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也。文分為八:初無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遠離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畢竟功德。

  不共世間法要,就是指在自己身上成就出世間的大人功德,包括從“無求”到“畢竟”八種功德。

  今初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主要是覺悟,行為的取向來自智慧的抉擇。學習以下經文,要求認識到障礙的相、對治的相、因果集起的相、畢竟無障礙的相、最終成就果的相。對這些方面都以智慧斷定無疑,自然就知道什麼是過患、什麼是利益、應該怎麼走了。

  首先要認識障礙的相。“多欲”就煩惱多,“多求利”就生死的業力多,“苦惱亦多”就是苦多。要覺悟往這條路上走,在自己身上會出現煩惱障、業障和報障。這一條認識清楚了,反面也很清楚,就是:“少欲”,就對治了煩惱;“無求”,就止息了生死業;“則無此患”,就是由貪欲所生的種種後患就沒有了。

  要從正反面反復思維,看清只要心裡增長貪欲,就會停不住,會不斷地追求。這樣為求取名利而奔忙,從早到晚得不到休息,身心非常疲勞,就致使身心的苦越來越深。原因就是以貪欲為根源,會滋生無數的煩惱和業力。沒得到時,妄想得到;得到了,還想守護、維持;一旦失去,內心就憂苦不堪;與人競爭,起很多嗔心、競爭心;比別人高,生傲慢;不如人,生嫉妒。總之,日夜都是為追求名利而卷入在生死業當中。這樣就使煩惱越來越重。心中一直被貪欲驅使停不下來,造很多不清淨的業,當然苦惱就加深了。身心狀態衰退了,心裡失壞了安樂。很快一生就過去了,沒積到多少善業,以這種業力就會墮惡趣。

  人生一世因為虛假的聲色名利看不破,以這種貪欲驅使自己晝夜不停地奔波,結果一生只是在造無數苦因和苦果!這是何等愚癡。

  覺悟到了多欲的障礙後,要努力在苦的根源上減少貪欲。雖然一時還做不到無欲,但也只是少少地求一些生活所需。這樣的話,種種向外尋求的沖動、行為就全部可以停止下來。有求就有苦,有求,心已經投入在裡面,整個的業緣就在裡面轉;無求,就會和輪回絕緣。飲食、男女、名聲、地位、各種的五欲享受,對此無求,種種的生死業就全部截斷了!因為無求,不必競爭,身口意就不會造很多業,也就不會受那些苦。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學這一句,要認識因果集起的情況。

  我們要衡量:是少欲合算還是多欲合算?世界上的人都認為欲是整個社會前進的動力,因為有欲所以才會奮斗。這句話說得對不對?這就要認識因果集起的相,因上由貪欲推動,會出現哪種業、果報又如何?這一點如果能夠確認,就完全知道多欲是苦。反面,少欲的結果如何?這也要觀察認識到:真正做到了少欲,煩惱、業、苦就會大量減少,善法會迅速增長,內心會變得輕松安定,少欲能得到無量殊勝利益。多欲是走苦道,少欲是走樂道。苦道上走下去,會造成無量的煩惱、業、苦;樂道上走下去,身心會越來越輕松、歡喜、安定。

  世尊這樣教導我們:單單少欲都應當修習,何況以少欲可以騰出身心來修善法,能夠成就不計其數的善行,當然更應當行持!這裡有兩層含義:單是少欲,沒有其它功德,也應當修。因為少欲就心安,少欲就沒有貪求,就沒有憂慮恐懼,當然就心安了。有貪欲時心是不安的!比如心會很焦急,趕緊握在手上怕別人拿走!沒有得到時,心裡一直妄想得到,會生各種各樣的分別。就像求男女、求名聲、求地位、求享受,只要貪欲很重,在求而不得時,會睡不著覺,一直打妄想怎麼能得到。如果碰到競爭對手,還害怕所得被別人奪走。心裡有追求的熱惱、有害怕失去的恐懼、有競爭的焦慮。

