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清淨法師:《圓覺經》講記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為金剛藏菩薩等大眾開示圓覺本性平等不壞,眾生有思惟心不能測度如來境界,故應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本章學習提綱:為何眾生成為凡夫

  1、代表善根不壞:具有般若智慧的金剛藏菩薩

  2、諸佛的大秘密:(1)輪回的本質,(2)一切眾生本來成佛,(3)如來的圓覺境界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於是,在大眾當中的金剛藏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金剛藏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其名常出現於諸大乘經典中,於《華嚴經》第六會十地品,特舉為上首。《十地經論》:“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

  此菩薩於《大日經》具緣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及《無量壽供養儀軌》中,皆名為金剛薩埵;於《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則指文殊菩薩;於《理趣釋》,指虛空藏;於《略出念誦經》,為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於三卷《本教王經》,稱為金剛寶。又據《陀羅尼集經》載,金剛藏為金剛薩埵之化身。

  《楞嚴經》中記載金剛藏王菩薩雲:“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游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禅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殒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善巧地為諸位菩薩們,宣講了如來圓滿覺性本來清淨的大總持法門。以及如來在因地修行的方法和次序。給與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開啟無明的智慧眼。也讓在會聽法的大眾們,承蒙佛陀慈悲的教誨,從幻化的假相當中朗然覺悟,智慧光明之眼清淨無瑕。

  “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翳是眼病,在會的法眾承佛慈悲教誨,親聞法音,心開意解,這幻有的眼病因此而消除,本有的智慧之眼得到清淨。

  葉縣禅師治愈病僧的公案:一天,葉縣禅師探望一位得病的僧人。病僧問:“為僧者四大(即地水火風,佛家認為萬物都由這四大構成)本空,病從哪裡來?”葉縣禅師答:“從你問處來。”病僧又問:“不問時如何?”葉縣禅師答道:“撒手臥長空。”病僧明白了,隨後就康復了。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世尊,倘若如您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的話,為什麼又有了一切無明呢?倘若一切無明是眾生本來就有的,什麼緣故,如來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呢?倘若十方世界所有種類的眾生,本來已經成佛,後來又起了無明;一切如來是從什麼時候,重新生出一切煩惱的呢?但願您不捨棄無盡的大慈悲心,為諸位菩薩們,敞開如來的秘密寶藏。同時,也為了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讓他們能夠聽到這樣難得的經教。對此究竟了義的法門,永遠斷除心中的懷疑和猶豫。

  此為金剛藏菩薩啟請。因為聽到前面佛陀開示說“眾生本來成佛”一語。頓起三個疑問,故興此問:

  1、如果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又產生無明呢?

  2、佛最初說眾生因無始無明,妄認身心,故有生死;而且還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樣看來無明乃眾生本有,為什麼又說“眾生本來成佛”?

  3、如果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是已成之佛,從什麼時候,重新生出一切煩惱的呢?

  此三個問題的立論是:

  1、覺悟本有,一向來是覺悟的佛。

  2、無明本有,一向來是無明的眾生。

  3、先是佛,後起無明。

  這是因為有“佛見”與“眾生見”而生起的矛盾,在本經中說,在佛看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我與佛都沒有差別。在眾生看來,一切佛也是眾生,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都是眾生。這是迷惑造成的問題。迷惑者認為有迷惑的眾生,有覺悟的佛,然後這兩個法相比較,就得出上述三個問題。

  金剛藏菩薩圍繞佛陀所說“眾生本來成佛”,與“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為免得未來下根眾生認為二理矛盾,難以信解,所以才代眾生相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金剛藏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金剛藏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向佛請問最秘密,最究竟的深奧法門。這將是如來對於菩薩們最了不起的教誨,是了義的大乘法門。它將能夠使十方世界正在修行的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得到決定不變的信心,永遠斷除懷疑和猶豫。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為大家解說。”

