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李越:婚禮的傳統意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婚禮的傳統意義(共一集)老師 2011/7/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7-041-001

  尊敬的丹斯裡李金友賢伉俪,尊敬的諸位董事、顧問、中心的領導,尊敬的諸位三對新人的父母親大人及家人,尊敬的諸位三對新人,尊敬的諸位嘉賓、朋友們,大家Selamat Petang(下午好)。

  今天是我們中心三對新人大喜的日子,我們整個的會場也充滿了隆重、莊嚴而又喜慶的氣氛。借這樣一個機會,我非常榮幸能夠和大家共同來了解一下中國傳統婚禮,它真正的內涵、目的和意義,讓我們在後半場的觀禮當中,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婚禮當中每一道禮儀背後,它所起到對我們人心的提醒和教化的意義。當然,我也是剛剛學習,在和大家介紹分享的過程當中,假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我們在座的諸位長輩、朋友們多多給予指導。

  剛才蔡老師在一開端,其實他已經點出了婚姻真正的一個目的和意義。我們中國古代的傳統婚禮,在經典當中有三本禮學經典,其中一部《禮記》。《禮記》當中有一篇文章叫“昏義”,它在一開端就把我們整個婚禮真正的目的、內涵、意義,全部講了出來。它是這麼講的,“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我們看到是寫的“將合二姓之好”,這個二姓是指不同姓氏的一對男女成婚。

  那在我們中國的古代,黃帝之後就有一個規定,什麼規定呢?同姓不婚。相同的姓氏不能夠成婚。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其實他們就非常重視優生學、遺傳學。我們都知道同族或者是同姓,血緣關系比較近的成婚,會造成後代子孫他的智力、體力都會低劣,甚至數代之後可能就會出現短壽、早夭的現象。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非常的護念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希望我們這個民族的血統,我們的這個人種,能夠在整個承傳的過程當中,保持它的優良。這樣我們的文化才得以能夠承傳,發揚光大。所以古時候是娶妻不娶同姓,同姓百世不婚。比方我們人與人之間,有時候一見面說,“你也姓李啊,那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就講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接下來,它說,“合二姓之好”。這個“好”,當美講。夫妻成家,我們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定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當然,這個好、這個美,我們在《詩經》當中也聽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這個美和好,不是說我們兩個夫妻只是講情投意合、兩情相悅,或者結婚為他們慶祝,將來好好去經營他們這個小安樂窩,去享受自己二人世界的生活,而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婚姻觀念當中,是沒有這一層意思。這裡告訴我們非常清楚,是“上以事宗廟”,也就是夫妻一旦成家,他承擔著要祭祀祖先,盡分祖先,要時時緬懷祖先的恩德,將祖先優良的美德,代代的承傳下去,這是夫妻的一個責任。而“下以繼後世”,就是要將祖先的家道,遺留下來優良的家道、家風、家規、家業,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能夠光大門楣、光宗耀祖,不給我們的祖先丟臉。所以,我們不僅僅是要養育兒女、教育兒女,更重要的是將我們祖先的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的傳承下去。

  我們講到這裡,可能為了讓我們更清楚的、更進一步、更深刻的來了解傳統婚禮,它的這些禮,它的重要性,我想就讓我們現在共同來回到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到春秋時期,我們來看一下孔老夫子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就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體認婚姻它真正的價值。

  當時魯哀公就問孔老夫子,他說,“請問大禮如何?”他說,“君子只要一談起禮的時候,都對禮顯得特別的尊重、特別的敬重,這是為什麼?您能不能告訴我一下?”這個時候孔老夫子說,“我一個貧民百姓,怎麼可以跟您談禮?”而這個時候魯哀公說,“您就給我說一下,我很想了解一下。”孔老夫子就講到,他說, “聽說關乎人民生存的事,禮最大。”

  為什麼禮最大呢?因為沒有禮,就沒有辦法溝通天地神靈。我們的祭祀,都要有祭祀的禮儀,才能夠表達我們內心真正對祖先、天地的那份誠意。他說沒有禮,就無法辨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沒有禮,就沒有辦法區別男女、父子、兄弟之間的親密關系。您看,假如沒有禮,我們人類的五倫關系就不存在了;假如這個倫常不在了,我們這個世界就會亂掉,我們的文化不可能承傳下去。所以講到這裡之後,夫子就說, “所以作為一個君王,就要教導人民這些禮,不僅讓他們了解、學習,而且讓他們所有人生的行為,都要遵禮而行。”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一年四季都會舉辦許多大型的禮儀活動。比方說年輕人,他到十八歲,他要行成人禮,叫“冠禮”,結婚,要舉辦婚禮,祭祀有祭禮,還有鄉飲酒禮、鄉射禮,都會舉辦很多的禮儀。當然每一個禮的背後,它起到的都是教化作用和目的,那使得這些禮能夠如期的舉辦,人民的心境、思想和行為,時時都能夠歸到正途。所以天下就會和順,人與人之間就會相親,就會和睦。

  所以他說君子談到禮的時候,就非常的敬重禮和重視禮。這個時候,魯哀公又問到,他說,“立人之道,什麼最大?”他這麼一問之後,夫子臉色就變了,變成什麼樣?他很驚訝,他說,“哎呀!君王您能夠問這樣的問題,真是我們百姓的福分。”他說,“既然您問到這個問題,我告訴你,立人之道,是政事為大。”這麼一問之後,魯哀公又說,“什麼叫政事?我還是不清楚,你能不能跟我講得更明確一點?”結果這個時候,夫子又講到,“政者,正也。”也就是說,一個君王你做政事,你的行為、舉止、思想,都是在做正事,都是正道,行的是正道,那百姓就會去效法,就會去追隨。假如我們今天君王所行的、所做的都不在道上,那我們的百姓又從何而從呢?

