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 1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占察善惡業報經18-12 夢參老和尚 現在我們講這個心,講唯心。唯心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要明白這個唯心很不容易,不明白到什麼程度呢?你要明白了就開了悟了。人說明心見性,明了你就了了生死了。在這地藏王菩薩講心分有心內相,還有心外相,真心、妄心,心內相又分兩種,一個真,一個妄。所言真者,就是心體的本相,諸佛證得了,一切眾生迷了。這個心體的本相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是如如不異的,心體的本相沒障礙,但是不容易見到,就是不容易明白的意思,不能見性。這個心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本來是沒有染垢清淨圓滿的,就是我們見不到,微密難見。又因為它常時如是,不變不異不壞,一切法都由心生,心生故法生,心滅法也就滅了,這是講這個心體。這個心體的本相有沒有?有。是什麼相?是如如的,沒有一點垢染的,是離念的,這叫離念真如。這是說心本來沒有清淨與虛妄,由你一動念,起心動念,一提念頭不清淨了,起念就有分別,這就叫本覺的原來的相,一起心動念失掉原來的相了,從本覺產生不覺。本來是清淨圓滿的本相,就是《心經》上說心的本相是無掛無礙、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妄念。 假使一起念頭,起念頭就是妄了。所言妄者,起念分別,緣慮見聞覺知,這個念頭是念念相續永遠不斷的,它會生出一切境界相。一般在我們大乘教義裡頭講,原來這一心是如如的不動的,一起念一動就生出來三種細相,再假外邊的緣,境界為緣,那愈長愈粗了,就生六種的粗相。才剛一起念的時候,心所緣的相沒離開心,還是真心,但是這個的真如叫離念真如。在你心一動念的時候,微細的分別成了業相、轉相、現相,一念不覺生三細,一起心動念的時候,裡頭就含著三種相。業,就是我們說的八識,八識裡頭初相的時候就轉,轉了就現,現就是表現,要現境界相,這個是很微細的了。起念分別有憶想這些個事情,就漸漸產生境界相了。在這個心裡頭三細相之中,沒有境界相。那斷的時候可就難了,起如是境,業相生起轉相,轉相生起現相,八地菩薩斷現,九地菩薩斷轉,十地菩薩斷業相。我們要修到八地的功夫,那就很難了,不知經過多少億劫了。所以這個時候由愈轉愈粗,就起念了、分別了、緣憶了,它就相續不斷的念。這個境界咱們還沒達到。 依著這個原來本覺的心,生起一切相,有細有粗。初生的叫細,由細而轉粗,愈轉愈粗。因為它相續不斷的緣慮憶念分別,這個時候要想去分別這個相,叫智相,智慧的智,智相得七地菩薩才能達到,一起一有智相分別了,愈分別愈粗。而且這個分別不停止,相續不斷,它叫相續相,相續就起執著了,執著好的要取,執著心起壞的就要捨。相續心起智相、相續相,這一取捨就起業了,就是好的取、壞的捨,捨捨不掉,好的取取不到,這個都屬於我們見聞覺知分別。咱們的憶念,咱們的覺悟明白,或想求知,這求知的心但是有分別,這就取捨好壞。這心愈生愈是虛妄了,離這真實就遠了,見也見不到,摸也摸不著。這個情況咱們現在還達不到,但是從經上佛菩薩教導,我們知道我們起念的是分別、是妄心。因為你起妄起念,念又著境界相,念頭一生就出來現前境界相,這個境界相也是依著本覺而有的。依著本覺而有的是虛妄的,沒有它虛妄的自體,見也見不到,摸也摸不著,所以就叫妄。在這個時期內,還是在心內,沒到心外。這是心裡自己生的相,自己分別,自己緣慮。地藏菩薩講我們這個心相是分內分外,這個是內心相。那心外相是什麼樣呢?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 所言心外相者,就是一切諸法現的所有形相。外邊的境界相,你一念,念就是思惟,一思惟就有外邊境界相。前頭那個心是能緣的,能緣的心它緣於所緣,能緣心就緣心外的相。外相就是境界,在境界相上頭起執著,這就叫心外相。知道了內心的差別,才由內心起出外相的。外相就是緣分,緣相的心,前面是能緣的,這個是很細致的,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代表意思,一切法就一切境界相了。因為你執著現前境界相,內心就起差別了,以前業、轉、相還沒有起差別,從智相、相續相一下就起差別相了。 【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地藏王菩薩教授我們,你要知道你內心的妄相,內心的虛妄相是內心的妄想,咱們經常說妄想妄想,這個是因是體。所有我們妄想,由妄想而生出來很多事物,所以說這個妄想是心是體,也給一切法作因。