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太虛大師:楞伽經義記(卷第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 太虛大師講述 十四年夏在寧波天童寺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戊六 如來藏心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l 如來藏心,是破執顯性最後之一門。了達唯識現,即一切法非一切相,既無可執之相,亦無能取之執。若執唯識,亦同法執,故以破為顯,執之破處即性之顯處。性者、諸法真實相之謂,本來恆常普遍如是,因妄想故,致不能顯而成妄想相,離妄想即成自性矣。所以前明正智、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依前種種所破而顯,即顯此心。故大慧復疑問:凡諸佛修多羅均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義性雖明,而諸修多羅中又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足三十二相,即在眾生五陰聚中;如如意珠藏垢衣內,以喻如來之藏雖為陰、界、入及根本煩惱、隨煩惱乃至種種塵勞垢污之所纏覆,清淨德相仍然常住不變。雖現業系苦相,而苦即法身,以內有大價寶也。眾生不知自有,如乞人旍竮辛苦,向外妄求,正如棄大海而執一漚耳。然外道亦計於受用身資有一作者之實我,體實遍常,不生不滅,彼之實我,豈不與佛說五陰聚中有一不滅之如來藏名異義同耶?大慧菩薩為悲湣後來眾生故,恐發生此種學佛法而執我之外道,使起正智而離邪執,庶令如來藏教無過,所以詳為請問。 如來藏義,可作數種解釋:一、作如來即藏釋,此持業釋。藏、有含藏統攝義,言如來即統攝一切佛果無量功德。二、作如來之藏釋,此依主釋。謂如來所證之清淨法界,為如來四智菩提藏,藏讀去聲,庫藏之藏。此二、前者唯在如來,後者通於菩薩。三、作如來在覆藏中釋。如來、指佛果上一切無漏無為法,藏、指覆於眾生有漏心中,此通於九法界。四、作眾生自性清淨心,即如來本因而隱藏未顯釋。謂眾生位具有佛性,但隱而未顯耳。 離於求那者,謂勝論講六句義,即一、實句,梵語陀羅標,實質、物體之義。二、德句,梵語求那,德性義。三、業句,梵語羯磨,業用義。四、大有句。五、同異句。六、和合句。四、五、六句,統指一切法。前三各別,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我屬實句所攝,異於德句,故離於求那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 辛一 斷無我畏故說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佛法所明如來藏,與外道所計神我實我,全然不同。夫如來藏,乃佛智自證之第一義心,離言絕思,有時或說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或說如、實際、法性等,乃至於自性涅槃等句,其實、皆說如來藏,诠異旨同,機感各別。凡夫愚癡,終日在此清淨平等真如性中,而分別不到,攀緣不及,聞無我句為斷滅而妄生怖畏,佛以慈悲方便令除怖畏,不得不說此無所有而有之境界,令漸通達如來之所證也。 辛二 方便善巧故說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所以誡大慧及未來現在諸菩薩,對於如來藏法門,皆不應以我見計著也。如陶工以聚泥及種種器具為方便因緣,成種種器。佛亦如是,依於種種方便悉檀因緣,應種種機,立種種名,或曰如來藏,或曰無我,乃至其他一切名義,無非破其妄執令生正智之方便耳。非同外道所說之我,在心外另有一如來藏矣。 辛三 令離我見故說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蓋佛說如來藏,不但非用執我,且正為開引執我執法之外道,令其離於我見妄想。須知佛所說法,皆是離分別所證真如。如欲證此真如如來藏,必離人法我之分別;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乃得無上菩提。是故唯佛所說無訛,否則、執我同於外道。欲離外道我見,當知此人無我、法無我所顯之如來藏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人、指人我,相續、指壽者相,陰、指五陰,緣、謂有異因緣。微塵、勝、自在、作等,皆指外道所執。種種皆所執之我。法我,離二執即得二無我智。至此、破執已破究竟,顯性已顯究竟,於唯識境亦彰究竟。 丙二 辨唯識行 丁一 總明四行 戊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者大方便”! 前來八門,皆彰唯識境,即觀一切法相性也。所觀境彰,須繼起能觀行。蓋佛法非比世間法,隨文解義,便謂已畢研究之事。比如盲人不知顯色,眼未開時,須除其病;所以於唯識境要得親證,必須起行,即是修唯識觀。前所彰之境皆唯識,今所辨行亦皆唯識。此唯識觀,未歷三賢位之菩薩,如不起修不相應也。此所明之四行,諸菩薩位所應修習,大慧菩薩本已能修諸行,了達諸法唯心性相。為未來大心眾生頓悟修行,趨無上果,故請佛說大修行所具足之方便法門,免令未證謂證,未得為得,或耽住禅樂,或招感邪魔,或起法愛,或求神通,此大慧菩薩之悲願也。方、方法、便、利便,以利便方法應用適宜,使理易於明,行易於成,謂之方便。於自利有善巧方便,而利他亦有善巧方便。方便、亦可作一種預備功夫解。總而言之,無論作何事業,無方便不能通達耳。 戊二 答 己一 總標 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雲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方便之法,修四種觀,依此而行,能得成就。 己二 別示 庚一 正說 辛一 善自心現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 此初辨善分別自心現也。謂善能觀察三界一切法皆唯心所現而有限量,無論內外諸法乃至萬緣,皆是心及心所分別所現,於是離我我所,無主宰故,三界生死亦無去來。知根、身、器界皆無始虛妄分別習氣現為業報,前六識托為本質隨起妄想相,乃至獲得聖果,亦皆唯心。具足唯心觀,即一切修行法之總持。識得唯心,魔外絕跡,與佛菩薩無以異矣。 辛二 外性非性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無使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 此辨善觀外性非性也。謂善能觀察一切法皆唯識所緣起,心外無有自體,猶如陽焰、夢、幻,分別執為實我實法,即為凡夫外道,乃無始虛妄習氣為因之所現行。二乘能證一分生空,菩薩登地雖證二空,尚有不覺,才起即滅而不相續,當下銷融。然非無唯識所變緣之法,但無妄計心外之境,以心外實無法可分別也。前第一、第二,可合名曰唯識無境觀,通於大乘因果位修。 辛三 辨善離生住滅見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此辨善離生住滅見也。