  講到這裡之後,魯哀公又問到說,“治理國政到底要怎麼治理?我也是很不清楚。”這個時候,孔老夫子馬上就一語道破了政事,治理國政的重要內涵。他說,“首重三綱。”這三綱,我們集體來讀誦一下。

  【夫婦有別,夫為妻綱;父子有親,父為子綱;君臣有嚴,君為臣綱。】

  他說治理國政最重要的是,首重三綱。我們就知道,夫婦是倫常之首,夫婦正,五倫皆正。這個“綱”是什麼意思?綱是綱紀、綱領的意思,也就是說作為人夫,包括為人父(父子的父,夫婦的夫),他們在一個家庭都是這個家庭的主人,他們的行為,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都是正確的,這個家庭才能夠興旺,這個家庭才能夠和睦。

  作為一個領導者來講,在一個團體,他的行為做得對、走得正,這個團體也會很有希望。所以這個綱領,就是要起表率的作用。好像我們這個衣服,把衣服領子一提,你看這個衣服就順了。假如我們提一支袖子,待會回家可以試一試,您看那個衣服就是什麼?就是混亂的。所以他點出了這三綱。

  魯哀公聽完之後,他說,“原來是這樣。”他說,“雖然我沒有做到,但是我非常希望知道,怎麼樣才能夠把這三件事情能夠做到,能夠落實。”這個時候,孔老夫子也非常的高興說,“治理國政,以愛為大。愛,要以禮為大。”治理國政“以愛為大”,那就是我們時時存著一顆仁愛之心,以民為胞,處處我們都能夠實施我們的仁政,去關懷愛護這些百姓。可是這個愛,假如沒有禮的話,這個愛就不能夠實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愛人,假如沒有禮,那不是“過”就是“不及”。假如我們的愛太過了,就會溺愛,這種愛就是情感的愛,那不是理智的愛;那麼,不及的時候,人們就會生怨,好像我們夫子講到的, “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所以那個愛,它沒有理智,不是真情,是我們的好惡,感情的愛,這種愛,也不能夠長久。所以夫子他說要以“禮”去愛人,所以禮為大。

  講到這裡之後,夫子又講到,禮以什麼為大呢?禮以敬為大。因為禮之本在於敬。我們有禮,但是我們內心沒有敬,那等於是沒有禮,我們只是在行禮的外殼。比方說我們見人跟人家鞠躬,我們的躬鞠下去了是一個禮,可是我們的內心可能還在傲慢,並沒有生起對人的恭敬。比方我們跟人家握手,我們雖然握手有這個握手禮,可是我們的眼睛可能連看都沒有看別人一眼,對別人也不敬。所以說我們跟人家打招呼,看到別人跟人家微笑打招呼,但是我們的內心可能還在掂量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以及我們的內心還有這些高下分別的心,看看我要不要跟他來往,或者我要不要跟他多說一兩句話,我們可能還起這樣的分別。

  所以假如這個禮失去了敬,就沒有禮,那真的只是禮的一個外殼而已。我記得我有一次去一個餐廳吃飯,一進去,所有的服務人員都特別的有禮貌,他們都說:“歡迎光臨,請進。歡迎光臨,請進。”我覺得不錯。結果我再一看,每一個人都沒有怎麼看你,臉上也沒有表情。你當時就覺得怪怪的,內心很不舒服。當你吃完飯離開的時候,餐廳每個角落的服務員,看到你往門口門外走的時候,他們都會說:“請慢走,歡迎下次光臨。請慢走,歡迎下次光臨。”有沒有像鹦鹉學舌?他們都有了這些禮貌的行為,但是有沒有發自內心的去尊重和恭敬人呢?因為他連看都沒有看你,他是在例行公事,所以不是發自內在的、真正的那一份誠敬。

  所以在我們的《孝經》當中就講到,“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本質就是一個敬字。那麼這裡又講到,“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就是我們這個敬,要怎麼來讓我們去了解,何以能夠將它展現出來呢?這裡就告訴我們,“大昏為大”。透過婚禮我們了解到,在婚禮的過程當中,人們是如何去對待它的。這裡告訴我們,“夫婦乃倫常之首,人倫之基”,而婚禮是禮之本,是我們整個民族繁衍的源頭。所以夫子就告訴說這個敬之,所表現的是來自於大婚;這個大婚怎麼能夠去體現呢?孔老夫子又講了,“冕而親迎”。什麼叫冕而親迎?這個“冕”就是盛服的意思,就是在結婚這天,新郎官、君王要穿著盛服,去親自迎娶他的新娘。

