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93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七0頁:

  鈔【又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俱離名覺滿,亦三覺義。】

  這是解釋「佛」這個字,這個字裡面含很多的意思。這一句涉及到很深的教義,如果對教義沒有相當的修養,聽起來恐怕不太容易聽明白,我在此地用最簡單的方式,再給諸位說明,什麼叫做色?什麼叫做心?

  『心』,簡單的講,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叫做『自覺』。我這個講法好懂,決定不違背教義,要在教義講心意識、講唯識,講了半天,大家聽了如墮五裡霧中,搞不清楚的。什麼叫做『離色』?色就是外面的境界,不著相就是離色,並不是說把外面色相都不要了,那是不可能的,做不到的,心裡面不著,就是不被外面色相所染著,這就叫離色,這就『覺他』。

  為什麼叫覺他?不著相,簡單的講就是放下,把外面境界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他真正能看得破放得下,這叫離色。諸位想想,如果你不把外面色相真正看破,你怎麼能放下?你把外面色相看破了,就是覺他。知道這一切萬法,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你才放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才不被它染著。真正就對外面境界相徹底了解,徹底了解一定不執著,一定放下了,這叫覺他。自覺覺他統統圓滿,這叫『覺滿』。此地這個三覺義,也跟前面意思差不多。

  有一些人自覺,不能覺他;有一些覺他,不能自覺。譬如小乘人自覺不能覺他,小乘人自己確實分別執著妄想沒有了,但是外面境界沒看破,這就是有自覺沒有覺他。權教菩薩有覺他,不自覺,外面境界雖然看破,裡面的煩惱見解還放不下,知見還放不下,外面境界這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確實他非常淡薄,他放下了,可是他有一種成見放不下,那就是不自覺,這在我們一般初學的往往這種現象很顯著。我們以學佛法來說,先入為主,他放不下,非常執著,這也是業障,障礙一生的成就。

  我們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這個好光景不多,生活安定,社會還能過得去,平平安安的,這個不容易,一定要好好的把握住。尤其在這些年,我們看到整個世界局勢,人心確實有這個跡象,是大災難之前的一種預兆,這個跡象很不好,所以我們要格外的努力。這個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自覺覺他,內能夠把煩惱放下,外面把世緣盡量的減少,所謂隨緣而不攀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人家也許看到我們這很消極,這個不妨礙,他說我消極,我就消極,咱們好好的把這個時間拿來念佛。等我們這個佛念好了,縱然災難來了,我們有好的去處,我們不受這個災難,那個時候才曉得,我們的消極的確有很多好處。所以說對於世緣要消極,對於念佛要積極。

  再跟諸位說,對於研究大乘經論我們都要消極,為什麼?經論雖然很好,很多!來不及了,我們統統把它放下。我們念經只念《阿彌陀經》、只念《無量壽經》就好,你們不知道這念經的好處,《觀經》裡面教給我們「讀誦大乘」,《觀經》裡面講三種福報,三種福報裡面第三條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無量無邊的福報。讀誦大乘,讀什麼?就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或者讀《彌陀經》的注解,都好。你每天去念一個鐘點,這個利益非常之大,念一個鐘點就等於把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影片在你心裡面放映一次。天天放映,到以後不知不覺你的心裡全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不知不覺就養成,這個養成這就是《楞嚴經》講的「憶佛」,我們常常想佛,口裡面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別的經不必念了,為什麼?來不及了。

  我覺得好光景,我們現在要跟自己訂時間表,七年,七年決定能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換句話說,決定能自在往生。往生不要害病,像古來的大德,站著走、坐著走,談笑當中我走了,這多自在!做得到嗎?給諸位說,人人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做。你也許會懷疑,很多出家人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還生病、還很痛苦的走,我怎麼能做得到?你不曉得,那些出家人念一輩子佛,他內外都沒有放下,所以他才生病,他才痛苦。你統統都放下了,還有什麼病苦?沒有了,業障就全消了。有一樁放不下,那就是業障,你該受什麼樣的果報還得要受。所以,放下好!

