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楞嚴經如說第八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八卷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此結前起後也。各各具者。每一顛倒中。各具十二顛倒。一則現起。余則冥伏。究其所以。皆是顛倒妙圓真心而有。都無實事。上約無明熏真如而成染用。為十二類生之因已竟。下約真如熏無明而成淨用。為五十五位菩提之因也。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雲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本因。即顛倒因也。就本因亂想。立三漸次者。教其翻染成淨必從染處下手。淨器。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指六根也。若不生滅地。豈貯毒蜜。豈可洗滌耶。除去毒蜜者。喻除助因。刳正性也。以湯滌器者。喻違現業也。後貯甘露者。喻得無生忍。安立聖位也。雲何下。出漸次之名。謂欲修習耳根圓通。先當立此三種漸次。方得證入也。助因。為增上緣。正性。是生死根本。為因緣。現業。是根緣境緣。除此三種緣。則甘露寂滅法顯矣。修習。真修。增進。皆修也。除助因。刳正性。違現業。皆斷也。所修即聞性。所斷即根塵。流根奔塵。名現業。忘塵盡根。名違。前說戒定慧。為修行三決定義。此三漸次。不出戒定慧意。

  雲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故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YIN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此釋除助因也。眾生日用最切者飲食。若無飲食。命不自全。故依四食而住也。此四種食。若大概論。有具不具。人間段食。所餐必有分段。鬼神歆觸而飽。有觸食。禅天思食。識天識食。既無形色。但以識思故。五辛者。蔥蒜韭薤興渠也。興渠此方所無。五辛發YIN增恚。故須斷也。如是下出過。天仙嫌其臭穢。餓鬼舐其唇吻。菩薩不來擁護。魔王得其方便。過惡多而福德消。塵滓近而清虛遠。若不斷除。則日就月將。漸為魔眷。初心入道者。必欲先除也。

  雲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YIN心。不[(歹*又)/食]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YIN。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YIN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此釋刳正性也。對助而言。故曰正。YIN殺與身俱生。與性俱有。實生死之正性。故當刳之也。無啖生氣。謂無情有生氣者。尚不忍傷。況有情有命者耶。防微杜漸之至也。YIN欲害法身。損慧命。視如毒蛇怨賊。則不敢近狎矣。執身不動者。七支不犯也。執心不起者。一念不生也。斷YIN則不相生。斷殺則不相殺。斷偷則不償宿債。三業既除。名清淨人。修三摩地者。因戒修定也。下文因定發慧。肉眼觀見十方世界。即色陰盡相。睹佛四句。即受陰盡相。宿命二句。謂去塵垢。永離生死險難惡趣。即想陰盡相。

  雲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YIN。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此釋違現業也。如是清淨持禁戒人。牒上因持戒而發定慧者。由欲界九品思惑已盡。故心無貪YIN。於外六塵。不多流逸。而不許絕無者。根中無始虛習。尚未淨盡。所對之塵猶在。現業猶未違也。因不下。方顯忘塵盡根。始違現業也。既不流逸於外。則不隨前塵所起知見。而復歸元真。外無所入。內無所出。根塵不接。兩不相偶。始得反欲流。而全一精明。至是六根對境。不生分別。如鏡照像。即識陰盡相。此正聞所聞盡。已斷思惑。因戒得定也。十方下。復顯忘塵盡根已後所證境界。由根不接塵。則世界清淨。故見十方國土。表裡洞徹。猶如琉璃。內懸明月。即前如是浮塵。及器世間。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由塵不交根。則無所系縛。故身心快然。而身量心量。平等不動。故曰妙圓平等。獲大安隱。前雲圓澄覺元妙。此中妙圓二字。正指覺相。在如來為究竟覺。故加密淨二字。皆現其中者。謂此果德。皆現是人之心也。華嚴十忍。第三曰無生法忍。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離諸情垢。無作無願。安住是道。名之曰忍。是人得不生不滅。果地覺為因地心。從定發慧也。菩薩初入流時。即以如幻三昧。觀察俱空不生之理。所謂理須頓悟。乘悟並消。故當下即獲此忍。諸經說入地方證無生忍。華嚴說等覺後方證。今信前即獲者。此經因地發心。與果地覺。名目相應。故有因地無生法忍。有果地無生法忍。有因地干慧。有果地干慧。如新月與望月。全無異體。從是漸修。以此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下文住以成德。行以成行。向以成願。地以斷惑證真。皆以此位為基。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干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習初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續生以根境為因。欲愛為緣。干枯不偶。則因緣雙絕。果報無托。不受後有。無界內系縛矣。無著曰虛。不昧曰明。欲干則慧生。依慧住持。故名地。干義有二。欲盡曰干。欲愛干枯也。但干亦曰干。未與法流水接也。法流以活潤為義。無取於枯滯。慧性明圓。已具金剛之體。但未能如意自在。發真如體相之用。下列聖位。以十信為初因。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妙。相次而蹑。行人從信趨入。住佛智地。依智起行。濟行以願。超三賢。入十聖。登等妙。修證之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指不生滅心也。