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死亡以及受生的情況,包括中陰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節 說明死亡以及受生的情況(包括中陰身)

  宗喀巴大師 著

  華銳·羅桑嘉措---譯

  說明死亡以及受生的情況。共分為五個部分:

  一、死的因緣;

  二、死時的心念;

  三、死後神識怎樣離開自身;

  四、死後中陰身時的狀況;

  五、怎樣受生的道理。

  一、死的因緣分為壽盡而死,福盡而死及不平等死(就是非時死亡或稱橫死、或說福壽未盡死亡)。

  壽盡而死就是指過去宿業所引的壽量,此世已至盡期,因此死亡,是為壽盡而死。

  福盡而死就是指此世福報已經享受完了,故而死亡,猶如衣食資具等缺乏而死去。

  不平等死也稱做非時死,就是指壽未盡而死亡。關於這種橫死在經中說有九種因緣。依次是:飲食過量而死;吃不適當的食物而死;前食未消化,又進新食造成死亡;未消化之食物,本應吐出,卻因堵塞而死亡;本應由腹瀉而排出的腸中物,卻無法瀉除而死亡;有些飲食分開而食不會產生疾病,但合在一起受用會變為毒品而導致死亡;

  如因不精湛跳躍等技術而落人深淵造成死亡;因非時去它處,如夏季去懸崖邊緣或攀爬冬季的樹木跌落下來而造成死亡;對老妪行非梵行而導致死亡。

  人將臨死之際,神識離體之前(粗分心),會產生生前所造之業的緣故,出現善不善的情況,造善業現善形,造惡業現惡形;如果善惡心等同時,最初自己.心中出現何種業形就屬該類業形,除此外,其他情況難以出現。真正死亡的情況是屬於無記形(非善非惡之狀)。臨死的時候,還會產生受生善惡之征兆,若對飲食出現厭煩之狀,就會受生餓鬼道中;如果對飲食有貪欲,就會受生人道中。昔日,堅影王臨終的時候,太子未曾給食物吃,他甚為饑餓,這時捨利弗來至近前,堅影王問捨利弗:“何方有飲食?”捨利弗回答說:“在北方楊柳宮多聞天王那裡有飲食。”所以,堅影王對那裡產生極大的欲念而去世後,受生為多聞天王之子,名為“嘉瓦其確(意為王尊)。”

  二、死的心念。

  分為粗分心及最終細分心兩個方面。粗分心又分為具善心死、具非善心死及具無記心死三類。具善心死亡的情況又分為五類:

  其一、善心死。就是臨死之際,由自己的憶念或他人助念,自己心中產生善念,借此力量,引發信念等善法,在產生粗分心之間所受用的心,稱為善心死。

  其二、善惡二者串習死。就是對生前行善或行惡的眾生而言,臨終之際,雖由自己憶念或他人助念,究竟還是要看自己生前行善或造惡的多少,要看其習氣的輕重。善的串習大,臨終之際的善念也大,惡的習氣大,惡的習氣就會增長。那麼,臨終前,生起善念,就能覆滅惡念;若惡念生起,善念也就隱沒了,再不會產生善念,而被忘懷。

  其三、平等串習死。生前善惡二法的串習力相同,臨終前何法先前生起,若是善念生起,惡念不會產生的;同樣的道理,若是惡念生起,善念也就無法產生了。

  其四、臨終的現象。生前多積善業,就像從黑暗處走向光明一樣,死的時候,猶如自身在夢中,看到各種悅意可愛的景象,也就能安祥地死去。死的時候不會產生多大痛苦。

  其五、行善業會沒有解支節的痛苦。凡是生前多行善業,在臨終的時候,不會產生較重的解支節(筋絡根節)分散或四大分散的痛苦,這些痛苦是十分輕微的。

  具非善心死的情況又分為六類:

  其一、非善心死。就是說臨終的時候,自做憶念,或由他人助念,心中所現起的貪欲等惡念,直到粗分心流動之間而生起。臨終時,身體產生極大的痛苦。

  其二、出現不善之景象。如果在生前多造惡業者,到臨死的時候,必定會感受生前所造惡業的果報,這些前兆就像夢中的景象一樣,一切不悅意、不可愛的東西會呈現在眼前,猶如從光明走向黑暗的地方。