因一定感果,感的苦報、樂報、受報,這就感到種種差緣了,由內心的妄相感觸外頭境界相,這就妄想紛飛了,那就起了種種作用。但是從種種作用不離開於心,這就是經常我們所說的萬法唯心。但是翻過來說心生萬法,萬法由心生,萬法還歸於心,心生萬法,唯萬法為體,給萬法作體,而在體所生的相和用還歸於一心。在生起的時候叫因,因一定感果,因必感果,果是體,體一定因心而起作用。因果也好,體用也好,唯此一心。心外無法,一切法都是心生的,還歸於心,心外什麼相都沒有。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為種種法滅。 因此我們知道,內的虛妄相是一切法生起之因,是一切諸法之體,而產生的外頭的妄相。內心的妄相產生外頭的妄相,外頭的妄相就是用、就是果,因必感果,體必有用。咱們講的因果體用,在這個裡頭包含著起惑造業。從相反的說,我們要是修道,消滅惑,不讓它造業,把所造的業還歸於心。因為我們對外相不能理解,這是迷的作用,對外相你不能理解,你不知道外相就是唯心。萬法唯心所起,但是我們不知道,不能理解,所以在心內相而產生心外相,內外全是一心。所以佛教經常講萬法唯心,它就從這生起的。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地藏菩薩又打個比喻給我們講,什麼叫心外相?如你作夢所見種種境界,那是你想成的,內心的思惟所想成的,或者外頭的所有事物又落歸於心的影子,都是心起的。所以心外無法,一切唯心,佛教講一切唯心是這樣講的。因為一切眾生對於外相他迷了,不理解,不曉得外相就是心所所生的。因此地藏菩薩跟我們說,一切境界相都是這樣子,都是唯心想所作的,沒有一切是外頭的,都是內心所起的。從我們上來所講的這一系列,一切境界相都從無明而起的。如果我們不理解無明,就像我們作夢一樣,業、轉、現這三相就細的,智相、相續相就叫識了,就像咱們說知識知識,知是本體,識是作用,這時候取很多分別。因此這是心法的緣起,心緣起法,就是咱們的心所緣念而起的一切相。所有緣起一切境界相,咱們知道了不是真實的,是心生的。生由心生,滅也得由心滅,心生種種法,心滅種種法,心滅故種種法滅。 這個問題只是前頭大致這麼一說,地藏王菩薩又給解釋這個問題。因此應知道我們的心,它是念念不住的,沒有停歇的時候。念念不住,換句話說,念念不停。例如我們睡眠的時候,沒有用心的時候,你心照樣的活動,並沒有停下來。這演變的,就是你所有作的、作夢心沒停,妄心緣妄境。你內心念念不住,你所見的、所緣想的、所修的一切的心境,它念念不住的。因此在我們佛教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是這樣講萬法唯心的。但是這個道理都叫心生滅門。在《大乘起信論》講一心三大二門,哪二門呢?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因為要講生滅相,生滅相沒有實體,但有個名字,只是名言而已,你要找實體,沒有,實不可得。 地藏菩薩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應當知道你的內心念念不住的,你所見是內心所見,所緣的外邊一切境界相,那個境界相也是你心起的,內心起境界相,內心緣自己境界相,念念不住。在這個義理上,所以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一生心,種種法就生了;你不生心,種種法就滅了。但是這個種種法、這個生滅,但有個假名,你找實在的東西得不到,沒有實在東西,它是假名而已。所以讓你的心不要住在境界相上,心不住境界相,一切外邊境界相也不來你的心。這個道理很難懂,所以地藏菩薩舉個例子,像你照鏡子,那鏡子相是真的、是假的?鏡裡頭有相嗎?沒有。你不照的時候,鏡子裡沒相。無來無去,在一切法求個生滅的定相,我們找一個定相,什麼是生滅的定相?既屬於生滅,就沒有定相可言。但有個名字,實在不可得,得不到個真實的。咱們的心沒有住在境界相,境界相也沒來到心。所以鏡中相就這樣形容著,相也沒到鏡中去,鏡中本來也不能生相。你照鏡子,還有什麼來去嗎?沒有。因此一切法要實在求個生滅相,找個生滅的定相,怎麼樣生起的、怎麼樣滅的,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呢?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是空的,常空,空的還有生滅嗎?空中也沒有生滅。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谛。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 這段就是講的不生滅。生滅是心,不是法,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在我們講《占察善惡業報經》,講這個就很短,略略這麼一說。