謂善能觀察三界一切有漏法無自性,如幻 如夢,生即不生,亦無自、他、共生,但隨識心分別而現,心外實無有法可得。前謂諸法皆唯是識,但有眾緣而無諸法,乃至觀察唯識所變現一切法,即無識上一切法,眾緣所起內外法,即無眾緣所起內外法,不見有法生,亦不見有法滅。夫知一切法畢竟如幻,無生而生,則決定能印可生即無生,得無生法忍,離於生住滅見矣。 辛四 得自覺聖智 “雲何菩薩摩诃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此辨得自覺聖智善樂也。謂得無生法忍之菩薩第八地,所有一切有漏法皆不現,無功用修第一義無相觀,念念趣入佛智。蓋前觀離有漏,此觀得無漏也。前雖雲得無生法忍,二乘不過轉得第六妙觀察智之生空一部份,菩薩得二空智,八地常得現前,升至十地等覺。入佛始具四智,即是離過絕非無漏不思議智,離心意意識等差別,真如平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八地以上,能得六七二識所起之意生身。 以上四種觀,前二平等安住,通觀有無漏界,第三觀離有漏而入無漏,第四成就無漏。然皆唯心,不過轉第三觀上之有漏法為第四之無漏法耳。若不依一、二之唯識無境觀,則三、四之有漏觀無漏觀、亦不易悉離虛妄而速得圓滿也。 庚二 推問 辛一 問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因佛說意生身,乃推問何理而有斯名? 辛二 解答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诃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意生身,正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所起者。意念無礙,念所憶處,當念即現,憶所經境,無能遮障,無問遠近;向所睹者,由憶而現,念念相續,無能為阻。故意生身亦同時能現無量身,神通自在,妙相莊嚴,隨廣大本願入無量世界,所以不住空寂,成就眾生。 庚三 合說 “如是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得無生法忍菩薩,證第一義空,得無功用無分別智,不住寂滅,亦非不住寂滅,乃至入如來地,盡得聖智善樂。 己三 結成 “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結前成就此四大方便法,為大修行人所當修學也。 丁二 明三位 戊一 資糧位──諸法因緣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 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資糧者,謂修習六度萬行之福智,為入地之資糧,乃以修一切法唯識因緣觀為綱也。觀因緣相,雖與二乘略同,而唯識觀不與之共。以覺知因緣相故,離有無妄見,妄見離、即無分別智。在資糧位菩薩,能伏治分別而未能斷除,故大慧代請問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示因緣相 壬一 緣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外緣者,無情法,不為阿賴耶執受為自體者是。內緣者,有情法,為阿賴耶執受為自體者是。凡一法成就,皆不離乎方便緣。瓶本非瓶,以泥團及柱、輪、繩、水、木、人工諸緣和合而生,余物亦然。雖諸物前後展轉而似現心外,然實不離自心,以眾生一向認為外而名外緣。至內緣十二緣起者,無明、業、愛、取、有、為能起,余七為所起。實皆唯識,而愚夫妄計有差別。 壬二 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此言因者,與前說緣,亦無二事,就觀察點不同,別為因耳。當有因者,謂無明所發、愛所潤等業種因成就,當來有果。相屬因者,所現境界屬於能現之心,而攀緣後熏成種子,為相屬因。相因者,前心滅後,後心剎那續生,不能同時,無間相續。作因者,作增上緣,言其有勢力,喻如轉輪王。顯示因者,為能顯示於境,通於心心所及名字言說,能見見分了於所緣相分;如燈之照現形色等,無顯示因不能明了。待因者,待世間萬物滅時作無想,所謂觀有計無等想。 辛二 揀因緣計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 此揀因緣計也。謂因緣法非漸生、非俱生。計俱生者,則因果相不能成立,能作之因、所作之果、不能分別。漸生者,果尚未生,因何由而名?如父因有子而為父,無子之先,未得父名也。故無一定生因可得,唯是因緣、所緣緣等四緣,無有能生所生之法,所以漸次生亦不生。俱、漸二皆妄計,無實因緣則亦無自共相,是故唯識諸法,生即無生。此乃大乘所修觀行,非小乘及凡夫外道所知矣。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攝受及所攝,捨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一切法無生滅者,因緣所成壞之生滅,即無生滅。然非撥有取無有,故緣起之因果宛然,隨凡愚之癡妄而斷其執,說為不生滅耳。三有境界,皆無始分別習氣之所現,有無悉不可得,就世谛說,施設何礙?凡夫不明真實義理,惑亂於一切有為生滅之法,猶如翳目而觀空華,悉皆當體無有。但須除目翳,不用撥空華,以目病除則空本無華故。故須以離分別正見離諸妄想,則能攝、所攝一切皆是唯識耳。 戊二 加行位──觀言說妄相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诃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修意言唯識觀也。前文曾明觀一切法唯識即依他起,但有漏依他從遍計執而起。無始來遍計習氣,實即言說妄想,必如何可轉有漏為無漏?須在緣起自性上,遣除諸言說妄想習氣,方可泯一切相,證真實性,此乃為大乘加行位菩薩所修之意言唯識觀,亦即遣除言說妄想習氣,所以大慧代表眾菩薩請佛說此言說妄想相心法門。蓋心能積聚諸名言習氣,而起諸言語分別相,所以觀照根源,以通達能诠之名言及所诠之法相,遣除二執無始妄習,乃證無分別智,起後得智,直趨無上菩提。此已入資糧位菩薩,由加功行持而入於通達位也。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所問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言說依於妄想,妄想亦依言說。一有能诠之名,即有所诠之相,名相不離,唯第六識之所了別,他識並皆無此作用。所以在加行位之暖、頂位菩薩,必須修四尋思觀:即一、觀察一切法名言,但是名言而無實事。二、觀察一切法之事實。但是事實,離於名言。三、觀察一切法自性,但是自性,離於其余。四、觀察一切法差別,但是差別,亦離其余。如是專心致志,尋求探討,思此四法確確分明,由頂位進入忍位,得四如實智。由下忍而中忍、而上忍、而世第一位、而通達位、而修習位;此則略表加行位進修之經過耳。今明一切名句言說之妄想分別相不出四種:一、相言說,謂不了達從自心分別所現之色相,而分別生種種言說。二、夢言說,謂從前所經歷之事,至今覺醒,渾如一夢,如遽伯玉五十年而知以前四十九年之非。蓋以前四十九年事,皆作夢境觀,但覺後仍復憶念此不實無性之境,所以老人每每喜談故事,其實、過去之事已全無矣。