  而且,真正少欲了,你的時間精力可以騰出多少?原先為了忙名聲利養、為了享受種種五欲,多少時間投放在這裡。不要說其它,如果人追求一頓美食要花幾個小時去做。如果追求住宅豪華、舒適,又要花很多時間!這個屋子裡怎麼裝修?配多少設備?……方方面面自己的欲望特別大,就什麼都講究,乃至每一個細節都花費很多精力。如果追求名譽、地位,想往上爬,那你方方面面要搞關系,這時候人要付出多少,又會造多少業。總而言之,哪方面有貪欲,就決定要為此付出。這樣子,貪欲重的人是沒辦法修出世間法的!因為他的心貪求世間的五欲名利,全副精力都投在這上面。而少欲,就能成就無量善法,就能增長無數功德。

  少欲,就是對於生活的要求降到最基本的限度。當然自己現在還做不到無欲,還是要吃、穿、住。但是,住就一間陋室,穿就幾件衣服已經足夠,吃也是最基本的飲食,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追求,不必要追求世間的名利享受。這樣減去最基本的付出,其它時間都可以用來修道,一生大部分時間用在修行上,結果智慧、信心、出離心、悲心逐漸地增長。對於佛法的認識,從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逐步上來,人無我、法無我、如來藏逐漸地深入,見解會越來越圓滿。少欲的結果是世間的名利享受放下了,法的財富充滿內心!

  所以,不可能世間法和出世法雙全齊美,一頭重就一頭輕。世間法上的貪欲能放得下,佛法上就提得起,就可以全心地投入。到最後修行越來越深入時,欲望就會越來越淡,吃的越來越少、睡的越來越少、心情越來越好,根本不必要依賴外在五欲來求快樂。按這樣進行,就會成就無量功德。

  這一條叫“覺悟因果集起之相”。“集起”就是指發展的趨勢。我按照這樣走,發展趨勢如何?如果往外求世間法,發展下去就煩惱多、業多、苦多,而出世間法上智慧減少、精進減少、定力喪失,方方面面都沒有了!這就看出這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一條是流轉的路,往輪回裡走;一條是還滅的路,往解脫上走。我們要選擇後一條出世間的路。要以少欲作為起點,讓身心盡可能放在修出世間的佛法上,這樣佛性受到清淨法的熏發,裡面的善根會不斷發出來,這樣會越來越能把握住自己的心,會越來越成就信心、正念、智慧等功德,直接就往出世間的方向走,越來越趨近解脫、越來越有希望,這樣就成就無量功德,這就是因果集起的相。

  總之,以多欲為因,就集起輪回的苦果;以少欲為因,則集起無量出世間功德。

  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

  這是要認識少欲消除障礙的情況。就是當貪欲減少時,心裡就沒有了谄曲,這是減少了煩惱;沒有求別人的心,這就是減少了業;不被諸根所牽,這就是消除了苦障。只要能堅持修少欲,惑、業、苦三大障礙馬上就會退掉,身心狀態根本不一樣。

  谄曲就是心裡不正直,迎合別人的意思。比如為了求名利,就跟世間競選總統時拉選票一樣,為了迎合選民的意思說很多虛假的話,就是心不正直,處在虛偽的心態當中,這會障蔽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習氣越重就煩惱越深,內心就越不清淨。

  那現在我這個欲望很少,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有一間陋室能安身、幾碗飯能吃飽、有幾件衣服能保暖,其它沒有什麼貪欲。這麼無求,就少煩惱;我的心是平直的,不必要去迎合別人,就少業障,不會整天尋思跟誰聯系、求某某人。我們欲望多實際是煩惱重。少欲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沒有求人的心,就不造業;再是沒有苦。什麼苦?原先因為追求很多,所想要的名聲、利益、五欲六塵出現時,心就安不下來,五根會被五欲牽著走。那是很大的苦。人只要有貪欲,六根就不安定,最重的是男女之欲,真正有追求對方的心,六根根本沒辦法安住,坐在這裡心猿意馬,眼睛會被對方的相貌所牽、耳根會被對方的聲音所牽,這是很明顯的。其它方面以此類推,你喜歡飲食,旁邊煮什麼好吃的。香味一飄,鼻根就被牽到裡頭去了,就像狗看到骨頭馬上就撲上去,心絲毫不自在,馬上被五欲牽著走,這樣完全貪著在五欲上,就是很深的苦相,這意味著一旦失去或者達不到要求時,就會非常不滿足,會沒辦法過!但是少欲的人沒有被這些欲望的繩子綁住,所以就輕松、就沒有苦。