因為這個時候當機眾是堅淨信菩薩,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的,他這麼樣說,當然知道堅淨信菩薩一定能理解;但是我們眾生要來學得深入,不是我們短暫就能進入的。從語言到你內心的思惟,你假修證就證實,你觀察你這個心所有的生滅,一天起心動念的,咱們認為心又生起了又滅了。生也是心,滅也是心。咱們叫思想,咱們經常愛說思想問題,思想問題就是生滅問題,生滅問題就沒有個生滅相。所有外邊一切境界差別相,實實際際沒有的,是寂靜的。把這個沒有自性的,這個是自性心,名為真如第一義谛自性的清淨心,本性清淨,湛然圓滿,不起分別。 【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因為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滅的就是沒有,沒有生滅相,哪裡有一切法!但是境界之中有差別,在這個差別上,故相歸於體的、相歸於性,境界差別的相沒有個來、也沒有個去。地藏菩薩舉那個鏡中相,你說那鏡裡頭有相嗎?沒有。人沒照的時候,那鏡中相有嗎?不只說人了,反正你看鏡中一切境界相,沒有。相的本體沒有差別的,為什麼?空的,不是實有的,也就是一味,沒分別相。我們一切眾生的心,清淨那個心,在凡夫不減,沒有減少一點,在諸佛、在聖人也沒有增加,這個心是平等平等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也沒有來去相,無相。但是這個心是遍滿的,如虛空一樣,依持它能建立一切法。 這個相是講的什麼相呢?心相。前頭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講的心,解釋心是什麼樣子,解釋這個心相,這個相還是心,沒有什麼樣子。不過在這個地方講得很略,因為地藏菩薩不是跟我們大眾說的,是跟堅淨信菩薩說的,說得很深入很略。我們一般講教理,或者依四教,或者依著五教,或者依著唯識,那講得就多了,從粗淺到深入。在這個地方講,這個清淨的本心是沒有分別的。沒有分別,哪還有個木輪輪相呢?前半部說的是一切凡夫,後半部說的一切聖人,你要進入此法,必須得把業障消了,所以讓你先忏罪,把罪消了才能學習唯心法門。後半部就是唯心法門,單講清淨心。清淨心是什麼樣子?沒有分別,遍一切處,什麼地方都有心,依這個能持受建立一切法。 萬法唯心,這個說的心生萬法。這個清淨心是圓滿的,沒分別的,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佛是修成的,我們是本具的。如果我們本具不具這個清淨心,你怎麼修也修不成佛。你撿都是一些石頭,把它煮成當飯吃,辦不到的,石頭就是石頭,石頭不能變成大米。這個清淨心只有一體,一切善法依著清淨心而建立的,一切惡法也是依清淨心而建立的,心無善惡。如果有決定性的話,你斷惡斷不到、修善修不成。這不是決定的,這樣來認識我們的心。當然你要明白這個了,你也不會用占察輪了,用占察輪就是顯現的。因為在佛法界都是妙用,佛利益眾生都是用,在用上顯相顯心。佛有無窮無盡妙用,諸大菩薩也有無窮的妙用,從用上顯心,凡夫從體上明心。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 因此這個心就叫如來藏,具足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的清淨功德之業。在這地方加個“業”字,業是作用義,作用是修行而顯現的意思。因為這個樣子,你才能夠。不是原來本具有的,你修也修不成。就像我剛才舉例,你煮石頭讓它成飯,辦不到的。因為它具有,所以它能做得到。彼心名為如來藏,如來藏者,如來藏的解釋就是真如。為什麼叫如來藏,不叫真如?因為兩種含義,真如已經在煩惱當中,就叫如來藏。這個意思,《大乘起信論》這樣說的,《華嚴經》這樣說的。如來藏,就是真如在凡,謂之如來藏。那要真如除了煩惱藏之外,沒有煩惱,那叫法身,法身是清淨的。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這個彼心就是一切眾生現前一念心。咱們每位道友,你現前這一念心就具足如來藏性,就是我們現在一念心的體。現前一念心的體,它具足了無量功德的業用,含藏有,人人都能修成佛。人人都有如來藏性故,所以能修成佛。如果你沒有,你絕對修不成。因為我們現前眾生的心,具足了無量功德之業。無量功德業在你現前具足了,這個就叫如來藏。這個心跟已經成就的平等平等,已經修成了諸佛證得此個法身,眾生迷了這個法身。那眾生也悟了呢?眾生悟了就不叫眾生了,就是佛了。這說緣起。緣起就是修,緣起就如來所修的一切,行證了果,就具足無漏性功德了。如來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怎麼來的呢?