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德的重要性
世人學道者多,悟道者少,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並非完全是根器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缺少福報有關。比如一部跟自己最契機的經論,哪怕只有幾行字,可能看後會發生全身心的變化;一位善知識,哪怕只見一次面,就能直接打開自己的某個心結,如果沒有福報的話,都可能見不到。
一個密乘行人找到什麼樣的上師,這固然與宿世的因緣、和個人的發心有關,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的福德。福德、發心不夠的,很容易遇到假上師。不少人依止上師前根本不加觀察,而不久又開始隨意誹謗,甚至對整個密乘生起邪見。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還有如修行缺少自由、多諸障礙;生活、工作上處處不順等等,都是福報不夠的緣故。福報不夠,即使發心弘揚佛法,也難成功。福報若夠,就會心想事成,違緣就不容易起;弘法上也沒有障礙;智慧也容易生起。
有人認為:般若為三乘之母,當擺在學修之首。應待徹悟空性證得解脫,再依空起用,廣行利他事業。
又有人認為,《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執著於善行福德這些有為法呢?
多識活佛說:“小乘法不能成佛,而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在哪裡?很顯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現觀莊嚴論》說小乘羅漢入菩薩道,必須從大乘資糧道發心進入,無法從更高位進入。其主要原因,就是福德資糧不足,因而開悟的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能,要靠雄厚的福德資糧做後盾。""這些都是藏傳佛教根據了義經典,得出的正確結論。那種先修慧證得開悟,再修福德資糧的說法,是割裂智能方便二道,輕視慈悲善行的一種錯誤觀點。”
曾經,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請問中觀見之甚深緣起法等問題時,菩薩解答後,大師仍然不太明白。菩薩囑咐說,除殷勤祈禱、仔細閱讀經論外,要積集資糧,淨治罪障。
有人以為世人眼中的富貴,是福報資糧。曾有人想放下官位,出家修行,但每次在動身的前一天就生病,而且很難治好。後來心灰意冷,還是做自己的官去吧,結果病馬上就好了。這就是沒有福報的表現,是他的冤親債主怕他解脫了,所以千方百計地拉住他。
被稱為中國三大比丘尼之一的圓照法師,火化後牙齒、心髒久焚不壞。她是貢嘎上師的弟子,曾向上師求金剛橛法。上師勸她多供曼扎,先修福報。但她執意修金剛橛,並修到把金剛橛插入水中不倒。一次在山中打坐時,一塊大石崩下朝她壓過來,她馬上拿起金剛橛一指,大石立即分成兩半從兩邊滾開。她以為躲過了一劫,但卻在走路時摔了一跤,把一只胳膊摔成三段。當時大雪封山,幸好還有點福報,遇到一個采藥老人,把她治好了。此後她經常跟弟子講,要多修福德。
有仁波切開示說:有足夠的福報,我們的修行才能夠提高。禅定功夫的增長,智慧的生起,證悟的生起,都離不開福報。以前的老參師傅都知道,在禅堂裡,古代是開了悟的人做班首,沒開悟但是修行理路明白的可以做參頭。參頭師傅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其他每個同參修行的境界問一下,看看誰有沒有問題;誰的路子走錯沒走錯,走偏沒走偏,需不需要糾正。同時也看一下,誰的境界達到什麼程度了,如果疑情真實,功夫成片,那麼呢,說明這個人很快就要開悟了。他就會悄悄告訴班首,注意這個人,注意接引他。一般來說,七天之內就會開悟,心裡面應該生起證悟;如果七天還不開悟,那就說明有問題啦。什麼問題呢?福報不夠,雖然功夫用到了,但是福報不夠,所以開不了悟。
這個時候呢,就要他大做供養。
二、如何積累福德資糧
證悟前,一切積資、忏罪的竅訣中,最快、最大的就是修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念佛、繞塔、轉經輪、供養、布施、隨喜等等一切善行,功德都不可思議。即使自己功德不多,但真誠地回向於眾生,回向於佛道,這樣福報就增長得特別快。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永遠不會枯竭。