  我們都知道,從古到今,好像無論是古代還是我們現在,只要一結婚,你看今天,我們都可能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麼隆重過,穿著這麼莊重,這個化妝也是有專業人士為我們化的。所以在古時候這個叫“攝盛”,所謂的攝盛是什麼意思?在結婚的這一天,包括在有士人結婚的話,可能他穿的行頭都超越他的身份,他送的禮物甚至也超越他的身份。

  我們也都知道,在民國初年那個婚姻都是穿紅袍,男子戴玉帶,頭上還戴烏紗帽,這個穿著打扮,完全超越他的身份,甚至我們還會加上一個“新郎官”,他也不是什麼官員,也沒有什麼頭銜,但是都叫他新郎官。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結婚這一天,完全可以超越他的身份,盛裝親迎。那麼這裡為什麼要盛裝親迎?夫子就講到,“君子所謂親”,夫妻之間的這份親愛是要“以敬為親”,我們常常說相敬如賓。“捨敬則不親矣”,人與人之間一旦失去這個敬,那個親也是假的,彼此的愛那也是情欲的愛,不是真正道義、恩義、情義的那份責任、那份使命。所以“不愛則不能相親,不敬則不能歸正”,你如果不敬的話,這個婚姻也不正;婚姻不正,這個家庭也不可能興旺,也不可能發達。

  所以夫子接下來又告訴我們,“愛發於仁,敬發於義,以仁廣義,以義行仁”。也就是說,我們真正內心對人的愛還是來自於我們是處處替別人著想,好像蔡老師在講夫婦之道的時候,結婚前都是替對方考慮,可能往往這個大印一蓋下去之後,從此之後,“你應該為我做什麼。”我們看到夫妻在家庭常常產生摩擦、沖突的時候,都是什麼?“我干了什麼什麼,你干了什麼?飯也是我做的、衣服也是我洗的,你為我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就在那裡開始去計較、在那裡去爭吵?結果那份處處替人著想的心,卻不能保持。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家庭,經營兩三年,或者甚至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到半年、一年,婚姻就瓦解,都是源自於我們不知道婚姻的確就如老師說的,它是道義的結合。這個敬就是建立在道義之上,是發自內心對他人的恭敬。所以孔老夫子就說,“故愛與敬,乃人道之本”,是人道之本。

  這個時候,魯哀公雖然他聽了這麼一段之後,但是他覺得還是不能夠接受。他說,“盛裝去迎娶新娘,是不是太過分了?”夫子這個時候就變了臉色,“哎呀,你怎麼會說過分呢?”

  我們現在也來了解一下魯哀公背後的心聲,他為什麼會講過分?他覺得我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上,我作為這樣的一國之君,結婚這一天,自己要去親自把太太迎娶回來,這個是不是顯得我身份會降低?其實他可能在嘀咕這些事情。他想的是不是應該人家把妻子親自給他送來,“我是國王,我是國君。”可是夫子這個時候臉色卻變了,“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怎麼會說過分呢?你要知道合二姓之好,生出的子女,他是要做天地、宗廟、社稷的主人,這關乎著整個民族繁衍、生存、發展的千秋萬代的大事,你怎麼會覺得這件事隆重呢?”講到這裡之後,魯哀公突然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寡人固陋、寡人固陋。不固陋的話,怎麼能夠聽到您現在的這樣一番話。”魯哀公講完之後,夫子繼續就講到說,“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他就來做了一個譬喻。我們也是遵天地的規律,遵天地的德行而行事,而夫婦也是如此,他是要繼續後代子孫,要把祖先的事業,要繼續、延續下去。

  這個時候,夫子繼續來闡述這段話,他說,“夫婦之道,合於陰陽;陰陽之道,合乎天地。天生地養,天施地成,而萬物化生”。夫婦相合,也是要養育子女,夫婦這一倫正,能夠和睦相處,彼此承擔起整個家庭、家族的責任,自然而然,人類社會它就會健康正常的繼續去發展。講到這之後,夫子他又講,他說,“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我們看這一段,可能覺得這個理比較深。他為什麼這麼講?最重要的講到夫婦,尤其是天子和皇後結合之後,他們就如同日月,也如同父母。如同日月,人民得到雍照;如同父母,人民得到這份關懷和愛護。

  天子和皇後,我們講的男女有別、夫婦有別,他有不同的本分和職責、責任。比方說,天子是治理朝廷,能夠“治直言之禮”,能夠謙卑恭敬,廣納雅言,聽取臣子的谏言,能夠聽取百姓的心聲,他是一個良君。那麼作為皇後,她要治理後宮,教導人民方方面面的一些能力,尤其她會倡導女教,所以她的行為可以說母儀天下。所以君王和皇後,他們的風范是要垂示後代子孫,這君王夫婦一倫一正,您看天下的百姓都會去效法君王和皇後,這整個國家不是就很順暢嗎?人民都有了榜樣可以去做,所以不足的人就會讓他得以調整,國家有不足的地方,又可以振興,因為有榜樣可以去效法。

