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早7時30分,雍和宮迎客,不計其數的香客湧進,點燃新年第一炷香,祈福新年。當日凌晨就有上百香客排隊等候。
延伸閱讀:中年女子除夕早上排隊卻失頭炷香
新京報訊 昨天是大年初一,雍和宮在如織的香客和缭繞的青煙中開啟了新年第一天。據雍和宮方面統計,截至昨天下午5時30分,全天上香人數達6.7萬,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人;環衛工人清理雜物21卡車,其中香灰5卡車。
為趕頭香“跋山涉水”鑽胡同
由於雍和宮周圍路段實施交通管制,地鐵及附近公交站點均不停靠,前來進香的市民只能就近下車,步行前往。“這也叫‘跋山涉水’了。”早晨6時30分,家住石景山的劉女士和二姐在地鐵安定門站下車,從地鐵口旁的石階下行,沿河邊穿過雍和宮橋,又一路“尾隨”上香的隊伍,悶頭鑽了二十分鐘胡同,終於找到了大部隊。
不過到了跟前劉女士才發現,當時雍和宮門外的人數已過萬人,劉女士跟二姐開玩笑,“郁悶了就瞅瞅排在我們後面的人。”10時許,等了3個鐘頭的劉女士終於上了自己的新年頭炷香,此時雍和宮上香人數已達1.6萬。
東城分局北新橋派出所常駐雍和宮,張占望所長感覺“香客們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派出所守著雍和宮門口,由於香客眾多,從門口到安檢處不足百米的距離內就有近200名警員維持秩序。
特種兵出身,小伙“搶”第一炷香
郭聖毅是福建泉州人,臘月二十七,他准備在雍和宮敬香後坐車回家,不過當天有個老大爺告訴他,“北方這邊講究燒頭香,在大年初一搶到第一炷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聽了大爺的話,郭聖毅去西站改簽了車票。
除夕下午2時許,郭聖毅帶著毛毯趕到雍和宮時已有6個人在等待,之後又陸續趕來了二十幾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為在日本的兒子祈福的東北大姐,之後有期盼新年漲工資的保安兄弟,有期盼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年輕小伙,在零下13℃的低溫中,郭聖毅一遍遍默數著自己的新年願望。
父母年紀大了,郭聖毅祈福二老身體健康。他和哥哥都是海員,全年只有兩個月在陸地上,常年漂在海上讓郭聖毅對“穩定”充滿渴望,“希望新的一年平和安定。”
最終,在“駐守”17個小時後,郭聖毅在第一波“種子選手”中拔得頭籌,在北國的晨曦中敬上了第一炷香。郭聖毅笑著說,有兩個秘密他沒告訴一直熬夜排隊的人:他是特種步兵出身,所以能跑;他當兵時在遼寧,所以扛凍。
《新年燒“頭炷香”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近些年,新年到寺院燒“頭炷香”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為了燒“頭炷香”,虔誠的“香客”們可以徹夜排隊守候,就為了爭這個“第一”。
在正信的佛教弟子們眼中,"燒頭香”這種行為卻是不可取的,佛菩薩們也不會因為你燒這“第一炷香”而“全年保佑你”。佛菩薩們如果有這樣的“區別心”,佛教早就消亡了,也不會流傳到現在。
國人爭燒頭香,大抵與喜歡吉利數字相仿,象很多人喜歡數字8一樣,因為8與“發”諧音,所以大家選號碼的時候喜歡選8,圖個吉利。很少有人選4,因為4和“死”同音。不過學音樂的卻認為4在簡譜裡恰恰是和“發”同音,所以大體上學音樂的不會太忌諱4這個號碼。
如果說到“燒頭香”,首先要了解佛教裡為什麼會有“燒香”,是誰需要這個“香”?
