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不是理由。世界上最忙的工作應該是美國總統,可奧巴馬也陪孩子吃飯遛狗,管孩子學習起居。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更是個極成功的爹。所以說,時間不是問題,觀念才是問題。
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總說自己忙的爸爸們,不妨看看本文,重新思考一下什麼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掙錢養家就是合格的爸爸嗎?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的領袖,所著《飲冰室合集》超過1000萬字。除此之外,梁啟超還是中國近代史上少見的成功爸爸——9個成年的子女個個成才,其中三人當選院士。
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有人說,子女優秀是因為梁啟超基因好、學問好、耳濡目染、交游廣闊……等等,總之,孩子好不能說跟他沒關系,但也未必是他刻意努力的結果。
其實不然。近代名人,子女不成材的很多。滿門才俊絕不可能是偶然,更不可能靠基因。看過本文,你一定會發自真心地慨歎:“為父當如梁啟超”。
一、家書數百封,給每個孩子特殊關注
梁啟超一生給子女寫了400多封家書,總計百余萬字,占他著作總量的十分之一,堪與《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並稱三大家教典范。
這些家書有的只寥寥十幾字,報平安或敘家事,有的則長達幾千字,論時事或談心得。從政局艱難到個人煩憂,從吃了美味到買了好書,無不備述。
梁啟超在家書中反復提到一點:“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事實也確是如此。梁啟超常在信中稱呼長女思順“大寶貝”、“寶貝思順”,即使當時這位長女已經三十幾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最小的梁思禮小名老Baby,梁啟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還給三女思懿起外號“司馬懿”。
在給次女思莊的信中,梁啟超這樣寫道:“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你姐姐(長女思順)呢,她老成了不會搶你的,你卻要提防你那兩位淘氣的哥哥,他們會氣不忿呢,萬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吳淞半江水’的手段來卻糟了,小乖乖,你趕緊收好吧。”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父愛。
要知道,思莊排行第五,按理說,夾在中間的孩子最不受寵,但梁啟超非但沒有忽略她,反而讓思莊感覺自己在父親心中極為特殊。事實上,梁啟超對所有子女都關注、欣賞,讓他們感覺自己特殊。他曾給當時身在國外將要結婚的長子梁思成寫信說:“你們若在教堂行禮,思成的名字便用我的全名,用外國習慣叫作“思成·梁啟超”,表示你以長子資格繼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譽。”
這樣的父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注入孩子的生命,必然滋養出自信的花朵。而自信,正是一切成就和幸福的基礎。
梁啟超生前,成家的僅長女長子,他充沛的父愛也無私地惠及了女婿、兒媳。他贊女婿周希哲“是天地間堂堂的一個人”,寫信給梁思成、林徽因,表達對他們婚姻的喜悅:“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們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
二、為子女成才傾盡所有,金錢、時間、精力,均不計成本
梁啟超寧肯別的地方節省,也絕不讓孩子在教育上有所虧欠。為子女成材,可謂用心良苦。
思順作為長女,曾隨父母在日本生活,當時神戶沒有適合華僑子弟的學校,於是,梁啟超就親自在家教女讀書,並專門請了家教教“數理化”,還在家裡建了一座實驗室。
1912年,他一回北京,就為遠在加拿大的大女兒思順買《東坡集》、《韓柳合集》等。為使二兒子思永在考古學上有所進益,梁啟超親自為他聯系自費參加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的考古發掘,還和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聯系,讓梁思永自費參加他的考古活動。
為了幫助梁思成了解西洋美術及建築,梁啟超專門籌集了五千美金,讓畢業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取道歐洲回國,兼度蜜月和考察,並寫信說:“我替你人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劉子楷在那裡當公使,招待極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點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築和美術,附帶著看看土耳其革命後政治。”
要知道,這番張羅是在梁啟超去世前僅一年,當時他身患腎病,時常便血,極為痛苦,且家境已不富裕,長女思順甚至寫信來說要負擔他全部生活費用。