三、過妄想計著言說,謂過去時所有冤仇罪業,憶念懊悔而發種種言說。四、無始妄想言說,謂無始來種種虛妄分別習氣種子熏習而生種種言說。此第四是總相,前三種皆不出此無始妄習所生起。 辛二 問答言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 大慧問言說妄想所現之言說,何處、何故、如何而生。佛答謂:由面部、身部、內外關節、及音聲上之高低屈曲差別,而發生為一種可記別意義之符號,即諸語言。此明言說之生。 辛三 問答言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又問言說與妄想異不異,蓋欲明其關系也。佛答謂:非異非不異。蓋言說以妄想為因而生,故非異。但妄想不顯義,而言說能顯義,故非不異。 辛四 問答言義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又問言說與第一義之關系,能說之語言文字為第一義?抑所說之法相義理為第一義?第一義者,即諸法實相也。佛答謂:兩皆非是。惟聖智所自證覺之樂境,假言說遣去妄分別,引無分別智證之者,是第一義。如以指指月,離去能指之指,及所指之處所,真月方得。非言說妄想境界所及;言說假诠,妄想假智,但能得諸法之共相,不得諸法之真實相。退而言之,言說、妄想,非但不能通達聖境,即世間切法自相,亦不能證。如說火時,言說上、文字上、均不能得火之相性,況言說文字乃是生滅法,動搖無常,眾緣展轉生起,故不顯示第一義也。第一義心中無自相、他相、都無自體,所以妄計心外現種種相,心外毫無所有。外性非性,即外法無有義。是故第一義離於言說妄想相。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諸法無自性,非言說所能安立。甚深畢竟空之義,乃無分別智所顯。二乘及凡夫、外道,皆不能了知,所以恆流轉於三界生死及變易生死之中,不了達一切法意識上所現法塵影子,一切法皆假名言說。然佛對愚夫只得說此相似法,否則無由引導。若為得自覺聖智之佛子,已證離妄無分別境,方開示離言實際也。 戊三 修習位─觀遠離四句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余菩薩摩诃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湣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修習位者,謂菩薩初地至十地,修習滿足諸佛法位。依成唯識論,在此位前尚有通達位,然時極短,即加行位所得之果。蓋前一剎那為世第一位,後一剎那即入於修習位,此通達位只在一剎那間,無所修行,故此不說。修習位後,曰究竟位,從修習至究竟,所證真如法性平等,在能證之智有淺深,斯修習之位有漸次。八地以下、曰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修。八地以上、中品智。至得佛果,圓滿妙觀平等二智一地一地所分證者,而得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為上品智。隨智淺深即十真如,所修即十度等。地前初修時,依教理為增上緣而修,隨順真如,未能親證,名曰緣修。入初地證真如,稱性起修,名曰真修。到第八地,一切行上修一切行,蓋不拘一行廣修眾行矣。 此段大慧問義,蓋因菩薩未證真如,在在不離四句。四句義,在前百八句中說,今照此段句義亦可。一異對,謂觀物相對皆有同異相,如思想言論得有意義之規律,西哲謂有同一律、矛盾律、為根本者是也。俱不俱者,謂能和合或不和合,如心所、心王為相應,而水火、冰炭不能相入也。有無者,言色等有法與虛空等無法。常無常者,永久存在及有生滅之謂。一切思想言說根本規例,總不出此四句,若離此四,則思想言論即無所安立。所以成不思議,為外道二乘智所不能行。菩薩以無分別智為前導,行一切行皆第一義,諸法自相共相不離而離,所謂離於名種等分別之現量清淨智也。初地至八地證第一義空,然以本願力故而不住空,證一切差別相皆自心現,妄想悉除,菩提疾得,普入塵剎,利樂眾生。此充足德用之佛境,且非菩薩所能,以菩薩於不知不覺中尚有妄也。故佛贊許誡聽,大慧受教。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略標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因,計著妄想。 凡夫無智,計內根身,計外塵境,取心外法,不明唯識如幻之意;動辄依於四句,因無始妄習而執我執法。 辛二 喻說 壬一 識境計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虛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於一異 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如犍闼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道無始虛偽習氣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於意雲何?如是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余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譬如翳目,見有垂發,謂眾人言:汝等觀此!而是垂發,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於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 譬如群鹿至妄見攝受者,此第一喻所取之色境也。如群鹿渴逼,似陽焰為水,馳趣數求,卒之水不得而渴反加甚。諺謂:“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沒柴燒”,情景正同。夫三毒燒心之愚夫,日逐逐於六塵境界,分別四句助長其癡,妄見攝受,卒之外無所得,渴毒愈熾。如犍闼婆城至不能了知自心現量者,此二喻境計。犍闼婆、此言香陰城。但影可見,而非有城;愚者妄見,亦非無城。以譬外道無始四句妄見現分別相,不了達能見所現皆自心現量。譬如有人至常無常見者,此三喻境計。言夢中之種種快樂,絕無其事,愚夫以為實境實樂,覺後猶復憶念不捨。正譬凡夫愚惑,為外道邪智之惡見所吞,不達如夢,起四句見。譬如畫像至當墮地獄者,此四喻境計。畫像本平,而心妄作高下之想。譬外道依四句惡見自壞壞他。夫佛說無生法,離於有無,外道以為斷滅,於是謗無因果,拔善根,壞淨因。佛子求最勝出世法者,當離此見,勿執常斷墮地獄也。譬如翳目至自陷陷他者,此五喻境計。空中垂發,無病之人不見,故非有性;翳目者見之,故非無性。夫諸法相性本空,外道妄見希望,致依於四句自陷陷他,有謗法咎。譬如火輪非輪至一切性生者,此六喻境計。火一星耳,以相續旋轉遂幻似為輪,以惑愚夫之想。譬外道惡見迷亂不清,依於四句,妄計一切法俱生、漸生等等。譬如水泡至緣有者言滅者,此七喻境計。水泡似珠,非可取,故非摩尼;愚小無智取之,故非非摩尼。譬外道妄想惡見妄習,於無所有處而計有,迨至有不可得,又以為滅至無所有。妄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迷執緣有緣滅為實有實滅也。 