  少欲的人根不被欲所牽,他是坦然自在的,他的貪欲很少,生活好一點、差一點影響不了他的心境,不論境界怎麼高高低低,他始終不變內心的歡喜,這就是脫離苦了!反過來,如果成了欲望的奴隸,誘餌一出現你就會迫不及待地求取,那就很苦!因為欲望逼上來時,會不自在地要去追求;求不到很苦;求到了,也只是增長壞苦。欲望的標准一旦往上升,看到別人有更好的,就覺得自己落後,就會再一次搏取。

  這樣的話,一生當中心就完全被欲望牽著走,這就是大苦!連一天的安閒都沒有,時時都被欲望的鉤子鉤住,往外奔馳。這樣的話,要勾引你非常容易!讓你苦也非常容易!隨便讓你哭、讓你愁、讓你憂、讓你焦急!魔王只要設定一個誘人的五欲,你就要去求;稍微變高一點,你一定要高攀;稍微降低一點,你就非常不滿足;假使一點都沒有,那你就沒辦法過!這樣子就完全圈在苦裡頭了。

  所以要知道,被虛幻的六塵所迷惑,整天在分別、煩惱裡過生活,不斷地增長惑業苦,這樣的人生就是輪回!它就叫苦、叫無實義。我們不應該過這樣的生活,不應該成為欲望的奴隸,不應該把一生光陰耗費在無意義的追逐上。

  如果能覺悟到這一點,再轉過來往少欲無求的方向上走,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佛法求安樂不是外在,佛法是看到苦因是什麼,苦因又在自己心上,真正有智慧能下狠心斷得了,那就非常簡單了。

  所以世間媒體給人宣傳很多所謂幸福的理念、求得幸福的方法等等,人就信這個!其實世間人的說法很多是錯誤的,而且講得很復雜,糊塗不清,沒辦法得到斷定的認識。其實,說出來,只有最簡單的幾句話,這就是真理,沒有多少花色。就是你要觀察自己的心怎麼起的苦、根源在哪裡,一旦根源上能夠消除掉,那你就有享之不盡的安樂,時時處處都是安樂,不必要依賴於外在任何的五欲六塵,就這麼簡單!就是本來沒有苦的,因為你虛妄了就被套牢了,就苦了。如果你能夠放得下,不必費一分錢就能擁有圓滿的快樂歡喜!得到滿分的幸福!你只要對治掉你的貪欲就沒有苦了。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再往下還要好!涅槃也就這麼得到了!涅槃不是外在有個專門儲存聖者的涅槃世界,涅槃就在當下!

  這裡面講到涅槃三德:所謂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行持少欲的人,心則坦然,就會成就法身。心裡貪求虛妄的欲塵,因此而妄動不已,就會障蔽法身!而少欲,漸漸對這些不動心,所謂“如同木人看花鳥”,像一個木頭人看著花香鳥語——心裡不起貪欲,就是坦然的。這樣會顯法身。

  “無所憂畏”則成就般若。心時時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認為好的就拼命地要求到它,認為不好的就畏懼躲避它。其實,生起追求“它”的沖動是錯亂,生起逃避“它”的沖動也是錯亂,都是虛妄的行動。無欲的人到最後見了法的真相。其實周遭的一切本來是水月空花,就跟夢中境一樣無有實義。這只是一些假相,這樣的話,對面前的事物不再耽著,遠離了憂愁恐懼,般若的慧光就發出來了。世間界本來沒有可得到的東西,迷惑的人才拼命地追求,像渴鹿追陽焰那樣;又拼命地逃避,像夢中逃避大火那樣。以這樣的心裡妄動,就被卷入生死苦厄中去了。而能放下貪求,照見一切無自性,就能成就般若。

  “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是成就解脫德。解脫就是在世間而不被世間所染,無論遇到什麼事,心裡都寬闊安閒,就是“觸事有余”的意思。