  所以我們了解到這裡,當我在備課的過程當中,我突然才明白,剛才老師也講到《中庸》當中講的這句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君子之道是從哪裡開始呢?是從夫婦的相處,是從一個家庭而開始的。我們在經典當中也有聽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君子沒有出家,因為他把一個家庭夫婦這一倫,正了之後,夫婦相處和睦,彼此盡本分承擔起這一份責任之後,整個家族就會歸順。所以君子不用出家,而怎麼樣?德教已經加於百姓了。

  所以我們從君王、皇後這個角色來看,我們又可以延伸到我們一個家庭,夫婦正,家族就會正,兒女就會健康,他的人格也會健康,他未來的人生也會順暢。一個團體也是如此,團體的領導者他的家庭和睦,同樣的,他這整個團體未來也會綿延不絕。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團體,他好像現在很有實力,比方說一個企業家,他也很有錢,可是假如他的家庭是不正常的,他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其實已經埋下了隱患,因為這是天道,這是符合自然的一個法則。

  講到這裡之後,孔老夫子又講到說,“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我們一起把這段讀誦一下,我們加深印象。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

  這裡三代明王指的是夏商周,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他們都是一代明君。您看,他說這些明君執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什麼意思?妻子,是要祭祀祖先的主人,又是要孝順父母、相夫教子的一家之主,你能夠不敬重她嗎?所以我們今天回到家裡之後,首先我們在座的成家的先生,我們是不是回到家裡首先說,“妻子,您辛苦了。”給她鞠一躬,好不好?大家這個鼓掌代表回去一定要做這個動作哦。

  因為我們了解到,你看,我們常常說古代女子沒有地位,都是大男子主義,女子很悲哀等等,所以才要怎樣革命,要男女平等。可是我們透過經典,這是經典,“哀公問”這篇經典告訴我們的,連這些聖君明王,他們都是如何敬重妻子,他敬重的目的是看到這份責任、這份使命。您看這個心量眼界,是不一樣的。假如我們今天只是把我們的心量和眼光,只是盯在我們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需求上,可能我們沒有辦法去理解這段話。

  接下來,夫子又講到,“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兒子,是我們祖先的後代,他要承傳祖先的這份家業、祖先的文化,你要讓他世世代代綿延下去,你怎麼能夠不敬重他、不培養他、不愛護他?所以這些言語,提起的都是一份責任和理智。可能假如我們不去了解經典,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了解,我們古人對婚姻的這樣一份責任、這樣的一份心境。

  講到這裡了,我們看到一個君王要敬他的妻子、敬他的兒子,當然作為一個君王,他是無所不敬。尤其他還要敬其身,敬愛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是來自於父母,而父母如根,我們如樹枝,假如我們傷到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傷到了親人,那這樣我們就是大不孝。《弟子規》也有講,“身有傷,贻親憂”;《孝經》也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時時刻刻我們都要行孝道,都是把父母裝在我們的心中,而不要糟蹋自己的健康,吃飯要適量,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都要有節,這是時時盡孝、行孝。

  那麼,透過君王能夠在這三點做到,其實我們推而廣之,敬其身,就會推及敬百姓之身;敬其妻,就會推及去敬百姓之妻;敬其子,就會推及去敬百姓之子,就是我們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就是“泛愛眾”,那這是我們所謂的治理國政“以愛為大”。愛的實施,夫子也是從頭到尾告訴了我們,具體的如何去將我們心中的這份愛,廣施於大眾、廣施於他人,也告訴我們這個愛的先後次第,具體的一個做法。假如這三點君王都做到了,真的就是天下和睦,天下歸順。這裡是透過夫子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了解到婚禮,君子為什麼會如此敬重它的原因所在。

  再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古代婚禮過程當中,待會我們有很多的禮儀程序,都會將它展示出來。古代婚禮的“婚”字,原本是這個黃昏的“昏”,我們剛才看到“昏義”,為什麼用這個“昏”?這個昏是黃昏時刻,過去古代娶妻都是在黃昏的時刻,太陽落山的時候,好像南方就是在六、七點,北方就是八、九點,大概這樣,時間不一樣。

  所以在《三禮目錄》當中告訴我們,“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就是娶妻子一定是在黃昏。我們可能就說了, “我們第一次聽說。在我們馬來西亞或者在中國,娶妻都是大清早。”是不是?新郎官穿戴好就要去迎娶新娘了,有些甚至天沒有亮就去了。怎麼搞的,古代為什麼是黃昏時刻才娶妻呢?這裡也告訴我們了。後來這個告訴我們是表人事之大,把它加了一個“女”字,過去一直用那個昏字,在《三禮目錄》當中告訴我們,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意。什麼意思?就是為什麼要用昏時娶妻?那個時候剛好是陰陽交合之時,所以“陰來陽往”剛好表這個男女,也是符合一陰一陽,陰來陽往的一個自然法則和自然的規律。包括這裡寫到,新娘則因之而去。因為在這個時候來娶親,夫唱婦隨,妻子就跟著走了,所以叫“姻”。後來婚姻的來歷就是這樣而來的,我們對這些古代婚姻的常識,就會有一個了解。

  那接下來,整個的婚禮,它有“六禮”,整個婚禮過程當中有六道程序。和我們今天結婚的程序可能完全不一樣,或者我們還會保留了一些它的痕跡。這個六禮,借這個機會,今天也和大家來做一個分享,因為這些程序可能都有它一定的內涵和意義。