中中。猶前勝義中真勝義性。圓妙。指心體也。上言妙圓平等。但初獲此心而已。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但佛心映現而已。今則自心妙圓之體。如華開敷。雖未齊佛之密淨。然真中發真。重重漸廣矣。乘此心開。益增進之。愈妙愈圓也。開敷重發。漸入活境。與干有其慧不同矣。深忍不動曰常住。妄想即諸邊見。妄想盡而中道純。此時識陰相盡。名信心住。能安住信心也。真純無妄之謂信。相應之謂信。以中道心。純真無妄。因心與果覺相應。十心信為首。故通名十信位。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真信。蹑前位。明了。指本位。一切圓通。總該下文而言。陰不能覆。處不能局。界不能隔。無始習氣。非唯修斷為難。即能見亦不易。今日現前。則妄無所逃。見妄乃能除妄。無忘即念。故名念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妙圓純真。蹑初位。真精。蹑次位。發化以下。即四卷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也。前位習氣現前。猶未能化。此則真精洞發。化無始習。通一精明。妄即歸真矣。真淨。即妙圓心體。但須至密圓淨妙。方是真淨。以精明而進趣。故名精進。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上位精明。尚屬有心。此方是自然智體。上以精明進趣。此以智慧菩提之體。無復雜妄。是名慧心。前雲純是智慧。蓋斷惑之慧。如夜向曉。此雲純以智慧。蓋證真之慧。如曉出日。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散心之慧。有邊際而不遍。有去來而不常。故慧必資於定。前因定生慧。是返流之定。如器澄濁水。此先慧後定。是常光之慧。如燈貯密室。遍寂常寂。皆大定之相。故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定慧雙運。如車兩輪。唯進無退。精進猶是有心。如馬著鞭。不退是無心。如順風使帆。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前雖不退。而勤勇無間。尚涉工夫。至此雖精進。而不見有勤勞之相。故曰安然。持心至於安然。則悠優坦蕩。永保無虞矣。所保持不失者何物。即諸佛法身命脈也。由我保持法身命脈而不失。自然與諸佛氣分通同唇合。故名護法。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妙力。即定慧之力。力承保持說。妙力承覺明說。前與如來氣分交接。蒙佛慈光攝受。尚有自他之分。此以己之妙力。向自己心佛安住。實無二種。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如兩鏡相寫。傳耀無盡。故名回向。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以微密觀照。頓獲寂滅清淨心體。故曰心光密回。常凝。即常住真心。妙淨。即清淨妙淨明心。前位猶相對。此則獲佛心矣。常凝妙淨。總是無為之相。諸佛之戒心也。一念有為遺失。即是破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持戒猶覺著力。住戒則自在矣。隨願。即自在之意。游生於住。游有資本。故能如願。所謂能遍十方供養諸佛也。前位冥契。此位親承。○修行之初。必枯絕愛欲。使心性虛明。然後能入妙圓真性。真性明圓。細習乃現。因現遂化。使純智無習。又持之以定。使寂湛發光。深入明性。護持不失。斯則回佛慈光。獲佛淨戒。而涉塵不染。所去隨願。十信之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妙圓真心。非一非十。約用差別。故有十相。若十相不顯。不名發心。十相不融。亦不名發心。故以三漸次為真方便。開發十心。如十琉璃各懸一燈。炳然齊現。是十信境界。久之精光遍滿。互涉互入。全是一心。了無十相。如以十焰總安一琉璃。十光互融。光相愈大。至此方名發心。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漸次中。即以不生滅為因地心。但真心雖獲。而無明尚存。須層層破除。乃得層層親切。前破異相無明。故如琉璃懸明月。入住以來。破住相無明。故如琉璃現精金。琉璃喻智。精金喻理。初住妙心始發。今則履以成地。一切境界。皆是練治心地。故曰治地。前是理須頓悟。此是事則漸除。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即上妙心成地。涉知。涉境不昧也。俱得明了。正是涉知之義。二信明了。是憶念之明。此位明了。是正知之明。二信不能為礙。如目遠視。此得無留礙。如身入空。四弘六度。任運而行。不為境所礙。前位心境相應。此位心境一如。故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佛者覺也。今既明了無礙。即是隨順覺性。故直與佛同。便受佛氣分。自求父母。喻如意無礙。陰信冥通。指中陰同業會合之時。喻受佛氣分也。入如來種。所謂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也。太子處胎。貴壓群臣。故曰生貴。前雲氣分相接。如近侍獲入王宮。此雲受佛氣分。如太子親承遺體。

  既游道胎。親承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親奉覺胤。猶言親承正脈。人相。喻方便善巧之用。謂聞見等圓通妙用。具足一切方便善巧。如中陰六根成就。克肖父母也。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故名方便具足。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心相。佛心不動之相。雖善巧方便。而體恆不動。正心。即定心也。前九信獲佛戒心。至此獲佛定心。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牒上同佛之德。日益增長。謂境智愈廣也。於增長處。見其不退。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有進無退。具體而微。故以童稱。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蓋用雖未顯。