  “常無不足”,也就是常常滿足。所謂的解脫,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都自在無礙。沒有任何不滿足就平等了,睡一張小床就跟睡在王宮裡一樣,心裡覺得很好的!你穿一般的衣服,心裡也覺得很好的!無論到哪裡,都很滿足,都是很好的。今天吃青菜豆腐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食物;今天坐拖拉機,也感覺很好的,無論到哪裡去,一切都是很好的,沒有什麼不滿足,這個叫“常無不足”。

  做事情也是這樣,沒有高高低低的分別,叫你做很髒、很下等的事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叫你去東邊、西邊也都很好,上山、下海都一樣。

  所以這就是心裡的欲望淡了,最終無貪欲,就自在解脫了。如果心裡貪欲重,那一碰到事情常常覺得不滿足,常常覺得沒辦法過,這樣的話就是自己的心量小啦!本來心量跟法界一樣大,什麼都能容納、什麼都能做、什麼都是自在的,但自己妄執就縮小到只能這樣,其它都不能。

  比如:如果形象欲很重,穿衣服非常講究,那稍微穿破舊一點就會無法接受,這就讓自己的心不寬閒、不自在。這就是“觸事有礙,常不滿足”。要知道這就是障礙涅槃。

  住房子也是住慣了高級的,稍微差一點就會受不了。就像兩個人住在一間房子,少欲的人不管房子怎麼簡陋,心裡過得照樣快樂,沒覺得有什麼不好;但很講究的人,就會非常不滿足,他的心怎麼也寬闊不了,甚至一看到這麼差的房子就生氣、就很不滿。這也不是外在造成的,而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

  同樣的,你做事情也是這樣,少欲不貪求,就高高低低隨緣而作,如同長江水遇到彎的地方就打彎、遇到直的時候就直流,任運騰騰沒有障礙。但如果要求太多,就會很不自在,成了只有這樣才行,不這樣就過不去。這樣實際是把自己綁死了。所謂的解脫不是在別的地方求,就是脫開貪欲的纏縛,就自然通行無礙了。

  世間人會講各式各樣的幸福論。其實那些論調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說人生要過得幸福、快樂,怎麼才叫幸福快樂?我們覺得要富有、要過得充實,又怎麼是富有和過得充實?其實,貪欲止息了,本自的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都能顯發。這才是富有、充實,也才是真幸福、真安樂。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很多人看不起修少欲的法,好像特別不喜歡少欲。其實有少欲就會顯法身、發般若、成解脫,三德具足就叫大涅槃。少欲到最後沒有其它妄想,涅槃不求也自己來了。

  二知足功德

  學這一條也是自己要成就品德。要看我現在心裡是否有“知足”的品德。對於財富、受用、地位、名聲已經很知足了,不再把心思放在增長這些、尋求這些上了,還是很不知足,有了好的還想更好、更多。

  如果我們能知足,那心就已經處在安樂安穩當中。知足常樂!知足是第一快樂。知足,心已經平下來了。如果我們不知足,需要得到外在的物質享受、虛假名譽、地位等等才感覺到很快樂、很滿足,那我們實際上是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成了財富、名聲、地位的傀儡,有一根線在牽著自己的心活動——這個叫財富、名聲、地位。只有得到了或者擁有更多、更好時,才感覺到滿足、才覺得實現了自我價值,一旦沒得到時,心就會塌下來,這樣就成了物欲的奴隸,成了被財富、名譽、地位的繩索套牢脖子的人,那不是真正的安樂,而是在顛倒的生活。

  我們如果成就了知足這一次功德,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充滿喜悅。我常想:我們只要有一點智慧,佛法本來是很簡單的!學道本來應該比做世間任何事都要簡單容易,因為它是做減法。有句名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世間做學問是在不斷地增加,認為自己的知識越來越多,就是進步了,而佛法是以退步為進步,以無求為得,以知足為樂,是反過來減去妄想執著,最終減到了零,就是純一本性顯露。這裡是把貪欲、妄求歇下來,減到了零,那就無時無刻不安樂了。因為你知道這是由自己的心妄生執著而出現了苦惱。如果心裡知足、什麼都好、怎麼樣都好的話,那才是真正自在的人、心安的人。