行來的,他的功德是行,修行證得的。假使沒有空義,沒有空的義這個道理,功德建立不起來。建在什麼地方?所以依著真空建立妙有,含著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妙有不是真有,真空是不空的,它具足無漏性功德,妙有非有即是真空。 【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這經文你自己看起來,感覺著很多不可理解不能進入。因為這個義理都是顯性的,顯我們那個心體的,是從這說理。在理性上講進入很難,那就得從事上假譬喻、假我們生活習慣來印證。你要把這些個問題,都把它理解在你生活當中,你就漸漸能印入了。在體上,從無始來,一切眾生跟十方一切諸佛無二無別,這是本體。從理上講,本來沒障礙。體,本身不生滅,在相上、用上就不同了。這裡就含了個業,體雖如是,相用不一樣了。為什麼不一樣了?這是講無我。眾生翻過來迷了,迷這個體了,迷這個體就變化了,在用上不一樣了。體雖同,用有差別。這個道理,我們從生活當中現象上講,我們都是人,那差別就大了。人有各種種類的人,白的、黑的、黃的,還有紅的,這就不同了。但本身都是人,人性是一樣的。雖然我們與佛無二無別,由於執著,一切眾生的人我執、法我執、無明障,這就不同了。這些個業也是遍一切處的、遍一切時的,眾生跟諸佛就不一樣了,這是報化不一樣。諸佛是修成的,功德修成的,恢復他原來的法身,這個修德當中跟眾生就不一樣了。但是修圓滿了,修無所修,才知道還是恢復原來本具的。十方一切諸佛化度眾生的事業,都是度眾生成佛,但是業用不一樣。阿彌陀佛就示現極樂世界來度眾生,釋迦牟尼佛就示現娑婆世界度眾生,這個不一樣了。 【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恆為作依。】 諸佛的法身同的,也遍一切處,都是佛佛道同,圓滿不動。但是他能隨眾生的緣,每個佛度每一類的眾生隨眾生的緣。諸佛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十法界都具足佛,乃至地獄道他也具足佛性,這叫如來隨眾生。而眾生又學佛逐漸的轉化,眾生又學佛,眾生也可以成佛,這叫流轉。一切諸佛與眾生不相離,同一體性。體性是不相離,諸佛給眾生恆常為依,眾生依著諸佛所說的法教授而能成道。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相種種形類。以一切色相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相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相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這個道理地藏王菩薩舉個例子,譬如虛空能容受一切色相種種的形類。虛空是包容一切的,什麼色相現都可以。一切的色相就不一樣了,種種形類,還有包括一切眾生畜生,還有無情山河大地,都不一樣了。但是能離開虛空嗎?不論任何成生長都離不開虛空,同住在虛空當中。虛空是總,一切種種形相是別,這些個別都在虛空當中,為虛空所攝。虛空就是一切的物質的體,依著虛空而建立的,沒有一事物能夠離開虛空而單住一個地方,不可能!虛空之外,沒有一個地方你可以住。一切色相在虛空當中,虛空永遠不會毀滅的,一切色相隨時變化,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化了還歸於虛空。咱們這地球到化的時候,毀滅的時候,變了微細塵,微細塵又還於虛空。虛空有能毀滅嗎?虛空永遠不會毀滅。一切事物生長毀滅,生長在虛空中,毀滅還在虛空中,在虛空是不增不減、不動不變。這拿虛空來比喻,虛空就是一切眾生之體,也就是拿虛空形容著諸佛的法身。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諸佛的法身亦復如是,像虛空一樣能容一切眾生的種種果報。在你做的很多的因,因一定感果。眾生種種類類所受的果報不同,一切眾生的果報依著什麼來的?一切眾生的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建立生長的,諸佛的法身即是眾生的法身,眾生的法身即是諸佛的法身,眾生的果報即是諸佛法身,諸佛法身攝著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法身的體跟諸佛無二無別,沒有一眾生是出離了法界身之外,都在法界之內。咱們不是講萬法唯心嗎?這個法是指心,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都為法身所攝,沒有出於法身界外的。當知,這是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要知道一切眾生的身中,諸佛的法身是不可毀滅,一切眾生的心永遠不會毀滅。