  首先,第一個程序是“納采”。納采就是正式提親,比方說我家的家長看上了你家的女子,就派一個使者或者媒人去提親,到她家裡就說,“我們看上你家的女子了,不知道我們提親,你們會不會同意?”那我們到人家家裡,初次見面去提親,中國人很重視人情,總不能空著手去。你們給兒女提親有沒有空手去的?你們有提過親嗎?沒有啊?一定有,我們一些長輩一定有到。當然古時候不是父母去,他是派一個使者去提親,提親的時候他一定要拿禮物,要拿什麼禮物?我們馬來西亞會拿什麼禮物?會拿水果?對,馬來西亞就是用一個水果籃,裝得很好看的各種各樣的水果籃提去。古時候不提水果。那拿水果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只是一個禮節。有沒有什麼內涵,這些水果?沒有?假如有的話,你們私下也告訴我一下好嗎?

  這裡提的什麼禮物?大雁,提的是大雁。婚姻整個的六禮當中,五禮都是給女方家送大雁。大家就很納悶,為什麼要送大雁?這裡就告訴我們,你看它都是有內涵和意義的,不是隨隨便便的。這裡講到“取其順陰陽往來”,就是取這個大雁它有陰陽往來之意,而且這個大雁它是隨陽之鳥,就是秋天它會飛到哪裡去?飛到南方,它永遠朝著向陽的地方,有春天的地方。到了春天,它又折回到北方。所以這個表的一個什麼內涵?妻子當順從丈夫,我們講的夫唱婦隨,要順從,所以取到這個意思。

  再來他說,取這個雁子飛行的時候,有序之意。婚娶要依長幼有序定先後,而笃厚人倫的觀念,所以我們再看看這些飛的雁子,您看它們是不是長幼有序?它們飛的時候成行,止的時候成列,很有序。這個就是來表我們做人也應該有這樣的美德。我們的後人又賦予它新的內涵,就說這個大雁還有一個美德,它是忠貞不渝。好像我看我們這個湖裡的一對鵝,真的也是整天都形影不離,從來我看沒有移情別戀。所以就講到這個大雁,它如果有一方先夭折了,而剩下的這個孤雁,它從此之後不會再去找另外的新伙伴,所以它就表的是這樣一個忠貞不渝的一個態度。那也是希望我們人能夠去效法這樣的美德,所以我們人怎麼可以不如鳥乎?所以我們的古人都用這些動物來提醒我們,很含蓄、很溫柔的提醒我們,千萬要守住夫婦這一倫、這一道,能夠天長地久,不要隨便的分手,他都是給予這樣的提醒。所以五禮當中送的都是大雁。

  那麼提親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女方家的宗廟,其實就是讓祖先時時都在參與這件事情。提親之後,這個女方家說,“我家女兒恐怕是配不上你家的公子。”他們都會很謙虛。他覺得人家提出來之後也很歡喜,答應了之後,接下來,第二道禮的程序就是“問名”。問名就是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都記錄下來。記錄下來,用一張紅紙把它寫在上面,在台灣叫“題字仔”,在中國大陸好像叫“換庚帖”。就是把它寫了之後放在祖先的牌位底下,放上三天。三天之內舉家平安,代表怎麼樣?祖先已經認可這樁婚事了。

  古禮當中,我剛才講到台灣現在保留這些風俗。那麼在古禮當中他是把男女的名字、生辰八字拿到之後,來進行占卜。占卜吉利了之後,就會去“納吉”,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非常的吉利,就把這個吉祥的事情要告訴女方家裡。可是這麼一講之後,在座的可能心裡頭都開始犯嘀咕了,“哎呀,這樣做會不會太迷信了?”你們覺得會不會?可能我們就會覺得,這樣做真的是會很迷信,假如不吉利怎麼辦?你們是不是會問這個問題?而實際上,在整個占卜的過程當中,設計這個禮的目的,最重要的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是要加強當事人對婚姻的信心,以及光明正大、謹慎隆重的意義,是要表這個意思。也就是婚姻的雙方當事人,在結婚的時候,這件事情不僅僅是你們兩個同意,也不僅僅是你的父母家人,為你做主,草率結合就可以了,而是你整個婚姻的過程,要有祖先、家族所有人的參與,經歷了每一道程序的深思熟慮這樣一個過程。這樣一來這個過程,有了這樣的禮和過程,其實對今後夫妻雙方經營家庭,會讓他們對家庭家族的這份責任,得到更加的一個深化,讓他有這份深刻的體認,所以最重要的是起到這樣的目的。

  可是大家說了,你講了半天還是沒有講,那萬一他占卜之後不吉利,不是這個婚事就黃了嗎?那不是抱憾終身嗎?那不是不能成人之美嗎?而在古代,這個占卜是怎麼占呢?我也告訴大家,占卜只是形式不是目的。古人是十天為一旬,一個月就有三旬,而每一旬可以占卜三次,所以一個月可以占卜九次。

