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楞嚴經如說第五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五卷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如來前卷開示第二決定。始令審詳煩惱根本。次雲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煩惱根本。即是所結。阿難欲深知此結。故請世尊發明。元。本也。即最初結起本元。此有遠近。遠即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近即識精元明。遍在根門。名為所結之元。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謂之俱生無明。亦是此物。故此結元。關系極重。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經名大佛頂者。正謂開示無上頂法也。含生本具極果。所宗識精元明。超出理表。見道者。見乎此也。修道者。修乎此也。證道者。證乎此也。將欲開示此法。先摩當機之頂而表示之。諸佛又各放頂光灌如來之頂者。意明當機識精中之元明。即如來果位究竟之明元。同一頂法。表示之方。至詳盡矣。如來既以此形示之。復以此明告之。曰。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皆是六根。更無他物。足為發明結元之謦欬。開示解結之先容。無明。即結也。無明而曰俱生。見有六根。即有無明。問雲何是結。答以唯汝六根。問從何名解。答以亦汝六根。此就今日身心。確實指陳。離此更無結元。離此更無解處。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恐阿難誤執六根結塵流逸。故佛言此根與塵。同是湛圓妙覺心。迷時結水為冰。悟時冰還為水。故曰縛脫無二。恐阿難誤執六根引識。自劫家寶。故佛言識體全空。不但縛脫無二。亦且本未嘗縛也。識性二句。明自證分之虛。由塵四句。明相見二分之虛。知即見分。相即相分。根塵為緣。識生其中。見分似由根引。然離塵則不能發知。相分似因塵起。然離根則不能取相。是則離相無見。離見無相。了無自性。徹底虛妄。執知見實有。名立知見。此即妄心。達知見無性。名無知見。此即真心。於知見處明暗妄形。粘湛發見。流逸奔色。即此知見。便是無明根本。於知見處。不隨前塵。脫粘內伏。內瑩發光。即此知見。便是涅槃根本。阿難問雲何是結。從何名解。知見立知。即是結。知見無見。即是解。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真性二字。頌同源源字。有為空至交蘆。頌識性虛妄。真性本空。則諸有為法。雲何而生。皆托緣而生。其體如何。如幻而已。如幻故無為。無為故無起滅。無起滅。故如空華。所謂真性者。亦因言妄而顯耳。妄與真。同為二妄也。真尚不立。何況於妄。極言妄之必無。真非真者。即真妄二字。見謂根。所見謂塵。真妄猶且皆非。雲何有見所見乎。若相若見。俱無實性。豈不若交蘆之互倚。而其中實空者哉。結解下。頌縛脫無二。所因。謂六根也。結即為凡。解即成聖。聖凡結解。不離六根。故曰同所因。無二路也。汝觀交中性。牒前喻。言空。則蘆有外相言有。則蘆中本空。喻根境妄執似有。其體元空也。迷晦即無明。所謂失彼精了。可以結也。發明便解脫。所謂發本明耀。可以解也。發者。翻迷發悟。明者。轉晦成明○真性四句。總顯有為即無為耳。有為。通指根塵識。前雲決定棄捐諸有為相。又雲汝但不循十二諸有為相。阿難謂離此有為。別有無為。故疑雲何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言汝今分妄分真。總未達根塵之源耳。源者何。真性是也。以真性觀之。諸有為法。當體即空。全是無為。求起滅不可得。求真妄不可得。何必離縛求脫。離結求解。離有為求無為哉。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蹑前結解之義。起後圓通之文。因者。解因結之次第也。六解則根拔。一亡則湛圓。選得圓根。則入聖流。成正覺矣。陀那下。俱承入流成正覺來。如何謂之流。即陀那習氣。故成暴流。雲何入流。即不取無非幻等。雲何成正覺。即是蓮華等。阿陀那。此雲執持。第八識也。含藏種子為習氣。積生識浪為暴流。湛由是分。結由是起也。此識依真如而起。雜乎真妄之間。若以為真。恐迷妄習而自誤。以為非真。恐迷自性而外求。故非時非機。寧不開演。一切諸法。唯心所現。而於中取著。妄成根結。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由妄取。故有幻非幻。若不妄取。非幻亦無。非幻尚無。幻法何有。則根塵頓淨。圓通現前矣。不取二字。入流之法。是名下。所謂成正覺也。是字。指不取法門。以其用果覺為因。於淨不著。於污不染。名妙蓮華。究竟堅固。根境結惑。擬之即銷。各金剛王覺。真妄俱泯。幻與不幻。二俱不取。名如幻三摩提。正受依此修道。一彈指間。可超無學。而入圓位。十方如來。迥出生死。速證寂常。莫不由斯。故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聖足所履。其乘無二。曰一路。此偈發明如幻之義。首提緣生如幻。次明結解俱幻。然後以自心取自心。成如幻三摩之義。次卷觀音如幻聞熏。