  鈔【又雲智者,智即覺義,無不知者。】

  「佛」這個字,有『智者』的意思;覺者、智者。『智即覺義』,智是體,覺是用。換句話說,真如本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智慧起作用就叫做覺,對自己就叫自覺,對別人就叫覺他,就是這麼回事情。我們現在迷了自性,智慧沒有了,把智慧變成世間的聰明才智,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辯才。這是迷了之後,真智慧變成世俗的智慧,變成世智。世間智慧起作用,就免不了有煩惱,分別執著計較,搞這一套。不像如來與大菩薩真正的智慧,他們沒有煩惱,不生煩惱。

  『無不知者』,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講真正的智慧。我們今天恰恰相反,我們是有知,因為有知就有所不知,這個虧吃大了。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眾生起了無明,他就問:無明是什麼原因起來的?佛解釋得非常好,四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就是無明的根本,無明就是這麼生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在無知裡面建立一個有知,這個有知就錯了。

  有知就是無明,無知是本性,你聽了我這個話,千萬不要錯解了,你要把這個話記住了,「無知就是智慧」,好了,我現在去當白癡去了,那是不是智慧呢?那就錯了,你完全錯了。這絕對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不但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二乘人、權教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在此地姑妄言之,你也就姑妄聽之。如果想達到這個境界,我教你一個方法,老實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了。理一心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你才能真正證實,否則的話,你回家打妄想,怎麼打妄想也是無明,也是邪知邪見。《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般若的本體,無所不知是它起作用,它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

  鈔【智論雲。】

  『智論』就是《大智度論》,有這麼幾句話節錄在此地。

  鈔【知一切眾生數非數,常非常等,是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是也,即覺滿義也。】

  『知一切眾生數非數』,數是數量,這個字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如果拿數目字來說,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這些眾生的數目。這誰曉得?佛曉得,大菩薩們曉得。佛曉得,為什麼?他見性了。真如本性裡面有這種本能的智慧,他也不必計算,也不必思考,就像電腦一樣,你這一按鈕,數字就出來了,奇妙得不得了,確實是如此。只要人家一問,這數字立刻就答出來,不必通過思考的,也無需要去觀察的,本性裡頭的本能就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另外這個數也可以講數術。眾生在迷都有數,因為有數,所以人家能算得出你的命,如果沒有數的話,他怎麼能算得出來?這個算命的確是根據很高深的數學,《易經》是在講數學。現在宇宙之間許多星球,是從數學上推斷去找,發現的。所以個人這一生有數,生生世世都落在數量裡頭。我們大宇宙也有數,都能推測得出來。所以許多預言,幾千年前的預言,它很正確,為什麼幾千年這個推算這麼正確?這裡頭就有個數量在。

  什麼人能逃出這個數量?《了凡四訓》裡,雲谷禅師就說過,大修行人,那個數量就拘束不了他,你去找那個算命的就不靈,就算不准,為什麼?他已經超越數量。一般普通人,凡是被命運所拘束的,像袁了凡那樣的人,我念《了凡四訓》,我認為袁了凡是個標准的凡夫。我們是凡夫,連標准都夠不上,他是個標准的凡夫。但是他以後遇到雲谷禅師,他能夠改造命運,能夠創造命運,可見得命運是有,風水也是有,但是改變要從心裡改變,境隨心轉,數也是從心才能夠把它解開的。所以這個數含義很多,含義也很深。

  『常非常等』,這一切法哪些是常住的?哪些是無常的?譬如在我們眾生的分上說,我們的真性是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常。我們這個肉體是無常的,肉體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我們的精神是真常的。現代的話,叫精神、物質。這個身體是物質,它是有聚有散,而我們的精神實在講,不來不去,這在佛法裡稱之為佛性,稱之為本性,或者稱之為真心,經上這個名詞總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這樁事實。所以哪些是常?哪些是無常?「等」這是省略,底下還有許許多多,都是講的這個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則。

  『是智無不知』,智慧起作用,無所不知,這就叫做『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是圓滿的智慧。「一切智」就是知空,知體不知用叫一切智;「道種智」是知用也知體,這是菩薩的智慧;到「一切種智」,就是這兩種智慧都圓滿,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稱之為一切種智,這就是智慧圓滿的意思。

