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40[正知正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

  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義,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就要守持戒律。若要守持戒律,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明白這些戒律的取捨之處,然後如理如法地進行取捨和進退。“戒”是不允許做的,“律”是一定要做的,也可以說是所斷和所行。在很多經典和論典裡都講了許多戒律的學處,我們要仔細地學修這些經典和論典,好好地去掌握這些取捨之處,然後如理如法地取捨和進退。

  第二,內心裡必須要有正知和正念。在前面也講過,若遠離了正知和正念,很難守持內心,若內心散亂或放逸,一定會犯戒律的,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我們應該以正知正念去守護心。若要守持學處,就要守持心;若要守持心,就要守持正知正念。我們通過正知正念來守持心,通過心來守持學處,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

  第三,依止善知識。我們是依止善知識而得到戒體的。比如說我們今天要發菩提心,得到戒體是要靠善知識的;得到戒體以後要守持戒律,也是要依靠善知識。依止上師、善知識,這是至關重要的。佛陀在經中講,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切成就皆來自於善知識。佛在密宗的續部裡對此也有很多講述。沒有上師之前沒有佛,賢劫千佛都是依靠上師而成就的,所以沒有上師就不會成佛,依止上師和善知識是很重要的。我們修持大乘佛法,真正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即佛的果位,一定要依止上師善知識。

  在這裡主要講的是菩薩戒,其他的如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等也是一樣,你要守持戒律就要具備這些條件。

  我們依止上師和善知識不能盲目。在《功德藏》裡講:“首先善巧觀察師,中間善巧依止師,最後善巧學意行,此人必將趨正道。”這裡講了依止上師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觀察上師善知識。

  我們不能盲目地依止和跟隨,觀察很重要。一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他的密意非常深奧,他的功德無量無邊,因此我們真正想要了知他的功德也有難度。但佛在經中講,若是你仔細去觀察,也能觀察出來。猶如那邊的山上冒著煙,雖然我們看不見山後的火,但我們可以依此判斷有火,若是去尋找,也能找到這個火;那邊有很多水鳥,我們雖然看不見遠處有河流,但是通過這些水鳥,也可以判斷那邊有水,若是去尋找,也能找到水。同樣,一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我們通過他的言行舉止也可以判斷他的智慧和內心的境界,也能判斷出他是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

  現在是末法時期,魔師和邪師特別多,若是依止了一位魔師或者邪師,你就毀壞了自己的相續,將來要跟著他一起下地獄,結果非常嚴重。現在有很多普通人冒充上師善知識,若是你依止了這樣的人,不會得到任何的加持與成就,白白地浪費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觀察很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觀察呢?我們是學佛人,任何時候都要有智慧。在小乘、大乘和顯宗、密宗裡,都有很多上師善知識的標准,我們就要以這些標准去衡量和觀察。佛在經典與續部中也講過,要以這些標准來衡量和判斷。

  此處講了兩個最根本的上師善知識的法相。

  第一,精通大乘教義。要精通大乘佛法裡講的這些道理,即精通三藏。只是精通詞句還不行,重要的是要精通意義。那諾巴是精通三藏的班智達,但是後來智慧空行母告訴他“你精通的是詞句,不是意義,你還要依止上師。”他後來去依止了帝洛巴上師。可見,僅僅精通詞句不行,還要精通意義。要精通大乘經、律、論三藏,只明白不行,還要有講解的能力。

  第二,清淨受持菩薩戒。菩薩戒有很多,這裡指的是根本戒。根本戒也有很多,有十八條戒,有四條戒,但是最根本的是一條戒:縱遇命難也不捨棄眾生。一位大乘的上師或修行人必須要有這個心。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是一切眾生,還是一個眾生,都不能捨棄;無論是善人,還是惡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不能捨棄。即使是再大的惡人或所謂的邪魔,也不能捨棄。若是捨棄了,就破菩薩戒的根本戒了。

  “淨”是指不自私、不自利。清淨受持菩薩戒,任何時候都不捨棄眾生,哪怕有些眾生我們無法直接度化,但也要間接地度化他,最後也不能放棄他。

  “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義,珍貴善知識”:在這裡講了兩個標准:第一個是精通大乘教義;第二個是清淨受持菩薩戒。符合這兩個標准的人叫“珍貴善知識”。哪怕今天要捨棄生命,也不能捨棄這樣珍貴的上師善知識。