  在座的朋友,您現在有沒有信心,占卜九次會不會占卜到一次“吉”?大家不敢點頭啊?是不是占卜九次,一定會有這個吉與不吉的概率,是吧?只要有一次就OK了。假如說,一次都沒有的話呢?哎呀,這件事也有點……大家都快笑得不行了。大家不用擔心,我們還可以把它往後推,但是一般這樣的事可不可能發生?它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所以我們不用有這樣的一個擔憂。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占卜,是讓當事人經歷過這樣一步一步的這種謹慎態度,今後他對婚姻的態度才不會草率、不會隨便,這是真正要達到的目的。

  接下來就要“納征”,我們看到這是第四禮,只有納征的時候不送大雁。納征,我們現在叫訂婚,過去也叫聘禮、彩禮,很多的說法不一樣。大家就說了,古代也是要拿這些彩禮,是不是也是借這個機會,娘家也想借嫁女兒的機會,能夠從那邊索取一些財物?會不會這麼想?古人沒有。古人每一個身份等級,他納的這個,我們古人叫“納幣”,他納的這個彩禮,或者我們說聘禮,它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天子要納什麼,諸侯要納什麼,士大夫要納什麼,平民百姓要納什麼,這個在《周禮》上,它都是會有規定的。納這個禮的目的,真的不是為了借女兒嫁出去,給他發一筆財,假如我們從這樣的一個存心去思考的話,相信這樁婚姻不會圓滿,因為我們的心已經錯了。

  所以這個納征,這個“征”是什麼意思?是成功的意思。就是這樁婚事,雙方的家族都已經完全認可,透過納征、送彩禮,就是把這件事情定下來了。最重要我們送禮的目的是表達我們這份誠意,和當事人講明,這件事已經訂婚了,好像我們說的,鐵板釘釘了,不會再改變了。接下來才能夠進行下一道的程序。

  所以跟我們今天很多年輕人結婚,一些父母他們的想法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真的是我也曾經了解到,一個遠方親戚,在結婚的當天,新娘也娶過來了,在辦酒席的時候,雙方的父母就產生了沖突,這個沖突就為什麼?這個彩禮的問題,拿的物品、錢財夠不夠的問題,吵起來了。這一吵,我們想想看,婚禮是喜事,因為我們在那裡計較錢財的問題,整個的婚禮氣氛變了,這一吵之後,因為新娘子是向著誰家?向著娘家,新郎向著自己家。結果變成本來是親如一家的人,這一天是要親如一家了,結果變成對立沖突,最後新娘子就跑了,這一家人全部就回去了,這樁婚事就沒有成功。

  我們想想看,假如產生了這樣的問題,對當事人來講,這一生是留下多麼深刻的傷害,這種印記可能這一生都在影響他。而我們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夠深明大義,不明理,假如我們在這些角度去計較錢財,您看,我們都是把女兒當成了什麼?我們當成了商品。借這個機會去撈取錢財,那這是以利相交,而不是真正道義的一個結合。從此之後,他們雖然成為一家,夫婦倆常常因為彼此雙方父母之間,因為錢財的問題,他們在中間好不好做人?可能也不好做人,常常就會沖突。我們是要祝福他們未來人生的幸福,可是當我們的出發點錯的時候,他們未來的人生會有幸福嗎?會有和睦的家庭嗎?是不是?所以這一些景象好像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有了解到和都有接觸到。

  所以,在《朱子治家格言》當中就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也可以來讀誦一下。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奁。】

  “勿計厚奁”,就是不要去計較那個嫁妝,“厚奁”的意思就是嫁妝。所以我們人生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夫妻一結合,不僅是一家而是一體,所以都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彼此都能夠去理解、去關懷、去體恤,您看整個兩個家族,真的都會像一個大的家庭一樣和睦。

  這一道程序過後,就是接下來有一個“請期”。“請期”就是選一個黃道吉日,來給他們舉辦婚禮。這個時候,男方又派使者到女方家裡,還是提著大雁,又提著大雁去請期。請期的時候,男方一定會對女方的家長說,“你看你們是不是選一個日子,看什麼時候結婚、成婚比較好?”女方家都會很客氣說,“不要了,整個的一個過程都是你們在主導,我們只要遵從就好了,你們來選日子。”結果這個時候,男方派來的使者,其實他早就把兩個日子選好了,他說,“我們已經選了兩個日子,你們看這兩個日子哪個合適?”因為古人他很謙退,我們不能怎麼樣?大丈夫,“你通知一下你們家,我們那個結婚日子已經選好了,是找人算的。”人家說,“不合適。”“不合適也得合適,這我兒子結婚,那怎麼能行?”結果我們喜事好事,最後不要把它辦成了什麼?一個很不快樂的事情。

  所以古人他很尊重,一定是請教,請教完女方一直推辭,他就把他兩個日子拿出來。拿出來之後,他為啥要選兩個日子?你看古人做事的每一道程序都很周詳,他要考慮這個女方家,家裡的重要人物,比方父親有沒有出差、出遠門,在這個日子趕不回來;或者這個女方家是不是有這些凶喪之事。如果有這些事,就不能在這一天去成婚,所以他一定選兩個日子,讓你來選。同時,還要看這個男女的健康狀況等等,所以他考慮得非常周詳。