香,在佛教文化和傳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新聞圖片,很多人在寺院裡燃燒巨大的香,有的香甚至會超過兩米高,非常誇張。個別寺院出售一些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價香,誤導信眾,使那些對佛法不了解的信眾誤以為燒越貴的、越高大的香,就越表示自己對佛菩薩的虔誠,佛菩薩就越會保佑自己。【我們在紅塵中“勢利”一些也就罷了,就別再把佛菩薩也想成那麼勢利了。】我們還常常看到很多人在寺院裡燒香是一把一把的燒,火苗竄起很高,稍有不慎就會殃及旁邊的人。上述這些都是不太如法的、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我們去寺院禮佛,以敬香來表達我們的虔誠和恭敬,這應該是一種真心的願望或祈盼,一種願力、悲心和菩提心的發露。因此,每一炷香都是一種願望的表達和代表,而非與佛菩薩做交易。有人以為,燒的香越高越大,佛菩薩越會保佑自己,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敬香,通常用單數,即一枝或三枝。一枝表示一心向佛。
三枝或者表示禮敬佛、法、僧;
或者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恭敬禮佛;
或者表示戒、定、慧;
或者表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上香的含義通常有以下幾種:
一、以虔誠心恭敬供養三寶,並以此作為示范接引眾生。
二、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的加持。
三、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應無私奉獻。
四、表示點燃了戒定真香,蘊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之意。
敬香並非是越多越好。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高香、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再者,濃煙滾滾,既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罪業。佛教有這樣的說法:虔敬三柱香,供養佛法僧。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敬香供養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
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家對香這樣重視,主要是源於以下幾點:
[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
佛家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於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
如《戒德香經》所記,佛陀對弟子阿難講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無上之香普熏十方,雖順風逆風也暢達無礙,非世間眾香所能相比;《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即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講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闡述修持者若能專誠地憶念佛性,則能受到佛的加持與接引,將之喻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佛家還把香引為修持的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道。據經中記載,在楞嚴法會上,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我於居處靜堂養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沈水香,香氣寂然,入於鼻中。我觀察這個香氣,並非本來就有,也不是本來就空;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現在佛陀問我達到圓通所用的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勝。”
另有一位孫陀羅難陀,也是觀鼻中氣息出入如煙而悟道。據《楞嚴經》記載,孫陀羅難陀曾自述,“當初我出家隨從佛陀入道時,雖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卻常常散動,無法證入無漏解脫。於是世尊教我觀鼻端一片白,我開始定心谛觀,經過二十一日,只見鼻中氣息出入如煙,內在身心虛空清淨如琉璃。後來,這個煙相逐漸消失,鼻息成為白色,心中開明,煩惱盡除,出入的呼吸都化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由此入道,得阿羅漢果。”
在佛家描述的極樂世界中,還有一個“香積淨土”,即“香積世界”、“眾香國”。其處之佛為“香積如來”,以香開示眾生,天人坐於香樹下,聞妙香即可獲得圓滿的功德。
[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
佛教中用於供養的香品種類十分豐富,除了用於熏燒的“燒香”,香料制作的香水、塗在身上的塗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還用於浴佛,是一種很高的供養。如《法華經》之“法師品”列出了“十種供養”:花、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其中四種都是香品。
在居士家中,無論供品陳設繁簡,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常用的供品是香、花、燈,如果供品的種類再增多,那麼就會多使用幾種香品;如果簡化到一種,也會是香煙一炷敬佛。香不僅供在佛像前,還用於供奉經書。也常把香料摻入塗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門窗,在重要的場所和還常潑灑香水。
不僅用香,而且上香前後都要有恭敬鄭重的禮儀。特別是在重大法會上,上香之前,全體僧眾先要跪拜持誦專門的燒香偈語才能上香,上香之後也要再誦念贊偈。據《禮佛儀式》記載:“禮敬贊德,先須至於香台,端身息慮,思念聖德,目睹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熏證寂滅”。
據經書所記,佛陀本人及其他聖眾,都反復講到香是最重要的供養。佛陀曾對清淨慧菩薩講述,“以牛頭栴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龍腦、沈香、麝香、丁香等種種妙香”制成香水沐浴佛像,再取少許洗像之水置於自頭上,“燒種種香,以為供養”。此為“諸供養中最為殊勝”。