  鈔【十號者,萬德世尊,舉莫能盡。略而言之,如來至佛,共有十號。十號之中,佛當其一。具茲十德,世出世間之所宗主,故名世尊。】

  如來的『十號』,這十種號是通稱,任何一尊佛他都具這十個號。這十個號是佛的智慧德能上建立的。十號當中,這裡只舉兩條,舉了一個『如來』,舉了一個『佛』。十號是佛學常識,我們簡單的講一講。

  第一個是「如來」。如來這兩個字的解釋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解釋就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來,這叫如來」。佛跟佛的智慧德能都一樣的。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個完全從事上說的。從理上講,《金剛經》上解釋得很好,「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就像《般若》、《中觀》裡面講的「不來不去」,這是如來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解釋得非常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就是如來為什麼稱之為如來,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他是親身證得這個境界,「一切法皆如」。一切法是相,如什麼?如其性,性相一如,這叫如來。所以說諸法如義。可是這樣說法,同修們可能很難體會。我們拿作夢來作比喻,作夢,忽然你一下醒過來,你去想一想整個夢境,夢境就是諸法,能變現夢境的那個心就把它比喻作自性,你想想夢中所有的境界是不是都是你那個心變現的?如果你覺悟了,夢中所有的境界都是我的心!心就是夢境,夢境就是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心夢一如,這就是諸法如義。

  你從這個地方去想,我們今天盡虛空遍法界,這森羅萬象都是我們真如本性現出來的相分。你說明心見性,性在哪裡?沒有一法不是性!就好像我們作夢,忽然在夢中想起來,心在哪裡?夢中哪一法不是心!全是你的自性。所以經上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麼?能變的心,妄是所變的夢境,真跟妄是一不是二。明白這個事實,真妄不二,性相一如,這就是《金剛經》上解釋的諸法如義。你到了這個境界,就可以稱如來。所以,如來的德號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我們沒有到這個境界,不能稱如來,到這個境界則稱如來。稱如來就是證得法身,法身是一切法就是自己身,像剛才舉的夢境一樣,忽然覺得我在作夢了,夢中所有一切境界全是自己,夢中有你自己的身體是自己,夢裡那些別人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心變現的,不是那個人從外面跑到你夢境裡,沒這個事情。夢中山河大地還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自己,這就叫證得清淨法身,承認一切諸法確確實實是自己。我們肉身有生有滅,法身不生不滅。不止精神不滅、物質不滅,法身不生不滅,你把我這些話要是聽懂了,細細體會,雖然你不能證得法身,什麼叫法身你多少會有個概念。這是「如來」兩個字的意思。

  第二個德號是「應供」,就是應該接受大眾的供養。為什麼應該接受大眾供養?佛是一切眾生無上的福田。我們到哪裡去種福?供養佛的福報最大。現在佛又不在世,我們想修福,怎麼辦?我們到哪裡去供養?供養這些出家法師,出家法師固然是有真正的佛弟子,也有妖魔鬼怪,你要是供養錯了,好像你那個種子種到石頭上,種到沙土上,不但不會生芽,連這個種子下去也壞掉了。所以種福田不容易。可是我告訴諸位,佛雖然不在世,佛的法身捨利住在世間,你供養它等於供養佛無二無別,法身捨利是什麼?經典,你供養它。怎麼供養它?你每天讀誦經典,過去人寫經,現在我們印經,這就是供養佛,使他的法身捨利常住世間,永不毀滅。尤其是《彌陀經》,《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的,一個叫大本,一個叫小本,說《無量壽經》、說《彌陀經》完全一樣。佛在《法滅盡經》裡面說過,將來佛法會滅盡,第一個滅的是《楞嚴經》,最後滅的是《彌陀經》。所有一切經都滅盡了,《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還要留在世間一百年,所以這個經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遇不到它的人,沒福,遇到它的人依教修行,沒有不一生成就的。所以說當生成就的佛法,只有這個法門,我們讀誦這個經典,弘揚這個經典,流通這個經典,就是供養佛陀。所以第二個名號叫應供,他是九法界眾生真正的福田。

  第三個德號是「正遍知」,這是從他的智慧上、德能上建立的,他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的知決定正確沒有錯誤,所以叫正知;遍知就是沒有一樁他不知道,普遍知道,所以稱他作正遍知。