壬二 佛說計 癸一 顯所說法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於彼作性非性想。若復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 三種量:現、比、非、三量也。五分論:宗、因、喻、合、結、五分也。建立得自覺聖智者,離於妄想及緣起自性之教理。然凡外愚癡起妄想分別,執此二性,乃至以為有此二性可離,亦是妄想執著。佛子因修轉變八識身心,能取我取我法二執俱空,不於彼作有無之想。若修行者一有能所境界,則是仍著人、我、眾生、壽者之見。須知一切法自共相,皆化身佛隨順眾生願望假設言教,非法佛為菩薩開示之聖者三昧樂也。 癸二 喻所起計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焰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復如彼熱焰波浪。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眾生數,毗捨阇鬼方便合成,動搖雲為,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者,此一喻佛說計。水中所現之影,水與樹離,只是水故,則非影非樹形,妄見樹影,則非非影非非樹形。諸法唯心如水,法相如水之影,自心現量,非有非無,外道妄想見習,執著四句,不能知也。譬如明鏡至常無常見者,此二喻佛說計,如鏡現像,隨緣各顯,無有分別;緣不現前,唯鏡非像,緣現像故,亦非非像。一心如鏡,萬法如像,外道惡見依於四句,不知是自心像現也。譬如風水至常無常者,此三喻佛說計。風之與水和合而聲,水無風緣非有聲性,風吹起波非無聲性。諸法緣起,皆如聲塵,緣生無自體性,外道依於四句,則望想計著矣。譬如大地至亦復如彼熱焰波浪者,此四喻佛說計。大地空荒,陽焰波動,智者不貪,念即非有,貪念著之,即非非有,愚夫無始妄習所熏,於自心修證中,依於四句妄計生滅,亦如迷焰為浪之顛倒也。譬如有人至不實建立者,此五喻佛說計。機關木人,或以咒力機發,或以啖精氣鬼召附,並無有情識體,方便巧合動作雲為,凡愚妄為實有某人往來。譬眾生陰、界、入假合為身。外道依於四句,惡見戲論計著有我,建立不實之相,與此若合符節。 辛三 勸離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不離四句,不能證佛自覺境界。然不能得聖智,亦不得離此四句也。事、即境界,此正初地位事。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焰,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於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捨離貪攝受。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於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如畫、垂發、幻、夢、犍闼婆城,火輪、熱時焰,無而現眾生。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焰。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 幻夢水樹影至究竟得解脫,言觀三界、六道如幻夢等,或幻有,或本無所有,如實了知,離於妄見,得究竟解脫。譬如渴鹿想至如為翳所翳,以鹿之迷亂覓水止渴,展轉往來終不得水,喻眾生在六塵、五欲境界種種貪求,識動境生,重重不明,如翳上加翳也。於無始生死至捨離貪攝受,謂於無始生死法種種計著有所攝受,皆是貪癡,觀察過患,依教出離,如逆楔出楔也。如幻咒機發至猶如焰虛空,三相續──即惑、業、苦──楞嚴經說三相續曰:世界、眾生、及業果──,言起惑、造業、受苦,受苦果報重又起惑,如此循環相續不斷。如覺照五陰、四大是假,猶如木人、夢境,而世間一切塵欲,亦同浮雲、電光,善觀解脫,則不起惑造業,自得解三相續苦。然而造業者乃至解脫者,於彼皆無有造作者,亦如空中陽焰,愚者迷之耳。如是知諸法至彼亦無有相,謂了知法即非法。佛說法施設,皆是假名,所诠亦是假相,名依音聲,相依妄想而建立。於彼起妄想至無而現眾生者,言有情眾生,皆無中而現,諸陰如垂發、如幻、如夢等,皆喻其假名無實。往昔目犍連尊者曾造一木人像以诳捨利弗尊者,後捨利弗於門上亦畫一缢鬼恐之,目連乃至懼而不敢入室。足見有情眾生,唯幻見為有也。常無常一異至愚夫癡妄想者,仍勸離四句也。明鏡水淨眼至如夢無所有者,言一切法雖妙相莊嚴而實無所有,乃至心性種種顯現,亦皆如夢無所有也。 庚三 結成 “復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於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谛、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為說法。復次、大慧!為淨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諸佛說法,離於四句,離於有無、斷常,而惟以真俗二谛為軌持。緣起者、即俗谛,由之慕果修因而得解脫,自覺覺他,皆以為首,非外道所計種種性自在等之妄見所可同語也。但為淨除眾生煩惱障、所知障,說百八都非,一切法無所有,分別諸乘及諸地相也。 丁三 結明四禅 戊一 長行 己一 總標 “復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 此接前雲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而結明四種禅定,蓋以禅定亦修唯識行所應成就者。 己二 別釋 庚一 愚夫所行禅 “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 此愚夫非指凡夫,乃言小乘兼及於外道也。內依自身,外依世界,中依人等,而觀察一切無非是苦、無常、不淨、無我,而計著一切法自相、共相。至觀成時,仍不異相,所以漸次轉進乃至滅定,亦不除滅於相,是名為愚夫所行禅。所行者,所觀也,有所觀之相,所以亦通於外道。 庚二 觀察義禅 “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 此觀已覺知諸法自共相無我,離於外小執著,能隨順入初地無相義,名觀察義禅。乃是菩薩在資糧及加行位之漸進,因依言說理解觀一切空無相義,尚未如修習位如實親證。 庚三 攀緣如禅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攀緣如者,緣真如之禅觀。此觀於所遣計我計法之妄執,及能遣之二無我觀亦無,所謂如實了知二我本來是空,不起妄想分別,親證真如,是名攀緣如禅。乃通達位菩薩入於初地以上親證真如所行”。 庚四 如來禅 “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此如來禅,由證真如究竟,得佛自覺聖智,住第一義境界,得三種意生身,發不思議妙用,安樂眾生,名如來禅。乃八地以上到於佛地之妙覺果上所行。 