再如《華嚴經》記載:“以善根回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華”……“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以為供養”。
香不僅是婆娑世界的供品,天人也用香來供佛。據《大寶積經》記:“……興起光照一切香花,善妙香、常熏香、烏虛延香,常有花樂、眼目樂,如是眾花興雲致雨。雨眾雜香,鼓天妙樂。”
[佛家用香輔助修持]
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好香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大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
同時,佛家也認為香有好香、惡香之別。並非芬芳馥郁即為好香,而是能培扶靈根者,“悅意”者才是好香。如《入阿毗達摩論》雲:“香有三種,一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五事毗婆沙論》雲:“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
所以,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熏香,在寺院內外也是處處熏香,以營造好的修煉環境。而且對香的品類也是精心選擇,不僅使用上等的單品香料,還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調和制作更適用於修煉的合香。甚至不同的修煉法門還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許多修煉有成的法師同時也是調制合香的高手。
[佛家認為香可以防病治病]
由於絕大多數的香料本身就是藥材,如沉香、檀香、丁香、木香、肉桂、菖蒲、龍腦香(冰片)、麝香、降香、安息香、甘松香等,所以佛家的香也很早就用於治病。用於治病的香品,也稱為“香藥”,是“佛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醫理論頗為相似的佛醫學對中醫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佛醫學關於香藥的知識使中藥材的種類得到了擴展,增加了沉香、薰陸香(乳香)、雞舌香、藿香、蘇合香等新藥材,而且在《本草綱目》等經典醫書中增加了“芳香開竅類”藥材。
佛家香藥的配方種類十分豐富,用途也極其廣泛。不僅熏燒香藥以除污去穢,預防瘟疫,還有專門的藥方對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藥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燒,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塗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時用。
如《大唐西域記》記載:“身塗諸香,所謂旃檀、郁金也。”印度氣候濕熱,易生體垢體味,所以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塗香抹於身上,既能淨身去味,又能消炎殺菌,防治皮膚病。
再如經書所記:“取藥劫布羅(龍腦香)和拙具羅(安息香)香,各等分,以井花水一升和煎取一升”可治療“蠱毒”;“取胡麻油,煎青木香,摩拭身上”,可治療“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隨”;以“昌蒲、牛黃、麝香、雄黃、枸杞根、桂皮、香附子、豆寇、蒮香”等作“香浴”,可以辟穢化濁,開竅通經。
由於香的尊貴、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傳統,還有他為諸佛樂道的神聖,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幾乎是無處不“香”了:
1、僧人打坐以燒一炷香的時間為准,謂之“坐香”;
2、圍著佛像“繞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禮佛也是以“經行”作修持,謂之“行香”,若是跑步繞佛,則謂之“跑香”;
3、用於警策修行的形如寶劍的木板,謂之“警策香板”,用於懲戒的謂之“清規香板”;用於警醒昏沉者的謂之“巡香香板”;
4、若修持者犯了錯,還有罰去“跪香”;
5、佛殿謂之“香殿”,廚房謂之“香廚”,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稱為“檀林”。
從佛經中尋找“燒香供養”的記述,《陀羅尼集經》第三卷,有供佛的二十一種供養。其中列舉了五種:“香水、燒香、雜香、燃燈、飯食”。記述了供燈、供花、供香是供佛的基本內容。《金光明經》卷二《四天王品第六》及《大智度論》中就燒香的功德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些都是佛教基本形式的記述。
與此關聯最為密切的《法華經法師品第十》中列舉了十種供物供養佛、法、僧三寶:“花、香、璎珞、抹香、塗香、燒香、繪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應該注意的是,在佛教禮儀中的“香”不只是燒香的形式,還有“抹香、塗香”等不同的用法。
現在,如果要列舉其基本內容的話,能分為以下五種:
1. 將香放進水裡,作為阈伽香水的香叫“香水”
2. 用於塗抹身體的香叫“塗香”
3. 用嘴含的香叫“含香”
4. 薰的香叫“燒香”
5. 一般用途的香叫“線香”
以上五種香形狀不同,其原料為伽羅、沉香、白檀香、丁字香、郁金香、龍腦香混合制成。
其次,修行的僧人獨自一人在佛前修法時,歸根到底和“香”有什麼關系呢?在佛教,特別是密教的修法上(極多),我們在此引用天台宗、真言宗的例子來看看。
修行僧在著淨衣之前,到放著丁子香的浴盆裡洗浴,淨身後穿上淨衣面向道場。他嘴含丁子香,身體、衣服以塗香全部潔淨。然後,以“灑水”淋濕散杖,全部潔淨。在道場的入口處,有名為“香象”的象形香爐薰著香,修行僧跨過這個香爐,進入道場。道場中央有一個修法壇,有名為“火捨”的香盧薰著名香,旁邊的香爐分別燒著五種香。在這個地方,再次用塗香器,灑水器清淨身、口、意。然後,他再進入修行階段。在修法的過程中,以中央的火捨為中心,左右相對地順序放著阈伽水、塗香、花曼、燒香、飯香、明燈以為分別供養,一次的修法中,用各種器具進行的香供養,以名香燒四次,和其他的供養,包括香水供養,合計共有十次。
如此,在寺院裡舉行的和“香”有關的“行法”中,也是用各種各樣的佛具,舉行與之相伴的各種各樣的修法。
以上僅是對香在佛教中的用意、用途做一簡要介紹,如果覺得繁瑣,不好記的話,那麼可以記住下面這首香偈:
願我身清淨如香爐,
願我心如智慧火,
念念戒定真香,
恭奉十方三世諸佛。
如果要在新年“燒頭香”,那就請在新年的子時、新年的第一刻、一年之初,在自己心中產生的第一個念頭是清淨的、無染污的、散發馨香的,第一個發心是為了利益眾生的,是利他的。如此,便可與十方諸佛菩薩感通相應,也必然會獲得三寶的加持,為自己和家人祈福,這應該是“燒頭香”的真正含義。
祝願大家新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