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一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一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十五

  廣說諸道差別無量。謂世出世見修道等。今應思擇於諸道中。略說有幾可能遍攝。頌曰

  應知一切道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

  論曰。加行道者。謂此無間無間道生。無間道者。謂此能滅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謂除無間加行解脫所余諸道。何義名道。謂尋求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由此一切修苦智等。無不皆為尋求涅槃。或此道名目涅槃路。三乘賢聖涉此夷途。速達二種涅槃界故。道於余處立通行名。以於谛中能善通達。復能速往涅槃城故。此有幾種依何建立。頌曰

  通行有四種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余地遲速鈍利根

  論曰。經說通行總有四種。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此四通行有差別者。依地依根建立異故。雲何依地建立差別。謂依根本四靜慮中。所生聖道名樂通行。任運轉故如乘船筏。任運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雙行無增減故。又此諸地所有等持。攝受五支四支成故。依余無色未至中間。所生聖道名苦通行。雖道非苦苦受相應。艱辛轉故亦名為苦。如依陸路乘馬等行。艱辛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雖俱而增減故。謂無色地觀減止增。未至中間觀增止減。又此諸地所有等持。不攝五支四支成故。有余師說。未至地道難可成辦故立苦名。謂有先來都未得定。多起功用方得現前。此既現前為勝加行。根本靜慮易起故樂。靜慮中間同一地攝。異心品滅異心品生。極為艱辛故亦名苦。譬如以木析木極難。謂一地中有尋有伺。粗心品滅無尋唯伺。細心品生多用功力。諸無色定亦甚難成。故亦名苦極微細故。謂無色定行相眇然。不易測量修難成辦。又從靜慮起無色時。五蘊定滅四蘊定起。極為難辦故立苦名。雲何依根建立差別。謂即苦樂二通行中。鈍根名遲利根名速。二行於境通達稽遲。說名遲通翻此名速。或遲鈍者所起通行名遲通行。速此相違。或趣涅槃有遲有速。由根鈍利如後當辯。此行五蘊四蘊為性。由依色定無色定別。而名通者顯慧勝故。如見道位雖具五蘊。以慧勝故偏立見名。如見道邊諸世俗智。金剛喻定亦以五蘊四蘊為體立智定名。然有經中說四通行。五根為性亦就勝說。慧勝中勝故立通名。為諸有情無中根者。而今但說遲速行耶。有一類言無中根者。如契經說諸利根中。唯有指鬘最為第一。諸鈍根中唯有蛇奴最為第一。此經不說別有中根故知非有。又於三道各說二故。謂見道中唯見說有。隨信法行二道差別。修道位中唯見說有。信解見至二道差別。無學道中唯見說有。時及不時二道差別。若許有中根應各說三道。若爾應與契經相違。如說。有情世間生長。有利中鈍三根差別。此不相違。依佛出世彼有情類。初中後時入道不同作是說故。初入道者如阿若多憍陳那等。後入道者如善賢等。中謂所余。或據有情種解脫分有上中下故說無違。然理定應有中根者。謂隨法行一種性中。有大聲聞獨覺大覺。不可說彼根品無差。又契經中說隨法行是鈍根攝。如說。五根增上猛利。極圓滿者名俱解脫。乃至廣說。然通行中不別說有中品行者不明了故。於世典中亦隨明了。唯見顯示上下非中。由此已釋道唯二意。又彼所引根第一經。已定證成有中根者。謂既說有第一利根。知更有余利而非極。但對鈍者說之為利。又既說有第一鈍根。知更有余鈍而非極。但對利者說之為鈍。故應決定許有中根。經中明說有三根故。依根立道必亦有三。但不分明故唯說二。然中根性攝在二中。以利鈍中有非極故。應知通行隨此相說。唯立遲速無別處中。然上所言由根利鈍。於趣圓寂有速有遲。此據等修勤加行說。若不據等則鈍利根。趣向涅槃遲速不定。又契經說。有現法遲身壞速等四句差別。此約加行有勤不勤。不約轉根及有退說。以諸聖者若已經生。不退不轉根不生上界故。大覺獨覺到究竟。聲聞依何通行入聖。證極果大覺唯依樂速通行。謂以第四靜慮為依。由極利根入正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於獨覺中麟角喻者。如大覺說余則不定。於到究竟二聲聞中。捨利子依苦速通行。及樂速通行入聖證極果。彼依未至入正決定。依第四定得漏盡故。目連唯依苦速通行。謂依未至入正決定。依無色定得漏盡故。二聖先來樂慧樂定。故證極果依色無色。許到究竟諸大聲聞。法爾唯應漸次得果。故彼入聖道皆依未至地道。亦名為菩提分法。此有幾種名義雲何。頌曰

  覺分三十七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順此故名分

  論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盡無生智說名為覺。隨覺者別立三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菩提。無智睡眠皆永斷故。及如實知已作己事。不復作故此二名覺。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體各別耶。不爾雲何。頌曰