  求安樂不是外求,而是在心裡息滅苦因。苦樂的感受也是在你的心怎麼認為,心外並沒有苦樂。你的心一旦知足,就一切都成了安樂。就像顏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顏回住的是平民窟,很簡陋的房子,很簡單的飲食,生活相當簡樸,但他內心的樂從來不會改變)。我們內心知足就自在了,今天就是睡在很簡陋的茅屋裡,心裡海闊天空,而且無憂無慮,根本不必要為世間的事動一下分別、執著一下,沒什麼憂愁愛憎,這就是安樂。就是因為知足,把物欲降到了零,那就無處不自在了。這就是真正富足的人。

  苦樂在於心,心裡沒有什麼欲求、耽著的,所以不會因為得到了就非常興奮自豪,也不會因為失去了就沮喪、痛苦、憂愁。自心本自具足,不跟著虛妄的執著走,這就是安樂自在了。心裡活潑潑的,不再做外在幻相的傀儡。認得名聲、財富、地位都是假相,心就不被境轉、而能轉境了。

  再說,所謂富貴和貧窮也是你的心立的。如果心裡始終覺得不滿足、覺得很缺乏,那就是貧窮;如果心裡非常滿足,哪怕吃青菜豆腐,也跟吃美味佳肴一樣!一頓粗茶淡飯吃得比什麼都香;就是穿褴褛衣衫,也覺得非常好,就跟穿華美的衣服一樣!或者安步當車,跟坐舒適的小車一樣;睡在狹窄的斗室裡,就像睡在廣廈裡一樣寬闊!心裡沒有不足,那就是富足。因為心中沒有欲渴,這就是大富貴的相。

  所以這裡要參究一個問題:按照心法來說,什麼是富貴?什麼是安樂?怎樣的狀況叫做幸福指數高?怎麼來得到真正的安樂、富足?你要知道,就是跟世俗的做法完全相反,簡單到極點!心上一知足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全部消失;心上不知足,那就源源不斷地求取、源源不斷地造業、源源不斷地受苦,這就是妄自受苦啊!沒有人硬要把苦加給你,是你自己誤入了貪欲的圈套。這是走到顛倒求樂的錯路上去了,實際上這是在不斷地積聚苦因,結果當然只會讓苦越來越多。

  人們自以為是,認為我這樣就能使人生幸福快樂,結果走下來,只覺得身心的憂苦、焦慮、煩躁越來越強。人們都認為有財富就能真正快樂,但真正有了幾億塊錢,就快樂了嗎?今天就是睡在世界上最豪華的住宅裡,穿的是世界上最名牌的衣服、吃的是世上最好的山珍美味、看最好的節目,屋裡堆滿了高級物品,就坐在這五欲裡頭,但心裡還是貧乏的!不會因為被外在虛假的物質包圍,就成了內心的富足者、快樂者。

  懂了這一點,就要知道:心裡知足就是富貴。就像心裡斷掉了害心,就是持戒波羅蜜;心裡調伏了嗔恚,就沒有了敵人,就成就了安忍波羅蜜。同樣地,心裡知足,就是快樂波羅蜜!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

  要觀察苦因果和清淨因果,緣起上的確認至關重要。只要你這裡看得透徹,心就一定能轉過來往安樂之道上走。有智慧的人會觀察:我有很多苦,這些苦是從哪裡來的?因在哪裡?如果能發現自己一向在以無明顛倒地造苦因,那就知道自己走錯了;能發現苦因是貪欲,然後轉過來做減法,就是安樂之道。

  所以,學佛法不必要外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器具,沒有這些復雜的事。心法最簡單,比做加減乘除還容易!沒有比學佛更省心、省力的事,其實越省心、越省力就越好。如果連這種事都不會做,那真的迷亂太深了!這唯一是自己心上的事,不必借助外物就可以懂。你要真正有智慧的話,指點一下就明白了。

  我們在走什麼樣的顛倒之路?就是自己不知足,把虛假的名聲、地位、財富、感情看成是實在的法,然後拼命地要去求取。就以這個顛倒沖動,使自己無止境地陷入在惑業苦的循環中。這樣求不到是苦,求到了也是苦;而且貪壑難填,得到了還想更多、更好,所以一直陷在逐取虛幻假相而妄自煩惱、妄自造業、妄自受苦的錯亂圈套裡走不出來。