  世尊贊歎金剛藏菩薩代眾生請法,使正法流布於世間,功德無量無邊。佛陀出世極其難值難遇,佛所開示的究竟妙法更是如此。《無量壽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如果不是往昔廣修慧福,則不可能有聞受正法的因緣,哪怕僅聽聞一句佛法,都非常難得。而以信心與恭敬聞受正法,更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關於“秘密”,有“二密”:第一個意思是隱藏,第二個意思是保密。保密是人為的,故意不讓人知道。隱藏不是人為的,而是本來就是隱藏的。就像隱藏在地下別人看不見的礦藏,不是某人專門把它埋在地下,而是它本身就在地下或海底。

  隱藏什麼呢?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既不是佛隱藏,也不是別人隱藏,而是在我們一生下來的時候,就因為有煩惱、有無明,而把如來藏覆蓋在煩惱無明的下面,使我們看不見。這不是人為的而是先天的,自從我們的八識成立以來,如來藏雖然存在,凡夫卻看不見。

  人為保密的又是什麼呢?不是說圓覺法門裡面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很骯髒的東西要保密,而是要保守圓覺法門所認為的“煩惱即是菩提”,“輪回即是涅槃”,“眾生即是佛”這些高深的見解。

  為什麼要保密呢?因為假使不保密,很多人就不能理解。

  絕大多數佛教徒認為,我們現在不是佛是眾生,世界就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樣是不清淨的。煩惱是有害的東西,它永遠都不是佛的智慧,但我們可以通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把不清淨的東西轉化為清淨,周邊的世界能夠轉化為佛的淨土,煩惱也可以轉化為佛的智慧。經過逐步的修行,一個普通人可以變成一地以上的聖者菩薩,然後上升到二地、三地……十地,最後才是成佛。

  除非不信佛,否則所有的佛教徒都會認為這個理論沒有漏洞,即使是小乘佛教徒也能接受這種觀點,但是,如果冒然地給他們說“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佛”之類的話,很多人就會大惑不解——如果煩惱就是菩提,貪嗔癡就是智慧,那在產生一個嗔心或者貪心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斷除它呢?假如眾生是佛,那地獄裡面的眾生也是佛了,佛怎麼還要墮地獄呢?假如輪回是涅槃的話,那我們天天追求的解脫也變成輪回了,輪回有什麼好追求的?會出現很多這樣的疑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假如僅僅不理解也沒有太大問題,但眾生的傲慢心是很厲害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會斷然否認,在造口業的同時還會產生邪見。

  為了保護這些根機的學佛人或根本不學佛的人,圓覺法門不得已只能采取保密的措施,盡力不讓他們聽見這些觀點,等他們根機成熟以後,再慢慢引導他們一步步將見解提升。首先讓他們了解輪回是苦、人身難得等等;當對方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再告訴他,雖然其他一切都是存在的,但人我是不存在的。其他的都可以執著,但不要有人我執;在對方理解以後,又再告訴他,既然人我不存在,其他東西也有可能不存在,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存在的理由。

  當對方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根機成熟的時候,通過中觀理論的觀察,就有可能逐漸發現周邊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繼而人無我、法無我等空性境界一下子就能豁然頓悟——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雖然我的眼睛看得到外在的東西,但都是現而無性、無有實質的。這樣他就有可能繼續由淺入深,逐步理解到顯空無二的、互不矛盾的道理;在理解顯空無二之理以後,就要告訴他,雖然你原來的觀點是非常好的,但有一點點缺陷:其實,心的本性是一個叫做清淨的東西,那個被叫做清淨的東西和你以前所理解的空性一點也不矛盾,只是你以前沒有考慮到而已。

  所以,要了解圓覺法門的見解,只能逐步逐步地來,決不允許什麼也不懂的時候就草率地去聽“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否則很多人就會對圓覺法門產生邪見。當然,對圓覺法門產生邪見對“圓覺”本身不會有什麼損害,但產生邪見的人卻會成為犧牲品,所以,為了不讓聽者造業,保護他們的善根,傳密法的時候應當小心翼翼,必須在機緣成熟,確定對方有接受能力的時候,才告訴對方。