  其三、造作重大惡業所現的景象。凡是生前造下極大惡業者,在臨終的時候,看到不悅意、非可愛的景象,這時他的身心中現起巨大的痛苦,驚恐萬分、汗毛豎立、手足亂動、大小便失禁、手抓虛空、翻白眼、口流白沫等。

  其四、造作中品惡業者所現的景象。如果生前造中品惡業者,會出現上述個別情況外,有些不會出現,有些不完全出現。對有些造惡者會出現巨大的解支節(筋絡根節)分散的情況。

  其五、破除解支節方面的疑惑問題。四大分散所引起的解支節苦,除了天人和地獄的眾生以外,其他道的眾生皆有此苦。一切痛苦之中屬於生前殺生所造成的果苦最為嚴重。造罪越大,痛苦越大:積集的善業越大,其所產生的痛苦卻十分輕微。

  其六、因貪著三死心而造受生。人在臨死的時候,粗分心已過,昏迷的細分心尚未產生之際,會現起無始以來所串習的我愛。由於我愛的緣故,此刻會貪愛自身,面臨一起我住之心,於是就因這一念愛住,便形成了中陰身。對於證得初果和二果的羅漢來講,雖有我愛的產生,但他們卻用空性智慧破其我愛,不會受納,就像力強者制伏力

  弱者一樣。對於證得三果的聖者而言,再不會產生我愛了。三果的羅漢因業力的緣故,已除我愛,不再受生。為什麼證得三果的羅漢不再受生?不會形成中陰身呢?是因為他們不貪著自身(我愛),而樂於禅定功德的緣故。

  具無記心死。就是對於生前行善和行持不善,或者未做善與不善的眾生而言。臨終之際,自己未曾生起善和不善的憶念,也沒有他人助念。無記心的眾生,在死的時候,沒有明顯的苦與樂的景象所出現。

  一切輕微死心都屬於無記心。善心死,在粗分心(粗分意識)時存在。進入了細分心時,善心就會消失便成為無記心,此刻,生前所熟悉的善業再不能憶念而生起,他人也難以助念所生起。對惡業也不會再憶念生起,與前者相同。因此,一旦進入細分心時,這一切死心,都屬於無記心。《俱捨論疏》中說:“善不善心出現的時候,其景象明了,不能因此斷定為死心。”死心中含攝粗分心的善、不善以及無記心三種心;在細分心時具有無記心。

  三、死後神識怎樣離開自身

  在生前多行惡業者,神識是從上半身往下捨,從頭部開始發冷,漸漸降到心間。行善業者,神識是從下半身往上捨,從腳底開始發涼,冉冉升至心間。無論是行善,還是造惡的眾生,神識最後還是從心間捨出。

  最初入胎的時候,神識住於精血中央,也就是居住在身體的心部。最後臨終的時候,捨出身體的地方,也是心的部位。由此可以得知,神識最後捨出的部位,也就是神識最初人胎的部位。無論暖溫從上半身往下攝收於心間,或是從下半身往上攝收於心部,曾在經典中沒有明確的說明,但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懂得。

  四、死後中陰身時的狀況又分為十三類

  其一、從何處形成中陰身。前文中已說過,神識離開身體的那個部位,即可形成了中陰身,這之間的時間是不會間斷的,猶如秤桿的高低一樣,同時所形成,所以死亡形成了中陰之身。

  其二、中陰身形成的因素。主要是貪著自身和生前多愛戲論(不真實物)、串習我執的緣故,因此,此二者是中陰身所形成的主要因素。無論是善業或者不善業皆依此二因素來受生善惡二趣。

  其三、中陰身時的身形。中陰身具有眼、耳、鼻、舌、身諸根,當生何道中,未能受生其道之間,這時的眼睛就像天眼一樣,根本沒有任何阻礙,遙望景象;身體(非肉體)也像具有了神通一般,不受任何阻礙。《俱捨論》中也說:“本有中陰身時的身形,因其壽終而漂泊在中有之中,就在還未受生的一剎那前,只有同類的眾生與具有天

  眼者能清楚地看到其身形。中陰身也具有同樣的神通事業,諸根不受任何障礙,一旦形成中陰身後,就無法轉變為其他身形。”上述內容就是說,中陰身的身態,與其同類的眾生以及修持遠離過患的清淨天眼者能夠看見。如果一旦形成了那一道的中陰身後,再也無法轉變為其他道的中陰身,但在《集學論》中所講的與其有點不同(大概是藉由其他聖者的威力也會有所轉變)。