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一般指以錢財幫助眾生;法施如印經、弘揚佛法等;放生既是財施、又是無畏施,同時給它們念佛念咒,又是法施。放生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議! 放生時最重要的是為眾生念佛念咒,為它們的解脫種下善因。如果僅僅只是救它們的命,意義並不是很大。
轉經輪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議,佛典上說,在一切身、口方面的善業中,沒有比轉經輪更大的。
對於他人的任何功德善根都應該生歡喜心,這就是隨喜。隨喜的功德不可思議,如果非常殷重真誠,甚至可能超過別人本身的功德。
有人說,我沒有錢,沒辦法做功德。其實做功德主要是發心,比如路上有一塊石頭,我怕它把人絆倒,就用腳把它撥到路邊去;公共場所的水龍頭漏水,把它關緊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象漂亮的風景、莊嚴的場面、好聽的歌、熱天的一絲涼風,都可以觀想供養給三寶。
每次吃飯前,將食物作供養,這是快速積集福報資糧的一個方便竅訣。供養後,要觀想三寶將飯食轉賜給我,自己才可以吃,要不然有欺诳之嫌。
再如,每天在三寶前供香、供水、供燈,但不要以例行公事的心態去上供,要為出離輪回、為眾生的解脫而供養。
坐時把三寶觀想在頭頂;走時觀想在右肩,右繞三寶;睡覺時觀想在心間放光。
還有,遇到貓狗牛馬、蛇蟲螞蟻等眾生時,為它們念佛念咒,使它們聽到,為它們以後的解脫種下善根。
在吐痰、大小便,和倒剩飯剩水時,哪怕是倒洗臉水,念誦觀世音菩薩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捨,觀想化成甘露,全法界的餓鬼全部到一起來享用,並且都生起了歡喜心,進入佛道。
路過荒無人煙的地方或草叢、樹林時,念誦佛菩薩聖號或咒語,也會利益到很多餓鬼。
有人把經過轉經輪、或咒力加持的餅干屑,灑到螞蟻出入的角落,使大量的螞蟻種下解脫的種子,這又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但要盡量灑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免得別人踏殺。
還有煙供、施食等等,尤其是掛嘛呢旗,功德大得不可思議!
【超級推薦】卡塔仁波切:積聚福德資糧的正確方法福德資糧的積聚,我們可以使用聲聞獨覺乘(小乘)的觀點來解釋,也可以用菩薩乘(大乘)的觀點來看,或是以最善巧方便的金剛乘來說明。而層次不同的資糧積聚,則完全依個人根器的不同而定。至於智能資糧的積聚,可以使我們了悟小乘的人無我(我空)、大乘的法無我(法空)、以及金剛乘輪涅不二的教法。
如前所述,福德和智能資糧的積聚,有幾個不同層次。雖然一個人可聽聞各種不同的法教,老師亦可教導解說由最低至最高的法道,但我們心裡必須了解,一個修行人是不可以只選擇最高的法門,而拒絕從基本的開始。這情形就像我們一出生時是嬰兒,雖然許多人不喜經過嬰兒階段,而想直接長大成人,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雖然大多數人也喜歡如此方便的積聚資糧,但那是不對的。我們必須從最初的基礎開始修起,即使從中切入也不行。所以,對一個修行者而言,一開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要從最基礎的開始說起,再逐漸談到較高的層次。
通常我們要開始修行前,必須先獲得某個法的灌頂、口傳、和法本的解說,以了解禅定和修行方法。你必須獲得這些,作為積聚和前行准備的條件,也就是修行前要先具足這些條件,然後再將所得到的指導、法本等應用到實際的修持上。
一般來說,積聚資糧的好處和不積資糧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現在有許多國家和地方非常干燥,長不出任何東西,住在那兒的人也遭受嚴重的饑渴、瘟疫、疾病……等等。這並非由於天意的懲罰,亦非因高等的生命,如:神明、上帝……等在處罰那裡的人,而純然是由於過去世他們沒有積聚資糧的結果。相對的,有些繁榮富庶、物產豐饒,人們遠離饑荒,並且健康富有;同樣的,這也不只是那兒的較具智慧,而是他們積聚了許多福德資糧的緣故,才使得他們能繁榮富裕。這些不是上天所賜予的,而是福德資糧積聚的結果。
