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漫談之四十六
傳喜法師:“心的依止”! 達摩祖師,當初修茅篷為何建好了又拆?
達摩祖師,在印度貴為三太子,祂爸爸想要祂繼承王位,但達摩祖師覺得最值得追求的還是修行,看破了遂出家了。出家前,拜了一位當時最有名的長者為師,長者讓祂先去野外建一個修行的茅篷。
達摩祖師身為太子,對如何建茅篷一竅不通,經過重重失敗、摸索後,終於建成了。達摩祖師看著自己建好的茅篷,忽然意識到要修行,是依靠這個茅篷嗎?修行最重要的是這個“心”,心要依寂靜處而住,“心”能夠尋找心靈寂靜的方法,這才是真正修行要依止的,所以,達摩祖師又把自己千辛萬苦建的茅篷給拆掉了。
這時,給他送飯的人看到了,覺得很驚奇,看著祂好不容易才把茅篷建起來正替他高興,怎麼瞬間又拆掉了呢?想不通,就跑回去禀報給祂師父;因為師父答應達摩祖師,如果茅篷建好了就給祂剃度;師父聽後,卻點頭: 覺得這個三太子知道了建茅篷的真正含義。就給他剃度了。
我師父悟公上人常言:“娑婆世界,不如意事常八九;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誰能數?”
有位祖師曾這樣問弟子:遍觀大地,猶如荊棘,怎樣才能安全地走在這世界上呢?徒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帶把鐮刀,走到哪就把路開辟到哪;有的說,給大地鋪上毯子,種種回答,師父聽了都搖頭。
後來,師父說要想在這個世上走到哪都不扎腳,不可能走到哪都把地修平整,把荊棘、瓦塊都撿掉,最好、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在你自己腳底下綁層厚厚的皮。
—— 祖師的這個方法,現在已普遍使用了,那就是每個人都穿雙鞋子。 同樣,要讓我們這個“心”靜下來,不是說要把蚊子、知了全部趕走,而是“收住”自己的“心”,放下萬緣,“心”自然會慢慢靜下來。
古人說:夏練三伏,冬修三九。我以前跟著家人下放在農村時,離我們住處不遠,原來有座寺廟,文革時遭毀,但這個地方竟修出過一位金剛不壞身,據說還是位居士,他是解放戰爭時逃兵難躲到這寺廟裡來的,就在這裡刻苦修行。
—— 聽年紀大的人講,夏天再熱,正中午時他跑到太陽下去打坐,晚上跑到菜地裡去打坐喂蚊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圓寂之後肉身不腐,直到寺廟毀壞,這個肉身自然也難保。
佛陀給這個世界取名“娑婆世界”,翻譯成中國話就叫“堪忍世界”。怎樣在這個世間“堪忍”? ——“忍”有四個狀態:從強迫的忍,進一步修到不是很難過,能夠完全受得了,這個“忍”已不是很煩惱了,最後達到連“忍”的感覺都沒有。這種修行是要自己摸索的,師父也可以傳,但你自己也要去實踐、去摸索。
比如在我們廟裡,晚上你在這邊坐下來,你別想著這是寺廟,“哦,富麗堂皇的一個地方”,你可以觀想這裡是個廢墟或是一個亂墳岡,或是一座千年古剎,荒蕪人煙,一片破敗,“我”就坐在這個廢墟裡。一這樣想的時候,心就很容易靜了下來,非常安靜。
—— 過去老禅師有個比喻,就像很老的一個香爐,很久沒人點了,冷冷的灰,就那種狀態。明明你住的是一個好屋子,卻坐在裡頭觀想:這是一個漏風漏雨的破屋子,如此觀想,會有一顆什麼“心”呢?
—— 這個“心”就非常容易引發一種“無常”的狀態。另外,當你這樣去想時,同時也超越了你對身體的這種執著,因為你想著既然這座千年古剎都已是一片廢墟,那這個身體又會怎樣呢?你對這個身體的執著會自然減少。
如果真的為了求道,睡在路邊或在一個露著天的風雨都不遮的地方,這個道心自然就會提高起來。如果睡在五星級賓館裡,那就是放逸的心。為什麼“受八關齋戒的時候不坐臥高廣大床”? 就是要戒除放逸的心。
毋庸諱言,修行是非常耗時間的。所以,修行要有一個暇滿難得的人身,這個人身要有充裕的時間,物質少不要緊,但不能沒有時間,即便再富貴,若沒有時間還算個窮人哦。一定要給你自己時間,歡喜修行,安貧樂道!
—— “道”的傳播仰賴人,比如一個古建築,若知曉它的人沒有了,也會成為一個千古之謎,更不要說這個無形無狀的“道”了。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除了前面說的,要怎樣在這個堪忍世界裡,訓練我們的“心”能夠寂靜、適應這種狀態,最根本的就是作為一個弟子怎樣去親近善知識,所以師徒之間有個怎樣的緣分就尤其重要。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