可見此偈已暗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以如幻結之。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唯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此因領悟而復請未明也。祇夜。此雲應頌。應上長行而頌故。伽陀。此雲諷頌。不應長行。但孤起而諷美稱頌故。雜糅精瑩者。謂二頌合明。無不精透也。無遮大悲。言其博濟。性淨妙常。真實法句。稱性之談也。沉垢。微細結惑也。阿難至此。方信根性為修證之門。不復致疑。但請倫次及選擇一門而已。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佛告阿難。我初绾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雲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若百绾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我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涅槃僧。雲裡衣。僧伽梨。雲大衣。劫波羅。雲時分。即夜摩天。疊華。西天之帛。織成華卉繁多。天獻尤為貴重。同謂一真之性。理本無差。如巾之體。異謂六根之精。事用有別。如巾之結。一一致問者。明不绾則已。绾必成結。喻六塵粘湛。定生六根也。世尊以性中相知。難其可將六成一。阿難以用中相背。答六結不可亂名。將六成一者。六根互用也。畢竟同中生畢竟異者。未結之先。元是一體。本無異同。既結之後。各有界限分隔。不得互用。以上結之倫次。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雲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佛謂必欲反異為同。將六作一。用何籌策。方可得成。阿難謂六結若存。則彼此各有定位。若以六作一。則诤論鋒起。決不可得。莫若解除。則結惑不生。而同異圓泯。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隨緣故。在眼曰見精。在耳曰聽精。若能隨拔一根。脫粘內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一亡非並真體而亡之。但不對乎六結。自不立乎一真。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我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狂亂者。清淨心中。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遂成業識。知見妄發者。由業識而轉成見分。勞見發塵者。由見分而復生相分。一切世間山河大地。即相分。生死涅槃。即見分。若執相分為有。而墮我見者。為生死。若空相分為無。而墮法見者。為涅槃。本覺湛性之中。一法叵得。世出世間一一名數。皆是狂勞華相也。阿難謂勞見發塵之勞。即是一巾所成之結。不知用何等工夫。方可得解。世尊示左右各牽而不能解。喻凡夫執有。二乘著空。皆是以結去結。盡屬偏邪。俱不能解。當從結心下手。方得解除。結心者。即陀那細識。是根結之心。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既說解結當於結心。欲選根而修圓行。故示佛法從因緣生。若前四大因緣。則世間和合粗相。故一向排擯。今之因緣。是欲揀選圓根。一門深入。發明大事因緣也。世謂六凡。出世謂四聖。知此十界皆隨所修而得果。所謂因緣也。懸知界外雨滴。及松棘鹄烏等元由。有情無情。種種因緣。照了不昧。佛智如此。則今所說選根解結。圓修因緣。豈差謬乎。以上舒結方法。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绾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解結次第。即在選根選字之中。一根在先。其結已解。其余五根。次第而除。互相為用。六結不同時。喻六根不同位也。結不能一時並解。喻根不能一時盡消也。此根下。明結解所得之功能。得人空者。於我無著。破煩惱障。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則破所知障。得法空矣。俱空者。人法俱空。而俱空亦空。始得不生不滅。為因地心。入發心住。是名得無生忍。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唯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承上賜與華屋。請乞入門。佛陳二決定義。又決定義中。開示慧覺圓通。悟知一六亡義。猶未的曉圓通本根。乃思多劫飄零。何意今得值佛。可謂奇際矣。若復因此際會。名為成道。而所得密言。只同向悟一六亡義。依然不知圓通本根。與未聞開示何別。故願更惠秘嚴。成就最後開示。蓋冀佛的指一門。令得深入。是謂圓通本根也。