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聖人祖述堯舜,孔聖人之道就是中華之道。
自中華始祖黃帝統一中國,在世修天道一百余年,開創中華之道統。之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一脈相承。其道統直傳於今日,已有五千年歷史,所以,中國五千年固有文化,即天道之道統也。
堯帝以仁著稱,史稱唐堯。有聖德,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聰穎仁愛,光明磊落,雖生長在帝王富貴之鄉,卻謙遜節儉,寬容禮讓。他在位期間,是古代傳說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九族和睦,四夷鹹服,天下太平。”
舜帝以孝而聞名,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二十歲時,他就已經孝名遠播了。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湯王即成湯,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朝開國君主。湯王以仁德而治天下,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jí)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
周文王是中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本名姬昌,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創周禮,著《周易》,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孔聖人特別推崇“郁郁乎文哉”周禮。
周武王,姓姬,名發,谥武,在位13年,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殺,故得以繼位。繼承父親遺志,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為後世所尊崇的古代聖主明君。
《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孔子遠述唐堯虞舜的道理,近表彰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並且上循順天時變化,下依照水土地理特性。)孔聖人集古代文明教化之大成,根據其感受與領悟,尊古卻不泥古,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先祖之教化,而成儒家之學說。司馬遷極言贊美孔聖人為“教化之主,吾師也。”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愛。
孔聖人之學說尊重人性,確信人人本具至善之仁性,所以仁愛是儒家教育之核心。儒家修行的目標是止於至善,達到聖人仁愛的境地。儒家所講的道理,就是成聖成賢的大道。
孔聖人之教,順天理良心,行天地正道,以忠恕立教。
盡己之心謂之忠:心上有中,意指不偏不倚,中正無私,盡心盡力,無半點虛心假意,心專誠一。
推己及人謂之恕:如下有心,時時處處要從他人的角度去設想,人我一體,仁慈博愛,捨己利民。
忠恕為孔聖人立教之真旨。此忠此恕,即內之誠意,外之盡理也。行忠恕之道,就是行天理正道。忠恕之道,也就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一個保證,是為人本具之良心!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聖人:是否有一言可以終生奉行?孔聖人回答:那就是“恕(道)”呀!自己不願意之事,千萬不要強加於別人。)恕者如其心,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就是時時處處要從他人的角度去設想,自然很多沖突就解開了。其實善惡就在一念之間,多為別人著想,就是與人相處的原則。
【泰伯、仲雍善體親心】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三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二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采藥。借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到了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發,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他們是不可以再繼承王位了。孔夫子表揚泰伯兄弟二人,說他們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三、儒家五倫之道。
《中庸》:“天命之謂性”,人人具此至善之先天本性,由此本性則自然形成綱常倫理等,萬物運化、處世做人之規律,則名為道,故後文曰:“率性之謂道”。人落於後天塵世之後,因為受物欲所蒙蔽,塵緣所染污,使人人本具之智慧德能(明德)無法彰顯,心行作為不能與道相應。故儒教以恢復本性,利國利民(親民),止於至善而成聖為教化目標。儒教之教義,就是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心的和諧相處之道。
【五倫之道】
