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祥法師:戒為無上菩提本,持戒是成佛的第一標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六偈

  時間: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四

  地點:遼寧省海城大悲寺

  聽眾:各地居士

  今天講第六句偈子。上面已經講完了序分,講完了第五個偈子,下面講第六個偈子。第六個偈子的經文是這樣說的:

  【遠離諸惡趣 謹慎勿飲酒 於法無放逸 此為最吉祥】

  ◎戒除造惡

  第一句是“遠離諸惡趣”。遠離諸惡趣,有的翻譯為“不樂諸惡行”或“邪行須禁止”。此句話的意思就是遠離不善、禁止罪惡的行為,此句巴利文的原意有“放下、戒除、遠離和避免等”。“避免和戒除造業”的解釋是“避免惡和戒除造惡”。

  “避免惡”的意思指內心不傾向於惡念,更要減少惡念的生起。唯有這種“避免惡”之心存在時,持續的惡念火焰才不會燃燒起來,就是貪嗔癡火不能燃燒。

  “戒除造惡”這個“惡”也有念成“惡(wù)”的,好惡(wù)就是好惡(è)的意思,也是多音字。戒除造惡指的是從身口意去戒除惡,避免惡之心和戒除身口造業同時存在。但有時戒除的出發點可能是因為風俗或傳統。

  例如,一個人不偷盜,是因為想到會令家族或家庭蒙羞而不造作,這便是“風俗的戒除”。就是說有的不造業,他為什麼不造業?他怕家人丟臉,或家族也丟臉,特別有的是怕給自己的兒女帶來種種的蒙羞,或是怕叫世人指著脊梁骨,沒法出門。所以他本來有造惡的機會,但他不去做。這樣叫什麼呢?風俗的戒除。這個“戒”是戒律的戒,“除”是除掉的除,這是風俗形成的戒。由於世間的風俗,它也有善的一部分,用這個方法來控制自己造業。

  一個謹記戒律的人,他有更好的“戒除”原因。他會如此想:“啊!這會使我破戒。”這種戒除就是“嚴格的戒除”,對一個聖人來說,這種戒除是很自然的。就是用戒律要求自己,就知道自己這個事情不該做,不能做。對我們凡夫來講是這樣的,但對聖人來講是什麼樣的?他自然而然的,你叫他做也不可能,他也不能去做。就是他所有的行為——他沒有造業的心,更沒有造業的行為。這叫什麼?戒除。就是戒的力量是最大的。

  聖人——他不用說守戒律,自然就在戒律之中。為什麼我們要學戒呢?我們都知道學戒是要成佛,要成為聖人,所以說學戒就是成為聖人的行為。聖人是什麼行為?就是有戒律的行為。持戒的人就趨向聖人。一個不守戒的人,還說能持戒、能修行,能成為聖人,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這裡大家一定要清楚,只有持戒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聖人,不持戒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聖人的。因為他不具備成聖人的標准和基礎,或是他也不具備聖人的本質。

  有的人雖然持戒挺勉強,挺費勁,但他終歸已經趨向了成聖道的結果,向那個因果去了,已經種下這個種子了。所以說戒律是“無上菩提之本”,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有戒的行為就是聖人的行為。佛經講,戒就是佛,佛就是戒。如果不持戒是什麼?那是魔的行為,甚至是畜生的行為,地獄的行為。

  所以這個行為就不用說人的行為,就算是畜生,有的都持戒。過去我閉關的時候,每天中午過齋,我都要留一點食物給老鼠,那老鼠就上我跟前來吃。給一點,它叼住就跑了,完了馬上又回來,反正我吃完它也折騰完了,天天這樣。後來給我做的菜裡,放了一個辣椒,我尋思辣椒給它吃不吃?它連聞都不聞,說什麼都不吃。後來我又給它姜,給姜也不吃。你看老鼠都守它的戒律,我估計吃辣椒啊,它可能受不了;要吃姜呢,有味,可能怕被別人抓到。它有它的“戒律”,是吧?你想一想,老鼠都得守戒律,何況作為我們人來講,有這麼高的智慧更該守戒。

  對於一個聖人來講,守戒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本質。他就是這樣,戒就是他的法身,也可以說是他的化身。所以說戒是無上菩提之本,這句話一點都不錯。現在有一些不法之徒,他說持戒是執著。他可能是按照地獄那個角度說的,按照那個角度可能持戒確實是執著,因為他不怕下地獄,是吧?他說:“你們太執著!下地獄就下呗!”他可能是那個想法。但我們怕下地獄,所以他說我們執著。有的他是這麼講的,他說“你們太執著了,執著不能成佛。”這是騙人的,他把佛的本質已經給改變了,怎麼可能成佛?

  所以戒律是成佛的第一標准,如果不持戒是什麼呢?為外道,外道法。不管你修得多麼好,甚至你修的能在虛空中飛行,說:“我修的有神通了,這一瞬間,在虛空中我能跑多遠。”或是在虛空上能站著等等。但由於不持戒,你的結果是什麼?墮落外道裡,墮落羅剎道。羅剎道雖然有神通,但他絕非正道,所以墮羅剎道。

  不持戒絕不是佛法,也可以說不持戒絕非聖人!戒律是聖人法。所以說不管你是佛教內部也好,還是外道也好,不持戒不可能成為聖人。有的人稱某些人是聖人,你看他持戒否?既然不持戒,他怎麼可能成為聖人?或是持戒不嚴謹,他怎麼能成為聖人?所以用戒律衡量一個人是否是聖人,是很正確的,很方便的。所以說在末法時期,我們衡量一個正修和不正修,正確和不正確,用戒律來衡量是非常正確的。

 

上一篇:妙祥法師:嚴格持戒、慈悲、具備正知正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這世上80%的幸福與金錢無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