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陰入處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欲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故寄選根。令二十五聖。各開眾妙之門。明彼皆為正修也。一切法。不出十八界。只十八聖足彰萬法矣。必陳七大者。七大為總。十八界為別。若總若別。皆可入法界也。二十五聖證圓通處。皆從三科七大中。非從根來。非從境生。非從空出等。悟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無因生。證到圓通周遍。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之妙。即是圓通地位。宗門一派。明是諸聖逗出。問金剛經雲。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又雲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何故諸聖歷言所得所證。答法華會上。世尊說諸大弟子。皆是內秘外現。助宣大教之人。今楞嚴會中。特問遠因。欲其轉教菩薩。故諸聖方敢恣口自陳。從無量劫中。種諸善根。是現身說法。非存所得心也。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谛。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此因聲塵而入。憍陳那。此雲火器。先世為事火外道。後世以為姓。五比丘。乃佛最初得度者。佛出家時。父王命本族三人。母族二人隨衛。後逃鹿苑修外道。佛成道已。即往為彼三轉四谛。問言解否。陳那答已解。佛命彼阿若多。此雲解也。因聞四谛。了聲性空。唯如來藏。妙音。即音之實相。密圓者。密悟圓理。於聲教發悟也。四谛。苦集滅道也。苦是苦果。集是苦因。無始積集業行。故名為集。由業因而招苦果。是世間因果。滅是寂滅。滅苦集而證涅槃。道是三十七道品。修此道品得證滅。是出世因果。

  優婆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此因色塵而入。優婆尼沙陀。此雲近少。亦雲塵性。謂微塵是色之少分也。因塵解悟。故得此名。昔多貪欲。佛令作不淨觀。因觀色塵本如來藏。故曰悟諸色空。幻色既空。空亦不住。故曰色空二無。幻垢永消。證真實相。故曰色塵既盡。妙色密圓。始以色為病。九想與空為藥。至此則藥病皆除。忽然悟入。九想者。一[月*夆]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蟲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此因香塵而入。因香成道。悟香性空。得堅固定。故名香嚴。初成覺道。具體而微。故稱童子。宴晦。安坐冥心之謂。清齋。靜室也。香乃有為中一法。寂然者。無相也。觀香無從。心相亦盡。故曰由是意銷。狂心頓歇也。發明無漏。即見如來藏性也。染幻既空。實相常住。故曰塵氣倏滅。妙香密圓。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醎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此因味塵而入。苦酢等。六味也。眾味共成。名和合。直爾采用。名俱生。修煉炮火。名變異。世嘗藥草。即神農之俦。事佛聞法。即於味性。了知無生因。而證覺空有。味非空。故非離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此因觸塵而入。跋陀婆羅。此雲賢護。亦雲賢守。能護自己。不為物轉。故得此名。破諸無明。始開佛覺。故稱開士。威音見谛。是為初心。今從釋迦。證於深位。外塵內體。內外俱無。安有中間為水洗者。觸之為義。以水與我交涉得名。今皆無之。觸果安在。無觸而觸。觸實無觸。觸處道場。觸目菩提。故曰妙觸。

  摩诃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捨利。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此因法塵而入。摩诃迦葉。此雲大飲光。姓也。其身金色。光吞日月。名畢缽羅。紫金光尼。在家眷屬。供養捨利等。敘往因也。觀塵變壞。悟法空寂。遂修滅盡定。以滅意根。不緣法塵。得無生滅。故超百千劫如彈指頃。持金袈裟於雞足山入定。待彌勒降生。此其證也。六塵竟。六塵皆言妙者。不縛於塵故。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阿那律陀。此雲如意。是佛堂弟。過去以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佛在給孤園說法。那律眼睡。佛說偈雲。咄咄何為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樂見照明。略似修淨土作日觀。目雖不見。而以心目樂見。忽得照明。體無時昏。物莫能蔽。不失不壞。故曰金剛。精真洞然者。真性之中。精光顯發。洞見大千。猶如掌果。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此因鼻根而入。槃特迦。此雲繼道。以生路邊故。周利其兄也。是雙生兒。故兼標兄名。過去為大法師。