  第四個名號是「明行足」,明是光明的明,行就是修行的行,足是滿足的足,明行足。這個德號是從他神通上建立的。阿羅漢有六種神通,雖然有六種神通,他的能力有限,譬如講宿命通,阿羅漢只知道五百世,過去五百世他知道,五百世之前他就不知道。佛這個宿命通是沒有止境的,無量無邊的,這是舉一個例來說。在佛就不叫六通,名字換一換,叫「三明」,就是三種光明,就不叫神通,明比神通高明得太多。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就是他的能力,神通實在講就是能力,前面正遍知是講智慧,智慧能力都圓圓滿滿,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叫明行足。

  第五個是「善逝」,意思是不再來了;不再來,就是不退轉。他成了佛,他決定不會再墮到菩薩,絕對不會再墮成凡夫。如果說是不再來了,成了佛就不到人間來,這個話講不過去;佛常常示現在人間,他會來的,所謂倒駕慈航。善逝,古人解釋「不還來」,實際上講就是他不退轉,不會再退墮到凡夫位子上。他到凡間來隨類化身,像觀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雖然現這個身,他實際上還是佛,他並沒有真正墮落到這個身。所以到人間來現個人身,佛決定沒有真正又變成人,沒有,他還是佛,不過現人的這個樣子跟我們和光同塵,來幫助我們而已,就是絕對不會再退回來,這叫做善逝。

  第六個是「世間解」,解就是理解,一切世間法他完全通達,沒有一樁不知道的;世出世間法統統通達,這叫世間解。弘法利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我當年學教的時候跟李老師,李老師就一再叮咛我們,說一定要通世間法,學佛總是以佛法為主,他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懂世間法。世間法不懂,通佛法不能度眾生,因為你跟世間人格格不入;通世間法不通佛法,也不能度眾生。要想發心度眾生就不容易,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這個事情就難了。世間法,我們不要談現代這個新的科技知識,咱們不談這個,因為這個太多了,就談從前的這個知識。《四庫全書》,這是我們中國的老東西,你這一生能不能通達?世間法,沒算現代的科技,現在新東西沒算,算舊的,你就難了。那麼佛法呢?三藏經典。可見得這個事情難,真正是難。所以發心容易,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可是我們盡心盡力勉強還要去做。

  在世間法裡面,李老師給我們這些學生選的,第一個是《四書》,要念;第二個是古文,念《古文觀止》;第三個是《御批通鑒輯覽》,這是歷史,要知道過去歷史的教訓;第四個是《五種遺規》,修身的書,這是規定我們必須讀的世間法。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發心好像滿好的,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禮節,舉止言談行為違背人情,這個怎麼能弘法?你佛法再好也不行,不近人情! 有很多真正修行不錯的,世間法一張白紙,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跟他相處真是啼笑皆非,他是不是有意的?決定是無意的,沒有學過,人情世故不懂!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佛對於一切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叫世間解。不通世間法,決定不能度眾生,你自己這個言行舉止眾生看到會厭煩,再高的德行,你連做人都差勁,還談什麼?所以這點我們要留意的。世間書籍,我奉勸諸位《五種遺規》一定要念,是清朝陳弘謀居士編的,編得非常好,這就是學禮,所謂「人無禮則不立」,沒辦法立足於社會,一定要懂禮節。

  第七個是「無上士」。士,是中國對讀書人的尊稱。讀書人裡面,佛是至高無上,所以稱為無上士。如果講到學位,沒有比佛更高的,他是最高的一個學位,稱為無上士。

  第八個德號是「調御丈夫」。中國人常講大丈夫,大丈夫跟大英雄都是從前對傑出的人的一種尊稱。所謂傑出,就是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這才稱為英雄,這才稱為大丈夫。佛稱為調御丈夫,調御是對眾生來說的,眾生心裡面有煩惱,他有辦法把你這個煩惱調開;你失去方向、失去軌道,他有方法領導你走入一條正路,這都是調御的意思。原本調御是駕車,從前駕車,馬拉的車,控制這個馬,調御是這個意思。佛確實有這個能力。

  佛陀不在世了,這些經典也有這個能力,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利益?這裡頭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煩惱障重,不肯接受;第二個是堅固的執著,就是成見,排斥佛法,這個就沒有法子了。不是佛法不能利益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有個抗拒性在那個地方,我們排斥它,利益才得不到。在一切經裡面,諸位要知道,絕對不是說我們學淨土特別稱贊淨土,而把別的法門看低了,不是的。如果有這種觀念,我們在淨土裡面得不到一心的,雖然能往生,不會有很高的品位。

