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阿毗達磨俱捨釋論 第十六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磨俱捨釋論 第十六卷

  婆薮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分別聖道果人品第六之一

  此義已說。謂如滅得名永斷智。復次此義。偈曰。煩惱滅已說。由見修四谛。釋曰。諸煩惱有二種。一由見谛所滅。二由修道所滅。此義於前已廣說。彼滅亦爾。見修二道今當說。此二道為是有流。為是無流。是故說此言。偈曰。修道有二種。見道唯無流。釋曰。雲何修道有二種。由依世修及依出世修故。見道一向是出世。能對治三界惑故。復能一時滅見谛所滅九品惑故。何以故。世道無如此能。由惑強道弱故。前已說由見四谛。何法名四谛。偈曰。已說谛有四。釋曰。何處說。於分別有流無流法中。雲何說。如偈言。無流法聖道。此約自名說。滅谛亦已說。如偈言。擇滅謂永離。各各對諸結。苦谛集谛亦已說。如偈言。苦集谛世間。見處及三有。四谛次第為如前所說不。說非。雖然復有別義。偈曰。謂苦谛集谛。滅道谛亦爾。釋曰。此中是彼次第。如前所說。四谛體性。今說亦爾。為顯此義故有爾言。不復重釋。偈曰。對正觀次第。釋曰。若觀先緣此谛起。依觀立此谛為先。後三亦爾。若不爾應先說因次後說果。何以故。有余法隨生立次第。譬如念處及定等。有余法隨顯相說次第。如說正勤。何以故。無此定義。謂先起欲為滅已生。後起欲為令未生不生。有余法隨正說立次第。譬如八分聖道等。今說四谛。隨修對正觀次第。復有何因。修觀有如此次第。是愛著處於處能縛。能所縛解脫。因此求解脫。觀察位中初發觀次第如此故。先簡擇苦。此苦以何法為因。故次簡擇集。此苦以何法為滅。故次簡擇滅。此滅以何法為道。故次簡擇道。譬如先觀病次尋思病因緣及滅病藥。於經中。佛世尊所顯。四谛譬如此於何經中。醫譬經中。經言。若醫與四分德相應。能拔治他刺。何者四分德。一識病。二識病因緣。三識病滅。四識治病藥。廣說如經。如觀察位中次第。簡擇四谛。修觀位中。見四谛次第亦爾。由先習利故。譬如於己所見地無礙縱馬令走。對正觀者。此句何義。趣向正覺為義。雲何此唯無流非有流。由此趣向於涅槃緣真實境起故名正。未曾知知故名覺。如實能通清淨境故。此中是果取陰名苦谛。因取陰名集谛。從此聚集苦生故。是故此二谛。由果因義異故名有異不由物異。滅道二谛不但由名異。亦由物異。於經中說有四聖谛。此說有何義。此法唯是聖人谛。是故經說名聖谛。若爾此四於余人是妄。不於一切人皆是谛。以無顛倒故。此中如聖人觀。彼余人不能如此觀故。說此唯於聖人是谛。於非聖人則非。由顛倒觀故。如偈言

  聖人說是樂余人說為苦

  余人說是淨聖人說為苦

  有二谛唯聖谛。有三谛聖非聖谛。余師說如此。若受一分是苦自性。雲何說一切有為有流皆名苦谛。偈曰。苦由三苦應。如理皆無余。可愛非可愛。及余有流行。釋曰。苦類有三。一苦苦類。二行苦類。三壞苦類。無余與二苦如理相應故。是故一切有為有流皆是苦。此中可愛由壞苦故苦。非可愛由苦苦故苦。異此二所余由行苦故苦。何者為可愛非可愛非二。謂三受如次第。由三受相應故。一切有為有流。得可愛非可愛等名。何以故。此樂受變異即是苦。如經言。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苦受由性故苦。謂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故苦。因緣所生起故。如經言。若無常即是苦。如受與受相應有為法。亦應說如此。有余師說。苦受唯由苦類故苦。樂受唯由壞故苦。乃至行苦亦爾。由可愛非可愛不遍故。故此二名不具分苦。一切有為由行苦故皆是苦。前二受亦由行苦故苦。故此一名具分苦。此苦唯聖人能見。此中說偈

