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楞伽經白話解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來說法離四句之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章 如來說法離四句之二

  第三節 不要對三種量五分論作有性妄想計著

  經文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①、五分論②,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

  [注]

  ① 三種量 以現量、比量、聖言量這三種量作為衡量一個命題是否成立的依據。

  ② 五分論宗、因、喻、合、結,是論證方法的五個步驟。先立宗,即是提出命題;其次,列出命題成立的因緣;再次,引用事例譬喻;然後綜合論點,最後作出結論。三量五論,看似邏輯嚴密,實質不離妄想。問題在於常人心中的比量不正確,聖言量只停留於言說相,所依的因並非實有,那麼結論必然虛妄。三種量、五分論是古印度因明學的論證方法,屬於形式邏輯范疇。形式邏輯是有局限性的,涉及到本體論的問題,就會出現自相矛盾的結論。

  白話解

  為了引導愚夫離因緣、離妄想,在世間法的范疇內建立三種量和五分論,然後引導他們修入自覺聖智境界,遠離名相自性、事相自性。愚夫卻執著三種量和五分論,認為這是如來說過的,如來說過的法性是絕對不可懷疑的。

  經文

  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於彼作性非性想。

  白話解

  如果能斷除對心意識展轉生滅的妄想,能對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遠離名相、事相妄想,不生貪愛心,任其自生自滅,則能住於如來地。入自覺聖,離性非性觀察一切法相,就見如來。

  經文

  若復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

  白話解

  如果對自己心中顯現的境界執著有性無性,貪愛領受,便將陷入我、人、眾生、壽者、長養、士夫等世間有為相。

  經文

  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

  白話解

  說種種法的自性、自相、共相,都是化佛說,不是法佛說。

  經文

  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

  白話解

  這些言說,都是順眾生希望心建立,隨修行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分別顯示的,而不是對已得聖智自覺三昧樂、欲證得自性清淨的佛子說的。

  邏輯悖論的著名例子

  三種量、五分論出自因明學。因明學是研究辯論邏輯的世間學問。

  在印度,國王常常組織不同觀點的派別舉行辯論,勝方就會得到國王的大力支持。所以當時各派的頭目人物,都精通因明學。

  因明學在世間法上辯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涉及本體論的問題,就無能為力了。

  下面是邏輯悖論的一個著名的例子。一位著名的律師,開館授徒,學費昂貴。為表示他的高明,他與學生簽訂了一份契約。

  契約確定:學生畢業後打的第一場官司贏了就交學費。如果輸了,分文不收。

  有一個學生,畢業後很長時間都沒打過官司,老師耐不住了,寫信對學生說,如果你再不打官司,我將把你告到法庭。

  學生回信說,好吧!無論法庭怎樣判,您都拿不到我的學費。

  如果法庭判我輸,根據您和我的契約,我無須交學費。

  如果法庭判您輸,就依判決書辦,我也無須交學費。

  高明的律師在邏輯面前無能為力。

  哈哈!!

  佛教因明學說辯論的原則

  用語言文字辯論,都不是佛法之究竟。但是,如果沒有語言文字,則沒有人說法,也沒有佛法。法,都是先由人想出來,再說出來的。在佛法論壇辯論,不是證佛法的究竟境界,而是用世間語言說各人自己心中認識的佛法。

  下面是《瑜伽師地論》的一段文字,供同修們參考。

  能成立法要考慮八種基本要素

  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

  一、立宗

  立宗者,謂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或攝受論宗。若自辯才,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若覺真實。或為成立自宗,或為破壞他宗,或為制伏於他,或為摧屈於他,或為悲愍於他,建立宗義。

  (按照自己的目的,確立命題。)

  二、辯因

  辯因者,謂為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言論。

  (列舉證明自己命題成立的依因。)

  三、引喻

  引喻者,亦為成就所立宗義,引因所依。諸余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

  (引用世間事例作比喻。)

  四、同類

  同類者,謂隨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轉少分相似。此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

  相狀相似者,謂於現在,或先所見相狀,相屬展轉相似;

  自體相似者,謂彼展轉其相相似;

  業用相似者,謂彼展轉作用相似;

  法門相似者,謂彼展轉法門相似;如無常與苦法、苦與無我法、無我與生法、生法與老法、老法與死法。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類無量法門展轉相似。

  因果相似者,謂彼展轉,若因、若果,能成所成。展轉相似,是名同類。

  (以同類之法從正面證成。)

  五、異類者

  異類者,謂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轉,少不相似。此亦五種,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引異類之法從反面證其不成。)

  六、現量

  現量者,謂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

  (現量必具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現量即當前顯而易見之事物,而不是靠思量所得,也不是心神錯亂時所知所見,舉現量證自宗成立。)