對福德的積聚,學習佛法的人,會較一般世俗的人更深入了解。學佛者知道,在餓鬼道所受的饑渴痛苦,都是因為沒有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阻礙了他人的積聚資糧的機緣,也會墜入餓鬼道,這可明顯看出不積聚福德資糧的壞處。反過來說,一個人生在較好的環境中,繁榮、富裕、健康、豐饒等,這些都是積聚福德的特征。簡而言之,一個人如果投生到人道,那兒樣樣都很豐足,一定是福德積聚的結果;反之,如果投生到饑荒、疾病肆虐之處,這也是缺乏福德的緣故。從一般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個人在工作和事業上若有所成,大家便會認為這完全是他具備聰明才智的緣故;雖然這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以前曾積聚過福德。一個人具備聰明才智,但也要有福德,才會產生這樣的動力;就如同土壤肥沃,我們若去開墾播種,便一定有所收獲才對。但有一種人,不論如何努力,總是失敗,一般人都會覺得,這是因為那個人不具聰明才智之故。當然這也可能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曾積聚福德,所以無法具備這樣的聰明才智,以致無法成就;這就好比肥沃的土壤,不經開墾,仍然不會有收獲一樣。所以,我們此生會有種種成就、幸福和美善,其實都是由於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此生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不具福德之故。
為了了解正確的積聚福德資糧的方法,我們首先要知道有三種積聚的對象。第一個是佛菩薩,他們是積聚福德資糧最至高無上的對象;第二個是那些曾在此生幫助過我們、善待我們的人,如:善知識、特別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們的人;第三個是貧困、需要財物或種種其它幫助的眾生,他們也是積聚福德資糧的對象。我們有時曾想,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給予幫助,如此的行為是否也能積聚福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這位對象不真正那麼需要幫助,則所積聚的功德就不像上述三個對象那麼大了。
如果能供養佛菩薩,其所積聚的福德是非常大的,他們是我們所能積聚最大福德的對象。即使我們所供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於對象很殊勝圓滿,所以也能積聚很大的福德。舉例來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次,一些孩童在玩耍。依照傳統,佛陀每天要托缽出外乞食,那群孩童手中玩著一些豆子,其中有一位小孩把豆子丟到空中,說道:“我要供養佛。”這七粒豆子正好落入路過的佛陀的缽中。結果,雖然那七粒豆子並不多,而在此人轉世到第七世的結束前,便已經學到了足夠的佛法而得成就。這就是因對象十分圓滿,能使我們積聚極大福德的例子。
以上這個故事,也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已沒機會再積聚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佛陀已經涅槃了。但事實上,佛陀雖已不再住世,但我們知道佛陀的智能心(譯注:此指法身)是無所不在、遍一切處的。福德的積聚,完全視我們的信心及發心而定,如果我們具足信心,佛陀就存在;如果我們將發心供養的對象,例如佛像等,視為真正成就證悟的佛,則這就成為至高圓滿的對象。我們並不需要一位真正活生生的佛陀現前,只要我們有信心的向佛像供養燈、花……等等,則這些佛像就是如實圓滿的對象。但如果有分別心,覺得此佛像樣子不好看,不莊嚴、我不喜歡,而喜歡另一尊……等等,一旦生起這種分別心,發心就不清淨了;不淨的發心,就會破壞供養時所能真正帶來的功德。
我們也可以應用佛法來積聚福德。但該如何做呢?佛法是教導人們證悟佛果的方便途徑,我們可用任何方法來讓他人獲得。首先,假設有人沒有佛經,我們贊助印經,使他們獲得經書,這就是以法積聚資糧的方法。如果已有人贊助佛書,而沒有法師說法,恰巧法師的開示也很重要時,我們就可以邀請法師前來說法,提供他一切必備的東西,如:說法的地方……等等,這也是法資糧的積聚。不論我們想做什麼來使他人獲得佛法,這都是積聚功德的圓滿對象。同樣的,這些行為也都須視我們的發心而定,因為發心清淨的話,不論我們做什麼,例如:印經、供養法師、使學子有老師等,也才能真正積聚很大的福德資糧。