假使眾生沒有一切煩惱,無明的煩惱斷了之後,那也歸於佛的法身。法身是不增不減的、不垢不淨的、不變不動的,這叫法身。 這是假諸佛的法身跟虛空來比喻,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現前的果報。眾生現在的果報不一樣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果報。這個眾生包含著不止人類,畜生類、有情類都是眾生。依著這個含義說,眾生的身就是諸佛的法身,諸佛的法身含著一切眾生的法身,因此眾生煩惱盡了,那又回歸法身本體了,那也是諸佛。法身本身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眾生悟了,恢復於法身。有那麼句話,“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如果你沒有虛妄這些分別,你自然就恢復你的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滅的,與諸佛是無二無別的。六凡法界,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唯此一心,四聖是悟,悟的程度不同,分四個法界四種形相。六凡是迷,六凡的法界迷的不同。法身在凡夫沒有減少,在佛也沒有增加,法身永遠如是不動不壞、不增不減。我前頭講了虛空那些意思,就是形容法身,拿虛空來形容法身,只有迷悟的差別,除了無明而非一切凡夫,斷了無明而成一切聖人,斷的究竟了就是佛了。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這段說你無明心生了,那就起業了,就造業了,依著你自己本具的明白,清淨無染的真心起來不覺了。那個真心叫本覺,依著本覺而起不覺,就是在你根本無明癡心所生起的。這個道理很難講得明白,講不清楚,只能意會。例如在歷史上,這類開悟的善知識很多。我經常說在唐朝的魚朝恩,他請問國師這個煩惱從什麼地方起的?他說:何者是煩惱,煩惱從何起?或者說無明從何生、何者是無明?國師沒答覆他,你答覆他說不清楚。國師用個比喻,善巧方便吧!說:你個奴才都問佛法。他就罵這個宰相。那宰相就發火了,說:我是個奴才,我是皇上的奴才,一個宰相還萬萬人之上。這就是答覆他了,國師就跟他講:無明從此起,此就是無明。你不是問我無明怎麼生的?什麼叫無明?這就叫無明。說,說不清楚,等他一發火,用事實跟他一解釋,他當下就開悟了,他就明白了。在禅宗很多機鋒轉語,對什麼機說什麼法,對什麼機說什麼法。所以佛講一切經,就八萬四千法門對著八萬四千機說的,無明是一樣的。無明就是你不覺了,這個不覺從哪來的?從本覺來,從覺悟來的,覺悟才有不覺,相對而言的。 在你那個癡心,愚癡心,就是黑暗心,這個黑暗心跟法身本體,二而一,一而二。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講體相用,體就是相,相就是體,體相而生起作用,作用就是體相,體相就是作用,三個即是一,心體心相。迷這個心,所以一切作用就是眾生,悟這個心就是聖人了。因為在你迷體之後而起業,起業了,業就把你栓住了,這叫生死苦。你開悟了,明白了,修行,恢復你本覺,那叫解脫了。迷也是這個法身,悟也是這個法身。所以當你一心執著一切境界相,這個時候的心是妄心為主的,所以一切都是虛妄;乃至於你修法,乃至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全是妄,你修法也是妄心法,依著妄心而修的妄法。但是裡頭有真實的,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十法界一心。你的心起妄的境界,以妄心為主就是六凡;以清淨心為主,生起一切法,那就是四聖。妄也是這個心,真也是這個心,受六道輪回苦的還是這個心,成佛菩薩聲聞緣覺還是這個心,看你與哪個心相應,就歸到哪個界去了。現在你妄,能夠斷一分妄,你就解脫一分,你煩惱就輕了。別人執著的、生煩惱的,你不會生煩惱,你沒這個分別意念。因此都在你的執。斷無明、斷煩惱來斷你的位置,聖凡沒有一定標准的。你不煩惱了,你斷了一切煩惱了,你就是聖人。你要生煩惱,你就是眾生,煩惱愈重,墮得愈深;墮到地獄,墮到餓鬼,墮到畜生,那煩惱到了頂點了。我們在人類當中,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智慧,就是斷煩惱的表現,有智慧的人煩惱就輕,沒智慧的人煩惱就重。社會上也講知識就是力量,沒知識的人總是給那有知識的當傭人,看你知識大小,知識愈大,你主人的地位愈高。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 這是以本覺的心體的為法身,但是他是用善法熏真如,而增長了一切善業,那煩惱漸漸就輕了。