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別人當面對自己拳打腳踢、強搶硬奪、惡語中傷,或者暗中說些難聽刺耳的話等,我們不但不該滿懷嗔怒,反而應生起慈悲之心饒益他們。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忍辱。
忍辱是不容易修持的,但盡管如此,學過《佛子行》的人都知道,它是菩薩的殊勝學處。佛陀在經中也說:“學習大慈大悲者,要忍受他人打罵,能生如是之心者,即是我的弟子,我是他的本師。”因此,我們在遭受他人的謾罵攻擊時,一定要盡量安忍。否則,別人稍微說一句就受不了,一直喘著粗氣,“你干啥!你來這裡……真是!”(眾笑)
◎ 嗔心的嚴重過失
《大智度論》雲:“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殺嗔諸佛贊,殺嗔則無憂。”這個偈頌很好。有位前輩大德收集了一百多個好教證,這一句也在其中,當時我記到筆記本上了。它的意思是說,嗔恨如毒,是一切惡的根源,能摧滅一切善法,有誰能殺掉嗔恨,則為諸佛所贊,他自己也會快樂安逸。可是有些人,該殺的嗔恨不殺,不該殺的眾生、金剛道友,卻惡狠狠地嚷著:“我要殺了你!”但殺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有時候一直想著害別人,自己到頭來會不會犧牲了也很難說。
對一個大乘行人來講,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態。如果被嗔恨心所轉,就會導致“摧毀千劫之資”的下場。《入行論》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剎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毀一千劫所積累的布施眾生、供養佛陀等福德。不過,有些人嗔恨起來不是一剎那,而是好幾天。他們心裡的積怨,就如冬天的冰一樣消不下去,就像毒蛇一樣時時散發毒氣。因此,我們一定要修習對治方法,否則,一旦受到危害生起了嗔心,自相續的眾多功德就會被摧毀。
在這個世間上,一怒之下釀成悲劇的,可謂比比皆是。2005年,遼寧撫順有一則新聞:一個23歲的姑娘駕駛奔馳進入一小區,在路過修車攤位時撞倒一輛自行車,自己的車被刮了。姑娘很生氣,下車要求50多歲的修車師傅賠償。老師傅據理力爭,說責任主要在她。姑娘更生氣了,推搡著老師傅,非要讓他賠錢。老師傅揮手阻攔,碰巧弄髒了她的名牌衣服。姑娘不依不饒,說車的事再說,先賠3000塊衣服錢,並打電話叫來父母。
她的父母,就住在對面的貴族社區。過來以後,父親氣勢洶洶,掄起打氣筒朝老師傅的頭上砸去,老師傅頓時頭破血流。母親則站在一旁,破口大罵那些為老師傅說話的圍觀者。女兒好像沒事一樣,一直坐在開著空調的車裡,得意洋洋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老師傅不斷哀求,但那個父親讓他必須賠錢。老師傅憤怒了,掙扎著從地上爬起來說:“好,我賠,我去拿錢。”然後他回到貧民區的家裡。回來的時候,從懷裡掏出的不是鈔票,而是一把利刃。他先向那個父親捅了三刀,又捅了那個母親兩刀,最後把嚇傻了的女兒拽下車來,也捅了數刀。母親和女兒當場死亡,父親傷勢嚴重,胃、腸、肝髒破裂。後來老師傅自首,被判了死刑。
這起血案其實只源於一件小事,當時的報紙有許多評論,包括對教育、對人心,但寶貴的生命被憤怒葬送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若沒有正知正念攝持,一時的嗔恨,不說摧毀多生累世的善根,當下還會引發不明智的行為。前段時間在我的家鄉,一個出租車司機把另一輛出租車的前燈不小心碰破了,結果兩人打架,一個人當場被捅死。所以,眾生被一念嗔心驅使,做過無數可怕的事情,為了自他的安樂,大家務必要修安忍。
當然,修習安忍是很難的。在所有罪業中,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沒有比安忍更難行持的了。寂天論師也說:“罪業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有些人寧願背一百斤的石頭爬山,也不願忍受屈辱。因此,要修習安忍的話,一定要借助道理勸說自己。
這種道理,在佛教中有很多。比如,應了知嗔恨的過患。對慣於生嗔的人來講,要壓制煩惱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決定是惡的,肯定會引發重大罪業,誠如《中觀四百論》所言:“嗔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
還有,可以用空性或如幻的道理調伏自心。如印度單巴仁波切說:“嗔敵乃是業力迷亂現,當斷嗔恚惡心當熱瓦。”
此外,我們還要了解到,嗔恨傷害自己的人是不應理的,因為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對境。阿底峽尊者曾親口說過:“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論師也說:“若無生嗔境,於誰修安忍?”畢竟,安忍是在別人害你時修的,不是在你毫發無損時修的。特別是有人對你出言不遜、無辜加害時,如果你能斷除嗔怒之心,定可淨除諸多罪障,依此圓滿廣大資糧。因此,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應將加害者看成上師一樣。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頌》中也說,要把害自己的眾生視為如意寶。
當然,這都是菩薩的見地。作為菩薩,面對他人的傷害、攻擊,絕不會抱怨:“唉,又出現違緣了。”相反他會特別歡喜,知道這是很好的修行機會。阿底峽尊者為什麼偏要把一個脾氣不好的侍者帶在身邊?就是因為有機會可以修安忍。
所以,找人發心,不要找性格好的,應該找跟你合不攏的,你說一,他做二,天天跟你唱反調。這樣的話,你早上、中午、晚上都有修安忍的機會。這種機會,對大菩薩來講是非常難得的。(眾笑)
◎ 嗔心大不是好上師
常有人說:“某某是一位好上師,只是嗔恨心很大。”但在世界上,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過失了,怎麼會有人在嗔恨心大的同時,又是一位好上師呢?