  首先要以這些標准去觀察、衡量。我們經常講上師善知識的標准包括:具有廣大的智慧,無偽的慈悲心和攝受弟子的能力等。

  “廣大的智慧”就是精通教義,不是精通詞句,而是精通甚深的意義。精通三藏的意義,這叫具有智慧;若是你只精通詞句,這叫知識。善星比丘精通三藏,但是他對佛陀生起了邪見,最後離開了佛陀。他精通的只是詞句,不是含義。現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能聽懂佛法的道理,也很精通教義,但是內心卻一點修行和智慧都沒有,煩惱依舊,習氣依舊。所以,我們要精通教義,即精通三藏的真正意義。

  “無偽的慈悲心”就是沒有自私自利,縱遇命難也不捨棄眾生。應該平等地想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雖然我們心裡視一切眾生平等,但是行為上肯定有分別。首先要幫助和利益身邊的眾生,然後再慢慢擴大范圍。因為身邊的這些眾生是最有緣的眾生,是最需要你的眾生,所以我們要從這些眾生做起。

  一說要平等地對待眾生,有些人就不管家人,也不照顧家人了,意思是“我要去利益眾生,我應該利益外面的眾生”。這是錯誤的!所謂平等,是內心的境界。我們內心裡知道: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做過自己的兒女。那麼,現世的父母和過去世的父母有什麼差別?現世的兒女和過去世的兒女有什麼差別?真的,若是你懂得和深信佛所講的三世因果,你的平等心就能修出來。剛才講,眾生過去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做過我們的兒女,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去利益或者度化眾生的時候,要從身邊的眾生做起。這不是分別:“這是我家的。”“這是我的親人。”而是因為他們都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眾生,是最需要我的眾生,所以先利益他們,度化他們,然後再擴大范圍,這叫無偽的慈悲心。

  “攝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同行、共事。攝受弟子時,要用各種善巧方便,應該軟硬兼施。因為眾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你要有各種善巧方便,才能真正接引眾生、攝受弟子。布施:剛開始可以給他一些加持品等,通過布施接引他。愛語:如說一些好聽的、和他的意願比較相合的話。同行:為了接引他、攝受他而做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比如,他喜歡念什麼,就可以讓他念什麼,他喜歡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共事:與他做同一種事情。比如,一個大成就者或乘願再來的菩薩已經圓滿了,也不用再去做消業積福的事情,但是為了接引眾生、攝受弟子,表面上要跟他們一起精進地消業積福。所以,即使真正成就那天,消業積福的行為也不能斷,也不會斷的。有些人覺得:“若是成就了,是不是就不用再這樣學修了?”意思是成就了以後,什麼都不用學、不用修了,自己在那兒舒舒服服地坐著就可以了。即使成就了,也還是要做的,但那完全是輕松的、自在的。

  你們現在修法為什麼沒有意樂?念經或修法等都應該是種極大的享受,世間的任何享受都比不了這種享受。現在我們上早晚課或是法會時每天四座修法,多數人都沒有意樂,都不想來,都不想念,這就是因為法沒有融入相續,沒有進入狀態。如果你從念“加持咒”開始就進入狀態了,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將注意力都放在學修的內容上,這就是進入狀態。若是心和口能完全一致,這真的是最大的享受,一個小時就是一瞬間。就像有一個人談感受所說的:“每天晚上到這裡來聽法,一個多小時,感覺就是一瞬間,覺得太快了。”這是因為他有法喜,進入狀態了。你們聞法和修法的時候,若是真正能進入狀態,真正內心裡有法喜,就不會有壓力。有人說每天四座修法堅持不了,這就說明你根本沒有進入狀態。若是心真正能專注,進入狀態了,一個小時就是一瞬間,很快就過去了,那是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身心都是放松的、清淨的,怎麼會難受呢?怎麼會堅持不了呢?若覺得難受,說明你沒有進入狀態,心和口不一致,僅僅在口頭上念了,心裡沒有安住。