  其四、認識本有。所說的本有,就是“四有”之一。死亡以後,還未受生之前,稱做中有;受生的第一剎那稱做生有;又從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稱做本有;臨死的最後一剎那稱為死有。以上這種說法是按照《俱捨論》而做了講解。

  其五、對本有的誤解加以糾正。將來受生的第二剎那以後,一直到死有的最後剎那之前稱做是本有。個別人對此觀點產生誤解而認為,中陰身具有前生的身形和後世的身形;又說,前三日半是前生的身形,後三日半是後世的身形,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實屬無稽之淡。

  其六、對個別人誤解中陰身的看法加以糾正。因為神識已離開肉體(屍體),跟前生的身體已經沒有關聯,所以,對前世的身體不會產生貪愛執著了(神識已進入中陰身的緣故),對於這個觀點在《瑜伽師地論》中有所表明。可有些人認為,中陰身貪愛前生的肉體,便會產生憂苦,這種說法也是沒有依據的瞎說而已。

  其七、現起造善不善業的中有景象。生前曾經造作不善業者,在中陰身中會現起像黑色牛毛氈或黑夜般的景象;生前造作善業者,在中陰身中會出現如同白色毛織品或晴朗明月夜色一樣的景色。其八、所看到的情況。中陰身中就能看到同類的眾生.以及自己將要受生的地方。

  其九、中陰身的色相。《入胎經》中說:“受生地獄道的中陰身,其身色就像火燒焦的木炭一樣;受生畜生道的中陰身,其身色就像煙霧那樣;受生餓鬼道的中陰身,其身色猶如水一般;受生欲界天及人道的中陰身,其身色俨如黃金色一般;受生色界天的中陰身,其身色是白色。”以上這些是中陰身色相的不同區別。

  其十、說明中陰身是否存在,以及上下界限的區別。從無色界投生下二界,就有中陰身;又從下二界受生無色界的時候,就不存在中陰身,而是在他命終的地方形成無色之蘊而直接受生到無色界之中。至於中陰身的情況,在依據可信的經典中除講解了上述沒有中陰身的特殊情況外其他未曾說明。因此,中陰身沒有上與下的界限,不存在中陰身的說法,也是不合乎常規的。

  其十一、中陰身投生的姿勢。經中曾講,若轉生為天人中陰身就頭朝上上升而去;若投生為人,中陰身就直行(橫身)而去;若是生前造惡業者,就頭朝下墮而去。這些說法中也似乎包含了三惡趣受生的道理。又在《俱捨論疏》中則說:“人道、餓鬼道及畜生道三類,按其各自的形相而去(人道平行、餓鬼道倒行、畜生道橫行)。

  其十二、中陰身所住時間的長短。有關中陰身的壽量,若是未能受生的因緣,就會停留七天,若是有了受生的因素,其壽量就沒有固定。

  其十三、中陰身不會超過七七四十九日。第一個七天沒有受生時,會在七個七日之間定能受生,必定會在其間獲得受生的機會,一般不會超過七七四十九日的。根據諸經中所說(有依據性的經典).中陰身是不會超過四十九天的。有人認為,超越四十九天後還能住在中陰之中,這種主張是不合乎佛經中所說的道理。

  譬如,天道死亡的眾生,七日以後,或成為天道的中陰身,或有可能轉變為人道的中陰身。其轉變之因素,是因為他還帶有其他余業的緣故,所以,會變為其他中陰身的種子。其他互相轉變中陰身的情況,也是如此(比如,人的中陰身,生前造善,以其業力會轉變為天人的中陰身;若是生前多造惡業,藉其業力,會轉變為惡趣的中陰身,其他的中陰身也依此類推)。

  五、怎樣受生的道理又分為九類

  其一、以貪心走向受生之處。若是將要受生的眾生,其中陰身將要受生的地方,能看見與自己同類的眾生,並進一步想看他們,而想與他們玩耍、游戲,故而漸漸地走近。

  其二、看到的卻變為錯誤性。將要受生人胎之際,對父母的精血產生顛倒妄念。這時候本來父母未曾行YIN,而猶如魔術般地看到行YIN之事,卻對此產生欲望(就是這個中陰身所看到父母所行YIN之處,本已無父母房事,見其精血,而認為父母仍在房事;或者父母已房事完畢,各產生一滴稠精血,其後又從父母各產生一滴精血,輸入母胎中央而受生,那時父母已完成房事之事,雖然此刻不做房事,但中陰身仍認為在行YIN)。