接下來,我們談到僧伽。僧眾有二種,即聖僧和凡夫僧。聖僧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薩,具有高度的證悟,但以一般的人身來示現,因此我們一般人是無法分別出聖僧或凡夫僧的。但不論是聖僧或凡夫僧,只要我們供食他們食物、住所……等等,也都可以積聚極大的福德。凡夫僧是指一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在金剛乘中受過戒且持戒未破的僧眾。
前面已經談過,如果做供養時起了分別心,則不論我們供養時的對象為何,其所積聚的福德便很少了。所以,為了積聚福德,我們的發心要盡可能的清淨,不要有任何分別心。假使在我們做供養時,覺得所供養的佛像很莊嚴,便會積很大的功德,這是由於我們對佛像產生歡喜心。但如果我們做供養時,覺得佛像不美,雖然佛陀不會因此感受就對我們生出好壞或喜惡的分別,但由於我們自心的不淨,便無法像喜歡佛像般積聚那麼大的福德了。
簡而言之,如果對圓滿的對象以正確的方法來積聚資糧,不以希求心、競爭心或傲慢心來行供養,便可以積聚很廣大的福德。我想再闡釋得更清楚一些:所謂不要有任何的希求心,是指在供養時,心中不要存有任何希求的想法;不要有傲慢心,是說供養時,不要認為自己的供養最殊勝特別,別人都比不上;不要有競爭心,是指行供養是出於已願,不是被迫,也不是見著別人供養,自己不好意思,或基於某種競爭的心理才做。所以,一個人做供養時,不應有這三種心態,就如龍樹菩薩曾說過的:供養時,態度的正確與否,將影響到其所產生的福德大小。
所以,一切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態度,而非所供養的東西產生了差別。就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小孩子供養佛陀七粒豆子,其實豆子的價值微薄,但由於他的發心非常清淨,沒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競爭的心理,所以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
曾經有個故事說,過去有一位老婦人,她把狗的牙齒當成佛陀的捨利放在佛桌上供養,每天頂禮、供香、燈……等等東西,後來,犬牙竟然真的長出了捨利來!這並不表示犬牙已轉變成非常珍貴的東西了,而是由於老婦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
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是凡夫,無法分辨誰是清淨或不淨,誰是真的聖僧或不是,但只要對此具足信心,便都能夠積聚很大的福德。
由此可見,所供養的東西是什麼並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發心。我再講一個故事,讓大家了解在積聚功德時,發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種小擦擦是用土做的,樣子像一座小小的捨利塔。有個人看到一個“擦擦”,覺得這個東西應該讓多一點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邊。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擦擦”說:“這個擦擦非常美麗,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了,就不好了。” 於是他拿了一只鞋後跟把它蓋起來,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干淨的,拿它蓋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於他的發心非常純淨,所以,他還是積聚了功德。第三個人走過時,看到這個“擦擦”,心想:“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東西,不應放在鞋跟下。” 於是他又把鞋跟拿走了。這三個人都積聚了功德,走上菩薩道,這是由於他們所做的都具純淨發心的緣故。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此生中具有種種的美善、豐足以及幸福快樂,都是由於我們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這些功德的積聚,也都是立基於正確的態度而來。如果我們曾在過去供養過什麼珍貴的東西,但幾個月後就後悔了,覺得自己供得太多,由於這樣一個反悔的心,就把我們的功德破壞了。所以我們做供養時,發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