  你將來為了接引眾生、攝受弟子,可能會和他一起修除障法、做一些善事,那時你還會覺得勉強或心裡有壓力嗎?不會的。那個時候,修法或念佛的過程都是極大的享受。大家能不能感覺一下?否則,真的很難。學佛修行要持之以恆,不是一天、兩天或一年、兩年的事情。如《普賢行願品》裡講的,眾生界盡,煩惱界盡,我之學佛修行界盡;而眾生無有界盡,煩惱無有界盡,所以我們的菩薩行也無有界盡。

  作為大乘的善知識或菩薩,必須能夠通過各種善巧方便攝受弟子,有接引眾生的能力,否則就無法利益眾生。

  這些是上師善知識的法相,首先要通過這些標准仔細觀察、慎重考慮,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隨,否則結果非常嚴重。你們總說:“這個是終身大事。”“那個是終身大事。”其實都不是終身大事。我們依靠人身在今生要承辦解脫、獲得成就,這才是人身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這才是真正的終身大事。大家一定要仔細觀察、慎重考慮,然後再去依止也不遲。不能盲目依止,不能盲目跟隨,不能盲目結緣。

  第二階段,中間善巧依止師。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吉祥生”是指吉祥生童子,也就是《華嚴經》裡講的善財童子。他拜見了104位善知識,依止了吉祥聖子和吉祥慧女,他們給善財童子講了很多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方式、方法,善財童子也給他們講了自己依止善知識、參拜善知識的過程,吉祥聖子和吉祥慧女對此非常贊歎。

  通過自己仔細觀察、慎重考慮以後,再依止。現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然後再觀察,這是錯誤的,這樣做會造業的。依止了上師善知識以後,就要聽從他們的教導。善財童子依止了那麼多的善知識,那麼我們是不是必須要依止這麼多善知識?其實也不是。這裡講的主要是依止善知識的方式、方法。

  善財童子依止的善知識裡有屠夫、妓女等各種各樣的形象,但是他沒有生起過邪見,都是以恭敬心依止的。所以,我們依止了上師善知識以後,他的一切行為都要觀為清淨。一位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是佛菩薩的化現,也是一種示現。比如,他示現為人,表面上看肯定和人是一樣的,這樣才能度化這些人道眾生。那諾巴依止帝洛巴的時候,帝洛巴給他示現的是一個釣魚的乞丐,在那烤魚、吃魚。密勒日巴依止瑪爾巴的時候,瑪爾巴給他示現的是一個種地的農夫,在那兒耕田種地。

  《華嚴經》中講了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就是要以這種方式、方法去依止善知識。

  一、不厭承擔一切重擔,如大地之心。一個具德的上師或善知識只有弘法利生之事,不會有其他的。他要做的事業就是弘法利生,他給你安排的一切重擔,你應該不厭煩地承擔,如大地之心。我們在大地上面做什麼都可以,可以挖坑、蓋樓,可以行走、蹦跳,怎樣都行。我們就要以這種心歡喜地承擔上師給你安排的一切重擔。

  二、意樂不退轉,如金剛之心。“意樂”是指信心。信心永不退轉,猶如金剛。金剛是不壞的,以此比喻我們依止善知識的這種意樂、對善知識的這種信心,不會被任何違緣、障礙所摧毀,永不動搖。

  三、不為一切痛苦所動,如鐵圍山之心。現在有些人不用說受苦,稍微有一點點不太順心,立即就拋棄了、離開了,這種人不會有任何成就的。無論是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還是自己修法的過程中,可能要經歷很多困難,這些都是好事。