  譬如一睫毛在掌人不覺

  此若落眼中作損及不安

  凡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

  聖人如眼睛由此生厭怖

  何以故。凡夫眾生於阿毗指五陰生苦怖意。亦不及聖人於有頂諸陰生苦怖意。若爾於道谛應立行苦義。由是有為故。是義不然。何以故。苦是違逆意為相。故道非苦。何以故。此道生起。不違聖人意故。能引得一切苦滅盡故。若聖人由寂靜相觀察涅槃。是法由苦相聖人觀之為苦。唯此法滅聖人觀為寂靜。於諸法中若有樂受。雲何說唯苦聖谛。由樂少故。譬如烏豆聚中亦有綠豆而說為烏豆聚。余師說如此。何以故。何智慧人。由以冷水稍稍澆癰所生輕樂。計癰為樂。此中余部師說偈

  由能為苦因與眾苦雜故

  由苦所愛故故說樂為苦

  一切有苦樂聖人觀為苦。由行苦同一味故。是故立苦為聖谛。不立為樂。雲何以苦相。觀喜樂自性受為苦。由有流無常能違意故苦。譬如彼以苦相觀色想等。色等亦非苦如苦受。是汝所言。由苦因故苦。是義不然。何以故。此執是集相非苦相。諸聖人於色無色界生中。雲何起苦想。何以故。於彼眾生五陰非復苦因故。復次於經中說。行苦何用。若聖人於樂由無常故觀苦。無常相苦相有何差別。由生滅為法。是故無常。由有流能違意。是故為苦。若見無常此所見即能違意。是故無常想能引苦想。有余部說。決定無樂受一切受唯苦。雲何知然。由阿含及道理。雲何由阿含佛世尊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復有別說。應以苦相觀樂受。復有別說。於苦計執樂想說名顛倒。由阿含證如此。雲何由道理。樂因不定故。何以故。隨所有飲食冷熱等。眾生計為樂因。若過量用非時用。此因復成苦因。此義不應然。謂由樂因增長。或由平等於非時悉皆生苦。是故彼從初皆為苦因。非是樂因。後時此苦漸漸增長。方得顯了。威儀差別亦應如此。於苦對治。及於苦差別。由起樂想故。何以故。隨世間所有飲食等生具。乃至未為別苦所逼。若受則不許為樂。別苦者。謂饑渴寒熱疲惓。愛欲所生苦。是故愚人於苦對治起樂想。非於樂於苦差別亦爾。一切凡夫於中起樂想。譬如擔重易肩。是故由此道理。定知無樂。阿毗達磨師說決定有樂。此執應理。雲何知然。此中應問撥無樂人。何法名苦。若汝言逼惱為體名苦。此樂雲何逼惱。若汝言。損害為苦。樂能增益。雲何損害。若汝言非所愛為苦。此即是所愛雲何為苦。是所愛後於聖人更非所愛。謂於離欲時。是故此樂不成就。不成就故非所愛。不由余義。何以故。若受由自體性是所愛。此受由自體性。無時無因成非所愛。此義應然。何以故。由聖人以別過失相厭惡此受故。彼觀此受。是放逸處。大功力所成易變異無常。由如此義故。非所愛不由自體相。若此受由自體本非所愛。於中無有人生起愛欲。不應為離欲。此受以別道理觀察過失。是故知由自體相定有樂受。是汝所言。佛世尊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此經世尊自顯了其義。經雲阿難陀。我依諸行無常及有為變異故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是故知不依苦苦說此經。此義自然成。復次若由自性。一切受皆是苦。何用淨命。阿難陀問佛如此。問雲何世尊說。受有三種。謂樂苦不苦不樂。世尊復說。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世尊依何義說此言。謂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若如汝所執。是理淨命。阿難陀應問佛如此。世尊依何義說此言。謂受有三佛世尊應答阿難陀言。阿難陀此說是由別意說。謂受有三。佛世尊既不說如此。是故由體性實有三受。故知此經言依別意說。謂隨所有受皆是苦別名。是汝所言。應以苦相觀樂受。是義不然。何以故。此受中有二性。一有樂性。由自性是所愛故。二有苦性。由別道理。是變異無常法故。若以樂相觀此受。則生他系縛。由有欲眾生樂啖此味故。若以苦相觀此受。則能解脫。有縛眾生由於此得離欲故。如理所見能令解脫。諸佛世尊隨如此理。善教眾生令修學此觀。雲何得知。此受由自性故樂。由此偈言

 

上一篇:阿毗達磨俱捨釋論 第十七卷
下一篇:阿毗達磨俱捨釋論 第十五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