  如果你能看清自己落入圈套,就會明白該怎麼來減少自己身上的苦。就是要把妄求的心停止下來。要觀知足;進一步要觀一切都是空花泡影。現在這裡首先是讓你成就聖者種性,你如果有知足的心,就是一塊可以做聖者的材料。從這裡會步入解脫之路,會真正得到喜悅,會漸漸恢復本來。所以一定要觀察知足。

  你就要想:一旦我知足了,我的生活會輕松多少?喜悅多少?幸福感會有多大?比如一個大公司的總裁整天都在求取,他的心理壓力比普通員工要大得多,就是因為他的妄想大、欲望大。如果是這公司裡掃地的員工,每個月能拿800塊,他很知足,就只是每天掃掃地,再沒有別的勞累。如果幸福指數是以外在財富的多少來定,那當然掃地工遠遠不如總裁;但如果是以內心的安樂程度來衡量,那總裁又不如掃地工!因為他除了掃地,沒有更多操心的事。這些錢已經夠他用,生活很安心,吃得香、睡得足,根本不必要操心、憂慮,不必要在名利的競爭場上和人爭斗。相反,成天處在焦慮、緊張心態裡的人,即使手裡握著再多的錢,也不會有幸福感。

  再回到自身來說,如果知足了,衣服從原來的十套減為兩套;飲食也從種種講究,變成只是很簡單的飲食;其它生活用品也都很知足,不必要增添,只要你這樣減下來,當時就能發現心裡會輕松很多,也會安靜很多,這就是緣起上的改變。單從衣服上講,減掉了多少追求穿的妄想,比如有好衣服就貪心想求到,為了求到就要有錢,錢少了就會煩惱,穿了好衣服也只是增加虛榮心。但在衣服上一知足,這些心上的煩惱、種種不清淨的業就會減下來。然後,飲食上、住宅上、生活用品上都修知足,到後面就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輕松,越來越自由,心也越來越安樂了。所以知足會止息很多求取的苦,知足就常樂。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這是講清淨因果。“知足”是清淨的因,“富樂安穩”是清淨的果。“知足”這個法就是富樂安穩之處。人們都在求一個富樂安穩之處,其實,外在沒有這樣的場所。人以為去了什麼俱樂部、度假村,或者到了某個名勝古跡、海濱浴場、幽靜山林等等,就會有富樂安穩。其實沒有這樣的地方!

  只要你心裡知足,當下就住在富樂安穩之處。富樂不是外在有什麼形相的東西。現在我們不要被世間的概念所蒙蔽。我們人往往因為熏染得過深,到了最後分不清真假。世間裡說的擁有名、利、財、色是幸福,這並不代表是真理。但我們處在強大的輿論場合,見到大家都這麼說、這麼求,自己也就會發生錯覺,會認為我也必須這樣才算得到富足安樂,沒達到這樣就還不富有、還不幸福。千萬不要被世間的言說蒙騙。你要知道外在哪裡有富樂安穩呢?要知道,只是自己的心當下知足,就是富樂安穩之處;心不知足,就已經陷在貧乏不安穩中了。

  只要稍微體察一下,心馬上就明白,當你心裡不滿足,認為我還不夠,我還要更多……這時候,你的心就有妄求的沖動,就已經不安了。見到別人得到,你就要求自己很快地求取到。一個錯誤的指令,就讓你脫離了本位。這時你已經迷失了,你本來是佛,就是這樣做眾生的!當時就失去了富樂安穩!你要心裡不動的話,那就是富貴安樂,就是安心。就只有這一點點。讓你學空性也是為了認識這些全是假相。

  所以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無非就是見了本性,知道一切現相是虛妄的,心就不動了。凡夫無非是不見本性,誤認這些都是實在的,巴不得要求到,求不到就非常不滿足、非常不樂意!看看這世間的芸芸眾生,為什麼這樣苦呢?就是著相貪求。如果見到是假相,外在的假相不會影響到你的心。比如,你認為名譽是虛假的,那有沒有都沒什麼關系。但如果人認為“我沒得到名譽”,他就哭啊!傷心哪!一臉的不高興!其實這是虛假的,但他迷了不知道。

  比如現在先假設說“這叫第一名,是什麼榮譽”,然後營造一個虛假的氛圍,這裡有領獎台,首先主持人歌頌功德一番,然後宣布頒獎……那麼人就很高興地上去了,領到了獎,喜笑顏開,台下也鼓掌慶賀。這時候大家就說“他得到第一名”,其實什麼也沒有,一切都是假的。但得到第二名的人就會見景生情,會覺得非常沮喪,心態也煩亂不堪,這就是不知足讓他遠離了富樂安穩,他心裡現的是貧乏相、苦相、不安的相。所以不知足是貧乏不安之處;知足是富樂安穩之處。

  有人會問:知足和求上進有什麼差別?