而體已頓足。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出胎。喻破障起用。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成。故喻出胎。堪紹佛位。曰法王子。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眾德全備。堪令分化十方。而行佛事。轉輪聖王。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灌太子頂。是時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十地名灌頂菩薩。十住亦分得也。發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然後生如來家。而具覺相。同佛心。長道體。圓十身。為佛子。任佛事。十住之序。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具足妙德。蹑前起後。為十行總。十方者。現十界身。利眾生也。眾生根行有異。菩薩隨順以形以說。能化隨順也。菩薩現種種化。眾生隨順一一受化。所化隨順也。能所既皆隨順。機應俱生歡喜施度也。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饒是豐饒。無不益故。戒度也。戒有三種。以饒益有情為勝。九信獲佛戒心。至此以佛戒為行矣。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自覺覺他。見諸眾生。無一非隨順覺性。故曰得無違拒。非止能忍罵辱也。無嗔恨行忍度也。此中六度。不比嘗途。有一人不受法樂。便是悭施。一念不護眾生。便是破戒。一念分別眾生。便是嗔恨。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隨機隨感。現種類身。窮未來際。益物無量。三世下。釋所以也。以知三世空寂。故得窮未來際。以達十方無礙。故能現種類身。若時若處。現化不絕。故雲無盡。進度也。六住獲佛定心。至此以佛定為行矣。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定心不能持諸法門。是為癡定。於諸法門。未免差誤。仍是亂心。今一念定心。能持種種法。即有種種音聲。一一分明。不爽毫發。是名癡亂俱離。禅度也。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同異各現。不名善現。同異互現。乃是善現。真不違俗。故同中顯異。俗不違真。故異復現同。智度也。前位即寂而惺為定。此位即惺而寂為慧。十住獲佛慧心。至此以慧為行矣。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此總攝六度也。塵中現剎。名現界。不壞塵相。名現塵。不相留礙者。界入塵而界不小。是小不礙大。塵合界而界不大。是大不礙小。由善現行。擴充圓融故。著即留礙意。無留礙則無著矣。三住得無留礙。是境不礙心。此不相留礙。是境不礙境。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六度中以般若為第一。以智度融之。則五度皆趣智度。是故鹹是般若也。般若極尊重。故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前自成。此成就眾生。前雖利他。總成自己行門。此則行住皆成軌則。依希天人師矣。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前方便。此真實也。無漏與無為不平。前以戒生定慧。為三無漏學。至此始得清淨耳。前是有為法。未能稱性。此是真性本然妙用。相雖萬殊。體唯一真。故曰真寔。從前至此。始露性字。染淨總如來藏。而純淨無染。方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滿足至留患。牒前此行滿足。當修回向行。回向之行。悲願最深。故職在度生。然見有可度。即涉有為。背涅槃路。故須滅諸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無為心。即不生滅心也。三漸次中。即依此為本修因。九信位。始獲安住無為。從無為法界。建立萬行。至此反本還原。仍歸無為界中。無佛可求。無生可度。回視前日所獲無為佛心。依然無二。從此漸向佛乘。○十住位中。雖皆純用中道。未嘗顯言度生。是則趣空之智居多。十行位中。顯言度生。是則出假之悲最勝。此十回向。顯然悲智等運。真俗互融。圓滿中道。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三處者。眾生。菩提。真如也。眾生菩提。是隨相。真如是離相。此與次位。是回向眾生。准華嚴經。回向即是發願。良以有行無願。行必茫然。有願無行。願唯虛設。故行願兼資。方入如來大涅槃海。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即上滅除度相也。遠離諸離。即離眾生相亦遠離也。名不壞者。不壞度生事業也。蓋有能度所度。是可壞者。今滅除度相。是壞其可壞。若能壞之心不空。亦復可壞。故須遠離諸離。方名不壞。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下四位。是回向佛道。本覺湛然。自己本佛顯現也。覺齊佛覺。與一切如來心精。通同唇合也等一切佛回向者。我與如來寶覺真心。無二圓滿也。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即本覺體。發明。即發揮妙用。地如佛地。表因地所含無邊境界。同佛果地所現無量剎土。地字。指本覺境地。德用無不周遍。故曰至一切處。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此於地中觀諸功德也。世界。即至一切處。如來。即等一切佛。前猶分自覺佛覺。自地佛地。此融一不分矣。互涉者。以世界涉如來。則一一毛孔。有無量寶剎。莊嚴微妙。以如來涉世界。則一一微塵。有無量如來轉大*輪。無掛礙者。世界涉如來時。不礙如來。即入世界。如來涉世界時。不礙世界。即入如來。無盡功德藏者。佛各具無量莊嚴。表無量功德。七無著行。現塵現界。單就依報說。此則依正報無礙。○等一切佛。如月出雲。至一切處。如月照空。無盡功德藏。如月中現山河大地等影。