  你依止上師、善知識後,他就會對你提出種種要求,其實這些不是要求,而是磨煉心態、降伏自心的一種方法,這也是令你放下自我的一種渠道。

  那諾巴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時候,他遭受的看似都是苦難,其實是帝洛巴通過這種方式消他的業、煉他的心。帝洛巴上師沒有給那諾巴講更多的佛理,因為不用講了。若是講佛理,也許那諾巴比帝洛巴還厲害。那爛陀寺有五百多位精通三藏的班智達,他是經過與外道多次辯論後,被推選出來的守護北門的大班智達。而且他也有一些世間的神通,可以面對面得到智慧空行母的指示。護法告訴他:“你精通的是詞句,還沒有精通意義,你宿世有緣的上師叫帝洛巴。”當他聽到帝洛巴上師的名字時,心裡就很激動,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他動身去尋找上師帝洛巴,但是問遍整個地區,也沒有找到。後來他想:“具德上師的行為是不定的,也許沒有以上師的形象來度化眾生。”於是他就問:“有沒有其他身份的人叫帝洛巴的?”有人說:“河邊有個釣魚的人叫帝洛巴。”他見到帝洛巴時,帝洛巴正在河邊烤魚、吃魚。帝洛巴並沒有給那諾巴講太多的大道理,主要是通過一些苦行的方法讓他消業,磨煉他的習性。最後,有一天帝洛巴拿著鞋擊打那諾巴的額頭,那諾巴昏過去了,醒來的時候已經開悟了,獲得了與上師無二無別的境界。

  所以,要放下自我,要對治傲慢心,這是很重要的。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在心相續中有傲慢,這個人不會有功德;即使有功德,也都是世間的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以前講過,我執就是一種傲慢。傲慢心有粗大的,也有細微的。比如,認為:“我很了不起,我很好啊。”這是粗大的傲慢;我執則是細微的傲慢。若是你內心當中有我執,就不會有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無漏的功德,是具有智慧的功德。

  所以,佛法裡講的戒、定,都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才可以成為功德。盡管你能夠守持戒律,或者你已經有一定的禅定境界,但若是沒有智慧的攝持,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只能得到人天福報等一些暫時的利益而已,根本無法能夠解脫。

  我經常給大家講,佛法裡講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這和其他宗教中所講的戒律不同。佛法裡講的戒律是活的,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眾生,應該有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表法。比如,在真正能利益眾生,真正有必要的情況下,身和口的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禅定也是如此,若是沒有智慧的攝持,四禅八定也是投生到色界、無色界的因;只有有智慧的攝持,才會成為解脫、成佛的因。

  功德也是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若是有傲慢、我執,這個人的相續當中不會有無我的智慧。佛法裡的智慧只有兩個:一個是證悟無我的智慧,一個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若是相續中有我執,那麼連無我的智慧都沒有,所以根本就沒有智慧。若是沒有智慧,哪來的功德?所以說,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

  放下自我,對治傲慢,成就就在眼前,一切當下圓滿。無論大家對此明白與否,這都是真理。

  四、不放棄一切所行之事,如奴僕之心。上師善知識吩咐你、安排你的一切所行,都要盡心盡力地去完成,如奴僕之心。奴僕知道這都是自己該做的,然後會無怨無悔地去做。

  五、遠離貢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沒有貢高傲慢心,如掃地的笤帚。

  六、擔負一切重擔,如乘之心。

  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在任何時候,無論對你怎樣,心裡都沒有嗔恨心,不會發怒。

  八、不厭來來去去,如船筏之心。船是運載人的,“來來去去”指今天讓你做這個,明天讓你做那個。無論怎樣吩咐,你都沒有二話,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是去做。

  九、承待上師,如孝子之心。“孝子”指孝順的孩子。

  這些都是《華嚴經》裡講的,是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方式、方法。現在為什麼成就的人少?為什麼總是得不到所謂的加持、力量呢?就是心裡傲慢,我執特別強。如果有傲慢心,有我執,就不會有功德。既然沒有功德,怎麼能得到加持呢?

  其實,加持、力量都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自己要有這個功德、智慧才能覺察得到,才能感覺得到。你們到處求加持,但若是自己沒有福德、功德,怎麼能得到加持呢?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你這裡沒有水,怎麼能照出月亮的影子呢?有水才能照到月亮的影子,有信心才有不可思議的加持。

  你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一旦依止了上師以後,就不能再觀察了,要將上師的一切所行觀為清淨。有一句諺語,“即使自己的上師變成了狗,也要頂在頭上”。依止上師善知識以後,就要這樣,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一種磨煉習性的方法。

  現在有些人認為,依止上師善知識以後,身口意都要獻給上師,這是密宗特有的一些修法或說法。這是不正確的。這九種依止上師的方式是《華嚴經》裡講的,是顯密共同的教言,不是只在密宗裡這樣講。