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世間一切法都是生滅法,他想求個不生滅法。像我們這在座的諸位,我們都是求不生滅法的,都是想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這是學不生滅法的。那就聽學,從聞到佛所說的法,完了就思惟,思惟我怎麼去做,做就是修行,做完了你就成就了,成就就得道了。《大乘起信論》講二種熏習,一個染熏淨,愈熏愈粗,一天跟那個殺心重的人在一起,你漸漸殺心也重了;你跟貪心人在一起,那你貪心也就生起了。為什麼要起貪心?沒得智慧。這叫無明愚癡,你看破了一分,你輕一分。這方面輕了,那方面就重了。你貪瞋癡輕了,戒定慧就重了。貪瞋癡熏戒定慧,戒定慧就輕了,貪瞋癡就重了。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什麼叫佛?什麼叫眾生?沒標准的,看你的行為來定。你修一切善法都成就了,這叫佛了。你修習惡法,咱們中國有句老話惡貫滿盈,他非下地獄不可,修惡業修得太多了。善法滿足,就叫佛。善法還沒滿足,比佛差一點,就叫菩薩。斷了見思惑了,就叫聲聞緣覺。十法界是用他惑業的深重來分的,沒得惑業了就是四聖。就是善惡來分別,善惡兩途,兩條道路,看你走哪條道路。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你當知道眾生菩薩佛,這都是世間的假名,依假名而安立的差別。前頭講的法身之體,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有情無情,所以它是平等的,沒有差異。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前頭說證得一實境界,什麼叫一實境界?就是心體。地藏王菩薩講那麼多,就是講的“心”一個字,這就是實相。但是這個實相怎麼能得到呢?最初進趣方便。就是你趣向什麼,你相信什麼,你想做什麼,做對了就趣向佛乘,就進趣方便。你把這種情況全了解之後了,你就開悟了。這叫析空,經過分析慢慢你懂了,這叫析空觀。他當下頓悟叫體空,不假分析,當體即空。你認識到一切事物都空的,本來都沒有,原來就沒有一件物質,原來無一物,什麼也沒有,原來是空的。你增加很多煩惱,那就不空了。因為煩惱想斷,又增加一些善業,斷煩惱才證菩提。這都是不空,善隨順空義,惡違背空義,行善修道漸漸能達到空理,作惡就不容易了,就違背空理。這就是地藏王菩薩講的,先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唯是一心。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 你要修行,一個學唯心識觀,觀唯心唯識。在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在你一切時,包括二十四小時,晝夜二十四小時,你睡覺也好,吃飯也好,作夢也好,工作上班也好,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做的,對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中間你產生一個識別,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三個加一起叫十八界,一切時一切處你的作業離不開這十八種。這十八種由哪起來的?無明。咱們前頭剛才講過的,依著無明而起的,應該你觀察這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個種。這十八個,你的行、坐、住、睡眠、說話、語言,包括你一切動作,一樣也離不開,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也離不開。 【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行住坐臥、語言、動作,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件事,你的一舉一動,在這十二件事當中,你去學一學,全是心,全是識。你把這十二種觀察了,離開我的心,離開我的識,一樣也沒有,不要在這個去起執著。怎麼樣把它破除,你不是想斷煩惱嗎?你在這十二件事上下功夫。你觀察外邊所有一切現相,包括你的言語,包括你的行動,包括一切人的言語、行動,就是行住坐臥一切作做,任何人都離不開。你眼睛看見的一切色相,耳朵聽的一切聲音,鼻子所受的香嗅,你舌根所感受的味道,耳朵所聽的音聲,心裡頭知道這叫法,心裡知道一切事物都叫法,在這十二種事物當中,你觀察觀察,哪樣離開你的識、離開你的心?