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此後從功德藏。起無為之為也。佛地。蹑前功德藏。菩薩證此。即同如來果地。地中各各者。以此藏中功德無盡。如六度萬行。皆其本有。生清淨因者。依彼本有。一一隨緣。各起無修之修。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豈不純一清淨。依因發揮。取涅槃道者。乘因取果。因果互徹。萬德為萬行因。萬行為涅槃因。行從理起。故名隨順平等。能生妙果。故名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平等善根。是真如體。故稱真根。前隨順諸佛平等。此隨順眾生平等。有一眾生可度。非平等也。捨一眾生不度。非平等也。約成。則人人本成。約度。則念念不失。方是稱性隨順。此位又回向眾生。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此下三位。是回向真如。即一切二句。總是一意。即相離相。非滅相離相也。無生可度。無佛可成。不著於即也。度無可度之生。成無可成之佛。不著於離也。前雲遠離諸相者。離之極也。此則離亦不著矣。七住雲無著者。不著於有為也。此則無為亦不著矣。前回無為心。總是趣向真如。今始明見其相。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是親證義。所如。即真如也。若能親證真如。則處處皆如。業報二障。不能系縛。故能游戲十方。現身無礙。無縛。是解脫因。解脫。是無縛果。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性即真如性。德即真如之德相也。凡有分限。皆非圓成。菩薩住此位中。洞見一真法界。圓滿成就。不墮諸數。有何限量。是以剎中之塵。塵中之剎。重重稱性。互攝互融。故曰法界無量。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加行者。菩薩聖位難入。須加功行。特標妙圓。別於小乘之四加。第三漸次雲。身心快然。妙圓平等。已如礦中出金。只欠一淨。入信以來。曰圓妙開敷。曰進趣真淨。至十行中。方雲一一清淨。至回向中。方雲生清淨因。可見四十一位。總無加於前心。只是方便磨煉。令之現佛境界。如將真金。重重烹煉。淨相益顯。但有心有佛。能所歷然。尚非極淨之境。故復以妙圓心。成妙圓加行。並前能所之相。廓爾泯絕。方得從差別因。證地上平等因。如金入九還。方可成丹。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向雖覺齊佛覺。居然二覺也。此以佛覺為己心。但覺未全開耳。此時菩提將達。故喻鑽火。無明將破。故喻欲然其木。暖相現前。功不容間。加行之相也。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向雖地如佛地。居然二地也。此以己心成佛地。但地未全融耳。身入虛空。喻非依也。下有微礙。喻若依也。頂者。將超未超之謂。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上兩位猶未同也。此則二同矣。前中中流入。猶未得也。此則善得矣。忍取信順義。心佛二同等。即信順也。如僧中辦事。忍則默然。既不懷疑。亦不說出。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雲善得中道。雖心佛不分。未忘數量。此則心佛兩融。而數量始銷。迷中道。覺中道。皆是數量。今二無所目。高出世間。故名世第一地○凡有能所。總為生滅邊事。十住十行。能所熾然。無為真如。尚在遙遠。第十行後。回無為心。漸向真如矣。然離眾生相。又見真如相。曰心。曰佛。曰中道。皆是帶相真如。四加行中。初位佛即是心。次位心即是佛。三位即心即佛。四位非心非佛。重重淘汰。方於真如之相。少分破除。方可出生滅門。入真如門。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下明十地。地有成實發生二義。蘊積前位。至於成寔。一切佛法。從此發生。唯識此地。以無分別智。證遍行真如。蓋一切差別。總是菩提瞪發勞相。此位頓證二空。如清淨眼。觀晴明空。迥無所有。故於大菩提。善得通達。此句是總。覺通如來。是如理智。盡佛境界。是如量智。以初得法喜。故名歡喜。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前位斷九界異性。入平等佛性。但佛境未忘。亦是清淨心中一點微垢。故同性亦復除滅。方得離垢。蓋異性是濁邊垢。同性是淨邊垢。故須雙離。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由離垢故淨。淨極則明生。真如自體相。有大智慧光明義。故名發光。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前雲明生。如火始然。此雲明極。如大火聚。覺滿者。真如自體相。有遍照法界義。焰慧。慧之至也。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二地同異雙離。止約眾生與佛菩薩。三平等性。此總該一切法也。約體如空有。約相如垢淨。約谛如真俗。約道如中邊。約位如權實。約教如世出世間。但是一切同異緣影。悉皆爍絕。迥不相干。所謂生滅既滅也。向後寂滅現前。總從此始。誰能勝之。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圓頓人發心即悟真如。然心垢未除。其於真如。尚屬比知。豈即親證。今歷真修。極盡有為功行。則無為真如性顯現。故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上地真如既已明露。此則盡其邊際。尋常望之不見其涯。窮之不見其量。今則遍界遍空無不呈露。不但現前已也。初地盡佛境界。是通達之盡。此盡真如際。是具足之盡。盡無際之際。豈不遠乎。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身口意業皆息。即佛心。菩薩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世間之心。故曰一真如心。前獲無生法忍。至此親證。所謂徹法源底。故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得真體。斯發真用。凡所照應。無所不真。無所不如。華嚴名此菩薩具四無礙智。