  女方看了之後覺得,“這個日子我們也非常滿意,可以。”往往這個日子選好之後,男方如果更慎重的話,還要去宗廟、自己的祖廟,去向祖宗告上,還要經歷這樣一道程序。那這件事定了之後,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來看,叫“親迎”。古時候叫親迎,後來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變變變,變到“迎親”,這兩個字給倒過來了。過去古時候叫親迎,親迎就是先生要親自去迎娶他的新娘。

  這個“親迎”,在兒子出門前,父親一定要給他敬杯酒。就如剛才蔡老師講的。那這個我們叫“行醮子禮”,過一會在下半場我們會看到這一幕。這個“醮”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說,今天父親給兒子敬酒,我們一般常規,都是晚輩給長輩敬酒,父親最大,在家裡最有尊嚴、最有威儀,他怎麼會給兒子敬酒?可是在這一天不同,父親敬兒子這杯酒,其實他是好像委任,派兒子去承擔這樣的一份使命和責任,交付任務給他。所以這個醮字就是父親敬了酒,兒子不必回酒,是父親派你去接你的新娘回來,他是交付這樣的重任給你,給你喝下這杯酒,來表達他這樣的一份心境。那也有一番話的囑托,“兒子,你去迎娶你的新娘吧,從此之後,你要教導她如何恭敬行事,同時你自己的言語行為也要合乎情理。”給他一番囑托之後,兒子就說,“爸爸,恐怕……”那個時候不叫爸爸,“父親大人,恐怕我做不好,但是我會努力,我一定不忘記父親給予我的諄諄教誨。”兒子就出門了。所以這個“醮子禮”就是這樣的一個內涵。

  從古到今,我們都知道婚禮的迎娶,一定是新郎去到新娘家迎娶,發展到幾千年,這個儀式都沒有改變。我們在座的有沒有新娘那一天自己跑去的,有沒有?或者新郎家裡很有權威、很有氣勢就打電話說,“你們到那一天,你們父母自己把新娘送來就好了,我們就免去這道程序。”有沒有?都沒有,也沒有自己跑去的?馬來西亞一定都要去迎親是吧?那我們可能也沒有思考過,反正就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一個禮儀了。為什麼要這樣?在婚禮的“昏義”當中,其實這裡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什麼道理?也就是說,六禮的整個過程,都是由男子主動,我們有沒有看到?都是男子派人到女方家提親,這個就符合了陰陽動靜的一個道理。男屬陽剛,女屬陰柔;陽剛所以就會主於動、主於攻、主於外;陰柔所以主於靜、主於守、主於內。這就是男女的不同,先天的不同,它與陰陽之道相合,所以它是符合這樣一個自然法則。所以男子要主動去迎娶,這是第一道含義。

  再來,第二道含義。新郎官到了女方家要娶妻子,新娘的父親母親要親自把新娘的雙手,放到新郎官的手上。這個是什麼?代表父母親大人的一份囑托,就是,“從今而後,我的女兒就交給你了,您要為她一生的幸福去考量、去著想。”就有交付之意,就是把終身的幸福托付給了這一個男士。新郎官他也會當著岳父岳母的面,來表達他內心的感恩之情, “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生了這樣一個好女兒,把她教育得這麼有修養。”感恩之後也要表個態,“從今而後,我不僅對您的女兒負責任,我還要對你們父母、整個家族都要擔負起這一份的責任,請你們一定放心。”您看,是不是就安了父母的這份心,也給當事人往後婚姻的生活,帶來這樣的一份信心,也彼此更加懂得互相的體貼、互相的關懷、互相的去成就,起到這樣的作用。

  再來,古代的女子。之前不像我們今天早就認識了,兩家跑來跑去,還沒有成家,是不是每個星期周六、周日,“這個星期到我們家,下個星期到你們家。”會不會這樣?有吧?所以古代不會這樣,古代的女子她的教育非常規范和嚴格,女子從來不出門,成婚這一天才跟著新郎官出門。所以在這一天她要出門了,多麼剛強的女性在這一天內心都會恐慌不安,因為她就要離開生養她的父母,離開她最親的這些兄弟姐妹,這二十年來生活在一起的親人,她要離開了。您看她的內心會不會有擔憂?現在突然說讓我們的兒女嫁到國外去,比方說我們的女兒嫁到國外去了,你看今天是不是她沒有出過這麼遠的門,您看我們的父母會擔憂嗎?女兒她會擔憂嗎?我們可以去體恤。所以在這個時候,有新郎官親自去迎親,把她接到之後,這整個的一天,都在新郎官的身邊,新郎官可以細心的去照顧、去關懷她,讓她這一天的心緒都能夠平靜下來。

  我們看電視、小說,你們有沒有看到,在婚娶的這一天,這些女兒、媽媽都哭的,有些哭得就是難捨難分,有沒有?不過那時候沒有化妝,要是化的妝可能這個妝就麻煩了。所以都會去哭,為什麼會哭?真的是難捨難分,她也會內心有一份這樣的恐慌。所以我們的這個禮,他設計得我們都可以去感受,古人設計禮,他真正的用意,那份慈愛、那份人情的體恤都能夠考慮到。所以“親迎”實在說是合情合理。