  如果是投生女胎,就離開婦女(母親),欲想與男子(父親)行YIN;若是受生男胎,就離開男人,欲想與女人行YIN。

  在《瑜伽師地論》中曾提到,中陰身看到的不是真正的父母,把父母的精血誤認為是父母,而看到交合。無論怎樣講,最初看到的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身形,然後看見的才是兩者的生殖器。

  其三、因瞋恨而受生的經過。在父母行YIN之際,中陰身引發貪欲,而逐漸靠近,但已看不到父母的身形,只看見的是男女的生殖器。所以,對此產生瞋恨而脫離中有,開始受生。

  其四、在何處神識如何受生的情況。就是父母二者行YIN達到最高潮,將完畢的時候,出現濃精,此後父母二者各自定會滴出一滴精血,而融合於母胎之中,猶如熟乳變涼後凝結時的狀態一樣,與此同時,中陰身息滅,結束了中有的階段,中陰身結束的同時,以神識之力量而與如熟乳變冷後凝結之精血和合成胎,與其他成為五根因素的四大

  細分,以及前者和合相同之精血而融台形成諸根,其他形相也開始產生。這時,中陰身已入胎內,稱為受生。不承認阿賴耶(藏識)者,是主張以意識而做受生(藏識就是阿賴耶識,依次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染污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中觀派不承認後二識)。

  其五、以福報大小而受生時所現起的聲音及景象。若中陰身的福報較小,就會投胎於卑賤的種姓之中。他在臨終及投胎之間聽到的是喧嘩之聲,所看到的景象是自己進入蘆草及密林之中。若是一個造過善業的中陰身,他會受生於高貴的種姓之中。他在臨終及入胎期間所聽到的是較寂靜、悅耳之聲,看到的景象是自己進入寬敞的宮殿及無量宮殿等內。

  其六、胎兒的形成及出生。一般來講,胎兒住胎的時間是三十八個七天,在這期間,胎兒在母胎中已經圓滿形成了身體的肢節,然後再過四天,就可出生。《入胎經》中說:“凡是住胎的時間足夠九個月或者超過九個月,就算是十分圓滿了,是足月;住胎八個月者,雖算是足月,但不十分圓滿;住胎六個月或七個月者,不算足月,是屬早

  產,經常會出現肢體殘缺的現象。”有關這些情況,必須多參閱《入胎經》的內容,更會細致地了解這些學科。

  其七、受生惡處時,中陰身不想去其地,故而會不受生此處之理。中陰身看到不悅之處,就不前去,若不前往,就不會因此而受生。若是生前做過受生地獄之業,比如,屠宰羊、或養鷹殺雞、或做販賣豬肉等,他們在中陰身受生時,就看到很多的羊群等,就像在夢中看到的一樣,因生前喜歡殺生的串習緣故,就會去追捕。他們對這些(羊

  群等)產生嗔心,就在這時中陰身息滅,會引起生有(受生);同樣的道理,受生地獄或者受生瘿鬼惡趣等的情形,也是這樣。

  其八、受生畜生等惡趣的受生方式。假若受生在畜生道、餓鬼道、人道、欲界天及色界天的中陰身,在自己將要受生的地方,就能看到同類的眾生,於是對此會產生貪欲之心而去那裡。看到自己所受生處時,又會生起嗔心,在這個時候,中陰身就被完結,引起生有而受生。

  上述問題在《瑜伽師地論》中有所闡述。不受律儀的人,如果不守律儀及雖不賣豬殺生為業等不守戒律的人,死後也入地獄,其道理與上述相同。

  其九、四種受生中說明濕生與化生的受生方式。在《俱捨論》中說:“貪求香味及住處。”就是說,若受生濕生的中陰身時,就會貪愛香氣;如果將要受生化生的中陰身時就會貪求居住之處(房屋等)。又說,假若將要受生熱地獄的中陰身,就會貪求暖熱;將要受生寒冷地獄的中陰身,就會希求清涼;所以中陰身就會前往而受生,關於這

  些道理在其注釋中講得很清楚。另外,有關卵生的情況也和胎生相同,這在《俱捨論疏》中曾經表明。死亡與結生(入胎)的情況,沒有特別之處,這都依《本地分》的說法而做了闡釋。

 

上一篇:南懷瑾: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下一篇:不起憎,不起愛,你就遠離諸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