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作大法師。廣度群品。應時合節。故曰善慧。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自初發心以來。皆修習事。善慧已超八地。無功用道。悲智並圓。修習功畢。故名修習。以結十地之因。後乃十地之果。無復修習。蓋因地有修。果地無修也。慈悲利他。妙智自利。如陰庇潤。如雲充滿。涅槃海。十地將證未證之果德。菩薩悲智圓滿。切鄰斯果。稱合涅槃。故雲覆。法字。雙含悲智。雲字攝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如來先證妙覺果海。不捨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菩薩方取果海。順流而入。已至覺際。故名入交。與佛無間。雖齊等尚未臻妙。慧即本覺之體。前欲習初干。而獲分覺。今無明全干。而獲圓覺。前干慧。如新生之月。此干慧。如望夜之月。雖淺深不同。要之此慧。只是空竟前慧。干慧暖頂忍世等妙位各一。為單。信住行向地位各十。為復。復五單七。合之十二。圓頓初心。與如來同一覺道。但約位次。則後勝前。前世第一。是世間無上。此則出世間無上。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捨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上文陳列位次。若不開示下手工夫。如數他寶。身無半文。故此段直指通修法門。見得徹前徹後。只用金剛如幻三昧。觀察深入而已。觀察根塵如幻。便入干慧。觀察干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觀察等覺如幻。便入妙覺。十喻者。幻人。陽焰。水月。空華。谷響。干城。夢影像化也。總是不取法門。至堅至利。一切境界。應手粉碎。故曰金剛。總論之。全是自性大定。故曰奢摩他。細分之。種種地中。種種差別。種種觀察。故曰毗婆捨那。所謂微密觀照。正指此也。行者於自性定中。用此微密觀照。無修而修。無證而證。層層漸入。直抵覺海。故曰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五十五位。始干慧。終十地也。等妙二覺。即菩提也。圓教外三乘所修。皆屬邪觀。對勝揀劣為邪。非叛道之邪。此經圓教。異於常途。全在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及因地發心。與果位覺。名目相應。圓融行布之旨。全似華嚴。而因中名目。遍攝後位。有出於華嚴之外者。以常途相較。果位全同。因位全異。中間安立位次。名同實異。常途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次斷界外塵沙惑。次進斷無明。方許分證真如。然則無生滅心。至地上始有分。此經直以如幻法門。入流亡所。還復元覺。便得無生滅性。為因地心。故未入信前第三漸次。便得無生忍。如初生月。便含圓月。所謂因地全異也。常途十信。不過具四信心。起五種行而已。此則純真十心。與佛相契。常途十住。不過信心成就。入正定聚而已。此則明見真心。親住佛家。常途十行。依解起行而已。此則稱性之修。即真谛而入俗谛。常途十向。依行發願而已。此則全修歸性。由俗谛而入第一義谛。常途加行。由凡入聖。更加功行而已。此則以妙圓心。成妙圓行。遣除第一義谛之相。並遣除心佛之相。常途地上然後分斷分證。此從初地以至妙覺。不過泯絕證相。方始圓滿因地初心。如望夜月。豈有外於初月哉。所謂名同實異也。至於前前位中。每攝後後。信位加以住名。則以信攝住也。十信之名。八同常途。獨於六信名以不退。則攝七住及八地也。八信名以回向。則攝十向也。住位第二名以治地。則攝地上也。四住同於華嚴四地。八九十住。同彼八九十地。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原。如初八以後月。遍在初三月中。此經所獨者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雲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初示密因。次開修證。證此極果。正范具矣。故請經名。及奉持法。佛佛相傳。以心印心。曰寶印。清淨海。即心海。眼即智。照心海之智。曰清淨海眼。阿難為親。摩登為因。常遍曰大。執持曰方。包博曰廣。因果同彰。染淨不滯。於法自在。曰蓮華王。出生十方一切諸佛。曰佛母。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曰陀羅尼。誦持則如來智水灌其心頂。曰灌頂章句。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三界九地。地各九品煩惱。今所斷除。乃最後地之前六品微細煩惱。所余三品。佛地方斷。下談七趣。使修楞嚴者。不戀人仙天趣果。不犯修羅三途因也。經初每曰輪轉。曰諸趣。曰輪回。日淪溺。乃至十二類生。而不及詳。故復談之。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YIN欲。妄言行YIN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七趣皆障。地獄尤苦。故復詳問。引YIN殺妄三生墜之事起疑。有定處者。同受同見也。自然。隨業私受。不同見也。阿難此問。一則以初卷雲一切眾生。業種自然。如惡叉聚。故至此請問其詳。二則以世尊惓惓持戒一事。恐眾生不信此事之切。故詳問七趣因果。使人悚然。此是度眾生處。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YIN。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前問六道為本來有。為妄習招。今答寔本真淨。則非本有。但從妄習所生。分即身分之分。情緣身起。故曰內分。想勝離身。故曰外分。愛恨俱情。情必化水。貪戀本趣。不求出離。俱為內分。聞勝事而渴仰為虛想。想久觀成。能生勝氣。若染想即情矣。情想升墜。以輕清重濁而分。雖勝劣有異。皆為虛妄耳。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一切眾生愛生惡死。生從存住。則順其習。死從變流。則逆其習。經文互略也。流逸奔塵曰順。命光遷謝曰變。生從順境而習染。則無業不造。死從變境而遷流。則無業可造。將死未死之際。善惡之業。歷歷現前。則變流者來。順習者去。