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楞伽經白話解卷三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 第五章 離言入義識轉智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五章 離言入義識轉智之一 本章有節 一 執著種種語義,生出不實妄想 二 離言說相,才能入義 三 菩薩當善分別智識相 四 外道九種轉變論 第一節 執著種種語義,生出不實妄想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不實妄想相。不實妄想雲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 白話解 大慧菩薩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說不實妄想。為什麼會生起不實妄想?說什麼樣的法名為不實妄想?在什麼問題上起不實妄想? 經文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憫世間一切天人。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好啊,好啊!你能問這些問題,饒益眾生,安樂眾生,哀憫世間一切天人。好好聽著,認真思考,隨時憶念。我現在對你們說。 經文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 白話解 大慧說:好啊,好啊!我用心聽著。 佛告訴大慧:計著種種名詞句子,以對名詞句子的理解作為真實義,便生種種不實妄想。 經文 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①妄想,計著我我所生。 [注] ① 心心數這裡說的心,不是肉團心,而是有感覺功能和思量推度功能的心,即是唯識論中說的心法。心數,即心數法,又稱心所法。指自心對事物的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包括正覺和妄覺,正見和邪見。《百法明門論》中列出心法八種,即八識。心所法五十一種如下:作意、觸、受、思、想,稱五“遍行”;欲、勝解、念、定、慧、稱五“別境”,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捨、不害,稱十一“善法”;貪、嗔、癡、慢、疑、惡見,稱六“根本煩惱”;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稱二十“隨煩惱”;悔、睡眠、尋、伺、稱四“不定”。 白話解 執著攝受和所攝受的對象,不知自己心中所現影像的實相,執著有見或無見,增長外道的錯誤知見,執著外道說的種種語義;執著無始妄想習氣,對心法、心數法所生的種種景象不如實知,認為我我所確實存在。因此生起不實妄想。 經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①、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 [注] ① 外種種義依言說相建立的不合第一義的種種錯誤概念。 白話解 大慧提出疑問,請佛解說:世尊!照世尊說計著語言文字相,對種種名詞句子,不得真實義,便生不實妄想。執著攝受和所攝受的對象,不知自己心中所現影像的實相,執著有見或無見,增長外道的錯誤知見。執著外道說的種種語義;執著無始妄想習氣,對心法、心數法所生的種種景象不如實知,因此生起不實妄想。 經文 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 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說一生一不生。 白話解 那麼,世尊所說的“第一義”離諸根所見,離三量五分論。世尊!為什麼說執著第一義以外的種種語義,會有妄想性,生不實妄想,而執著“第一義”的語義,不生妄想? 世尊這樣說生起妄想的因緣,是不是有點邪了?說一處生,說一處不生。 經文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不是一處生妄想,一處不生妄想。為什麼我這樣說?如果不起有無二邊見,外界景象在心中所現的影像,不說它有性,也不說它無性,能正確覺知自己心中所現影像的實相,便不生妄想。 經文 大慧,我說余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 白話解 那些愚夫心中有諸多前塵事業的妄想相,執著這種種妄想相的自性自相,以為實有,便展轉生起種種不實妄想。 經文 雲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 白話解 愚夫怎樣才能捨離執著自我所知的錯誤知見?怎樣才能捨離動心動念造作種種因緣的過患? 經文 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 白話解 關鍵在於能正確覺知自己心中所現影像的虛妄性,提高身心素質,徹底理解一切修行地的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的一切名相事相妄想。 經文 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是解脫自心種種妄想。 白話解 為了對治愚夫執著自我所知的錯誤知見,所以我說,執著種種語義,便生出不實妄想。能如實理解我說的意義,便得解脫自己心中的種種妄想。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 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 世間非有生,亦復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 白話解 世尊把這個意義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凡愚計著因與緣,生起世間有無事, 妄想計著四句轉,不識我說第一義。 世間不是從有生,世間亦不從無生, 亦不說從有無生,亦不是非有無生。 經文 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 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 一切性不生,以從緣生故。 白話解 實由種種因與緣,愚夫執著有與無, 本來非有亦非無,因緣事相離有無。 如是善觀世間事,身心轉得無我智, 一切法性無從生,因為諸法從緣起。 經文 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 無二事過故,非有性可得, 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 白話解 一切法性緣所作,明非自有相續止, 若謂前事生後事,二事因果說不清。 