  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法門雖然平等,我們眾生的業障不平等、根性不平等、知見不平等,所以有的法門學起來容易,有的法門學起來困難,有的法門我們能得究竟圓滿的利益,有的法門我們學起來只能得少分利益,只要是佛法決定得利益,你得的多少不同。古今中外的大德都認為《彌陀經》持名念佛的法門是究竟圓滿的利益,人人能念,人人能行,問題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干,你要肯信肯念肯行,你這一生就作佛了。

  這一次我們在黃念祖居士注解裡面,看到這個法門所對的根機,他裡面有一條說得非常有道理。念佛法門是接上上根機的人,這個不可思議!接上上根機的,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沒錯,哪些是上上人?老太婆是上上人。她心裡什麼妄想也沒有,什麼知見也沒有,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她就夠了,她什麼都不要了,上上乘人。中下人還懷疑,還要搞這個搞那個,把自己耽誤掉了。我們看到那個無知無識的念上三年,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笑著走的,沒有病苦,預知時至,這不是上上乘人,誰叫上上乘人?我們自己以為是上上乘人,佛菩薩看是下下根人,沒有法子!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看不起老太婆,她們的成就不是我們能比得上的。她是一句佛號死心塌地,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我們念這個佛號,還看看這個、研究研究那個經,還想多懂得這些、那些,全部都摻雜著妄想,沒人家那麼純。真正做到老實念佛,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這是上上乘人,能做到這九個字,三年沒有不成佛的。

  所謂成佛的法門,成佛真的不難,三年決定成功,到那個時候,智慧開了,一切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我們學,學三十年、學三百年,還是學個皮毛,還是不中用,不如人家那一句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的從根本修,他不搞枝枝葉葉的。禅家講根本,淨土裡面講的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根本是究竟圓滿的根本,不是禅家能比得上的。禅,三年未必能開悟,念佛三年決定能成佛,不能比!所以佛不是不能調御,是我們不肯接受,這就是講到善根福德因緣。

  我看看講堂聽眾,我也很有感慨,過去許許多多聽我講經的人,現在不來了,我看到的現在有很多的新面孔。我感慨在哪裡?那些人福報不太大,我自己解行年年都有進步,他過去聽的,我只有這麼高,現在我有這麼高,他聽不到了,他只有資格聽這麼高,升一級他沒有資格了,非常非常可惜。所以愈是後來來聽的,福報是愈大。也有少數從前都來聽的,你仔細回想回想,我每年所講的境界不相同,不一樣!所以我的那些錄音帶人家很多借去聽,我聽到之後都搖頭,為什麼?沒有一個帶子是我滿意的,統統不行,要是我就一把火全把它燒掉。今天給諸位講的,到了明天又不滿意了。所以要緊的,把這一句佛號念好,我們一切都成就了。

  第九個名號是「天人師」,這是從佛出現的身分上來說的。佛是天上人間的導師,我們稱他為天人師。所以佛法是佛陀的教育,我們稱他作老師。我們沒有稱他作神,沒有稱他作至高無上的神明,沒有這樣稱他;沒有稱他作上帝,我們稱他為天人師。他是我們的老師,這把佛教的本質說出來了。

  第十個德號是「佛」,三覺圓滿,稱之為佛。具足這十個號稱「世尊」,世尊是總稱,就是世間再沒有比這個更尊貴的。

  鈔【十義者。】

  十義佛,是《佛地論》上所講的。

  鈔【具二智,斷二障,覺二谛,得自他二利,如夢覺華開二喻,合之為十義也。】

  這十個意思,可以說綱領都提出來了。第一個是具足『二智』,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實智,就是真實的智慧,後得智也叫權智,權巧運用。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像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無所不知就是後得智。根本智不需要學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的照用,《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心清淨了,它自自然然就照,像那個水,水如果清淨沒有波浪的時候,它自自然然把外面境界都照到裡面,照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根本智。權智是應付眾生的,這叫後得智。後得智要學,根本智不要學。菩薩為什麼要教化眾生?不教化眾生,智慧不能圓滿嗎?不能圓滿。必須在教化眾生裡面教學相長,因為你接觸眾生,你才曉得眾生無量無邊的習氣,無量無邊的煩惱,你就統統都曉得了。你曉得,你就有智慧來對治他、來教導他,這種智慧就叫做後得智。