人倫就是五倫,五倫大道是人倫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礎。人倫道德源自於中華始祖三皇,是治國安天下的綱領,人人當知,人人當行,如此才能圓滿人道而達聖道。
(1)君臣有義:居上位者(君)要以禮對人,下位者(臣)要奉上以忠以敬,君仁而臣忠,則君安而臣樂也。
(2)父子有親:父母教化子女當仁愛教導;孩子侍奉父母要孝順恭敬,父慈子孝,則父子有親也。
(3)夫婦有別:夫敬愛賢妻,妻敬愛夫君,相敬如賓,家有諸事商議而行,家和萬事興,自然白頭偕老也。所謂夫婦有別者,即非自己之夫,或非自己之妻,即不可犯YIN亂,而破壞人倫道德。雖是自己之夫或妻,身為夫者應待其妻如待友,為妻者須事其夫如事賓客。
(4)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年長者,須盡其責務,以教愛幼輩;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長輩。長幼各守其道,而不亂綱常,則一團和氣,盡享天倫之樂也。
(5)朋友有信:朋友之間,善事助而成之,惡事勸而改之,以信義相往來,不論貧富,一視同仁。君子之交淡如水,但逢有事,則能盡心竭力相顧相助,此即是仁義道德之益友也。
【盡孝道感公婆】
錦州的趙伯心,年輕時就在女義學教書,出嫁給王家以後,婆母是有名的潑婦,對她百般虐待,丈夫又游手好閒,不務正業,後來不知流落到何方去了。她翁父是瞎子,性情乖張,開口就罵人,婆母又抽大煙,家產早已浪費淨光,每晚叫她拿茶送水地侍候半夜,白天還得去教書養活全家,二十年如一日,終於把她的公婆感化過來,愛他象親生子女一樣。公婆去世,她依禮殡葬,眾人都佩服她能行難行的道,受難受的苦。
她教書養活公婆,生養死葬是盡了孝道,又教書養活兒子,是人間的慈母。王鳳儀善人贊歎她是“女子中的狀元”。
王善人講怎樣盡倫常道:
○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有人把道看得太高,看到玄妙上去啦!有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道,背道而馳。其實人人都有道,人都是捨近求遠,不肯在本分上求,不往身上歸(反省),才驗證不出道的力量。我們這次,專講個人應盡的道,不向外求。不論講得好壞,學問深淺,但看你是怎樣行的?因為道是相對而生,卻要絕對而盡。凡是兩個人在一起,就生出一條道來。譬如父子之間,便生出一條“父慈子孝”的道來,這是相對而生。可是當父親的,要只問自己慈沒慈,不管兒子孝不孝;同樣的,做兒子的,也要只問自己孝沒孝,不管父親慈不慈,這就叫絕對而盡。要是父親怪兒子不孝,兒子怨父親不慈,就是互相“要道”(索取道)而不是 “盡道”(實行道)了。“要道”象拿棒子喚狗似的,越喚越遠。道是自己走的,不是向對面人要的。所以,盡道不要道,才能成道。
○人人都有道,不必向外去求,先要克己,不要管人。管人是假的,管自己才是真的。自己不真,眾人不佩服。人人都說敬天地、孝父母。我說,想敬天,要先清性,性不清不能孝父;想敬地,先要淨心,心不淨不能孝母;心性不清淨,說是孝敬,等於罵人。
○男女在沒結婚以前,都是以盡孝為主。結婚以後,男人以盡夫道為主,女人以盡婦道為主。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領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下教子女,就是自己十分盡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後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所以不論男女,都必須明道,才能盡孝呢。
○倫常中人,互愛互敬,各盡其道,全是屬於自動的,簡單地說:道是盡的,不是要的。父母盡慈,子女盡孝,兄弟姊妹盡悌,全是屬於自動的,才叫盡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錯啦!自動盡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變成惡啦!現今家庭所以不和,就因為要道的人多,盡道的人少,好象討債的人多,還債的人少一樣,哪能不爭吵?
四、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乃是本性所具的性德。
仁:孟子曰:“仁者人也,親親(敬愛父母)為大。”仁愛之心,天生俱來,仁愛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正道。仁心就是聖人之心,眾生本是一體所化,同是兄弟姐妹,要慈悲為懷,濟人之困,利樂有情,救度眾生。
義:符合道義,履行義務的意思。知恩則報,見善則行,於心無愧。
禮:表達真誠恭敬之心,卑己而尊人。禮節是天地間自然之順序,也是人與人相處的規范,重視禮節的人,必能遠離一切YIN亂背德之行為。
智:本性無惡,有過必改,有善必行,學習聖賢,濟世救人。
信:人言為信,誠實無欺,為修道之准繩。若人守信,則是正人君子。
忠恕為孔聖人立教之真旨,其實倫常即是行忠、行恕之地也。
王善人說: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著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現在的人只知求財,不知做德,那是捨本求末,等於開個謊花,沒扎下根,哪能結果呢?德是根、財是果。所以要想發財,先要做德,那德就是搖錢樹的種子。所以說:“大德者必得其祿”。
○多立事功、多結人緣便是外功,有外功而後有內果。盡倫常、辦公益,都是外功。象植物的生根長干、伸枝附葉、開花,都是外功,外功完成,才能結內果。人若是沒有外功,不能成內果。就象一樣的講道,沒有實行的人,就是講得天花亂墜,人也不注意甚至還遭到誹謗;有實行的人,說一句別人信一句,哪怕是一句俗話,聽的人也覺得其中有道。這不是有外功才有內果的明證嗎?