戊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凡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禅;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捨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初四句頌總標。譬如日月形至及緣覺境界,謂愚夫有相觀禅,或如日月,或如紅蓮在深險中,或如虛空,或如火燒白骨,如是種種禅定,非住於斷苦慕滅之聲聞及觀緣起修之緣覺境界,即墮外道。捨離彼一切句,明觀察義禅捨離彼所執自共相法,復如實觀察以親緣真如,然後隨順入如來禅,則諸佛大放光明而來摩頂,成就不可思議事,由是廣濟眾生。昔仰山語香嚴曰:“汝雖悟如來禅,而未知祖師禅”,以如來禅是果上禅,功勳極則;祖師禅則聖凡平等,不涉功勳,悟時當下即是。祖為佛始,佛為祖終,非佛非祖,復是何物? 丙三 成唯識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為涅槃”? 前來明所彰之境,依識觀相,遣執顯性,頓悟唯心,然後從悟起修,修四觀行,復別論三位,進而為總持之禅定,所謂止觀雙運、定慧平等之靜慮也。然修行必期克果,雖從初治地即能獲效,如加行為資糧位之果,修習為加行位之果,然乃至入地,尚非圓滿究竟之極果。究竟地者,即無上涅槃、菩提二轉依果是:一者、共涅槃果,二者、大菩提果。涅槃初義,乃為解脫生死輪回,故二乘亦分證,而外道妄取邪定境為涅槃,不如定歇仍歸流轉,故無涅槃。但二乘再發菩提心,猶有變易生死,故只就分段解脫,說佛與二乘共證,若不思議無住涅槃,則不能共。至於大菩提果,寬言之,則菩薩亦得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果;究之、大乘佛果唯在大圓鏡智,雖菩薩亦不能得也。所以在唯識果二十九門之中,明共果僅四門,不共果有二十五門,正大菩薩之所修證,故廣明之也。般涅槃之般者,入義。涅槃者,古譯滅,後譯寂滅,一切煩惱及業與生死苦皆解脫義。加寂字者,有本性空寂義。後玄奘法師仍以為意未完全,譯為圓寂,即圓滿寂滅義;所謂圓滿一切無漏功德,而無不當體泯寂故。明義圓足,故今用之。大慧問涅槃是何等法,非問入涅槃。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來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復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雲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雲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為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復次、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轉一切識自性名言習氣之有漏為無漏。名言習氣、通有無漏,蓋一切法各各差別名言種緣起十法界。見習者,我法見習氣,以我執發生有漏善不善無記之有支業習氣,感生死果,故必須將此我執習氣及有支習氣轉捨,乃為清淨無漏,即大涅槃,實則轉捨其本空之妄執境耳。佛自覺智境,非常非斷,非有性非無性也。以名言妄想及自共相妄想離,故非常,妄想離而第一義聖智慧親證,故非斷;非常故非有性,非斷故非無性。涅槃不壞不死者,蓋非世間有漏有為法有生死相續、有成住壞空也。無論修何事業,必希望得一永不壞之果。得可壞果,則生仍有死,得如不得!所以外道不明佛法,雖修得禅定果,仍墮第三世苦。此大涅槃是不思議法界,非大修證不能了知,所有種種思量卜度,皆不可得。所以一切皆非,唯證相應。 辛二 二乘涅槃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於彼作涅槃覺。復次、大慧!二種自性相,雲何為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偽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二乘覺知諸法之自共相,遠離六塵而不習近,知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免於倒見,故於此澈底觀察人無我空而證涅槃。二種計著相者,名相計著及事相計著,此即妄想自性。二乘雖證涅槃,猶有此法執與外道共也。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明加持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诃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雲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大慧!菩薩摩诃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诃薩。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诃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於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诃薩眷屬圍繞,眾寶璎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卜、日月光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大慧!是名菩薩摩诃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诃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復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诃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喑啞,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佛對於菩薩有兩種神力加持,在未加持前,必先入三昧,由加持力,使身莊嚴及增智慧,在佛前能為其他菩薩說法或請問於佛。此明菩薩所有殊勝功能,乃由如來大涅槃之不思議妙用加持,所以不墮二乘。又、菩薩入八地證寂滅定,佛亦加持令從定起。先入三昧者,定心中平等任持,堪能受佛加被故。二種神力者:一、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手灌頂神力。此即同於密教,如欲得其要者,可於密宗中請益也。前段系明初地菩薩受加持,中段明十地,後段總贊歎。大乘照明三昧、亦曰大乘光明定。金剛藏菩薩,即華嚴經上明所加被之菩薩,即如見諸世界,初地可見百世界,二地見千,三地見萬,皆有限量;蒙佛力加持之後,則能無量數。明佛為法王,於一切法隨心自在而為回轉。所以末段結贊:一切無情之物自然出聲,聾、盲、喑啞無量諸苦皆得解脫,何況有情眾生?