  我們舉個比喻來說,像禅宗六祖大師,他明心見性之後,根本智得到了,他知不知道《涅盤經》呢?他不知道,必須有人把《涅盤經》念一遍,他完全知道了,人家不念一遍,他不曉得。他也不曉得《法華經》,叫法達禅師把《法華經》念一遍,他知道了,他明了了。世出世間法,可以說他統統都不曉得,但是他一接觸就知道,一看就曉得,一聽就曉得,這就是後得智。所以他不教化眾生,不去參學,後得智不能圓滿。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就是這個道理,他要圓滿什麼?圓滿後得智,不是圓滿根本智;沒有五十三參,後得智就不圓滿。所以菩薩發願要普度一切眾生,對別人有利益,對自己有利益,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具二智,這兩種智慧他具足。

  『斷二障』,二障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斷煩惱障就恢復清淨心,這是最大的障礙。我們念佛想得清淨心,想心地清淨,想得功夫成片,成片就往生。功夫成片裡面有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功夫成片裡面上三品就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如果說一心不亂才有能力,我們沒希望了,功夫成片裡頭有這個能力,咱們各個都有指望,為什麼?我們的確可以做得到。多久呢?認真去做,三年決定做得到,也許還不必三年,決定可以做得到。

  平常在待人接物就要常常提高警覺,學什麼?學把煩惱減輕,貪瞋癡慢決定不能增長,要把它看破,要把它看淡,不要計較。冤家對頭,我不願意看到他,看他來了,我就躲旁邊去,這不是修行。修行人什麼樣子?冤家對頭在的時候,我就跟他坐在一起,我也不要走,正好我在這裡訓練自己,我這個瞋恚心是不是減輕?沒有這個冤家對頭,我怎麼能把瞋恚心斷掉?沒有一個很歡喜的人,怎麼能把貪愛斷掉?隨緣不攀緣,不找。我要斷瞋恚心,我去找那個冤家對頭,那就錯了,那就攀緣了。碰到了,也不必躲避,沒有碰到,也不必去找,始終保持一個平常心,保持一個清淨心,這個我們心才干淨。所謂是「不將不迎」,隨緣不攀緣,在境界裡頭斷煩惱。

  真正功夫都是在境界上現的,沒有境界怎麼曉得自己功夫。《金剛經》上舉的例子,那個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他這個忍辱波羅蜜圓滿了,真正考驗,禁得起考驗,他這個忍辱度圓滿。所以必定在境界當中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功夫是不是成片,就是清淨心有沒有現前?是不是到一心不亂?

  第二種叫所知障,煩惱本身是障礙,所知本身不是障礙,因為佛是正遍知,那怎麼是障礙?無所不知!我們跟佛也一樣,也是無所不知,可是現在我們真的什麼都不知了。什麼都不知,一定是有障礙把我們的智慧障礙住,這種障礙我們就叫它做所知障,這個要去掉。要想斷所知障,怎麼辦?佛經上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博學多聞,破所知障;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破所知障,圓滿後得智。

  可是在現前,我要提醒同修們,我們要不要去搞博學多聞?你去搞博學多聞,你的所知障還是去不了,不但去不了,而且增加,絕對增長邪知邪見,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你跟一個老師,走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條路,到後來不曉得走哪條路好,就沒有法子。所以現在也有一些居士來找我,希望我培養幾個人才,現在是弘法利生人才太少,我跟他講,我何嘗沒有心,原因在哪裡?找不到學生。「學生多得很」,沒那回事情!哪裡找一個學生,跟這個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一個都找不到。

  我也跟諸位說過,我以前親近李老師,一進門拜老師,第一個條件就是只准聽他的,不准聽任何人的,這個條件你不接受,那就算了,你就不要進門了。講經說法歡迎你來聽,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上課這個班,你不能參加。你要參加這個班,正式作他的學生,只能聽他一個人的,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可以去聽,他教你走一條路,帶你走一條路。經典不能看,你想看什麼經典要跟他報告,他同意才可以,沒有經過他同意的,什麼經書都不准看。所以我們覺得這個老師專制、跋扈、不講理。

