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是造物主賜予人類的珍貴禮物。需要善加珍惜和保護。不可忘乎所以,隨意濫用。因為這個禮物只有在人與人之間友好交流的時候,它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懂得善護口業的人,來生不會喪失言語能力。
在我們這個星球,在六道之中,乃至於虛空法界,失去語言能力的眾生何其多!誰敢說他們曾經沒有語言能力?誰又能保證自己在來世,依然還能擁有說話能 力?因果定律告訴人們,得人身都需要修積累劫的五戒十善。一切都依賴自己累積的強大業力做牽引,並不是自己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得了的。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 前定。自身造作是一切轉化的根本因緣。
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明白這個甚深的道理。特別是在末法時代,不懂得護持自己口舌的人比比皆是。我們一定都聽到過這樣的說法,長嘴就是說話的,嘴長在我身 上,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天經地義,無可辯駁。但也只能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言語可以救人,同時也能傷人。可以成就人,也能毀滅 人。就好象寶劍在手,如果以為想殺誰就殺誰,想砍誰就砍誰。結果只有自尋其禍,自斷生路而已。
因為萬事都有規矩,更有因果。言語也不例外。沒有智慧的言語,除了廢話,就是假話、空話、大話。對人談不上有什麼真實利益,好處,說之何益?如果是信 口開河,黑白顛倒,乃至於惡語中傷,那不僅會使語言的副作用無限放大,而且會造作無量無邊的口業。最終使其語言功能完全失去。
《佛說三世因果經》上雲: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可見惡毒的言語是直接導致言語能力喪失的主因。雖說惡口罵雙親罪惡最大,實際上,對任何人 的語言傷害,罪責都不會太輕。所謂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過是無知的表現。由於用言語互相攻擊,受傷的絕不止是一方。所以故做潇灑,只是一種心理預期,真 正的便宜是沾不到的。
為什麼話到嘴邊要留三分?因為凡夫俗子心中有嚴重的“我執”在其中。所以言語之中就有我見。我見之辭虛妄的成分非常大。大家一定在電視上看過“傳話” 游戲。同樣一句話,傳到第十個人的時候,已經面目全非,洋相百出了。因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我”,無法做到忘我,無我。也無法破除我見。所以每經過一個人 的口,原話就會被傳話人有所發揮。原意就會發生一些變化。傳的人越多,虛妄的成分就越大。直至顛倒歪曲,風馬牛不相及。故有人感歎道:錢越捎越少,話越捎 越多。
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誤解我們意思的人有多少,我們被錯怪、冤枉的事情有多少?同樣道理,我們誤會、冤枉別人的時候也一定不在少數。雖然我們不全是故意的。但我們所受到的傷害和對別人產生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
普通人沒有悟道,沒有神通,根本沒有能力洞察事實真相,也無法克服嚴重的我執。但每天與人交流,又不能不說話,所以才要話到嘴邊留三分。需要特別謹慎 小心。弄不好,就會傷害別人,可我們自己也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與他人的成見、隔閡甚至於仇恨就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
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確。言語之中難免有意無意會夾雜我執在其中。言多必有失。話說得多了,話引話,話跟話,越引越跟越多。特別是在兩個人爭吵的 時候,言辭幾乎都是沒有經過理性思考,隨口說出來的虛妄之辭。殺傷力和持續時間也特別長。以至於兩個本來很熟悉的人,由於言語不慎,互相之間一時竟會行同 陌路,勢若仇敵。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古來聖賢特別重視言語在修行之中的重要性。孔子施教的四大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在四科中,言語被看得很重。因為它是判 斷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標准。佛教修行的基本法是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佛說十善業道經》雲:“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 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佛殊勝的梵音(圓音、圓滿 音),就是從不惡口來的。
作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悟道之前,一方面需要不斷從聖賢的教誨中獲取智慧,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在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有警覺之 心。話到嘴邊留三分,給自己,也給別人留有余地。因為這是減少誤會、傷害和相互仇怨的有效辦法。如果遇到心裡沒有十分的把握,又非說不可的情況,那就好話 多說。當然不是妄語、兩舌、绮語。
因為凡人絕對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所以就需要我們在日常言談中,以平常心處之。贊歎、奉承之語,一笑置之。穢言、惡語,也別當真。因為這些大都是妄 語,不實之辭。這是人人每天都會犯的錯誤。一點都不奇怪。如果接受它們,我們的心靈就會真的被污染。要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終歸成不了真。身心清淨、 自在的美好境界,是從斷絕一切污染開始的。
生活中說話有度,言語得體的人,一定是人緣最好的人。人生在世,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善緣充滿的氛圍中,不也是一種樂趣嗎?這正是善於運用語言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