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鈍報。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佛令調息攝心。因而了悟出息入息。皆具四相。初起曰生。不斷曰住。漸微曰異。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也。暗鈍雖有遠因。而近緣亦由雜亂。調息攝住。不雜余緣。所以心得豁然。定能發慧也。反息循空。謂反窮氣息。至極細處。亦歸於空也。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憍梵缽提。此雲牛呞。牛不食亦虛哨。往昔見老沙門無齒而食。說其似牛。世世感此報。佛為遮謗。賜之數珠。令常念佛。斷諸雜緣。純一清淨。既得念佛三昧。復觀味性。非體知。不隨根也。非物知。不著塵也。雖舉味塵。蓋顯於舌。能知乃舌耳。佛欲教以舌根圓通。先令止散入寂。後教從寂起照。觀察嘗性。根塵兩忘。豁悟藏性。故諸漏頓盡。內脫身心。是正報解脫。外遺世界。是依報解脫。遠離三界纏縛。如鳥出籠。所向無礙也。離垢銷塵。明斷惑功。法眼清淨。明得果義。還味旋知。謂還味之流。旋歸真如覺也。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畢陵伽婆蹉。此雲余習。五百世為婆羅門。種性傲慢。余習未忘。世間不可樂事。即苦谛也。奉教思苦。適遇苦事。入道之緣也。木石無知。則刀割香塗。了無所知。我唯有知。故知此痛。雖有覺而覺此痛。吾本覺心。原是清淨無痛。蓋清淨覺心。痛不能及也。且我一身。寧身雙覺乎。止有清淨之真覺。原無覺痛之妄覺。真妄不兩立。故身心忽空。正是悟處。身空故無痛者。心空故無覺痛者。攝念者。隨順無痛清淨之真覺。不隨順覺痛之妄覺也。諸漏虛盡者。真覺藏性現前。妄覺了不可得也。純覺遺身。唯一圓融清淨寶覺。更無身相。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解空非止一世。在胎知空。空慧不為胎陰所迷也。生而即能談空。亦令眾生證空。雖解空而修惑未盡。發者。與之發明也。性覺真空。即第一義空。入寶明海。同佛知見。證空如來藏。而具不空之德也。諸相入非。諸相皆入於非相也。非所非盡。空相亦空矣。旋法歸無。無即空也。六根竟。阙耳根者。選當機。特留殿後。五根內四有旋反字面。以根性門中。俱有旋根脫塵之義。與塵識不同。

  捨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而入。心見。即眼識。清淨。無障礙也。世出世間。一切凡聖境界也。由眼識明利。故一見即通。名為法眼。迦葉說偈。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從緣生滅。生即無生。滅亦無滅。以悟此故。得心無際。即見離念之相。獲慧眼矣。見覺明圓。幻識已銷。真覺圓現也。得大無畏。見之徹也。智慧第一。名德居長。稱長子。如來開示妙法。故雲從口從法。獲佛眼矣。心見發光。光極知見。從於眼識。發顯智光。智光極處。即佛知見也。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此因耳識而入。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無行不修。無德不滿也。凡具大根。修菩薩行者。皆名普賢之行。心聞。即耳識發明也。象表行步安詳。常行不暴。象有六牙。表普賢行遍於六度。白者。眾色之本。表一真之理。為萬行之本。擁護不令魔擾。安慰不令心退。心聞發明。內證也。分別自在。外用也。即用耳識自性分別。不用意識計度分別也。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此因鼻識而入。孫陀羅。雲好愛。妻名也。難陀。雲歡喜。己號也。為簡放牛難陀。故連妻標名。是佛親弟。先敘欲心未忘。於入定時。心常散動。拘絺羅志性明敏。狂慧數多。心亦散動。佛令同觀鼻端之白。駐心於此。勿令異緣。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其狀如煙。淨觀發明。煩惱漸銷。內明外虛。煙銷成白。及乎漏盡。無復煩惱。內瑩發光。息化光明。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此因舌識而入。辯才有四。一詞。二法。三義。四樂說。不屈不窮。俱稱無礙。宣說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大乘義。秘密法門者。或如來久默不說之法。或半明半暗之法。或言東意西之法。微妙開示者。曲盡其意而闡明。以徹法源。故無所畏。上敘過去佛事。世尊下。敘現在佛事。音聲輪者。是說法音。聲輪是喻說。能摧惑障。得勝轉依。故喻法音為輪。教我發揚者。令其助佛揚化也。我於下。明功得果。佛問下。結今問義。說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則舌識。說法須意識。今用舌識者。見說法自在。不勞計度也。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此因身識而入。親隨親觀。乃至承教。皆身識事。優波離。此雲上首。持戒為眾綱紀故。又雲近執。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之臣故。三昧經雲。太子既成道。