  就像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不能講大學課程一樣,最上乘,尤其是“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也必須一步一步地引導上去。當然,這是針對普通人而言的,有些根機非常成熟的特殊法器——前世有一定的第一義谛學習或修行基礎,甚至有一些成就或修證,這種人雖然沒有經過中觀等等的學習,但天生就對最上乘教法有一定的信心,一給講圓覺,他就會覺得受益無窮。

  其實,包括大乘的人無我、法無我等空性見解也是這樣,也需要保密,不能公開宣講。其中人無我還好一點,法無我更不能不觀察聽者的承受能力,隨隨便便、不擇時機地公開宣講,否則也有可能犯菩薩戒。

  不僅是空性,菩提心也需要保密。按照無著菩薩的傳承,菩提心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中行菩提心的自他相換等修法也要保密。假使根本不觀察聽眾的心態,隨便在人群中宣傳,大乘佛教就是要自他相換——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幸福分享給眾生,並甘願承受眾生的所有痛苦,很多人也會覺得沒有必要、沒有理由,佛教的要求太極端、太過分了。因為理解不了,所以更不願意學。雖然不學沒有什麼問題,但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理論太過分,反而會誹謗,這是最可怕的。所以,行菩提心的修法也不能讓非法器知道,這不是意味著行菩提心當中有什麼骯髒的東西。

  任何一件事都是這樣,越是深奧越不能讓人理解,所以佛告訴我們:對於非法器,最上教法堅決要保密,不可說。對具信法器,就堅決不能保密,一定要說。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於是金剛藏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如果有人思維整個世界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從何處產生,從何處消滅?以前如何,以後如何?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以何因緣而形成,以何因緣而消散?究竟從哪裡發源,最終到哪裡停止?等等…像這樣念念相續,循環往返地不斷分別,以及種種取捨之心,都是輪回。以尚未脫出輪回的分別之心,而辨析圓滿覺性,則圓滿覺性就將同分別心一起流轉。倘若這樣也能夠免除輪回之苦的話,根本沒有這個道理。譬如眼睛晃動,就似乎能搖動所看到的寧靜的水面。又好比眼睛不動,由於火把轉動的緣故,就看到了火輪的假相。乃至於雲彩飄動的時候,卻好像月亮在走似的。船往前開的時候,卻好像岸往後移動似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一切世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有情世界即人們的內心世界。其實人們所認識的世界,都是事物在自己心中的表象。為什麼會有輪回?凡是心中的有為法,都是生滅之法,都是生死輪回之法。

  佛曾經拒絕回答的十四個問題:

  《大智度論》中記載“十四難”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對於此類問題,佛陀一概不答,原因為:1、此等皆為虛妄無實之事。2、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3、此十四難乃斗诤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答。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復思考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癡!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此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幫助?”

  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說:“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那裡?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藥?”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三塗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就如同佛陀譬喻裡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見”之毒,隨時可能毒發身亡。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反而執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所等的順意了,才願意正視自己的毒傷,這將因此錯失治愈的良機,錯失修習佛法的因緣,一次又一次沉淪生死苦海,無法出離。

  唯有正視我執、我見的毒傷,跟隨佛陀的教導,及時拔箭療傷,才能永脫生死大苦,時時安樂、自在。

  “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眾生還沒有跳出輪回以外,要在輪回中辨別圓覺究竟是什麼回事,那麼,本來的圓覺性“即同流轉”。前面說一切法本來圓覺,因為眾生以輪回的心來看,結果就算是圓覺的本性,也被眾生看成是流轉的。“若免輪回,無有是處”,那樣要避免輪回,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是以輪回的心來分別,看要怎樣沒有輪回,這是不可能的。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水本湛然不動,若目光搖動,或者目有病,則見靜水搖動。“又如定眼,由回轉火”,定眼猶回轉火,如有人手持火把,掄臂圓揮,定目而視,猶如見一火環。“雲駛月運”,月夜仰觀,浮雲飛駛,月本不動,但觀者,好像見月亮行走。“舟行岸移”,我們坐在船上,明明船在行駛,但我們看來,覺得岸在移動。

