不到的,釋迦牟尼佛絕對不講這部經,講這部經我們做不到,那豈不叫吊胃口嗎?釋迦牟尼佛怎麼能做這種事情呢?做這個事情對不起這邊的人。凡是能說得出來的,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統統可以做得到的,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一定要明理。

  如果拿天台四教來配的話,生滅就是藏教,即空就是通教,即假就是別教,即中就是圓教,這是天台家所講的藏、通、別、圓。可見得這個理論實實在在是圓滿的。無論賢首、天台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

  疏【佛教所宗,因緣攝盡,故雲通也。】

  因緣統統包括盡了。

  疏【十門者,第一、我法俱有宗,內執有我,外執有法,名為附佛法外道。】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佛法講『外道』,不單指佛教以外的宗教,連佛教本身也包括。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我們今天學佛,不向自性裡面去求,向外面去求,就是外道。我們今天拜佛,我們拜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保佑我們,阿彌陀佛是我們心外之物,我們就是外道,附佛的外道。這個外道是當中附帶著有佛、有佛法。我們拜佛要怎麼拜法?要會歸自性。我們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無量覺,要會歸到自性。這是從外面佛的形像啟發我們的自性覺,這是對的、這是正確的,這是內學,內與外不二,這就相應。所以我們拜觀音菩薩,啟發我們自性的大慈大悲,見到觀音菩薩、聽到觀音菩薩名號,自性慈悲心就流露出來,這就是觀音。《六祖壇經》說,「慈悲即觀音,平直即彌陀」,我們要記住。所以不要學佛學成一個附佛的外道,那就錯了。

  佛法裡所有一切設施都是教學的工具,都是啟發自性,這是很了不起的。佛門佛事當中,講經說法這是佛事,我們還要點蠟燭,我們不點電燈,為什麼?蠟燭能明顯的表法。蠟燭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捨己為人。我們見到這個,要學蠟燭。《華嚴》講「燈台善知識、蠟燭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凳子善知識,要學凳子什麼?忍辱。人家都坐在這裡,它得忍受住。佛法這個教學,森羅萬象一切萬法沒有一樣他沒有用到,他的教材教法無量無邊,真是美不勝收。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得,懂得,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怎麼不明心見性!你不曉得這些道理,這房子這麼亮,還點兩根蠟燭干什麼?甚至於說這是浪費。它有它的教育用意在裡頭,這是教學。

  第一類就是:裡面執著有我,外頭執著有法。你從這裡一看就能體會到,佛法自始至終只有一個目標:破執著而已。不執著就是佛、就是菩薩,執著就是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別就在此地。破了我執,你就叫阿羅漢,就不叫凡夫;破了法執,你就叫菩薩,不叫阿羅漢。破執著而已!十宗,實在講就是對這兩種執著破的淺深程度不同而建立的。

  疏【第二、法有我無宗,則異外道。】

  這個跟外道就不相同。『法有我無』,這是小乘,小乘他知道一切法裡面沒有我,但是有法。「我」是什麼?五蘊聚合的相,五蘊散了,「我」就滅了,這是因緣生滅、因緣聚散。他曉得沒有「我」,四大五蘊裡頭沒有「我」,但是他執著四大五蘊是真的。譬如我們講的,這書沒有,紙有,紙是真有,因為有這麼多紙訂起來叫書,拆了就叫做紙,紙有;書沒有,紙是有的,他執著這個。這個執著叫法執,他有法執,所以小乘不能見性。但是比凡夫高明太多了,六道凡夫都是執著我也有、法也有,有我有法,不曉得「我」與「法」是因緣聚散,確確實實沒有!體是空的,相是假的。他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不能用中,他用偏用邪,那就大錯特錯。

  疏【繇是從前至後,繇淺入深,乃至第十圓融具德。】

  這裡面既然提到,我們也略說一說,介紹這個名詞。第三是「法無去來宗」,曉得這一切法不來不去,比二乘高明。「法」有沒有?法當然還是有,它不來不去。這個道理,現在科學家逐漸體會到,就是能與質的轉變,物質可以變為能量,能量濃縮就成為物質,質能是一不是二,充遍宇宙之間,確實不來不去。第四是「現通假實宗」,法有我無、法無去來、現通假實,這三宗都通有空二法,「因緣生滅,我說即是空」,都通這個意思。第五是「俗妄真實宗」,俗就是世間法,世間法是虛妄的;真就是對俗講的,就是出世間法,那是實在的,有以這個建立為宗旨。第六是「諸法但名宗」,只有名言而無實體,這兩宗都偏空。第七是「三性空有宗」,這就是唯識法相所建立,三性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講三性、三無性。第八是「真空絕相宗」,這也是偏在空,從空義上建立的。第九是「空有無礙宗」,這是從法性上建立的。第十是「圓融具德宗」,這是從圓融無礙上建立的。

  疏【詳具華嚴玄談。】

  十宗,諸位如果想細細的研究,《三藏法數》、《佛學辭典》裡面有。解釋最詳細的是「華嚴經玄談」,就是《華嚴經疏鈔》前面的玄義部分。

  疏【若約之為五。】

  『約』是歸納,把前面這十宗歸納起來,不出五類。

  疏【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圓融。】

  這五條就把十宗全包括了。

  疏【今此經者,宗乎法性,以淨土依正信願等,皆歸一心,一心不亂,即法性故。】

  這個意思就說得很清楚、很圓滿。在論宗別義裡面,我們這部經典是屬於哪個階層,你也就能看到這個法門的深度,它在『法性』,僅次於圓融;圓融是《華嚴》、《法華》。《華嚴》講到事事無礙,我們這個經上講到理事無礙,如果到事事無礙,那就跟《華嚴經》一樣純圓了。這樣說起來,我們這個經比《華嚴經》還差一等,既然是差一等,為什麼又是《華嚴經》最後的歸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沒錯!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之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祖師判教,為什麼這個不是最圓滿,而是次圓滿的教義呢?對我們這個根性來講的。我們如果今天講事事無礙,不能往生,我們今天學理事無礙是個個往生,就這麼個道理。但是,《阿彌陀經》在華嚴會上,那是純圓、那是事事無礙,為什麼?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來念《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純圓。我們今天博地凡夫念《彌陀經》,《彌陀經》是分圓就不錯了,就很難得。所以這法是因人而建立的,要懂得這個意思。