何況無病眾生?何況菩薩耶? 壬二 問答明意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菩薩摩诃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佛告大慧:“為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禅故,為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鹹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诃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鹼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诃薩”。 大慧復問初地至十地──即勝進地──菩薩有何必要緣故,蒙佛二種神力加持!佛答有四種因緣,若不加持者,不能速離魔業煩惱故,不免墮二乘偏證故,不能速得自覺聖智故,不能顯示大乘功德故。是故諸佛鹼以威神力加被諸大菩薩,成就大願,不退菩提。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三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人中尊,稱佛也。二大加持力,皆出自佛之清淨大願。 戊二 分別緣起門 己一 問答緣生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是說因緣,不自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 前明涅槃有不共二乘者,以二乘尚於言诠上執有實法故,以緣起之生死斷盡為涅槃,以為實有緣起諸生死苦可滅,不了唯心所現,本來空寂,故此繼說緣起。大慧暗曉佛意,故藉外道以顯,非不知而故難也。問:佛說十二緣起皆由因而果,非自心起,唯心所現,似同外道之計作者。而外道亦雲是種種因緣造作,所謂由勝性、或自在天、或時節、或微塵等而生一切法。佛所說之緣起,將毋與外道名異義同耶?外道說由作者從無生有,有仍歸無;佛說諸法本無,因緣和合而生,生又還滅,亦同外道。佛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謂無明依現境不明,現境又依無明業招,如是展轉相因,則無第一真因建立次等,反不如外道計作者,有一能生真因,漸生之所生法,其說為勝。復次、外道說第一因不從緣生,以能生萬物者為因,能生萬物而不為萬物之所生,所謂生生者不生也。此常住不變滅真因,既非他緣生而能生他法,是外道從不生不滅中有能生能滅,而佛乃說觀因有果,觀果有因,因又為果,果又為因,豈非因緣錯亂?種種疑難,請佛解釋。 庚二 答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佛說非無因,亦非錯亂。蓋覺悟自心現量無能取所取實法,所以曰此有故彼有。外道不覺,計著能取所取,攝受心外境界,對一切法皆起有無見。復次、佛不同外道計執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有無;非取實法,故佛所說無過。唯心現,因緣和合,亦何嘗無因?彼外道計心外有法,乃有如是無因過耳。又佛說空,亦非彼彼相待,一切法當體即空,非滅後空也。此佛雖答大慧之難,實亦兼破小乘。 己二 問答言說 庚一 問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此大慧復問:謂非因言說有一切法,蓋因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說耳。有性者,法有自體性義。必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說,殆疑佛說但有言說而無法體,不合道理。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剎膽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前來大慧之疑,亦幾同於二乘計法定有實體之執,豈知佛以如幻法而假說。彼無體性而起言者,世間亦恆有之,如言兔角、龜毛,實無兔角龜毛,故非性;然名字非無,故非非性。此但有言說而無實體之兔角、龜毛已成為言說,然則大慧所立必有一切法乃有言說之論、破矣。且非一切剎土皆有言說,言說但是世間假法,十方世界不必皆以音聲而表意義。有此言不必有此法,有此法不必有此言,各世界種種之顯法不同,此方教體在音聞也。又如此世界蚊蚋蟲蟻等眾生,亦無言說而能辦事,愈見不必拘定言說诠法體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回三有宅”。 虛空也,兔角也,槃大子──石女兒──也,皆無有實體而但有言說者,妄想分別心假設為言耳。亦如法性本空而妄計有諸法,凡夫不能如實了知萬法唯識,種種妄想,乃輪回於三有之宅。 戊三 常聲如幻門 己一 問答常聲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常聲者,何事說”? 前來所說涅槃,非常非斷。緣起生既無生,是一切法離於斷常。而佛在他經上又說“常樂我淨”,“常住真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種種文句,究依何種法而說此常名、常句耶? 庚二 答 佛告大慧:“為惑亂。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是焰、火輪、垂發、犍闼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大慧!彼惑亂者有種種現,非惑亂作無常。所以者何?謂離性非性故。大慧!雲何離性非性惑亂?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如彼恆河,餓鬼見不見故,無惑亂性,於余現故非無性。如是惑亂,諸聖離顛倒,不顛倒,是故惑亂常,謂相相不壞故。大慧!非惑亂種種相,妄想相壞,是故惑亂常。大慧!雲何惑亂真實?若復因緣,諸聖於此惑亂不起顛倒覺,非不顛倒覺。大慧!除諸聖於此惑亂,有少分想,非聖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說;非聖言說。彼惑亂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種種性:謂聖種性,及愚夫種性。聖種性者,三種分別:謂聲聞乘、緣覺乘、佛乘。雲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謂自共相計著,起聲聞乘種性,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大慧!即彼惑亂妄想起緣覺乘種性,謂即彼惑亂自共相不親計著,起緣覺乘種性。雲何智者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是名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又、種種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種性。