嗔心大,絕對修行不好。嗔心的過失特別嚴重,一方面會毀壞善根,一方面天天讓旁邊的人心懷恐懼,沒有安全感,這肯定不是好上師。有些人認為:“不示現忿怒相,就無法調伏弟子。”但如果你修行好、德行好,也不一定非要用忿怒相,否則,忿怒相一旦示現不好,自他的功德都會被燒毀。
單巴仁波切說:“百種貪心之業,不及一剎那嗔心罪業大。”小乘行人最謹慎防范的是貪心,因為一念貪心本身是罪業不說,還會引發破戒等惡行,有許多過患。而在大乘菩薩戒中,一百種貪心的罪業,還不及一剎那嗔心大。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生貪心,一般不會傷及眾生,但在嗔心的誘發下,很可能導致行為或語言上對別人打罵傷害。傷害眾生,正是菩薩戒中最嚴重的罪業。所以,單巴仁波切才如是強調嗔心的可怕。
反之,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為、語言和內心都非常調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或者像米粥裡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這樣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不但讓身邊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終處於快樂之中。誠如《正法念處經》所雲:“若人修行忍,捨一切嗔恚,現在及未來,常得安隱處。”
這方面,釋迦牟尼佛就是最佳的典范。據《經律異相》記載:曾有一婆羅門,先以五百事謾罵佛陀,佛陀毫無愠怒之色;婆羅門見了很生信,又以五百事贊歎佛陀,佛陀也沒有歡喜之色。由此可知,佛陀確實住於不喜不怒的境界中。
不過,我們的境界並非如此。有些人聽到表揚就欣喜若狂:“哇,誰贊歎我?這人真好!”被人指指點點,又會半天悶悶不樂。還有些人,剛開始別人說他過失,他好像沒什麼感覺,似乎忍辱修得不錯,但漸漸地,大約兩分鐘左右,他才反應過來,然後火冒三丈:“誰說的!”
佛陀的境界,我們凡夫人是裝不出來的。別人贊歎我,我先是如如不動,但一會兒就開始偷著樂了;別人謾罵我,我先是裝著無所謂,但心裡已憋出了內傷,惱怒慢慢就顯露出來了。所以,凡夫人再怎麼裝,也掩蓋不了自己本來的面目。
有些人成辦區區善事或護持一分淨戒,就自認為如何如何了不起,常常充滿我慢。別人言詞稍有不當,便說:“他輕視我、侮辱我!”心中憤憤然、氣沖沖,臉色也變了,進而反唇相譏,這說明正法與自相續已經脫離,是自心絲毫沒有得受法益的標志。
就像金厄瓦格西所形容的:“我們越聞思修行,我執越重,忍耐力比新肌 還弱,比心量狹小的衛藏厲鬼 更加暴躁易怒,這是聞思修已經顛倒的標志。”
這個比喻非常貼切。有些人初學佛時,多少有些自控,但聞思久了以後,我執本該越來越少,但因為法不入心,我執卻越發加重了,乃至小小觸犯都忍受不了,被別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狹窄,他人有稍許冒犯,便會暴跳如雷。
所以,修行人的心態應該寬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聞思我執越重。有些人認為:“反正我是凡夫人,修行不好有什麼!我下地獄關你啥事?”人要是這樣,那誰也沒辦法。這麼多年來,我的確感受到了佛法的偉大,雖然自己修得很差,但很想把它與大家分享。作為一個傳法者,盡管我希望每個人都有進步,但你如果覺得無所謂,別人也無計可施。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廣釋》第一百零七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