若無二事之過患,便明所作非有性, 善觀世間有為法,遠離攀緣與所緣。 經文 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 性究竟妙淨,我說名心量, 施設世谛我,彼則無實事。 諸陰陰施設,無事亦復然。 白話解 無心無作之心量,我說仍然是心量, 所說心量自性處,能緣所緣二俱離。 自性究竟圓妙淨,我說此亦是心量, 施設世谛為教化,唯是假名無實事。 心行諸陰唯施設,所說五陰亦無事。 經文 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 第三無我等,第四修修者。 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 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 白話解 相與非相平等觀,種種生因皆平等, 我與無我俱平等,修與修者亦平等。 妄想習氣展轉生,心現種種眾生相, 顯現種種外境界,此是世俗之心量。 經文 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 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 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 白話解 所現境界非實有,都是心中虛妄相, 從而建立妄識身,我說此亦是心量。 遠離一切見所見,遠離一切想所想, 諸法無得亦無生,我說仍然是心量。 經文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 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白話解 諸法非性非非性,悉離性或非性想, 則謂彼心得解脫,我說仍然是心量。 我說如如與空際,涅槃法界種種相, 又說種種意生身,一切都是說心量。 第二節 離言說相,才能入義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诃薩當善語義。雲何為菩薩善語義?雲何為語?雲何為義? 白話解 大慧菩薩再請佛開示:世尊!照這麼說,修習菩薩行,必須好好掌握語義。怎樣才能掌握好語義呢?什麼是語?什麼是義? 經文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 ,唯然受教 !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好好聽著,認真思考,隨時憶念。我現在對你們說。 大慧說:好啊!世尊!我用心聽著。 經文 佛告大慧:雲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龈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為語。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什麼是語?確切地說,心中想著的話與咽、喉、唇、舌、齒、龈、臉頰等動作配合,發出聲音,各人依自己心中執著的妄想習氣說出來的聲音,就叫做語。 經文 大慧,雲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 大慧,菩薩摩诃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 白話解 什麼是義?這裡說的義,指語義,即語言的含義。離一切妄想相,離言說相,才能得到真實義。 修習菩薩行的人對我所說的一切法,最好獨自找一處清靜的處所,發揮聞思修慧,多聞善法,善思正見,勤修正行,不受一切語言文字相的束縛,入自覺聖智境界,自覺觀察、向涅槃城。 經文 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诃薩善義。 白話解 滅除無始妄想習氣,妄識身轉正智身,自覺觀察各修行地中勝進義相。菩薩到了這個境界,才能掌握我所說法的第一義。 經文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诃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 白話解 掌握語義的菩薩,從語言理解語義或從語義化出語言,語言與語義,不能說它們異,也不能說它們不異。它們非異非不異。 經文 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白話解 如果語言和語義相異,便不可能從語言理解語義;如果言語和語義不異,則無須離言說相入第一義。如果言語和語義異,則不能從語語言分辨語義。猶如燈與光,燈不是光,沒有點亮的燈,也就沒有燈光。 經文 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 白話解 對我說的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等法,都應當離言說相,自覺觀察,才能得第一義。如果執著言說相,便會建立不實妄想,引起誹謗惡見。 經文 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白話解 愚夫置身如幻三昧中,面對種種如幻景象,以為是實有其事,因而生出種種妄想,還自以為已經登賢入聖,其實離聖賢位還差得遠呢。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死墮泥犁中。 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亦復非無我。 白話解 世尊把這意義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依言背義生妄想,建立諸法妄識身, 彼等建立求不得,輪回生死不見真。 先計諸陰無有我,再計非陰即是我, 智者不生彼妄想,諸法無我非無我。 經文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谛。 一切法無性,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 白話解 若謂一切都有性,凡愚妄想枉自迷, 若然確如彼所說,一切都應見實谛。 若謂一切都無性,然則淨穢悉無有, 不實形相有顯現,諸法亦非無所有。
|
|
|
|
|
|
上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三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 第五章 離言入義識轉智之二
下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三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 第四章 離有離無自宗通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