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是玄虛的,它是古聖先賢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而總結出來的規律。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它們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用這個道理來觀察人世的變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古聖先賢常用太極圖來表示天道變化的規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衡,就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
上面講的是觀察天地自然的規律得出的道理。《易經》上教導人要謙虛、謹慎,也是通過觀察“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得出的教訓。《易經》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平時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高山寧願居於平地之下。
看了這個卦,我們想象一下,一個人,他才華橫溢、有權有勢,就像一座高山一樣,但是他不居功自傲,謙遜而尊人。事情做好了,功勞卻推給了長輩,推給了同事,推給了下屬,說:“我沒有做什麼,這都是領導的支持,同事的付出,下屬的努力。”為什麼呢?因為他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都不是某一個人聰明智慧的結果,它必須是眾緣和合而成,需要多方人士的努力。他的謙虛推讓也是符合道理的。又因為這個人很謙虛,即使他很有功勞、很有業績,也不會招人嫉妒,招人障礙。
(摘自《群書治要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