  顯宗裡尚且如是要求,密宗裡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是大圓滿,要時時刻刻把上師善知識視為法身佛,視為色身佛都不行,這個意義很深。以前講上師瑜伽的時候給大家講過,我們修上師瑜伽時,最後要和上師相應,和上師融為一體。若是你把上師視為色身佛,無法融為一體,兩個物質怎麼能變成一個呢?這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講的是法身佛,也就是自己的自性。你融入上師的體內,和上師無二無別的時候,就是回歸自性,和自己的自性融為一體。其實,上師的自性和你的自性,上師的法身和你的法身,本來就是一體的,真正的上師瑜伽就是回歸自性。

  我們修佛的過程,就是認知佛的過程。剛開始時,佛在十萬億國土之外,離我們很遠。對有些人就要這樣講,就要這樣“騙”:“在離你很遠的十萬億國土之外,有個地方叫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很美啊!地上都是珍寶。那裡有一位阿彌陀佛,功德圓滿,身邊還有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兩位菩薩都具有神通、智慧……”這時,淨土離我們很遠;阿彌陀佛也離我們很遠。剛開始時,我們就要這樣引導眾生。接下來,就如前幾天灌頂法會時給大家講的,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的上師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現在離得近了,我們隨時都能看見佛,如同《金剛歌》裡的一句歌詞:上師與本尊的面貌,不用觀想自然見到。最後,自身是圓滿的壇城,自身是佛。這時讓你認識到:你自己是佛,你自己的身體就是圓滿的壇城。除了你的身體以外,沒有淨土;你自己的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沒有佛。所以,你自己就是淨土,你自己就是佛。這是最終要認識到的真理,這叫回歸自性。這個時候,你就成佛了,就回歸自性了!你現見這樣一個本具的光明、功德,就是成佛了。

  上師瑜伽也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讓你認識自己,讓你回歸自性。阿底瑜伽中,要求不能把上師視為色身佛,要視為法身佛。若能將上師視為法身佛,上師就和你一體了。法身只有一個,萬法一心,本來就是一體的。當你真正明白了,真正回歸自性了,這就是成就。所以,密宗裡對依止上師要求得更嚴。

  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還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即在《華嚴經》裡所講的“四想”。佛陀講:“善男子,汝當於自己作病人想,於善知識作醫生想,於正法作妙藥想,於精進修行作醫病想。”

  一般情況下,要將自己作為病人想。我們為什麼痛苦?就是因為有貪嗔癡等煩惱的病。然後將善知識為明醫想,正法為妙藥想,精進修行為療病想。正法就是妙藥,你要治療貪嗔癡等煩惱的病,就要服用正法妙藥。

  但是,正法妙藥也不能隨便服。現在有一些學佛人,自己在那兒東學西學,盲修瞎煉,雖然依止了上師善知識,但是沒有按要求去做,尤其到關鍵的時候,都是自以為是。比如,我講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面對對境的方法,大家照做了嗎?沒有吧,統統都是自以為是!聞法、修法也是自以為是。我們現在建立了網絡道場、實地道場,給大家提供學修佛法的助緣,給大家創造學修佛法的方便條件。但是很多人稍微有一點點事,心情稍微有一點點不好時,就不來了,還找種種借口“我今天心情不好”……都是自以為是的。以這種心態、行為去學修佛法,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只會給自己帶來煩惱。如果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的因,它也會給你帶來煩惱,但這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都沒有得到法益,甚至學佛了以後還給自己增加了很多煩惱和痛苦,這都是盲修瞎煉的結果。這不是佛法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給大家舉個例子。如果今天你患上了胃病、糖尿病等,到醫院去接受治療,你必須要聽醫生的話,不能自己抓藥。如果你看這個藥好,吃一把;那個藥也好,是進口的,又吃一把。若是這樣做,後果非常嚴重!你有病,吃藥沒有問題,吃進口藥、吃好藥也沒問題,但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你必須要聽醫生的囑咐,他讓你怎麼吃,你就怎麼吃。他讓你早晚服用兩次,一次兩粒,你必須要這樣吃。否則,他說“吃兩粒”,你卻吃十粒,這樣是治不了病的,甚至會使病情更加惡化。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這不是佛法的問題,是你個人的問題,大家要明白。