兩相交接。隨業受報矣。想體輕舉。純即飛升。若單修善。必生天上。若兼福慧淨願。必心開見佛而生淨土。可見念佛往生。皆由於想。但兼福慧耳。勝想不純。少滯邪情。故感仙類。輕舉非遠者。豎不越四天。橫不出輪圍。游者暫到。非久住也。經文通舉。若等降論之。則一情九想為飛仙。二情八想為大力鬼。三情七想為飛行夜叉。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剎。住佛座下。即天龍八部之類。雖滯邪情。而有善願。故感善緣。情想均為人類。人有聰鈍者。想雖等於情。而想之明有力。則為聰。情雖等於想。而情之幽有力。則為鈍。六情四想。為情多想。少毛群地行。故重。羽族空行。故輕。水火風輪。餓鬼所受八寒八熱等報。非天地下金水風輪。受火氣以為身。故常被焚燒。或得水飲。亦化為火。故水能害己。交過。猶交勝也。在火輪而又近風輪。經缺八情二想。生有間地獄。有間。即十八獄。無間。即八無間獄。阿鼻。此雲大無間。謂受罪。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五者皆無遮間。至劫壞乃出。若兼謗大乘等。則此劫雖壞。更入十方阿鼻。無有出期。以謗法者。令無窮人生邪見故。毀佛禁戒。如寶蓮香比丘尼。诳妄說法。如善星比丘。無功而貪人信施謂虛。無德而當人恭敬謂濫。元地者。各隨元由因地也。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各私受。此答造雖各私。報有定處。蓋各作而同受也。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上內外情想已結。此下七趣。應是別起。而文若相連。前論情想。自勝向劣。今詳因果。自劣向勝。二劣相接。語勢就便蹑之。非仍屬上文也。上論情想感變。略明七趣。下詳根境遘造。精研七趣。交報者。六根交起惡報。如眼造業。余五為助。受報時亦遍及。

  雲何十因。阿難。一者YIN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YIN。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四者嗔習交沖。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钺槍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六者诳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诳。同名劫殺。菩薩見诳。如踐蛇虺。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金+缶]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鸩酒。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雳。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報之事。二習。能所也。交接。相磨。相然。皆能所二境也。下同。YIN習。自耗其精。火界熾然。生有消渴內熱等症。死見猛火宜矣。如來為導師。故色目以警之。菩薩為行人。故深怖而避之。色目。形容而名目也。貪習。計較來取。如吸攬然。吸生冷觸。吒波羅忍寒聲。青赤白蓮寒凍色。即八寒地獄。貪水。即貪泉。飲之生貪。瘴海。南方瘴疠之氣。觸之即死。慢習。驕逸。由輕陵恃己而發。故感騰逸奔波之境。血河灌吞之報。西國有水。飲之則癡。慢屬癡。是昏濁之氣。嗔習。身心熱惱。心屬火。氣屬金。心火作氣。鑄而為金。故感刀山劍樹之境。殺人而還自殺。不知隨順眾生。即是隨順覺性。嗔火若除。氣金不鑄。無所容其刃矣。詐習。谄言勾引人。若繩縛木禁。索絞校锢。使無所脫。故感繩木絞校之境。必浸潤已久。令人心悅。然後引入彀中。如水浸田而草木長。校是枷屬。檛是槌屬。诳習。狂言欺人。其志誣罔。其心飛揚。如風鼓塵。使人無見。故感塵土穢惡之境。沒溺騰墜之報。怨習。包藏恨心。故感飛石投礰等境。相吞。謂銜恨之人。唯欲嚙其肉而啖之。不知視怨如親。銜恩而不銜怨。出世之正因也。違害鬼。違理害人之惡鬼。見習。謂惡見。交明。各有己見發明。惡見有五。一身見。執身有我。種種計著。二邊見。於一切法。執斷執常。三邪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非果計果。如以無想為涅槃之類。五戒禁取。非因計因。如持牛狗等戒。為生天因之類。薩迦耶。此雲身見。違拒相反者。各執所是也。由違反不肯就正。故感王使證執以正是非。如行路相見者。狹路相逢。無處逃避也。照明者。在業鏡台前。令其照明。無所隱諱也。能溺法身。名見坑。能致業苦。名毒壑。枉習。無罪而加之罪。不曲而強謂曲。以氣焰逼人也。兩山合來。無逃避處。合石謂石夾之。排。擠挫也。迫蹙其體。瀝漉其血。又窄孔橫度其身。如拔絲之狀。能傷人。名讒虎。可驚怖。名霹雳。訟習。攻發人之覆藏。此覆彼訟曰交諠。陳獻白也陰賊覆藏。發則獲罪。適足以自壓自墜。故如戴山履海。不戒訟而戒覆。意欲拔惹訟之根本。

  雲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雲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镬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紫焰。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然無聞。幽魄沉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诘。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遍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踴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嗅氣。沖息。則能為質為履。沖見。則能為火為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沖味。則能為餒為爽。沖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口*(一/巾)]食。