  『淨土依報、正報』,這是講西方世界,『信願行』,這是講我們往生的眾生,統統都『歸一心』。依正是一心所現的,信願行是一心所變的,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一心,一切眾生都有一心。你現在是不守一心,你把你的心搞亂了,那有什麼法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什麼人都幫不上忙,這一點諸位要知道。

  因此修淨土,在修一切法門裡面,我自己幾十年當中所體驗的,它妙!妙在什麼地方?不管我們在什麼環境裡頭,待人接物當中,我們就修一心,它沒有障礙。順境裡面大家歡喜我,我修一心,沒障礙;逆境裡,這個恨我、那個討厭我,這個罵我、那個想打我,我還是修一心不亂,還是不妨礙,這是在自己心地裡面修,不受外境影響。但是修別的法門受影響,譬如初學參禅,你一定要有很靜的地方去打坐。念佛人,熱鬧場中一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不念,我心念,不妨礙;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法子妙!所以這個法門在用功上沒有障礙。行住坐臥都可以念,躺在床上也能念,方便!其他的法門有許許多多地方不方便,沒有這個方法來得方便。

  這個方法可以說是毫不受外境干擾的一種修行方法,最容易成就的方法,像《華嚴》裡頭所示現的「歷事煉心」,事是什麼?境界,在一切境界裡煉什麼?煉自己的清淨心。面對著外面境界,這個時候就看出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瞋心?有沒有愚癡心?就能看得出來。面對一切人與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曉得空假中,這就不愚癡;順境裡面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這就是一心不亂,這就是真正功夫。所以你修行離開外面這個環境,到哪裡修去?沒地方修了。修行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事環境,不能離開!因為什麼?真功夫要從這個地方磨練。就如刀,刀要鋒利,不能離開磨刀石。離開磨刀石,你的刀怎麼鋒利?俗話說:要禁得起時代的考驗,禁得起這些人事環境考驗,在這裡頭煉什麼?煉一心不亂、煉清淨心,你這個功夫才能成就。

  清淨心就是自己的真如佛性,要在這個環境裡把自己真如佛性給顯露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你自己的真如、就是自己的佛性。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心一亂,起貪瞋癡慢,起分別執著,立刻警覺到我們的佛性又迷了。如何能常常保持覺而不迷,這是真正修行、真正的功夫。這一段是總說。第二段是異解:

  玄義【今明此經,古有多解。】

  自古以來講《彌陀經》的人很多,解釋很多。

  玄義【有謂信願為宗。】

  有人這麼主張。

  玄義【有謂超過三界二種清淨為宗,令諸眾生得不退轉為趣。】

  當然這個講法也沒講錯,也有它的道理。

  疏【信願為宗者,諸解多同。】

  講《彌陀經》很多人都是這個主張,可見得這不是一個人的見解,許許多多人的見解。

  疏【以經中屢言: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故。】

  他是有經文作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確實如此。這個後面我們還要談到,蓮池大師所講的是精辟一些,也離不開這個原則。

  疏【二種清淨者。】

  二種清淨是說什麼?就是依報、正報。

  疏【論言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清淨莊嚴,非三界所及,故以為宗。】

  『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所作的。《往生論》也是勸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因為天親菩薩本身就是發願求生西方的。他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清淨莊嚴,我們娑婆世界不能跟它相比,無法相比。有些人就根據《往生論》上這個說法,以此為宗旨。

  疏【而要其所歸,為令眾生,生彼清淨極樂國土,生彼國已,即不退轉,以此為趣。】

  以這個為歸趣,這種說法也非常有道理。因為菩薩修行如果不在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會退轉,這個事情很麻煩。菩薩在十方世界修行要修到什麼時候才不退轉?要修到八地,八地叫做不動地,不退轉了;七地以前,給諸位說,都有隔陰之迷,都退轉。所以《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有無量的菩薩發菩提心,住菩薩道。所謂住菩薩道就是心裡面常懷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用這個心,用這六種心自行化他,這叫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你想想看福報多大!不過印度人稱億,不是萬萬叫億,而是十萬叫億,也不得了!供養四百億佛,還是隔陰,還是退轉。

  這就是勉勵我們一定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生,他也不退轉,皆是圓證三不退。所以那個地方依正清淨莊嚴,不是『三界所及』。三界,狹義的講是指我們娑婆世界,廣義的講是十方諸佛世界,十方諸佛世界都是三界,統統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能比得上,為什麼十方諸佛都勸大家往生?這道理很顯然的。十方諸佛國土比不上西方世界清淨莊嚴。所以諸位同修要真真實實修學這個法門。想在我們這一生當中達到目的,經教是要講,為什麼?講經教目的在哪裡?堅定你的信心,除掉你的疑惑,鼓勵你發願,講經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是具足信願,換句話說,後面最重要的就是念佛。今天時間到了。

 

上一篇:勸被邪YIN纏身的朋友們戒除邪YIN
下一篇:淨空法師: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跟諸位說,戒定慧就具足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