  《華嚴經》裡講的四想特別重要。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就是明醫,你必須要聽他的,他會給你對症下藥。佛法是法門平等,句句都是真理。你現在的煩惱、習氣需要何種對治方法,他就會告訴你。然後你按他的要求去做,精進修行,最後才能治好貪嗔癡煩惱的病。這也是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方法。

  如果大家真正想解脫、想成佛,不是要靠權力、勢力,也不是要靠神通神變,而是要靠智慧!若要開啟智慧,唯一的方法就是消業積福,最後通過上師的引導或者竅訣,你才會見性,才會開啟真正的智慧。之前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學修得再精進,也只是增長點知識,只能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而已,不可能解脫,不可能成佛。

  今天在座的各位,若你是我說話的對境,若你是真心想解脫、想成佛,就要這樣做;若不是這樣的人,那就隨你自己了。所謂“佛度有緣人”,佛從來不勉強任何人。如果你有這個意樂,有這樣的願望或需求,你皈依佛門、走進佛門都是自由的,這是你自己的選擇。走進佛門以後,你就要按照佛的要求去做,這不是在勉強你。依止上師善知識也是如此。這也是你自己的選擇,是你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而做的決定。依止了上師善知識以後,你就要一心一意、死心塌地,不能一心二用。

  如果以三心二意的心態依止上師善知識,不會有任何成就。只有通過一心,才有力量,才能成就。若是沒有成為“一心”的話,你不會有成就的。只有成為一心,才能超越一切的顯現,超越一切的對境,之前是不可能的。

  依止上師、善知識,也是讓心成為一心的一種方法和渠道。心若總是動搖、漂浮不定,不會有任何成就。心要定下來,心要穩定。真的,一個智者和凡夫,在遇到對境的時候就會有所不同,而表面上的吃喝拉撒都是一樣的。佛在世的時候,也一樣吃喝拉撒,在表面上跟凡夫一樣,但是他內心的境界是不同的,他內心的智慧是超越的。一個智者在面對對境的時候,心是如如不動的,不是心隨境動,而是境隨心動,這叫大自在。

  心自在了,才有真正的自在。現在的小孩子、年輕人經常說“我要自由,我要自在。”自由、自在,這不是只說說就可以做到的。如果真想得自在,就要讓心如如不動。心不隨境轉,外境動搖不了你的內心,影響不了你的心情,你的心永遠是那麼的平靜。當內心不動搖的時候,外在的顯現才會隨著你的心轉,這個時候才有真正的自在,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自由的。為什麼?這個時候,你沒有被煩惱控制,沒有被業力牽引,這叫自由。如果你想自由,就要這樣做。如果你想自在,就讓心自在,那麼一切都自在了。上師如意寶講過:自在了自己的顯現,也自在了他人的顯現。也就是說,你的心自在了,才能自在一切。如果大家想做一個大自在的人,就要這樣。

  外境的一切變化都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起煩惱或者動搖自己的內心。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會變,如同空中的雲彩,雲卷雲舒,很正常。我們有一句法語:你覺得一切都應該、都正常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當你覺得一切都應該的時候,才有真正的因果正見,當你覺得一切都正常的時候,才有真正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第三階段,最後修習他的意行。

  通過觀察依止了上師以後,就要一心一意地依止。所謂依止,就是學習他的意行,身口意都要模仿他。上師說什麼你就說什麼,上師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上師想什麼你就想什麼,這叫身口意相應。他有廣大的智慧,你也爭取自己具有智慧;他有無偽的慈悲心,你也應該讓自己的相續當中生起無偽的慈悲心;他有攝受弟子、接引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你也應該跟他學。要讓自己的身口意三門跟他相應。

  大家天天都在修上師瑜伽,最後階段裡要融入到上師的法身當中,也就是回歸自性,這是最究竟的相應。但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明白上師瑜伽的涵義,“我和上師融為一體,是不是兩個肉體、兩種物質成為一體?”那是不可能的!修上師瑜伽時,特意強調要把上師視為法身佛,這裡有甚深的含義。

  一切成就的來源和根本是上師,一切加持的來源和根本是上師。這些道理也許你現在不會明白,但是當你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你會對此有甚深的感受,慢慢來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太可怕了,離婚居然會遺傳給你的孩子
下一篇:達真堪布:結緣不要結惡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