沖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焰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槊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造業招報。根識必俱。今以識為業。而報從根者。業並由心。報多約色用中相背。故諸根各別。性中相知。故受報原通。悟時一根返元。六根解脫。迷時一根造業。六根受報。極悟境中。一根遍滿法界。極苦趣中。一身遍滿地獄。臨終先見。是現生報。亡者神識。是地獄報。六交皆無中陰。直入無間。從極惡論也。眼主心。心屬火。眼為心之外竅。故見火。見業所取。不離明暗。交聽。則水火相擊。故有镬湯洋銅。交息。息是氣。故成黑煙紫焰。交味。味因食顯。故成焦丸鐵糜。交觸。觸近欲事。故成熱灰爐炭。交心。心屬火。內外二火相然。故成星火迸灑。此由不能反見循元流逸奔色之報。耳主腎。腎屬水。耳為腎之外竅。故見水。聞業所依。不離動靜。交聞。從本根發也。責诘。是聲塵類。交見。則水火相擊。發為雷吼。變為毒氣。交息。則氣挾水。散為雨霧。變為毒蟲。交味。變為膿血之類。交觸。觸有形質。陰陽氣合。而為畜鬼糞尿。交意。亦水火相擊。乘其意識起滅。而為電雹摧碎。此由不能反聞自性流逸奔聲之報。嗅屬氣。故臨終先見氣。鼻息吸則下入。呼則上出。故神識從地而上。復從上而墜。嗅業所依。不離通塞。質。礙也。履。通也。因中恃虛氣以沖人。今即沖本根。不得自在。恃見火而害人。今氣沖見火。為火炬自燒。恃聽聰而損人。今氣沖聽水。閉為浸溺。通為大洋沸海。以滋味為厭饫。今氣沖味。皆成爛壞。魚敗曰餒。羹敗曰爽。以利刃觸眾生肉。今氣沖觸。為綻裂腐爛。為眾生[口*(一/巾)]食。巧思傷人。今氣沖思。為灰瘴砂礰。擊碎身體。此由不能反息循元流逸奔香之報。變嘗為味。從所嘗得名。貪味則網捕燒野。故見網焰等相。舌業所依。不離吸吐。吸氣為寒。吐氣為熱。因中舌啖生命。使彼承領忍受。故歷嘗發苦。己亦承忍。依嗅恣貪。籠取群味。故為大鐵籠。觸味傷物。故感弓箭以自傷。緣味思物。故感飛鐵以充味。雖但曰味。細詳報處。亦多口四所招。此由不能旋味循元流逸奔味之報。合山刀劍。貪著男女身分而感。此相倍多倍惡。以YIN習染合。敗化傷倫。起殺起盜。積罪尤廣。觸業所依。不出離合。屠裂。即離相。道。趨獄之路。觀。獄王之阙。廳案。治罪之處。刀插肉中曰剚。括袋。結口不令吐氣。考縛。系身不容轉動。耕是拔舌而耕。鉗是夾具。截是支解。思則或降或升。或熱惱。故為墜飛煎炙。此由不能反身自修流逸奔觸之報。思屬土而漂蕩。故見惡風吹壞國土。思業所招。不出迷覺。荒奔。迷思也。知苦。覺思也。思必有所。故結思為受罪方所。見能鑒證。故結見為證罪事。合石等。水土交感也。火車等。皆載物之具。氣所化也。叫喚悔泣。痛苦難忍也。大小等。觸業乘亂思而變。此由不能反思自咎流逸奔法之報。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YIN。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迷妄所造者。自心惑業妄發。更非外境。萬物不出陰陽五行。世智所知。萬變不出六根。世智所不知。世尊窮源之論。同造者。六根十因。具足而造。各造者。雖具足而先後間歇。有心而不犯。為不兼境。無心而誤犯。為不兼根。故作特犯。兼境兼根。上皆極惡。若止造殺盜YIN三惡。而不遍六。不具十。則輕矣。三惡中犯二。則又輕。見見。是能見根。所見境。若一根獨造。單犯二業。則更輕。地獄亦從重而遞減。八無間。即八寒八熱大獄。較阿鼻稍輕。十八獄。從大獄所分。三十六獄。從十八獄所分。一百八獄。從三十六所分。獄勢分。則受苦輕。造者。始於六根。發起惡業。作者。次於六境。成就惡業。惡業不同。即別作別造。所感獄報。入同分地。則有定處。非私受矣。曰同分地。可見境界歷然。曰非本有。可見當體全空。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余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厲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魇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魉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干。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地獄罪畢而入鬼趣也。非。謗也。破。犯也。於一切戒。犯而兼謗。犯菩薩戒。唯犯無謗。毀佛涅槃。謗佛而兼謗法。戒為眾生出苦之具。佛為眾生拔苦之師。法為眾生盡苦之地。謗此三種。即名斷佛種性。罪莫重焉。輕重諸罪。略舉地獄之因。地獄受苦者。眾生業識身。隨識變現。直待業識身盡。方受鬼身。十貪。即十習。於物生貪。余報在鬼。還托於物。為金銀草木之精怪。貪色傷正和氣。余習為風魃鬼。能令亢旱。惑即詐習。變幻迷惑。附畜為妖。如伥附虎。鼠成精之類。魅。現形以惑人者。嗔恨余習。附毒蟲蠱人。冤者。追憶宿恨。伺衰求報。故為疫疠鬼。散瘟行瘧之類。傲慢恃氣。故乘虛氣為餓鬼。又慢必轉吝。吝乃感餓。罔即誣枉。逼壓良善。故為鬼憑幽托暗。魇惑寐者。見習為明。作聰明而無正慧。魍魉。木石變怪。舉一例耳。枉詐成私。謂之貪成。明。咒也。因中以詐術牽制驅使人。故為鬼被人咒術役使。訟者。結黨朋證。謂之貪黨。故報在鬼類。附人發洩。傳送。如巫祝傳迸吉凶之類。純情。舉重該九情八情等。燒乾者。因窮果盡也。悟菩提者。如從夢醒。何法可得。妙則不受業縛。圓則不容他物。明則了無幽暗。諸趣皆空。何況鬼趣。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枭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征一切異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蟲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征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鬼業盡而入畜生趣也。畜生趣。亦有上趣貶墜。及修帶嗔殺者。如龍王迦樓羅王等。此唯從鬼來者。多者。約多分。不盡然也。類攝非一。所著之物毀壞。鬼隨壽終。是為報盡。土枭附塊。似怪鬼之著物。貪習傾奪坑殺。酬斯債耳。咎征。如商羊舞水。鼯鼠呼人之類。旱魃為災。變畜仍以兆災。魅鬼原於狂惑。轉為妖惑之狐。毒類。