感天動地。放大光明。映蔽魔宮。魔王波旬。恐怖憂懼。乃統八十億魔軍。殊形異狀。來相擾害。擾之不動。魔心始服。外道者。佛成道後。游化諸國。外道六師。遍於五天。一師三種。合十八部。皆博學多聞。悉破邪心。皆從化也。降魔制外。明佛智德。解脫欲漏。明佛斷德。承佛下。正明悟因。三千威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對行住坐臥。各二百五十。成一千。對三聚戒。成三千。威是威嚴。端莊持正之謂。儀是儀表。視聽言動。俱有法故。八萬等者。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今舉大數。故稱八萬。性業。即殺盜YIN妄性所造。遮業。即枝末愆失。因過制遮。印心者。印其持戒修行之清淨心也。依身有識。故執身。次執心。聰利者。證圓通也。三聚戒。攝善法。無善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報身也。攝律儀。惡無不離。起正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也。攝眾生。生無不度。起不住道行。是解脫因。修成化身也。七支。心三。貪嗔癡。口四。妄言绮語。兩舌惡詈也。四分煩惱。多貪多嗔多癡。及等分也。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此因意識而入。目犍連。是姓。此雲采菽氏。拘律陀。是名。此雲無節樹。優樓頻螺。此雲木瓜林。伽耶。此雲城。那提。此雲江。各從居處得名。大兄門徒五百。兩弟各二百五十。佛因降伏火龍。以諸聖跡而調御之。故兄弟三人。兼徒一千。從佛出家。因緣深義。非世間和合粗相。乃發明諸法空義。十方無礙。正顯神通第一。不測曰神。無礙曰通。出沒聚散。一多大小。更互移易。忽隱忽顯。皆不可測知。名為神通。然此是跡。若究其本。元我妙覺真心本有之光。旋湛者。旋意識而復妙湛。即轉意識而證如來藏心。心光發宣。神通妙用也。六識竟。識與根何分。姑以眼論。眼照境時。一念不動。如鏡中無別分折。此見性也。名眼根用。因循歷黑白大小善惡等相。歷然分別。即眼識也。由是次第標指。差別計度。即眼家意識矣。余四例知。

  烏刍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YIN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YIN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此因火大而入。烏刍瑟摩。此雲火頭。依德立名。不言座起者。良由示金剛身。衛護侍從。不設本座。將敘其悟。先陳其迷。因迷得悟。則迷是悟因。YIN由暖觸迫發。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業力增熾。成猛火聚。問水從貪致。火因嗔心。何故多YIN為猛火。答法無定喻。YIN心漸漬。潤生死根。則喻水。YIN心昌熾。枯清淨種。則喻火。嗔心猛烈。炎炎難滅。可喻火。嗔心洶湧。滔滔難御。可喻水。人身氣有冷暖。以多YIN心。醞釀薰蒸。諸冷暖氣。悉皆成暖。以正念觀照。氣從何來。因何成火。觀力所注。此氣化為神光。向之欲火。今成智火。向爇功德藏。今燒煩惱薪。故曰火光三昧。力士。是金剛本名。親伏魔怨。是大願實跡。由護法而伏魔怨也。佛問下。結今問義。初因谛觀身中暖觸。與外世界火大。無二無別。不相為礙。諸漏盡者。破無明也。寶焰約喻說。寶是心寶。焰是般若。此指圓心實慧。方證無上覺故。因中說果也。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捨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捨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此因地大而入。持地菩薩。依行立名。平世界地。積行淳厚。未達塵性本空。聞毗捨浮教。即得心開。觀身界微塵。等無差別。由達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空諸塵矣。以空合空。豈相觸摩。刀兵亦塵也。故亦無所觸。悟無生忍者。以達蘊中無我。得證人空也。雖悟無生。而廣修萬行。具菩薩道。故遇宣說佛知見地。我必預會。而作證明。身界二塵。元是如來藏性。本無差別。由無明一動。知見妄發。故有根塵差別。今根塵既銷。鏡智圓滿。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捨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此因水大而入。月乃水精。水性圓明。故號月光。水天者。證水大徹於性天也。此佛或從此大入圓。或觀時機示號。與觀相應耳。無奪者。不相乖異。准華嚴經。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中。有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各有一華。為諸佛剎世界之種。華藏世界。在香水海中。有二十重。累高如幢。故曰浮幢王剎。香水海無量無邊。今觀身水。與彼海同。水遍室中。觀成之相也。問室中之水。是從何來。答是定果色。定心所化。入定則有。出定則無。不同業果色。共業同感。唯自見之。而能令他人見者。