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十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十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辯差別品第二之二

  因分別界。已廣辯根諸行俱生。今應思擇。何緣思擇諸行俱生。為遣邪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諸行無因自然而起。或復有執。由一因故諸行得生。或復有執。由自性等。不平等因。而生諸行。或復有執。諸行生時。唯用前生。為因故起。為遣此等種種邪宗顯生正理。故應思擇。此中諸行。略有二種。一有色。二無色。無色有三。一心。二心所。三心不相應行。有色有二。一是極微聚。二非極微聚。初極微聚復有二種。一欲界系。二色界系。初欲界系。復有二種。一無根聚。二有根聚。此中且辯極微聚色。頌曰

  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

  論曰。有對色中。最後細分。更不可析。名曰極微。謂此極微。更不可以余色覺慧分析為多。此即說為色之極少。更無分故。立極少名。如一剎那名時極少。更不可析為半剎那。如是眾微。展轉和合。定不離者。說為微聚。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不減。雲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此若有聲。即成九事。而不說者。顯因大種相擊故生。非如色等恆時有故。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為第九。有余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身。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依身轉故。四根展轉相離而生。處各別故。此有根聚。若有聲生。加所生聲。成十十一。此有執受大種為因。故與諸根不相離起。不說所以。如前應知。色界唯除香味二事。余同欲界。故不別說。若謂事言依體依處。太少太多。成過失者。所依能依。依體依處。差別說故。無有過失。謂所依事。依體而說。若能依事。依處而說。或唯依體。亦無有失。由此中說定俱生故。形色等體。非決定有。光明等中。則無有故。或唯依處。然為遮遣多誹謗故。別說大種。多誹謗者謂或謗言。大種造色。無別有性。或復謗言。無別觸處所造色體。或復謗言。非一切聚皆具一切。或復謗言。數不決定。別說大種。此謗皆除。若言大種各各別生造色果故。應成多者。其理不然約類說故。已說有色決定俱生。無色俱生今次當說。頌曰

  心心所必俱諸行相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門@卦]一時余曾不起。諸行即是一切有為。所謂有色無色諸行。前必俱言應流至此。謂有色等諸行生時。必與生等四相俱起。言或得者。謂諸行內。唯有情法。與得俱生。或言顯此不遍諸行。於前所說四有為中。廣辯色心如前品說。心所等法猶未廣辯。今先廣辯諸心所法。頌曰

  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大地法等。有別異故。此復雲何。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容止處。或謂所行處。若此是彼容止所行。即說此為彼法之地。地即是心。大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遍與一切品類一切心俱。生由此故。心非大地法。非心俱生故。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