1924年以後,幾個大孩子出國留學,梁啟超忙於政事,自覺對身邊幾個年紀小的孩子教誨不多。於是決定讓思達、思懿、思寧休學一年,專門聘請了謝國桢做家教,給他們補習國學、史學。
三、自求真理,尊重子女,不在孩子身上寄托夢想
很多中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父母是沒有權利放棄個人努力,如鬼魂托夢一般把自己的人生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
從這點來講,梁啟超正是那種最可敬、最可愛的爸爸,他自己從支持維新到贊成革命,從積極從政到潛心治學,一生求索真理,不停改弦更張。
正如梁漱溟在《紀念梁啟超先生》一文中所說:“任公(梁啟超)為人富於熱情,亦就不免多欲。有些時天真爛漫,不失其赤子之心。其可愛在此,其偉大亦在此。然而缺乏定力,不夠沉著,一生遂多失敗。”
在政治上,梁啟超或許確實不算成功,但他的謙遜、敏銳、自省、坦誠,卻讓他成了一位與時俱進、勇於認錯、既不假道學、也不老頑固的“無代溝”好爸爸。對子女的個性選擇和發展意願,梁啟超一直基於平等、尊重的立場,諄諄勸誘,從不讓子女以自己的理念判斷為圭臬。
對每個孩子的特點梁啟超都會用心揣摩、體察,因材施教,對他們的前途做出周到的考慮和安排,然後,還會反復征求孩子的意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
次女思莊留學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1927年8月,思莊讀大學已一年,該選具體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思莊遵從了父親的意願,但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無法引起思莊的興趣,她十分苦惱,向大哥思成敘說。梁啟超知道後,心中大悔,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思莊遂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同年,在美學習軍事的思忠急欲回國,參與革命,一向熱心國事的梁啟超卻不同意,他認可兒子“改造環境,吃苦冒險”的精神,卻又耐心述說國內令人失望的復雜政局,希望兒子不要誤會老父苦心,繼續深造。
長女思順和長子思成的婚事都是梁啟超“包辦”的,對此他頗為自得。所謂“包辦”,即是由梁啟超牽線搭橋,再由兒女們自行決定。
以梁思成的婚事為例,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梁啟超的摯友,梁啟超和林長民想做兒女親家,更加親密。但梁啟超在介紹梁思成和林徽因認識的同時,明確告訴當時才 18歲的梁思成和15歲的徽因:盡管兩位父親都贊成這門親事,但最後還得由他們自己做決定。事實上,這個決定又過了4年才最終做出。
四、以同理心推己及子,關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幸福
梁啟超教育子女褒多於貶,以鼓勵為主,尤其強調生活的趣味。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梁啟超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
他寫信告誡在美國留學的梁思成:“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在指點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啟超反復強調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且要勞逸結合,“多游戲運動”,尤其注重心性的養成,“總要常常保持著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事業之可言”。事實上,相對學業,梁啟超更關心孩子們的身體。
次女思莊初到加拿大留學時,英文有些困難,一次考試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為此極不痛快。梁啟超得知後寫信鼓勵她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後來,思莊經過努力成績一躍成為班上前幾名,升入大學,梁啟超高興之余,特意寫信囑咐:“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因為她本勉強進大學,實際上是提高了一年,功課趕不上,也是應該的。你們弟兄姐妹個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功課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長子梁思成好學不倦,梁啟超尤其擔心他的身體,每次寫信都要詢問。還對思成說:“你生來體氣不如弟妹們強壯,自己便當格外撙節補救,若用力過猛,把將來一身健康的幸福削減去,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在梁啟超的父愛裡,只有子女,沒有自己。他對孩子的任何幫扶勸導都是以對方的終身幸福為考慮的,正因如此,在他看來,學業成就,遠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
梁啟超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怎甚?”
對於子女的教育,梁啟超也做到了這點,全力付出,不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