彼非有事、非無事,是名種性義。大慧!即彼惑亂不妄想,諸聖心意意識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是名為如。是故說如離心,我說此句顯示離想,即說離一切想”。 佛說四念處為對治凡外四顛倒,而二乘執為實法,幾同外道;佛又說常、樂、我、淨以破二乘之法執,亦依於惑亂妄法而說耳。此諸妄法,聖人亦未嘗不見,但知其妄而不為所顛倒。如陽焰乃至鏡像等種種妄法,然世人顛倒,無不惑以為真;唯智者知其皆非,然非不見種種惑亂,特非如渴鹿等起種種分別耳。蓋在根本智上,一切皆無所有無所見;而在後得智上,無論何法皆悉緣現,十法界一切依正諸法,皆同夢事;然亦非無佛智,不過已破無明之無分別智上不起顛倒,非絕滅之以為離於顛倒。所以觀察諸法、如實了知恆常如幻,無有實常,亦無實斷。是故凡夫自愚,聖人不迷。由此可明惑亂之法,非作無常,蓋離於有無故。雖有而如幻故,離有;雖幻而愚夫惑為有故,非無。如恆河、天眼見為琉璃,人見為水,牛、羊亦見為水,魚、龍見為雲氣,餓鬼見之為火。如是恆河,不可謂定有無,此趣見、彼趣不見,故非有性;此趣不見彼趣見,故非無性。所以一切萬物,皆恆如幻,非有非無,隨有情之心量不同,而有各別緣起幻境。即依他起之唯識現、唯識變法,不可斷定為有為無,乃離於顛倒耳。佛之無礙智,凡於他趣中之所妄見,無不了知;而佛所覺之唯識現,眾生則不能了知矣。惑亂恆常惑亂,而相相者,差別相也。非惑亂上有差別相,蓋妄想上現耳。妄想一壞,此惑亂如幻法,平等一味,恆常普遍如是。故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在惑亂上遣去妄想,即圓成實。諸聖於此妄法固離顛倒,然亦非不如諸顛倒者而了其顛倒。自覺聖智寂無搖動,特隨順眾生而假設安立,此乃如量智之妙用,了知諸法如幻,並無少分以為實有。否則、離於聖證智境,故曰妙有非有。昔者文殊菩薩偶起一佛見、法見,被佛呵斥,貶向鐵圍山去,可見凡有少分妄想,皆非聖覺。 復次、凡執幻為實,皆愚夫妄見。不知但隨一向分別習慣及同業報體之關系,非實似實。此種內根、外塵幻法,起倒不倒想,即成聖、愚二種性,即聲聞、緣覺、佛乘、三聖性,及凡夫愚性。聲聞於陰、界、入之苦、空、無我、自共相起聲聞性,然仍帶有愚夫妄習,因其不離法執也。緣覺於惑法了知緣起,將一切法離散而不與之和合接近──如古有國王,納涼園中,宮女為拂扇,女手御數钏,動搖有聲,王令除之,乃至僅剩一钏,始不復響,因而發悟,覺一切法須離開而不相近,遂棄國而出家修道,後成獨覺──然仍不免於計著也,故只起緣覺獨覺性。有大乘智之智者,發心修道乃至成佛,亦不離此惑亂之法,唯了知自心所現非實,即修唯識無境觀,由是不起妄想而成佛種性。至於凡夫,則計著種種實事,有種種實性,無論何法無不皆然。不知非有事非無事──如恆河之現相,非有火非有水,亦有火亦有水──隨所見而轉變,此所以愚夫種性異於聖種性。 復次、即彼惑亂法上去其過患,自心有漏習氣、有漏心皆轉捨,於彼惑亂上離去種種虛妄分別所起者,即是真如。所以佛即惑亂法上而說涅槃,而說緣起,而說真如,而說一切法。並非除去依他之如幻法,另有一法可說為常等,所以二乘離生死求涅槃為妄見也。故曰:離一切妄想,則真如即現前矣。 己二 問答如幻 庚一 第一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亂為有為無”?佛告大慧:“如幻,無計著相;若惑亂有計著相者,計著性不可滅,緣起應如外道說因緣生法”。 惑亂之法為有為無?此大慧問佛也。佛告大慧下,此佛答也。惑亂如幻,非有非無。若於幻法而有計著之有無相,則計著應成為實體而不可滅,緣起而有、豈不同外道自在天作者能生諸法?蓋因大慧所問有無是計著相,惑亂緣起非計著也。 庚二 第二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亂如幻者,復當與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過故。大慧!幻不起過,無有妄想。大慧!幻者、從他明處生,非自妄想過習氣處生,是故不起過。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計著,非聖賢也。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不見惑亂,中間亦無實,中間若真實,惑亂即真實,捨離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為惑亂,不淨猶如翳。復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 大慧再問幻與余惑相因,則幻幻相生,不生聖智,惑不能離!佛告大慧:不是幻法為惑之因,幻法本如幻,不起過惡故;幻現時,亦不起分別妄想。譬幻具成幻像,非幻具自生幻,乃幻師及其咒術生。故幻法系依他起,自身不能作主,在三性中,屬無覆無記,隨無始業力緣起,聖人雖見幻法,不起顛倒,故幻法不起過;惑夫自心為計著耳。故曰:“萬法自閒,唯人自鬧”!由此觀察,則幻法不定為惑因,亦可起聖智而解脫惑也,偈謂如幻妄法,聖人不為惑亂,聖於惑中亦非別有真實,然離妄想,惑亂即真實故。幻亂中間亦即真實,此明幻法澈底是幻,非如外道妄計於生滅外別有一能生之不生滅者──如將幻具計為實有。離一切妄想,別有所取者,皆是能取心妄分別,仍是妄想未除。如目有翳,若有一法可取,皆是妄想也。幻無分別,即真實相,聖智如如。復次、聖智見一切法如幻,非幻無有相似,非以幻為喻、則無思可通,無言可立,所以佛說一切如幻。 庚三 第三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為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為異相計著?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大慧白佛言至計著相似性如幻,此大慧三問也。謂一切法有如幻、有不如幻,譬之色塵種種相現,固非皆無因而現者。無種子因,但由計著上所現者,可說為幻;彼不由計著而現之種種色相,不可說幻,故一切法非皆如幻。佛告大慧下,佛答也。蓋佛說一切法當體如幻,並非由計著時乃說如幻。諸法在阿賴耶剎那即滅,速如電光,凡情不覺,只見相續假相,故不能知。所以諸法本來面目即是如幻,並非由愚夫計著而始現,將妄想上所執之自共相觀察無性,方見諸法如幻。 重偈之意,離幻無有譬喻,無有可說。法性不實,速起速滅,明法自體如幻,方說如幻。遣去愚夫妄想,乃了知諸法皆唯心、唯識,而能現之心、能變之識、亦如幻。 庚四 第四問答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耶?說無生性如幻”。佛告大慧:“非我說無生性如幻前後相違過。所以者何?謂生無生,覺自心現量,有非有,外性非性,無生現。大慧!非我前後說相違過,然壞外道因生,故我說一切性無生。大慧!外道癡聚,欲令有無有生,非自妄想種種計著緣。大慧!我非有無有生,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大慧!說性者,為攝受生死故,壞無見、斷見故,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受生處故,以性聲說攝受生死。大慧!說幻性自性相,為離性自性相故。