蛇蠍之屬。厲鬼入人身為病。轉為蛲蛔。還托身內。慢習驕吝。欠負必多。作鬼受饑。為畜充食。所以償也。綿著也。幽暗也。暗中魇著之鬼。服類。駝驢牛馬之屬。為人服用。酬其逼壓之債。見明作鬼。和諸精靈。為應類之畜。即社燕寒鴻。能應時序者。和者。雜也。咒以持力發靈。力盡無驗。鬼亦報終。轉生休征之屬。如鳳麟之類。附巫之鬼。所附巫死。鬼亦報終。循類。如貓犬等。依順人者。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干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琉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此總結三途也。三途各自虛妄造業發生。非天降地出人與也。妄造妄受。覺性之中。皆如空華。若是從他所授。或有漏網。自作自受。真無逃避處。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征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余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畜生固來酬債。若債主過分取酬。此等將復為人。征索所余之直。常見善人生子破家。或被劫盜。或被欠負。或橫遭驅役。或枉受挫打。斯皆先業合捨此身。為畜酬剩。由樹福德。人中略償。阿難下。復明負債易償負命難償。奢摩地。正定自力也。佛出世。與之釋冤。仗他力也。唯二方得停償。

  汝今應知彼枭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彼咎征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文類。彼休征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畜生業盡而復人形也。人道善報。而從畜來。雜厮其中。故曰參合。十類之中。凶多吉少。苦多樂少。業計顛倒。索債與命。征債相生。索命相殺。非好緣會聚也。不遇如來。聞法解釋。生殺無休。故可憐愍。十類皆宿習報。唯傲因柔報者。昔藐人而今為人藐。乃反對報。文明達。亦雜技聰黠耳。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游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游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回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從人道進修而入仙道也。依正覺。修三摩地者。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也。存想長生。欲形骸堅固不壞。即妄念也。終歸敗壞。比天為劣。比人為優。山林人不及處。名山洞府。神仙隱跡之鄉。十行字。功行也。服餌。胡麻蓮芡之類。食所常用。故曰食道。康壯壽永。未得輕舉。草木。芝菖松柏之類。藥所常用。故曰藥道。身輕飛步。升高越壑。金石。鉛汞丹砂之類。化道二種。一能化骨。壽永體堅。二能化物。俾賤作貴。游戲人間。廣行利益。動止。運氣調生之事。煉精還氣。煉氣還神。煉神還虛也。羽化飛升。虛空游行。津液。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升火降。而結內丹。故曰潤德。超空行而至天上。精色。如朝采日精。夜采月華。通行。精神與造化通也。持咒自成仙道。亦兼愈病驅魅。以濟群生。故曰道行。思念。或存想頂門而出神。或系心臍輪而煉丹。澄神凝思。久而照應。故曰照行。取坎填離。抽添鉛汞。以結仙胎。所謂交遘也。攝衛精氣。故曰精行。勿惑邪說。通悟化理。能大幻化。妙絕一世。稱絕行仙。煉心。非止服餌等。尤以操行為本。如持戒積德救濟累功。不修正覺者。不達本心真常。萬形自體。乃怖死留生。長生為號。言長。僅以勝短。說生。終以待滅。豈識無生妙體。別得生理者。於正覺外。別得延生妄理。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YIN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YIN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此下明天趣。不求常住者。不求出世間修本常理。但希世間有盡樂果。妻妾為正YIN。外色為邪YIN。不但身不犯邪YIN。而心亦無一念犯。愛水不流。則湛性澄蓥。故生須彌腰。四天王天。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各據一面。淨味不全。為有微愛。比前已超一倍。故生須彌頂。忉利天。此雲三十三。帝釋所統之界。此上二天。名地居天。漸向於靜曰動少靜多。能感空居朗住。較須彌更高一倍。日月光不及上照。唯有身光互相照耀。須焰摩。此雲時分。以蓮華開合為晝夜。常居靜中。則自無欲。或有觸來。未能違情。暫應之耳。生第四天。此天有內院外院。內院是補處菩薩寄居。即外院不得窺其堂奧。況下界諸天。故曰精微。天主彌勒。發弘誓願。得生彼處。以無漏力。三災不及。二院之外。又有業報天。有漏業所成。三災可壞。經或先言外天。而後兼內院。譯者省文。兜率陀。此雲知足。無心而境至曰橫陳。無心應境同前。無味勝之。生越化地者。自能變化欲境。隨意受用。超越下天之無化。自居化地。無世間心者。心希上界。無世間情欲。但同世間權作夫婦。不但全無滋味。抑且了然超越。超出化無化境。化即第五天。無化即前四天。他化自在者。諸欲樂境。不勞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此上四天。名空居天。制動而向靜曰出動。地居二天。則形交。男女嫁娶。亦如人間。但風氣一交。欲漏便除。非若人間不淨流溢。焰摩則勾抱。兜率則執手。變化則對笑。他化則相視。共有飲食。睡眠。YIN欲。故號欲天。六欲天福。因五戒十善而致。今止約欲微增勝者。欲為輪回根本。前明淪墜始於此。今明超騰亦始於此。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且速斷根本。則輪回可出也。

 

上一篇:淨慧法師:佛不能替誰修道
下一篇:楞嚴經如說第七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