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中特別強調對上師要像佛一樣的看待,因為只有將上師如佛一樣的看待,才能得到佛一樣的加持;如果對上師如凡夫一樣的看待,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是不會成就的。
在藏傳佛教裡有一個公案,一位名薩迦班智達的高僧大德,他是薩迦派的祖師,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上師,他的成就非常非常高。在他幼年的時候,他的叔叔就是他的啟蒙老師,是他的叔叔帶他成長的。從字母的學習到佛法方面的儀軌等等,都是他的叔叔教的,他的叔叔就是他的上師。
在他20多歲的時候,他叔叔告訴他,你的修行一定要有成就,在這一生中都要弘法利生。
他的叔叔開始指點他去拜見成就非常高的高僧,希望他到那裡求法、接法;後期,薩迦班智達去了很多地方,拜見了很多高僧,他一共拜了三十多位上師,得到了很多大法,也得到了殊勝的無上密法。回來後,他就到靜處開始閉關修行。
但是,閉關很長時間,卻沒有什麼奇跡出現,也沒有什麼成就,甚至做夢都夢不到佛菩薩,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出關後就去問他的叔叔:“我得到的法非常多,我也聽你的話拜見了許多位上師,但是修法卻還是沒有成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的叔叔告訴他:“你將拜見的那些上師都同佛菩薩一樣觀想,這非常好!但是,你沒有把我當佛一樣的恭敬,甚至落下了我,把我當凡夫的叔叔。”這麼一說,薩迦班智達得到啟發,突然明白了,他知錯即改,回去後繼續修行。這次,他視叔叔同其他上師一樣為佛,最後得到了相當高的成就。
密法的修行就是這樣,叔叔一樣看待,得到的是叔叔的加持;佛一樣看待,得到的是佛的加持;沒有將叔叔當成佛一樣的看待,就得不到佛的加持。不僅自己的上師,包括傳戒師、灌頂的上師、傳法的上師、皈依的上師等等,一個都不能落。
這位上師成就高,那位上師成就不高,都是自己內心有區別;其實,人的思想當中在本性上都是一樣的,要每一位上師都是一樣子觀想。
我為什麼講要把上師當佛一樣的看待?不論藏傳佛教也好,漢傳、南傳也好,都非常強調上師的重要性,在《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著裡面,這方面的內容強調的非常多。
《上師五十頌》裡面講的也非常清楚,要按照這個標准去做會更好。但現在是末法時期,一方面大家對上師沒有那麼長的觀察時間,難度要大,而完全按照那樣的上師標准 ,現在已經很少了。因為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眾生,福報非常大,在那個時代出生的眾生,只要拜見釋迦牟尼佛為上師,當下就得以解脫、就有證悟空性的;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沒有那麼大福報,這個時代,只能是上師代表諸佛菩薩;那這位上師有沒有名氣,權力大不大?或者是有錢沒錢等等,從學佛的角度來講,這些跟解脫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名氣大不大,有沒有錢都是無所謂的事,權力大不大也不需要。那這位上師必須具備什麼樣的標准?第一,也就是最底線,就是他得有慈悲心,要有無緣慈悲大海觀世音般無私奉獻的心、平等心才行。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這兩種都要有,那世俗菩提心是什麼?剛剛講的對眾生有愛心、有慈悲心、大悲心;第二,他要有修行證量,能將我們送到解脫道,帶動我們脫離輪回苦海,在解脫路上能夠開導我們、引導我們。如果是這樣的上師,那就要一心一意去依止,跟隨他、恭敬他;無論是在思想上、行為上,都要一心一意地跟隨這位上師。
要從身語意方面去恭敬上師。
從身恭敬上,包括上師的法器、上師的袈裟、上師的日常起居用的東西,都要恭恭敬敬地對待;就是對上師的影子都不能踩,這是對上師的身恭敬;在語恭敬上要一心一意地聽上師的話,不聽上師的話就是擾亂上師的心,這個罪業比較嚴重;上師喜歡做什麼?他的願力是什麼?他這一生當中要做許多弘法利生的事,那你要跟隨他、扶助他、護持他,這樣才是和上師相應。上師說要好好學習佛法,你就一定要好好地學習佛法;上師說今天你去負責弘法利生這方面的事,那你就在這方面多做些,要一心一意去做,這樣上師非常歡喜,那非常好;上師高興、諸佛菩薩就高興。這方面更詳細的內容,你們要看《上師五十頌》。
在藏傳佛教裡,非常恭敬上師,弟子們都非常聽話;在漢地,在皈依、恭敬上師這方面不是特別重要,而且持這種心理的人比較多,希望大家學習《廣論》以後,對上師要如佛一樣恭恭敬敬,這樣才會得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