墮愚夫惡見相希望,不知自心現量,壞因所作生,緣自性相計著,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惡見希望計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實處見,作不正論。大慧!如實處見一切法者,謂超自心現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生作非性,有性攝生死,觀察如幻等,於相不妄想”。 大慧復白佛言至說無生性如幻,此大慧第四問。蓋佛說一切法無生,今又說一切法如幻,不應相違。恐人在幻及無生上起分別執,故問佛以免之。佛告大慧下,此佛答也。蓋佛說了得生即無生,故說無生即如幻、是無生無滅,即有非有。妄計之法絕對是無,故依遍計執說無生,顯緣起說如幻,而說無生正顯如幻。外道計著另有一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異因為能生,故破之曰無生。又說陰、界、入種種法,顯有生死輪回流轉因果,破外道斷滅見,令諸弟子知有隨業受生死也。又說一切法自性相如幻者,為離二乘凡外執諸法有實性也。愚夫挾有一作者之因,能生諸法自性相,令離此執如實處見,了達一切唯心、唯識,超脫自心現業報境,得聖智事,離一切妄分別。 重偈之意:說無生者,為外道以作者為因而生,以辨此生是無。說有性──即陰界入諸法──者,明有生死流轉,以破斷見。說如幻、夢者,離一切法自共相之妄想,由此如實了知無生如幻,不相違也。 己三 辨名句文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诃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此段即五明之聲明。名句形、即名、句、文。一名、一句、一文、曰名句文,多名、多句、多文、曰名句文身。佛囑諸菩薩善觀能诠之名、句、文身,而後可以自覺覺他,不為所縛。名及名身,依——法而立。句及句身,依——法上差別義而立,即於法上所有決定究竟之義。文、即文字,謂是名、句所依而能顯示名、句之差別者。名、句、文、皆是音聲上之分位假,不為所惑,方得其用。文身亦曰形身,如物表現之形狀故。句身又如徑跡,喻以句而尋義,猶以象、馬等之徑跡而尋象馬。又名謂受、想、行、識之四陰,以名诠立,無自形體,不同色蘊有自形狀;色形即文。然此名、句、文身,皆心不相應行假法,勿著為實,菩薩應當修學以自悟悟他耳。重偈之意:一切法皆唯心,況名、句、文身為聲之分位?隨文計著,則是不了如幻,自陷陷他,如象溺深泥,難以出離矣。 己四 辨止記論 庚一 長行 “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雲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此段明佛對來問者,無不隨其所宜而答。然或問者愚癡無智,先存異見,縱與之言,難教領會,故亦有止其所問不為記答之一門以對付彼。然此乃佛之不思議方便,愚者不能模仿。蓋愚者遇不能判斷之處,辄假佛之止句以為護符,此佛所以不得不辨別也。從唐譯意:謂未來世有愚癡無智不通達佛所說義,執四句見,向諸智者無理瑣問,此智者自當止之曰:此非正問,而不為答。謂問色等五陰之自相及常無常共相為一為異,離有為所顯涅槃無為法及依他起之有為法為一為異,生、住、異、滅之四相與所相之色、聲、香、味、觸、法等為一為異,如是乃至求那、所求那──謂能依之德相及所依之實體──,造所造──謂能造之四大種及所造之十有對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見所見──謂能見之見分及所見相分──,塵及微塵──謂大地士石及極細微塵──,修與修者──所修之行及能修之人等為一為異?為俱不俱?如是種種對待之相,展轉相問,皆由不通達佛智第一義,故佛弟子止而不為記論。然此諸問亦非全不為答,如來遇有智者,無不答之。但邪問者,以愚癡故,或聞慧未具故,深妙之理,非所能知,不能令其悟入,反添妄想分別,生其恐怖,故不為記別也。復次、為止息外道妄立作者見──如自在天、上帝等──之論止不為說,非對於正問而不示答也。外道執命即身,雲身死命即斷;敢雲身與命異,身死命可相續不斷。均以作者為能造萬物因,彼等亦雲不可思議,止他人問,作無記論,然全非佛說也。佛說離能取之心及所取之法,不生妄想,何須用止?外道由妄想所計之物,本來無有,離佛法真實義,不了自心現量,全為妄想塞蔽,只有暫時止之,俟根熟時再為之說。譬如答彼小兒,萬難喻以大義,俟其長成曉事,乃為解釋。佛對根未熟者,亦復如是。此為別時意趣,有時對慧具根熟者,未嘗不廣說也。所以佛說不可思議,即在思議中明,並不止遏他人不許問也。四種記論,詳下重頌。 一切法不生者,離所生及能作者之因故。外道計生生者不生,佛從根本取消其計,故曰不生。一切法離自性者,在自己分別覺觀上所現之一切法自共相都不可得,所謂如是心起即有如是相現,皆自心分別耳。一切法無來無去者,能取分別心起,當處所取相現,起無所求,滅無所去。一切法不滅者,一切法皆唯識,如龜毛、兔角無自體相之可得,何由可滅?一切法無常者,分別心起,自他、因果相即隨之剎那剎那而起,起相無常,還他無常。一切法常者,了相起即無相起,分別而有,不分別即無,無常即無無常,故無常常。又、無常者,從來無常,永久無常,恆常普遍無常,眾生至佛,法法無常,無常常恆無常,故無常常。又、無常相所顯之性是常,故無常常。上明佛法無不可說,但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說即無說,皆不思議。如有不智,或先橫一惡見來者,則不可與言而止其問耳。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诘問,分別、及止論;以制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捨師,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佛有問必答,然答有四種:一、一向答,如此經之酬大慧菩薩,隨問隨答。二、反诘問,因所問之不正,或有含糊,反诘之使其悟。如昔有問佛曰:我一切法不受。佛反诘曰:此語受否?蓋此句義亦在一切法內也。三、分別答,來問理有差別,須分別以答之。如問:有靈魂否?靈魂之義,極其含混,世人所謂靈魂,佛法並無此名,然世俗及耶教皆計有之。破執應答曰:無。隨俗、亦可假說受熏持種之阿賴耶,曰有。四、止論答,即長行所明者。四答佛所恆用,而止論多以制外道邪見用之也。僧佉、數論師,計因中有果者。毗捨、勝論師,計因中無果者。種種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皆不可酬對而記別者。佛了一切唯心皆不可得,不可得故,離於言說,言說皆假诠也。了能诠所诠之智亦假智,皆不證實,故說離自性也。 戊四 四果差別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诃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上明緣起之幻、涅槃之常、皆是唯心,故常住法非滅
|
|
|
|
|
|
上一篇:太虛大師:楞伽經義記(卷第三)
下一篇:太虛大師:楞伽經義記(卷第一)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