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觀修引導之
傳喜法師:“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是諸法空相”,就是一切諸法顯現出的佛性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常住的,“真心”常住,就是“背塵合覺”,見一切“塵”時,都轉變成了佛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當你安住在佛性中時,沒有“色受想行識”以前的那種執著了。“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只是名字而已。
——《金剛經》裡說:“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把這些全部歸入到佛性的角度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個“用”也不會障礙著你,所以叫“無眼耳鼻舌身意”。“眼,非眼,是名眼。”我們現在,在“眼”就迷在眼,在“耳”就迷在耳。
—— 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叫我們要“都攝六根”?什麼叫都攝六根?
在“六根門頭”常能看到佛性,用佛性來“都攝六根”。這就是《心經》的第一個 ——“觀”,要回光返照 ——“照”到,要把我們的佛性找到,找到之後,就不會迷在“眼耳鼻舌身意”了。所以觀世音菩薩說,這叫“無眼耳鼻舌身意”。
—— 正如古人所言:“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覺悟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佛性的顯現,你覺悟到“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佛性的另一個名字,你不起“愛憎取捨”之心,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我們現在“迷”在眼:“我明明有眼界,我只看到這些,為什麼呢?”這是你被“色法”所障了。《楞嚴經》裡講:佛陀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左肩,阿難尊者回過頭來看;放一道光到阿難的右肩,阿難尊者又回頭看右肩的光。佛陀問:你左右搖頭,是頭在搖,還是眼睛在搖……
你現在可以眨下眼睛,請問是你的眼皮在開合,還是你眼的功能在開合?是眼皮在開合。
—— 比如現在我們所在的講堂,這個影子就“落”在了你的心裡,而你眼睛能看的 ——“佛性”,被這個講堂障住了嗎?是講堂障住了你眼睛的光嗎? 其實是講堂的“影子”“落”在了你的心裡,你以為“這個”就是講堂而堵塞了你的“心”。
佛所以告訴我們,“眼”是沒有界限的,你若領悟到就能修出“天眼通”;你坐在這邊,就可以知道家裡發生的事情,以至用“這樣的眼睛”去“看”別人一眼,就能知道別人在想些什麼。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的心意識會有邊界嗎?沒有。“無無明”,你能找出個東西叫“愚癡”嗎?你能拎出個“愚癡”來嗎?“愚癡”有體相嗎?有形狀嗎?沒有。“無明”就叫愚癡,沒有體相也沒有本質,正因為沒有體相也沒有本質,也沒有誰會生出一個“無明”來,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 現在我們把燈“啪”打開,黑暗沒有了,黑暗真的有生滅嗎?黑暗只是光的一種對比度,我們卻誤以為有黑暗,這只是人的一種分別念。當你自性的光明顯現時,就告訴我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前面講“佛性”,“不從父母所生,我們死了,身體就像脫掉的一件衣服”,但你的“佛性”沒有死,你的“佛性”會長皺紋、會長白發、會死亡嗎?所以“無老死”。
普賢菩薩為什麼說“虛空有盡,眾生業盡,我願無窮”? 如來的體性有“盡”嗎?無邊際的。我們活著,一會兒“老”,一會兒“病”、“死”,層層障礙,學佛之後,讓我們明白了,原來在我們的“生老病死”中,還有一個“不生不死”的!
—— 原來,我們可以超越“生老病死”的溝坎、障礙,可以“了生脫死”!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