  這四個例子,都是說明,眾生妄見與法相違。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各位善男子,如前所說的各種運動沒有停止之前,想要觀察到事物靜止時的樣子,是不可能的。何況輪轉生死的分別染污之心還沒有清淨的時候,卻以它來觀察無分別的圓滿覺性,又怎麼會不顛倒旋復呢?正因為如此,你們才會產生前面的那三個疑惑。

  “諸旋未息”,凡夫遇到痛苦,總是習慣指責外境,認為有一個外境讓“我”生了煩惱與痛苦。然而,外境瞬息萬變,無常變遷,沒有一個境界會恆久存在。既然外境虛幻,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痛苦?原來是心中的妄想,不斷緣慮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蓋起了貪、嗔、癡、慢、疑的心牆,讓人與實相之間產生誤解的鴻溝。

  《楞嚴經》告訴我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意思是:翻滾妄執於俗世間,人的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亂追逐。假若我們將這顆狂亂的心安定下來,顯現自己的清淨智慧本心,就能拂去妄想的塵埃,明心見性。

  《佛說黑氏梵志經》中的故事: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叫迦羅,善於說法,常常感動天龍八部及閻羅王也來聽法。有一天閻羅王聽法後告訴他因為嗔心尚未斷,雖然具足四禅五通,幾天之後,就會因嗔恚墮到地獄道。他非常煩惱,一些善神指點他去請教釋迦牟尼佛,於是梵志拿了兩棵梧桐合歡好色華樹飛來供佛。佛陀看見他進來,便說:“放下!”於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說:“梵志,放下!”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梵志,放下!”梵志不解地說:“我已兩手空空了,為什麼您還叫我放下呢?”佛陀說:“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六根、六塵、六識全部的執著,統統放下。”五通梵志終於聽懂了佛陀的話,立刻身心放下,頓證阿羅漢果。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

  各位善男子,譬如有人由於幻覺的緣故,似乎看到了空中有美麗的花朵。當幻覺消失了以後,不應該說:現在幻覺沒有了,可它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產生的。原因何在?因為幻覺和空花這兩者,原本不真實,並非實實在在地互為因果。又好像幻覺當中美麗的空花,在虛空裡消失了以後,也不應該說:虛空從什麼時候產生了那些花?為什麼呢?因為虛空當中從來沒有產生過花朵,根本就沒有花朵生滅的問題。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和花朵生滅的問題一樣,本來就不存在。微妙的覺性圓滿照徹一切,從來就遠離那些空花和幻覺。

  臨濟禅師的公案:一日,臨濟禅師和王常侍來到僧堂。王常侍問臨濟禅師道:“這一堂和尚還看經嗎?”臨濟禅師答:“不看經。”王常侍問:“還學禅嗎?”臨濟禅師答:“不學禅。”王常侍說:“既不看經,也不學禅,究竟在干什麼?”臨濟禅師答道:“都叫他們成佛作祖去!”王常侍說:“金屑雖珍貴,落眼即成翳。”臨濟禅師說:“你不懂,是個俗漢子。”

  人有幻翳,妄見空花。除掉幻翳,就不必問幻翳何時再生。空花滅了,亦不應問虛空何時再起空花。因為虛空本無生花之事,何來花滅之理?至於生死與涅槃,同空花生滅一樣,妙覺圓照,便知其實並無生滅。本無生滅,何有涅槃?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各位善男子,大家應當知道,虛空不是從某個時候產生,然後才有的,也不是從某個時候開始,才表現為無形無相之空的。何況如來的圓滿覺性,本來沒有生滅,自然隨順於不二的妙理,它也和虛空一樣有著究竟平等的本性。

  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也就是說,眾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於動轉,而覺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各位善男子,好比冶煉提純金礦,黃金其實早已存在,並非因為提煉才有。一旦煉成黃金以後,就不會再變為金礦。經過數不清的時間,黃金也不會變壞。我們不能說本來沒有黃金,是由提煉才產生的。如來的圓滿覺性,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比如把金礦冶煉成金,不是因為冶煉才有金,而是金礦裡本來就有金。把金礦冶煉成了金,就是純金,再不是金礦。冶煉之前,冶煉以後,金的本性沒有改變。這個比喻很確切,如來圓覺之性好比是金的本性,冶煉之後,消了幻垢,便顯出不壞不雜的圓覺清淨之性了。