  論曰。於所依身。能益能損。或俱相違。領愛非愛俱相違觸。說名為受。安立執取男女等境差別相因。說名為想。令心造作善不善無記成妙劣中性說名為思。由有思故。令心於境有動作用。猶如磁石勢力能令鐵有動用。由根境識和合而生。能為受因。有所觸對。說名為觸。希求取境。說名為欲。簡擇所緣邪正等相。說名為慧。於境明記不忘失因。說名為念。引心心所。令於所緣有所警覺。說名作意。此即世間說為留意。於境印可。說名勝解。有余師言。勝謂增勝。解謂解脫。此能令心。於境無礙自在而轉。如勝戒等。令心無亂。取所緣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彼上座言。無如所計十大地法。此但三種。經說俱起受想思故。豈不彼經亦說有觸。如彼經言。三和合觸。經雖言有觸。不說有別體。故彼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為觸。故無如所計十大地法性。此言非理。由彼經言。義准有觸。理得成故。佛於彼經。非說觸相。但說生觸和合眾緣謂彼經中說名觸者。觸緣名觸。非實觸相。和合所生。乃名實觸雲何知彼不說觸相。但說觸緣。余契經中。別說眼等為觸緣故。謂有經言。六處緣觸。伽他中說。二為觸緣。故知三和。觸緣非觸。不應謂彼更互為緣。三皆觸緣亦即觸相。以眼與色是眼識緣。眼識不為眼色緣故。設許三法更互為緣。觸是有緣。非即緣故。應離眼等三和合緣別有所生真實觸相。於能生觸三種近緣。假說觸名。非實觸相。眼色與觸。能為緣者。謂作所依所緣性故。眼識與觸。能為緣者。謂作一果不離依故。是故於彼假說觸名。然彼所言。眼等相望互為因果。和合名觸。此亦非理。義不成故。非彼宗中不許俱起。互為因果義可得成。有非有故。相續異故。非一果故。設許三法互為因果。彼不應說與觸為緣。以彼宗中觸無實故。現見說有與有為緣。如受與愛眼色與識。然說眼等與觸為緣。緣既實有。果亦應爾。由是證知。別有實觸。既許三法互為因果名為和合。彼亦應許從三和合別有觸生。由此故言。六處緣觸。伽他亦說。二為觸緣。若異此者。既無實法。可名和合。即此三中。假施設故。又彼三法。非互為緣。無和合義。如何可立彼為觸緣。若謂如說瓶衣等物色等為緣。然離色等。無瓶等物。此亦應爾。若爾受等。應無別物。如說受等。眼色為緣受等亦應。非離眼等若言觸相。非顯了故。謂如受等別相顯了。觸無如是別相可取。但由思構知有此法。故離三和。無別觸體。此亦不然。觸體實有。以有用故。如眼等根。謂眼等根。雖非現見。能取境故。知有自體。又如思等。雖非現見。但由思構。知有此法。謂有能成意業等用。由此用故。知有自體。若心所法現可見者。應無有執彼即是心觸亦應然。雖非現見。以有用故。知有自體。又曾未見諸聖教中於無體法說有別用。唯於有體。說有用言。既於觸中。說為有用。故知彼觸。別有自體。若言眼等六處差別即能生受。無別觸用。謂即內處與外境俱。能發生識互為因果。和合名觸。此即生受。故於此中。無別觸用。此言非理。先已說故。又經重言應無用故。又愛等應有即受等過故。謂先已說。非彼宗中不許俱起互為因果。義可成等。又經重言。三和合觸。應成無用。謂經先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由此眼等體及因果。其義已成。復說俱起受想思故。即分明證。眼等因果和合生彼。是則重言三和合觸。定應無用。由先所言眼等因果義已成故。豈不若說眼等因果和合而生別體觸者。三和合言。亦成無用。經但應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次說俱起受想思言。由此眼等。因果相仍義已成故。不爾此言更有余義。我等不說三和合言。為成眼等為因果義。若爾此言為成何義。此專為成別有觸義。謂眼色識三俱起時。眼不待二。色亦如是。識生必托所依所緣。故眼識生。要待余二。諸心所法生時。亦待所依所緣。然彼所依。復有二種。一是和合所依謂識。二是相離所依謂眼。或識是彼親密所依眼根是彼系屬所依。所緣即是彼所取境。故彼生時。必待三法。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者。謂眼與色和合為緣生於眼識。即是俱時。不增不減。共為緣義。次後經復言三和合觸者。謂眼色識和合為緣。生於眼觸。亦是俱時。不增不減。共為緣義。若謂和合言是共為緣義。則應觸體三法合成。豈更有余實體觸者。此亦非理。眼色識三。無有展轉為緣義故。然說一切共為緣故。由斯觸體別有義成。若爾應言三和合故觸。不爾為遮疑。後時生故。說第五聲。便疑後起。應如經說。曼馱多王。惡心起故。俱時墮落。若爾何緣契經但說六處緣觸。受等亦用彼為緣故。不爾何緣契經但說觸為緣受。受亦為緣生於觸故。此既如是。彼亦應然辯緣起中。當為汝釋。如是且隨對法正理。釋經中句。是有用言。非如上座隨情解釋三和合言於義無用。又若緣觸和合生於受。遂謂觸即六處之差別。如是緣愛和合生於取。應謂愛即是受之差別。此既不然。彼雲何爾。或應說彼與此別因。先已成立。觸有自體。故不應謂觸即三和。又觸實有。契經說為心所法故。如受想等。謂薄伽梵。於契經中。說觸以為心所法性。非無實法。可名心所。故如受等。觸應有實。如伽他言

 

上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十一卷
下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九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