觀力殊勝。不思議境。如世尊伏龍火。石窟洞然。聰禅師入火光定。山谷如焚。未亡身者。身水為二。猶有我身。同彼水也。亡身者。與水為一。求於我身。不可得也。身存因有小苦。觀成永無大害。捨利入定於恆河岸。為宿怨鬼所擊。出定頭痛。佛曰。汝若無定。身應碎壞。此身既空。水觀亦空。即與性空真水。周遍法界。得自在也。得童真名者。具童子之真德。預菩薩會者。證菩薩之法空。水性流通者。從水觀得圓通也。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此因風大而入。以所悟洞徹。得琉璃號。無量聲佛。亦合風大。開示本覺無動。而身界之動。皆風力所轉。琉璃因是觀界觀世。觀身觀心。遷流運止。同一虛妄。大千群動。皆即狂勞。猶百蚊蚋。鼓於方寸耳。既了狂勞。乃見不動佛也。東為群動之首。而佛號不動。即動而靜也。能即動而靜。故身心無礙。傳一妙心者。證無動本覺也。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此從空大而入。從德立名。故名虛空藏。然非斷空。能容一切利物方便。因加一藏字。定光佛。即然燈佛也。空體無邊故得無邊身。華嚴海中有四寶珠。能消海水。喻菩薩有四智珠。能消性海中波浪也。照明塵剎。化虛空者。以性融相也。心境放光。攝剎入身。而身不妨礙。則空而不空。身同虛空法身也。身入微塵。應身也。說三乘法為佛事。稱四悉檀為隨順。悉。遍也。檀。施也。初世界悉檀者。隨方異說。令生歡喜益也。二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對治悉檀者。破惡益也。四第一義悉檀者。入理益也。此大下。結歸本因。謂由觀四大身心。虛空佛國。同一虛妄。於同發明。而悟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故有如此大用也。妙力圓明。指空色無礙。身土相入也。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性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此因識大而入。彌勒。此雲慈氏。心重世名者。務虛名而不務實修也。好游族姓者。不內旋而向外馳求也。修習唯心識定者。令其審觀萬法皆從心識所變。非實有也。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者。知幻境不實。名心頓空。一意內觀也。然燈下。因觀成而悟入。妙圓識心。如來藏性也。乃至下。悟器界淨穢。皆從識變。不自外求也。世尊下。明諸佛皆從識性流出。不由他變也。次補佛處者。謂既登等覺。位鄰極聖。釋尊法滅之後。彌勒即於此界。補釋尊之後化。不悟唯識。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識。則攝境歸心。經論載三性。圓成實性。依他性。遍計執性。圓即法身遍一切處。成即般若覺無漏。實即解脫德無礙。依他者。從緣所起。指所緣法說。遍計執者。周遍計度。指能緣心說依他有相無性。遍計有名無實。入圓成實。約果德說。得無生忍。約果位說。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因見大而入。大勢至。亦名無量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名大勢至。念佛三昧。若據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若據事念。冥記不忘之謂念。放光接引之謂佛。則能念屬己。所念屬佛也。一人專憶者。喻佛念眾生。一人專忘者。喻眾生不念佛。佛專念眾生。未嘗不在眾生前。故若逢若見。眾生不念佛。故佛雖在眾生前。而不逢不見。果如母子相憶。則永不相隔矣。十方三句。合一人專憶。若子二句。合一人專忘。子若四句。合二憶不離。去佛不遠者。常親近佛。自得心開者。見自身佛。所謂但得見彌陀。不愁不開悟也。近香。故身亦成香。近佛。故心亦成佛。香光莊嚴者。以佛身香光。莊嚴自性佛也。都攝六根者。謂一心念佛。則六根皆念佛。眼不取色是眼念佛。乃至意不取法是意念佛。唯其六根都攝。故得淨念相繼。觀音勢至。皆彌陀之輔弼。一以念佛接人。一以參禅誨眾。皆就此界根機。各開戶牖。問參禅者。不但不容起我人眾生壽者見。即佛見法見亦不容起。此經斥見相發心為生死。金剛诃聲求色見為邪道。念佛者。志在淨念相繼。現前當來。決定成佛。空有二門。迥然各別。答參禅者。志在泯一切相。所以不容起念。善惡盡掃。念佛者。志在佛來接引。要須淨念相繼。頭頭見佛。唯能掃除一切。方能見性。既能見性。何難見佛。亦唯淨念相繼。必能見佛。既能見佛。亦易見性。唯真空者證妙有。唯妙有者見真空。門雖有二。其究歸一○通論二十五門。六塵當始於色。今始於聲。而耳根在最後者。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聲音。揭教體之綱領也。七大當始於地大。而火大為先者。以多YIN召火。合此經墮YIN起教。警多聞人先除欲漏也。七大當終於識大。而終於見大者。以勢至念佛圓通。稍次於觀音。所雲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自度度人。何等願力本事。原是最上一乘。

 

上一篇:楞嚴經如說第六卷
下一篇:楞嚴經如說第四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