  意思是說,煩惱時把圓覺妙心的顯現看成是煩惱的眾生,就有如金礦提煉之前只見到礦砂。一旦圓滿覺悟,不應說圓覺妙心是先無後有,有如礦砂提煉成金,不應說金是先無後有。一旦圓滿覺悟,無再成眾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前舉空花為喻,今舉金礦為喻。兩喻各有所側重。空花之喻明煩惱並非實有,金礦之喻名圓覺之性眾生本來就有。如果只舉前喻,恐怕會有人以為無迷悟因果之相,何用修行?便成邪見。如果只舉此喻,恐怕有人以為眾生覺性本來不淨,失真常理,亦成邪見。道理微妙,只舉一喻,難得分明。故世尊說兩種譬喻。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楞嚴經》雲:“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圓覺的心本來清淨平等,它的作用遍虛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個人真正覺悟的時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塵、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間任何一個法要與其他法作用,要影響對方,它們都要遍滿法界,不但如此,而且都在覺中——不二的法界心覺遍十方。眾生迷惑以為每個法局限在一個小小的范圍裡。但是在眾生迷惑時,所見到因緣幻化的萬法,本來就是覺性所幻化,是覺性令萬法互相影響,是覺性帶動因緣變化,是覺性幻化出有執取的分別心,是覺性幻化出因緣聚散的作用。而我們認為就在覺性的幻化裡面有眾生,其實不過是無量無數的心在變化作用。在此變化作用中,沒有所謂某一個是凡夫,某一個不是。然而在變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執著:這些叫做我,這些叫做凡夫。

  龍潭崇信悟道:

  龍潭崇信是天皇道悟的學生。龍潭出身貧窮,出家前以賣餅為生。道悟把廟旁的小屋借給他住。為了表示感激,每天他都送去十分餅給道悟。道悟收了餅,每次都剩下一個還給龍潭。道悟說:“這是我送給你的,希望你子孫繁盛。”龍潭不解地問:“我送給您的餅,為什麼您又送還給我呢?”道悟:“是你送來的,又還給你,這有什麼不對嗎?”龍潭若有所悟,便決心出家,追隨道悟。

  龍潭跟隨道悟許久,卻從未聽到道悟為其指示心要。一天,龍潭鼓起勇氣,問道悟:“我跟隨師父許久,怎麼沒有聽過您為我指示心要?”道悟:“我無時無刻,都在對你指示心要!”龍潭:“您指示了什麼?”道悟:“你遞茶來,我接了;你送飯來,我吃了;你行禮來,我受了。你還要我指示你什麼?”龍潭低頭想了想。道悟見機,當即說道:“要能見道,須當下即見。若經思慮,便有偏差。”龍潭立刻開悟。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各位善男子,在一切如來的妙圓覺心當中,本來沒有什麼菩提或者涅槃,也沒有什麼成佛和不成佛,更沒有虛妄的生死輪回,以及生死輪回的結束。

  天皇道悟(784-807年),浙江東陽人,俗姓張,十五歲在杭州受戒,後來追隨徑山道欽,才接受到禅學。天皇道悟禅師隨侍徑山五年後,又到馬祖道一處得到印證。兩年後,又到石頭希遷處。

  道悟:“如果超脫定慧,請問還有什麼法?”

  希遷:“我這裡本來就沒有奴隸,還談什麼超脫?”

  道悟:“我還是不懂。”

  希遷:“你懂得空嗎?”

  道悟:“這一點,我早有心得。”

  希遷:“想不道,你還是得道之人呢!”

  道悟:“不,我還沒有得道。”

  希遷:“我一眼就能看出事實。”

  道悟:“你沒有證據就誣賴我?”

  希遷:“你的身體就是證據。”

  道悟:“就算你說對了,可是我要拿什麼去教導後人呢?”