  七、比量

  比量者,謂與思擇俱已思應思所有境思,此復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因此能及彼,比如見煙知有火,見幢知有車,見修禅定人,知此人得清淨,從此所見比知彼必成立。)

  八、正教量

  正教量者,謂一切智所說言教。或從彼聞,或隨彼法。此復三種。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

  (引聖弟子說或佛自說經教等經典文字證自己所立宗成立。)

  不違聖言者,謂聖弟子說,或佛自說經教,展轉流布,至今不違正法,不違正義。

  能治雜染者,謂隨此法善修習時,能永調伏貪嗔癡等一切煩惱及隨煩惱。

  不違法相者,謂翻違法相,當知即是不違法相。

  何等名為違法相耶?謂於無相增為有相,如執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類。或常、或斷,有色、無色,如是等類。或於有相減為無相,或於決定立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諸法皆空無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無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無我。於佛所立不可記法,尋求記別,謂為可記,或安立記。或於不定建立為定。如執一切樂受皆貪所隨眠,一切苦受嗔所隨眠,一切不苦不樂受癡所隨眠,一切樂受皆是有漏,一切樂俱故思造業,一向決定受苦異熟,如是等類。或於有相法中,無差別相建立差別,有差別相立無差別。如於有為無差別相,於無為中亦復建立。於無為法無差別相,於有為法,亦復建立。……此等名為違法相。

  第四節 佛再說五喻

  一 水中樹影非影非非影

  經文

  譬如水中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

  白話解

  譬如在水中見到岸邊樹木的影子,這見到的影子,說是樹影或說不是樹影,都不合適。說它有樹的形狀或說它沒有樹的形狀,都不確實。愚夫卻一定要分出個是非來。

  經文

  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

  白話解

  執著錯誤知見的外道也是這樣,由於長期受虛妄不實的習氣熏習,依世間智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對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妄作分別。

  二明鏡中像非像非非像

  經文

  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

  白話解

  又譬如明鏡隨緣映出種種色像,智者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產生妄想。慣於妄想的愚夫,對這個似像非像的鏡中影像,卻認為是真實的色像。

  經文

  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白話解

  固執錯誤知見的外道,也像愚夫執著鏡中像一樣,對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依世間智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定要分出個非此即彼的結果來。

  三 風水和合出聲非性非非性

  經文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

  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白話解

  又譬如刮風下雨時聽到的風雨聲,這風雨聲,不說它有自性,也不說它無自性。

  固執錯誤知見的外道,也像愚夫對風雨聲的執著一樣,對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依世間智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定要分出個非此即彼的結果來。

  四 熱焰洪浪非性非非性

  經文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焰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

  白話解

  譬如在大沙漠中,遠處氣流被炎熱的陽光反襯,看起來像是洪浪雲湧。這種景象,不說它有自性,也不說它無自性。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和熱焰洪浪一樣,不是有性,也不是無性。菩薩無貪愛心,不會產生有性無性之類的虛妄分別。

  經文

  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復如彼熱焰波浪。

  白話解

  有貪愛心的愚夫,由於長期虛妄分別習氣熏習產生錯誤知見,妄想計著。對事物發生、形成、和消亡的現象,像觀察熱焰洪浪一樣,依世間智把自心顯現的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定要分出個非此即彼的結果來。

  五 毗捨阇鬼非有非無

  經文

  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眾生數,毗捨阇鬼①方便合成,動搖雲為,凡愚妄想計著往來。

  [注]

  ① 毗捨阇鬼 意譯為吸精氣鬼,在此經文中,泛指一切鬼怪精靈。

  白話解

  有人受咒術作用,能見諸多幻化景象,鬼怪精靈時來時往,或隱或現,這些幻相,其實只是在禅定中眼前出現的似雲似霧的影子,不能執著它是有性,也不能執著它是無性。對這些離性非性的影像,愚夫執著認為確實有往有來。

  經文

  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②計著,不實建立。

  [注]

  ① 戲論 一切沒有說到問題實質的議論,都像文字游戲。

  白話解

  固執錯誤知見的外道,總是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執著二邊見,從而生出並且執著諸多不實在的戲論。

  經文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白話解

  要想修得自覺聖智,必須遠離生住滅妄見,遠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錯誤的二邊見,遠離虛妄不實的惡見妄想。

  白雲按

  前面說的七喻和這裡說的五喻,都是針對如幻三昧中的現象說的。

  如果把世尊說的這些比喻套到現實生活來理解,以為世間一切都如夢幻泡影,這樣容易導致消極悲觀的人生觀。

  在阿含經說的三十七助道品,都是引導修行者積極向上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道理,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以為佛教是消極避世的宗教,確實是非常錯誤的誤解。

  這確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上一篇:十四個征兆預示你會長壽
下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來說法離四句之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