在這上你下手。下什麼手呢?作修行的功夫。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你還有什麼東西?沒有了,讓這些止住。你觀的時候讓這些止住,讓它不干擾你的心。 觀的時候得有智慧,照了全是虛妄的,把你的心住在你的思惟起心動念上,讓你心好的不去攀緣,不好的也不要去捨離。就是不起分別,好的不貪戀,不好的也不棄捨,這叫無分別一心。我們都趣向好的想得到,生希求想得到的心,你不高興的事聽都不想聽,但是你非聽不可,為了生活你必須得去做。誰願意下苦力?沒辦法,為了生活。假如你生活看淡一點,一個一個你就追源溯本,先從你內心上起,心不計較這些了,歡喜的自己不求得到,得到是禍害,厭惡的也不求捨離,隨遇而安,遇到什麼境界就受什麼境界。 但是要認識它,怎麼樣認識它呢?這些都是假的、暫時的,不是永久的。第一個觀你這個肉體,頂多一百年,也有活不到,咱們依最大的限度拿一百年來定吧!不看自己,你觀察觀察別人吧!觀察那個生的,觀察那個死的,死了之後他把什麼帶走了,生的時候他帶什麼來了。咱們中國說句俗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類都是這樣子,有的認識到,有的不認識。不認識什麼樣呢?貪求,沒完沒了,永遠追求,給來生作業,就是這樣子,到處都攀緣,這叫攀緣心。在他攀緣時候,自己還不知道,在造業,造生死業。 在你念念間都應當觀察,你心裡所緣念的,心裡所想的就是緣念的,有些個好的緣念不捨,愈想愈大,求發財,愈多愈好,愈大愈好,沒完沒了。你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心很明白。得到,要得到個什麼?你這個就用你另一個觀念說,你得到,究竟能得到個什麼?最後死掉了,還不是失掉了嗎?外邊一切境界相,像財富,你最後能得到嗎?得到會失掉。你到死亡的時候,哪件能帶得去!這是粗觀察。細觀察,一切有形有相所知道的事,無形無相的事,都是你心想的,是心的相;心相是虛妄的,沒有一個實在的。在這個時候,你念佛念法念僧。特別是念法,念什麼法呢?生滅無常苦的,一切法沒有是個快樂的。咱們所貪戀的,再念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求不得,這八苦交煎,哪個你能離得了?你的思想就念這些個,這些個所有一切的唯心所現、唯心所變,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你這樣念,你就正念現前了。 不論長短、好的惡的、得了失掉的,這些個見,無量的想法,你自己去觀察,都是分別,自己心裡在那分別。這一分別,問題就有了。你喜歡的好的,你想得到,據為己有。你不想得到的,不好的,你要排斥。你想想你這個思想,你把它拿出來自己認識自己,心有這些相嗎?你觀察觀察你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學佛的弟子,學了佛,入了佛門,你想到佛法僧,有這個緣念。根本聞不到佛法的,聞到他也不相信的,他有這個緣念嗎?他緣念是車、財,怎麼樣發財;色,色包括一切所喜歡的東西,一切物質,喜歡的想得到,不喜歡想捨掉;乃至事物的長短、方圓、大小、好惡,你心常想這些都是虛妄不實。 內心想不分別這些個,離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沒有一定標准的,你認為是壞的,他認為是好的;你要捨,他要貪。為什麼?無始劫來的一種慣力。造業的心,那個心有種慣的力量。很多人,如果我們佛弟子看到這個是不對的、是非,有很多人看著對、不是非,那就矛盾了。有些是順生死的,他去造業順生死流。有些是逆生死的,不順生死流,逆轉它,像我們佛弟子就是這樣子。但是無論哪一個,順境、逆境、好壞、是非,都是心生的。所以大家經常都念心生種種法生,眾生心生的,心滅種種法滅,把這一法離開心。這個心是妄,妄心,離開心,哪一法能夠自己自立。法跟法有差別嗎?沒有差別的。眾生的心要能達到這樣子,你還有什麼善、有什麼惡。“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凡是因緣所生的,善法也是空的,惡法也是空的。如是觀察一切諸法,唯心想生。若離開心,一法一相自見無有差別。有差別是眾生心的分別,法本身無差別。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
|
|
|
|
|
上一篇: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 13
下一篇: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 11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