  希遷:“請問誰是我們的後人?”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因為轉煩惱才說菩提,已明煩惱本來無實,則知如來圓覺妙心本來亦無菩提。因為轉生死才說涅槃,已明有為法生滅輪回本來是幻有,則知不生不滅的涅槃亦是假名。同理可知,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各位善男子,即使是阿羅漢所圓證的境界,如果有人能夠把身心語言等都斷掉,終究也無法到達阿羅漢親證的清淨涅槃。更何況,怎麼能夠以有思維的分別心,來測度如來圓滿覺悟的境界呢?好比拿了一個螢火蟲,想用它來燒掉須彌山,終究是無法實現的。同樣,如果有人用狹隘分別的輪回之心,以及所產生的輪回見解,想要進入如來廣大平等,寂滅無為的智慧海洋,終究是不能到達的。因此,我告訴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若要求學圓覺妙法,首先應當斷除無量劫以來生死輪回的根本。

  “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此是耽空、滯寂、灰身、滅智。以有思惟之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以輪回心生輪回見,怎能入如來大寂滅海?所以世尊說要先斷無始輪回這個根本。

  這裡說聲聞、緣覺所覺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為皆悉斷滅,是不圓滿的,只是捨棄了根、塵、識的分別執取心,不去執著而已,並不等於他們明白覺悟與境界都是圓覺心的妙用,因此說“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意思是阿羅漢所證悟的涅槃也只是心的顯現,未能真正做到他們所向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說:佛所證悟的大涅槃,就是本來清淨涅槃,圓覺妙心,阿羅漢是無法知道的。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果阿羅漢用遠離身心語言有所覺悟的思惟,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眾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沒辦法知道如來的圓覺境界,因為圓覺境界不是入有漏涅槃者所能知。

  《涅槃經》雲:“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佛經中佛力難測的公案:

  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鍵連尊者為了測試佛陀的聲音能傳多遠,一路向前飛到不知多遠的佛國,還是能聽到佛的講法。他方佛國的人身材很高大,目鍵連找不到人,只好飛到一座山上。結果這不是山,是一位羅漢的缽盂,那裡的羅漢以為目鍵連是一條蟲,還驚奇:蟲也會說話?他方佛國的佛便開示大目鍵連的因緣,說:這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大目鍵連現神通變大,表演一番,大眾都歎善哉。而大目鍵連卻找不到飛回娑婆世界的路了。那裡的佛憐憫他,告訴他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佛的威神力,才又飛回來。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修行時,首先要斷除無始以來的輪回根本。《大學》中所講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當年南岳懷讓禅師欲傳燈與馬祖道一。看到馬祖道一終日打坐,懷讓禅師跟他打招呼,馬祖也不理不睬。懷讓禅師便拿一塊磚在馬祖面前的地上磨。

  馬祖忍不住問:“老法師,您在干什麼?”

  “磨磚做鏡。”

  “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您開玩笑!”

  “那我問你,你在干什麼?”

  “打坐!”

  “打坐為了什麼?”

  “為了成佛!”

  “磚頭磨不成鏡子,難道打坐就能夠成佛嗎?”

  馬祖怔住了,問:“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說:“譬如牛拉車,車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呢?”

  “當然是打牛了!”

  懷讓說:“你現在明明就是在打車嘛!”

  “無始輪回根本”,也就是無明妄見。由無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識,由識而展開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觸,由感觸而有受,有受而生愛,有愛而執取,有取而造業,由於業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眾生所以輪回流轉的生生滅滅,都是這樣。

  《楞嚴經》之“二種妄見”:“阿難,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意為:阿難,你應該知道,世間所有一切眾生,在這世界上,生死流轉,有時生天,有時為人,有時為鬼,總在六道輪回裡,流轉而不休息,這都是被二種顛倒,分別妄念所支配。顛倒即迷真起妄,真妄顛倒,迷而不知,致妄生二種分別見妄。什麼是二種分別見妄呢?