【曾參至孝】
曾參夫子,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聖人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他在吃飯的時候,必為父母置辦佳肴,飯畢一定問過父親,余下飯食,可送給誰。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羊棗子,後來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
有一次,他在山裡砍柴,家裡來了他的好友,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沒有辦法,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手指,好讓曾參知道。曾參在山裡,忽然心痛了一陣,想母親有事,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裡,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母親蒸一只梨子,沒有蒸得熟透,曾參就把妻子趕出去。後來曾參走過“勝母”的地方,因為避諱而不過。
曾參在孔聖人門下受學,孔聖人很看重他,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注:聖人的教學,是以孝道為根本,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 礎上。我們不管是對自已的父母,還是對一切大眾,我們都應當真誠地關懷和愛護幫助,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大忠即是大孝:精忠岳武穆王】
岳武穆王,字鵬舉,南宋名將,相州湯陰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二十歲從軍,軍紀嚴明,屢敗金兵。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率領兵卒,稱為岳家軍。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史稱靖康之禍。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岳飛力圖收復河北,直搗黃龍,但高宗和宰相秦桧急於求和。十年揮師北代,郾城與朱仙鎮大捷。正欲乘勝追擊,秦桧與金人私通,企圖賣國求榮,奉金主之命,假傳聖旨,於一日之內,連降十二道金牌,把岳元帥從前線召回,兵權被奪。岳飛憤惋泣下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不久,被誣以「莫須有」謀反罪名,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風波亭,岳飛將軍憤怒地撕開衣裳,露出慈母所刺“精忠報國”四個字,然後慷慨就義。岳家父子數人,亦為國捐軀,獲得忠孝節義之譽名。後追封鄂王,谥武穆。
○男子愛祖國,就是愛父母,女人孝父母,須孝敬翁姑。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之品格,有五尺以上之身材,雖然愛父母,而知盡孝之理,尤當愛祖國,亦與愛父母,同樣至誠,所以國家若要用我之時,定要至誠效忠,才應該也。女子有兩重責任,既要孝敬父母,亦須孝敬翁姑(公婆),所以為婦女之人,若未出嫁,在家之時,雖然知孝敬父母,但若出嫁之後,已經做人之媳婦,當然亦要孝敬翁姑,此乃為婦女,所負擔兩重大責任,不可只孝敬父母,而看翁姑如外人,就不肯孝敬,此偏差即不對也。
【仁濟蒼生:夏禹治水】
夏禹王,乃夏朝開國之王,颛顼(Zhuān Xū)之孫,鲧(gǔn)之子也,姓姒氏,其號曰禹,亦曰文命,初封為夏伯,故亦曰伯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禅位為天子,即以初封之地——夏為國號而有天下,史稱夏禹,又稱夏後氏,建都安邑,崩於會稽。即民間所敬拜之三官大帝中,水官洞陰大帝是也。
在古代堯帝時,因無防水設備,若逢大雨,則變成洪水泛濫,百姓被水淹沒者,田園厝宅被水淹流者,不計其數。堯帝乃命禹之父——鲧治水。經過九載,因治水不得其法,致每次失敗而無成功。至舜帝即位,再命禹繼承父業,治理天下之洪水。
禹乃抱定濟民利民之仁心,立志完成其父所失敗之工作,乃隨時率領一班治水人員,參考其父親過去之失敗原因,改變治水方法,疏通水道,鑿河導水,將洪荒一向未平之水,導流於大海。開山鑿河,日夜辛勞,夜住山間破爛土屋,以粗菜糙米飯充饑,在睡眠之時,不脫鞋而臥,衣不整理,手帶塵垢而結繭,擦破腳底。雖如此辛苦,也不厭倦而勤加奮發。
在治水十三年之長久時間,僅有三次經過其自己家門,亦不進去休息。禹王如此不顧自身之安危,而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之仁愛精神,所有治水工作人員,都被其感動,更加努力工作,因此而築成中國九大河,將洪荒未平之水,及下大雨後所積成之洪水,全部引入大海。又將天下之地,劃分為九洲(州),從此人民安居樂業,田園厝宅,都免受洪水之患。
禹王治水,為公而忘私之精神,實發自拯救萬民於苦難之中,充分發揮其仁心,此乃夏禹王之以天下為公之大道精神也。
禹王有此堅定之仁心,捨私為公,治平天下之洪水,拯救國民於水患之中,故受萬民之愛戴,其仁德流芳萬古,死後為神為聖,享受千秋俎豆者也。
五、《弟子規》就是倫常大道。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總綱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儒學大師朱熹夫子《小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閒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學習聖賢教育,要時時對照經典,學習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省改過,日日求得進步,就是學習的關鍵。
《弟子規》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它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國文化的根。儒家所講的大道就在《弟子規》裡,《弟子規》是聖學的根基,會念會背,沒有用處,要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