  知足是指對於虛妄的法已經放下追求,上進是指有大願力,要把自己本具的性德徹底顯發出來,不得少為足。這裡要能區分真假,過去是執假為真而不滿足,才使得自己長夜馳騁生死,疲勞不已。雖然還處在虛幻的世間,還沒有證道,還需要一點資具來維持生存,但也僅此而已,因為這是虛假的、無實義的。而在佛法上,那就要發普賢行願,身口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從無厭足的!這是覺悟者發起了無盡的大願,哪怕是經過百千萬劫布施給眾生財物、身體,也不會覺得布施已經做夠了!或者持戒已經多少劫,日夜守護身口意,禁止惡行,也不會覺得持戒已經做得很夠了!所以這叫做“無厭足心”。法上是無厭足,有無盡的行願。就像《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天行健\\\\\’,就是像日月等的天體恆時不斷地運行,從無止息。)”這是我們在法上無有厭足,這是盡未來際行道、盡未來際度眾生。但對名聲、財富、享受的貪欲,當然要止息下來,因為這是妄執,怎麼能增加呢?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這是以三個對比來顯示不知足和知足的差別。這也是在點醒我們“苦樂、貧富都在自己心上”,不必要在外面尋求。

  從處所上說,並不是標定了睡在地上就是苦、睡在天宮就是樂,不然如果外在的處所有安樂的自性,那應當在富貴的天堂裡任何人都富貴!但是所有皇宮裡的人,處在現在這個宮、那個宮裡的人都是很安樂嗎?即使頂生王已經發展到三十三天跟帝釋天王平起平坐,但他依然不滿足!他想把帝釋干掉,自己獨霸為王。結果起了這一念就從王座上掉下來了,昏天黑地裡去了。你要說有自性苦難之地,那為什麼修行得自在的人在牢獄裡也如同天宮呢?為什麼“顏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不改其樂”呢?真正心裡知足的人,外在是影響不了他的,即使睡在地上也還是歡歡喜喜,哪有不歡喜呢?不知足的人,即使處在天堂也還是不稱心,哪有喜悅呢?

  其次,所謂的貧富標准也不是由物質擁有的多少來界定。就借世俗的觀念來講,不知足的人縱然金玉滿堂、妻妾成群,但他的內心是貧乏的,因為他有缺乏感,所以就“雖富而貧”。知足的人,因為他沒有覺得欠缺,而是圓滿的擁有,所以就“雖貧而富”。

  這樣就知道,一旦消除了貪欲,那就無處不富足。進一步說:知道心性本來具足一切,就沒有任何貧乏的感覺,這時已經不為外在的幻相所迷惑。自己心裡有無價寶,恆沙功德本自具足,運用起來源源不斷,有什麼缺乏?

  不知足的人是可憐的人,常常被五欲所牽沒有自在,所以“被知足者憐愍”。知足者看他一直被貪欲控制,再怎麼都無法滿足,無端地生起那麼多煩惱,成天像瘋狂人一樣捕捉虛幻的假相。得到也只是暫時快樂一下,馬上就又沒有了;沒得到,就很不滿。像這樣表現的心態和行為讓知足者覺得可憐。有貪欲的病,身心就不自在,整天眼耳鼻舌都在求色聲香味,而所追求的只是假相,一生一世為了假相而生煩惱、造業,太不值得。這樣冤冤枉枉地,一生又一生在輪回裡漂流,枉受辛苦。就好比一個夢中的人,一直被夢裡的景象所迷惑,在夢裡不斷地追逐求取,只見他在夢裡不斷地起貪嗔的心。那真是可憐,整個陷在迷夢裡。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十)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越著急越不容易成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