  1、我們現在之身境,本來是惑業所現,自己別業的虛影,但因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別,執著外境實有。又如在夢境中,妄生苦樂執著,這便是別業妄見。

  2、所有眾生世界,亦是惑業所現,與眾同分之虛影,因迷而不知,便妄生分別,執著心外實有,好像執著空華實有,這便是同分妄見。

  當處發生,即不離本處發生。本處即指真心,妄不離真,因真起妄,因妄生惑,因惑造業,而受果報。當業輪轉,造善業就升天,造惡業就下地獄。造什麼業,就在輪回裡受什麼果報。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

  各位善男子,這種有造作的分別思維,是從對一切事物都有執著的妄想心當中生起來的。都是對六塵境界攀緣所顯現的,並不是真正的心性本身,已經如同虛幻的空花。再用這個不實的思維,來分辨佛的境界,就好像虛幻的空花,又結出了虛幻的果實一樣。這樣輾轉妄想,分別不斷,沒有任何可取的地方。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有心,指三界妄有之心,即六識心。起什麼?依阿賴耶識緣六塵妄境及第七識造作思維,起種種心所。

  “非實心體”,實心無念。凡有造作思維,都非真實心體。

  “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印光大師文鈔三編下卷四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題辭》雲:以故世智辯聰,佛列於八難之中。其所警戒者,深且切矣。其病由於以凡夫知見,測度佛菩薩之境界。使知佛菩薩之境界,決非凡夫所能測度。則可廢然止矣。勿道佛菩薩境界,非彼所能測度,即彼從生至死,起心動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嘗稍能知見。若能親知親見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漸知佛菩薩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負者,譬如盲人不見天日,遂謂為無,群盲聽之,贊為識見高超,的確無謬,而不知其為自誤誤人之邪說,豈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為淑世善民,窮理盡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業,發揮聖賢不傳之妙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以聰明自負者,何足知此。病夫知醫,浪子憐客,不禁感慨悲歌,陳此忠告,倘能嘉納,則幸甚幸甚。

  “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如此輾轉,但增妄想執著,如是虛妄浮心,成就圓覺方便是不可能的。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各位善男子,這種虛妄分別的浮躁之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投機取巧之見;根本就不是成就圓覺妙心的方法。像這樣的思維分別,不是問法的正確方式。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前金剛藏菩薩所問三種疑惑,都是虛妄浮心巧見。

  “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的公案:

  香嚴禅師本是百丈禅師門下的弟子,他雖然博通經典,但始終沒有契悟禅道。百丈禅師圓寂後,他便到百丈禅師的大弟子沩山靈佑處。

  沩山:“你在先師百丈處,聽說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是因為你聰明伶俐。不過你用這種方法學禅,還是依賴理智與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沒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說給我聽聽?”這話問得香嚴禅師茫然不知所措,便把平時看過的書翻遍,還是沒找到答案。深感畫餅畢竟不能充機,於是墾求沩山禅師為其說破。

  沩山:“如果我現在替你解說,將來你一定會罵我。就算我說了,我所說的還是我的,絕對不會變成你的。”

  香嚴於是到處雲游。一次,他暫住到慧忠國師的遺址古寺裡,正在除草時,偶然拋一塊瓦礫,擊中了竹子,清脆的一聲響,香嚴頓然大悟。於是,他回到住處,沐浴焚香,朝著沩山禅師的方向跪拜:“師父,大慈大悲,您對我的恩情勝過父母,如果您當時為我說破,哪有今天的頓悟呢!”

  乃作偈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金剛藏菩薩當知道,如來圓覺寂滅本性,

  不曾終結不曾開始,若用輪回分別之心,

  思維觀察回旋往復,就會陷於輪回世界,

  不能還入佛法大海。譬如冶煉提純金礦,

  黃金並非提煉才有。雖然重回本來黃金,

  終究依靠提煉成就。一旦煉成純真金體,

  不會重新再變金礦。生死輪回以及涅槃,

  世間凡夫或者諸佛,同為瘡眼空花幻相。

  思維分別已屬幻化,何況追問更加虛妄。

  若能明白放下此心,然後求學圓滿妙覺。”

 

上一篇:日常修行的七法
下一篇:清淨法師:《圓覺經》講記 第三章 普眼菩薩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