  此實事唯十謂慧勤定信

  念喜捨輕安及戒尋為體

  論曰。此覺分名雖三十七。實事唯十即慧勤等。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以慧為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以勤為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以定為體。信根信力以信為體。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以念為體。喜覺支以喜為體。捨覺支以行蘊攝捨為體。輕安覺支以輕安為體。正語正業正命以戒為體。正思惟以尋為體。如是覺分實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為三十。更加喜捨輕安戒尋。戒分為三復總成七。並前合成三十七種。毗婆沙師說有十一。身業語業不相雜故。戒分為二余九同前。念住等三名無別屬。如何獨說為慧勤定。頌曰

  四念住正斷神足隨增上

  說為慧勤定實諸加行善

  論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體實遍攝諸加行善。然隨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說為慧勤及定。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何緣於定立神足名。諸靈妙德所依止故。經主此中作如是說。有余師說。神即是定足。謂欲等彼應覺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又違經說。如契經言。吾今為汝說神足等。神謂受用種種神境。分一為多乃至廣說。足謂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說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無如是。失彼許等。持體即是神亦是神足。彼所言足謂欲等者。為顯等持有四種。故舉因顯果說欲等言。然諸等持總有二種。一於善根加行位勝。二於善根成滿位勝。前名神足後名為神。故契經言由欲增上。所得勝定名欲等持。此言即說加行位定。復言方便為斷已生惡不善法。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安住增廣。由前欲定生起於欲。發勤精進攝心持心。此說善根成滿位定攝心。謂慧持心謂定能攝持心是彼相故。復言如是欲勤精進攝心持心。乃至廣說雲何欲等由欲等持。此言為明後起欲等。是等引者修欲等持。加行成時所證果義。復言此位。若欲若勤若信若輕安若念若正智若思若捨。皆名勝行。依何修造立勝行名。依修造神故名勝行。由如是理。故次說言如是勝行。及前欲定合名欲定勝行神足。所言神足者是神所依義。以前欲定是前生定因。後起欲等是俱生定因故。勝行中不復說。定因定果定無容俱故。俱生欲等於所修定有何功能。若離俱生欲等諸法定不生故。以定於彼俱生聚中最殊勝故。說是所修起先欲定為加行者本。為求得後勝定故。由如是理彼說等持。體即是神亦是神足。故無覺分增欲心失。又彼亦無違契經過。故彼自釋此契經文。言以神聲說於神果。如遍知果說遍知聲。如是所言定為應理。由此經說雲何名為趣修神足道。謂八支聖道順清淨。經說言大德。我今定說有如是神。然如是神性是下劣。諸異生類本所成法。非聖非聖性。非通非通性。不能得菩提。不能得涅槃。由是不應修此神足。是八聖道所應趣求。但為斷除能證根本靜慮定障。便為應理。雖定即神而此經說。神果變現事相名神。欲令尋粗悟入於細。兼為顯定是彼近因。故作是言無違經過。何緣信等立根力名。以增上故。難屈伏故。何緣此五先說為根後名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後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下品信等勢用劣故。猶為所治同類屈伏。上品翻此故得力名。所說覺支為有何義。能覺悟義名為覺支。若爾覺支唯應有一。不爾念等是擇法分。皆順擇法從勝為名。或覺之支是覺支義。若爾應許覺支唯六。不爾擇法是覺亦覺支。所余六種是覺支非覺。所說道支為有何義。尋求依義名為道支。若爾道支唯應有一。不爾。余七是正見分皆順正見從勝為名。或道之支是道支義。若爾應許道支唯七。不爾。正見是道亦道支。所余七種是道支非道。當言何位何覺分增。頌曰

  初業順決擇及修見道位

  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

  論曰。初修業位說念住增。謂此位中為息顛倒。由念勢力於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審了知。壞二種愚慧用勝故。於暖法位說正斷增。謂此位中見生死過涅槃功德。遂能勇猛發勤精進。不墜生死速趣涅槃勤用勝故。於頂法位說神足增。謂此位中能制心識。趣不退位終不匮乏。信等善根定用勝故。於忍法位說五根增。謂此位中永息惡趣。終不退墮速入離生。增上義成根義勝故。世第一位說五力增。謂此位中不為煩惱之所屈伏。力義勝故。雖忍位中亦容如是。然非決定是故不說。或此位中不為一切。余異生法之所屈伏。故於此位力義偏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說覺支增。或此位中斷九品惑。數數覺故覺支義增。見道位中所有道義。皆具足故說道支增。謂尋求依及通往趣。二義具故說名為道。見道位中二義最勝。謂見道位聖慧初生。如實尋求谛理勝故。又於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勝故隨數增故。於契經中先七後八非修次第。有余於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勢力。於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導起眾善。如有目者將導眾盲。是故最初說四念住。由四念住了眾境已。於斷惡修善能發起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斷。由正勤力令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方能修習。是故神足說在第三。勝定為依便令信等。與出世法為增上緣。由此五根說為第四。根義既立能招惡趣。惡業煩惱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說為第五力義既成。能如實覺四聖谛境。無疑慮故說七覺支在於第六。既如實覺四聖谛境。厭捨生死欣趣涅槃。故說道支以為第七。於中一一辯其次第。如釋。經論應正思求今此論中思擇法相。於次第理無勞煩述。今於此中應辯覺分。幾唯無漏幾有漏耶。頌曰

 

上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二卷
下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七十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