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五種忍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忍辱度嗔恨:菩薩修忍辱行,能度脫嗔恨之心。古人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因為嗔恨心是無明業火。我人嗔心一發,馬上怒火沖天,焚燒起來,就不顧一切。什麼罪惡言行,都可隨之發生。即把許多業障之門,大開特開。因此犯下了彌天大罪,違反了國法人情,造諸惡業。所以佛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心中只圖報復、雪怨恨,不顧傷人害己,把過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筆勾銷,統統燒光,付之東流。嗔恨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們每個人嗔心習氣最深、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每逢可嗔物件到來,要緊緊把住這個關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動放縱。菩薩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羅密,可以度脫嗔恨之心。

  忍辱法門

  可是忍辱法門有五種不同觀照的方法轉變自己的心態。

  第一.生忍:每當被辱境界到來的時刻,把對方當作老師,虛心接受,化解逆反心態,故稱生忍。

  第二.力忍:對於辱境到來,不與他計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讓三分,把它壓了一下。一心念佛名號,仗佛號能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了下來,這就像在水下按葫蘆一樣,不能放手,一放手這葫蘆馬上就要浮了起來,故稱力忍,上述二忍又稱事忍。

  第三.緣忍:正當辱境現前,我們以智慧來回光返照一下,修因緣觀。辯明緣由,為什麼無故受辱、挨打、挨罵等,這裡定有種種原因。若無故被人侮辱都是前世因緣感招的惡果,今生會隨業受報;反之,即並非業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作受報想,作還債想,領悟考驗真谛,體會其中疾苦,自然就把難以忍受的辱境,逆來順受,心情舒暢,不生嗔恨,故稱緣忍,記得古人說:‘有容德乃大,無欲氣自豪。’

  第四.觀忍:每當辱境發生,就用空觀智慧來照察,了知心身世界,一切諸法本來無我可得。我既然是沒有的,哪裡還有什麼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這就是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間的辱相,當然也是不可得。這樣一來,那萬惡的嗔恨心,自然就不會發生了。故稱觀忍。

  第五.慈忍:菩薩每逢辱境到來時,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發大慈悲心,哀憐愍念,此人實在愚癡可憐,無理取鬧,妄生枝節。對我打罵毀辱,我能忍受,若無其事,置而不理,不加報復。如果對待別人任意毀辱,一定要受到報復,相打相罵。這其實也就是借別人的手打自己,借別人的口罵自己。更嚴重的甚至發展到人命傷殘,受到法律制裁,從而難逃因果報應。因此興起無緣大慈,發出同體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覺醒過來,知過必改,重新做人,斷惡修善,故稱慈忍。這三忍又稱理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皆空不生嗔恨,反而發大誓願。成道以後,先度此王,故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菩薩修行發菩提心,一定要經過三難妙行的大關。第一.難行能行。人們做不到的難事,菩薩能做到。第二.難捨能捨,人們捨不得的生命、錢財、菩薩能捨得。第三.難忍能忍,人們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薩能忍受。從前捨利弗尊者發菩薩心,修三難行,經不起考驗。三難之中,只做到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的二難。在最後難忍不能忍,因此他退失菩提心,做了聲聞小乘聖人。到釋迦牟尼成佛時,才在佛座下做一個捨利弗尊者。《佛遺教經》中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不名入道智慧之人,’必須注意:佛教勸人學菩薩修忍辱度,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對待善人善事,應該生慈悲心,修忍辱行,對於惡人惡事,應該現威神力降伏魔冤。佛教有二句話:‘見佛則拜,見魔即降。’佛陀是慈威並濟,折攝兼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魔王波旬來破壞惱亂,佛顯大威力降伏天魔。再如每一座佛教寺廟的天王殿都塑有彌勒菩薩,笑容滿面,慈霭可親,以慈悲心攝受眾生;在彌勒菩薩後面站著一位手擎寶杵的韋馱菩薩威嚴肅穆,洞視十方,見有邪魔破壞佛門,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依此看來,佛教雖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但決不是善惡不分,是非不辨,無原則,濫慈悲的老好人宗教。

 

上一篇:目錄 總序 序言 導言
下一篇:境界思維徹底顛覆你的思維方式,不看後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