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芸芸眾生,皆因遮住真心,以假當真,以虛當實,流轉生死,受不可受之罪,忍不可忍之苦,且無有終日,苦哉悲哉!
世尊出世,如強光劃破茫茫夜空,直證一切真谛,度導眾生,破除濃障無明,返妄歸真,轉迷成覺,由始覺而行六度萬行菩薩道,達圓滿正覺而成佛。真乃眾生之幸,三界之幸也!
吾者,世尊多世之法子,渴望智慧,行願菩提,結過無數法兄法弟,亦度過無數迷茫眾生,今逢盛會心切意切,為同證無上道,願將我初證之知見,宣說與眾善知識,旨在同登彼岸,共證菩提。
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為佛。佛與眾生之根本區別,在於覺與未覺,常言"迷者眾生覺者佛"即此理。眾生與佛陀有一樣不二之清淨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善不惡,但眾生的這顆清淨心,為塵埃所遮,欲現清淨之本心,就要掃除塵埃。欲掃除塵埃,首要親近佛法、聽聞佛法,這是第一步;然後思維佛法和刻苦修行佛法,這是第二步第三步,且要多次循環往復,一步一步升華,直到三覺圓成而證正覺。"
塵埃"即無明,即煩惱,要斷除煩惱當然也需工具和方法,掃除塵埃需要條帚,斬斷煩惱需要法劍,這"條帚"和"法劍"就是各種修法,涵蓋八萬四千方便法門。通過長久的努力就能掃除塵埃,從修法上就是指證悟"空性",即不思善不思惡,不執著妄想,無我無欲的境界。此時也就斷除了所有煩惱,也即是"我空",證得了登地菩薩或阿羅漢。但以成佛的要求來看,還不徹底不究竟,如繼續求證,這個"笤帚"和"法劍"會變成"法執"而障礙理悟進程。所以還要捨得把依止過的"法劍"和"笤帚"(即各種修法,亦包括金剛學人成就的本尊觀)放下,而且一定要放得下,這是修證至極致的需要。各方便法門修至極致階段時殊途同歸的修行任務,即是修行"放下",我要說的"修行知見"即是關於此。修行至此並得如此妙法,當是大福報者。一旦把"法執"放下就是"法空",此時啟動自己的銳利悟根,也不須經由任何方便法門,當下就可證悟"體用本空寂",即"當體即空"的境界,如此證悟"真空不動"的自性,兢是真正證得了清淨本性。一切法門的修證成就,都是通過戒、定、慧三學來實現的,所以"修定"乃必經之途,任何法門高層智慧的開啟,都是在定中完成的。其表述方式有多種:修定、坐禅、禅定、止觀、深定、甚深定、無上深定等。這是任何法門的高層次修法必須經過的方式,是證悟圓成究竟佛法的根本。我要說的修行知見,是從證悟空性的方法和體證說起,所以也要從入定,證悟自性清淨說起。禅定的要求和標准是:對外在的一切境界,包括好壞善惡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不起心念(念頭);不論用任何攝心方法,達到這一步都是開啟智慧的基礎;同時,內在要認清自己的清淨本心並定而不動搖。也就是說:對外在一切事物狀態形體及各種不同的呈現形式,不僅不執著而且能夠遠遠離開,並進入穩定的清淨狀態;對內能將心性安住於清淨的深靜境界而不受任何干擾。進入了如此的修行境界,就是進入了"三摩地"。佛法實相指歸乃"當下頓悟空有不二,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是悟中道實相"。如古代禅德所雲:"中道"者,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之二邊境界,惟有當前了了分明,實實在在之此一妙覺稱為"實相"。"中道即實相,實相即中道",修行者由心安住一分鐘的"中道實相",可以稱為"一分鐘的佛"。經由不斷的事修與理悟,最後任運安住於"中道實相",就是真佛,也是佛法修行的極致。此時會出現"真空生萬法"的境界,這一境界與以前一切景彖有根本區別,是佛的境界。因為,真空不動心是不思善不思惡,自然發出最精密的分析力;不執智、不執悲、不執能,自然發出大智、大悲、大能。
不執明、不執暗、不執樂、不執受,必然任運自顯赤裸、清寂、明樂的本體幽妙境界;不執有、不執空、一切不執,所以所呈現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真空不動心也正是無來無去,所以是完全的大自由大自在,這也才是真正的"如來"。這種極致的境界,是任何法門求證的目標。這種至高無上且無相的修法也不是哪個法門所專有,而是任何法門修行到極致階段的一種共同方式,捨此而不能究竟成就。正因如此,不論何門何派,何人弟子,欲達圓滿證悟,都必須經過上述求證。所以,這就是修行核心中之核·心,密笈中之密笈,是實修實證的依止。望各善知識踏實依止一法一門深入,刻苦求證,也望人人即身得證圓滿。因此,宣說此修行知見,令聽聞者思維理解此方便,並切信和修證此方便。若切實依此修證,則成佛無疑。遇此方便,當是大富貴者。常誦、常思、常修證,能迅速消障,增福無量,開啟無上妙智慧,即身成佛不遠矣!
最後,以心咒圓成:嗡,嘎德,嘎德,巴郎嘎德,巴鄧三嘎德,菩提雅,索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