  唯有這種老師才能把學生帶出來,他帶你一條路,到你自己將來能夠辨別是非邪正,就什麼都可以看,什麼人講都可以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你能夠辨別真妄,能夠辨別是非,人家講錯了你曉得,你吸收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你有能力去參學了。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只能跟一個老師,兩個老師決定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到哪找學生去?找不到。還有人說:法師,你一天到晚國外跑,你又不在家,學生跟你怎麼學法?學生當然走,學生沒福報,老師要天天去教嗎?不需要,老師只要指你一條路,你照這條路去走,你就不會錯。

  我在台中聽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一個小時,所以我那個時候也帶了兩位法師,一個慧忍法師,一個見如法師,帶他們到台中去親近李老師,到那裡學佛法。見如法師住了三個月走了,他說:這不行,進度太慢,一個星期一個鐘點,我到這兒來學什麼?慧忍法師住了十個月,用功過度,這一看書,這一睜眼睛一片漆黑,他沒有福報,用功過了頭,業障現前,他離開了。我在台中覺得,一個星期上一個鐘點課對我來講非常合適,為什麼?我完全能夠消化。我那個時候接受的能力就是如此。他一個星期上兩個鐘點課,我還很逍遙自在,還可以接受,如果上四個鐘點課,我就很忙很緊張。完全能消化得掉,把它變成自己的,非常有受用。我在那個環境安安穩穩住了十年。現在人沒有耐心,那有什麼法子!所以說人各有志,不能勉強。

  今天我們破所知障的方法在哪裡?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教訓有很深的道理。譬如經我不懂,怕不怕?不怕。你天天念,念上一千遍你就大徹大悟了。你們看看《壇經》裡的法達禅師,親近六祖,他是念《法華經》的,他見到六祖態度非常傲慢,頂禮的時候頭不著地,六祖說:你這樣傲慢,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他就是《法華經》念了三千部,從頭到尾念了三千遍,他肚子裡有三千部《法華經》,值得驕傲,見到祖師拜下去頭不著地,被六祖呵斥一頓。經過六祖一指點,他就豁然貫通,就大徹大悟。別人為什麼怎麼點也不開悟,什麼原因?因為你沒有三千部《法華經》!《法華經》分量相當大,一天念一部要念三千天,差不多八、九年的時間,不間斷的天天念,所以一點就開悟了。這一悟一切都悟了,可以說世出世間法就像六祖一樣一接觸就通達,這是好方法。

  你再看看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那是他的自傳,他在沒有學佛的時候,作居士的時候,八載寒窗讀《楞嚴》,有三、四個志同道合的在一起念。以後他出家成為天台宗一代的祖師,靠什麼? 八載寒窗讀《楞嚴》的底子。我們今天念這個經,明天念那個論,這個不行!念前面,不曉得後頭,念到後頭,前頭忘光了,沒用!這本書念完,再換一本,這個忘掉了,你始終不能成就。不如古德,古德他就一部經書念到底,他統統念通了,開悟了,他才看別的東西,看別的不費力了,一看就明了、就理解。今人的毛病不曉得扎根,不知道扎根,這個太苦了,所搞的都搞好看。所以現代人,花瓶裡的花,沒有根的,很漂亮,兩天就完了,就謝掉;不像古人,古人是根深蒂固,那真是年年抽新芽,年年開新花,所以比不上古人。諸位同修要認真的去反省。

  如果我們自己想要在這一生成就,時間不多,我們的好光景不過是五年到七年,所以了生死第一,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第一。其次是研經,應該擺在第二個,研經要覺悟,專攻一部。能幫助我們了生死的,無過於這部《彌陀經》,注解分量這麼多,夠你念的。你就專念這一部,研經帶注解,你把它念上十年、八年,你就是淨土宗一代祖師,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為什麼?拍拍胸膀可以代表阿彌陀佛在這個地球上度化眾生,你成為《彌陀經》專家,不要搞第二部就行了。這裡頭引用的東西,許許多多經論,世出世間法,全都引用在裡頭,用不著再去查參考書,一部就夠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上一篇:誠心忏悔自己以前所犯的過錯
下一篇:淨空法師:要想事業發達,一定要修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