  接下來,新郎官要去娶妻子。新娘即將要被新郎官接走的時候,嫁前就有一個叮咛。這個叮咛就是女方的父母再給新娘一番教導,這一番教導是怎麼教導的?我們一般馬來西亞的長輩,你們的女兒要出嫁,你們一般會教給她們什麼?那在古禮當中是這樣講,“女兒,你要做人家的媳婦了,你到了人家家,你從早到晚,都不能違背你先生(丈夫)的意願,都不能違背婆婆的心思,你要懂得孝順你的公婆,你一定要勤勉、要節儉,要承擔家庭的這些家務,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懶惰,你要切記切記!”甚至怎麼樣,母親講完這番話,還要給她送一個小禮物,一個絲巾或者一個其他的小禮物,讓她天天能夠看到這個小禮物。為什麼讓她看到這個小禮物?讓她天天看到這個小禮物,天天就能想起母親的教誨,一旦她有干活干累了,不高興了,發生一點口角,要耍情緒、耍脾氣了,看到母親的這個小禮物,就想到母親給她的這番教誨,不敢忘記。所以透過這樣的一幕,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的父母是多麼的愛憐我們子女,為了她們人生的幸福,真是左叮咛、右叮咛。

  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不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人家說,“我媽給我說,說你嫁到人家家去,你要多留幾個心眼。你才別那麼傻,我告訴你,你一定要悄悄的存私房錢,你那個存折就拿回來,媽媽給你放著。你放到家裡會被對方發現的。”你們覺得爸爸媽媽的這份愛,是正確的嗎?說,“你別傻,我告訴你,那個活兒,你看到公公婆婆在,你就趕快干,不在的時候,就讓你老公干。”你們笑得這麼開心,你們有教過這些話嗎?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有沒有聽說過?都有。甚至還說,“我跟你講,要是誰敢欺負你,你根本不要怕,我跟你講,欺負你,你就給我回家來,爸爸媽媽給你撐腰,就把他們晾在那裡,看他們怎麼辦。”是不是?

  我們想想看,假如我們一個女兒要出嫁,父母是給予她這些的叮咛,我們想想看,我們是在為兒女詛咒,還是在祝福?請問,他的女兒將來嫁到這個家庭會幸福嗎?因為她的內心裝的,都是家人給予她的怎麼樣跟對方去對立,怎麼樣去耍心眼等等,所以那份真誠失掉了。我們要成立這個家庭干什麼?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的離婚率為什麼越來越高,這種夫妻之間的沖突,家族之間的沖突也越來越厲害,都是源自於我們迷失了,我們失去聖賢的教育,我們對這些道理不明白,不知道怎樣才能夠真正帶給我們兒女的幸福生活,我們不知道它真正幸福的內涵是什麼。

  當然了,女兒在出嫁的時候,我們聽到父母一番叮咛。實際上這個女兒在沒有出嫁以前,乃至她整個成長的過程,其實父母都給予她女德的教育,點點滴滴都在培養她將來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媳婦,為人婦、為人母、為人媳婦。都已經從小到大開始培養,培養她待人處事、應對進退這些接物的能力,培養她做家務的能力,培養她方方面面的能力,都要培養。那我就覺得從我們老一輩的,父母、長輩的身上,我相信我們都能感受得到。尤其從我母親身上,我是能看到,母親的婦功那真的是做得很好,我們這些後代的女兒,沒有一個能夠學到。真的是七個孩子,納鞋底、做鞋子、做衣服、做棉褲棉衣、縫被子,所有這些裡裡外外的活兒,母親都會干,七個孩子的,我們從沒有好像說在街上,去買過什麼樣的成品衣服。我們的長輩都為我們表演出來,只是我們那時候真的不懂得去學習,也不善學,但是這些印象在我們的內心很深刻。所以從小這個女子都會進行婦順的教育、婦道的教育,這樣才能確保她婚後生活的幸福。

  所以在《禮記․昏義》當中,就有這麼三句話說,“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後當於夫”。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您嫁到別人家,首位的是要怎麼樣?要敬奉公公婆婆,要順公公婆婆,要戒之敬之,這是你首要做的事。不是兩個人自己躲到小房間,在那裡你侬我侬,只要我們兩個人好,跟你父母沒關系,跟你的兄弟姐妹不和也沒關系,我們兩個好就可以了。能好得了嗎?我們今天看到很多的家庭不幸福,源自於婆媳的關系怎麼樣?不和睦。先生在中間,我們想想看,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母親,他怎麼來處理這個關系?每天就在那裡怎麼樣?滅火,是不是?此起彼伏,身心疲憊。我們想想看,這個先生會不會長壽?可能都會早夭。真的是如此。

  所以我們不明白這些道理的時候,真的以為兩個人好就能真的好。因為它是一體、是一家,所以首先是“順於舅姑”,接下來是“和於室人”,要跟家族所有的人都能和睦相處,妯娌、跟自己的小叔子、小姑子。你看,跟一個小姑子沒有搞和睦,一到過春節坐在那裡吃飯,她坐上來,她就跑掉,她坐上來,她就跑掉,是不是?你看那個家庭氣氛多麼掙扎、多麼不愉快。所以你看,他沒有說先要跟先生好,是要把這兩位擺在前面。“而後當於夫”,她不是嫁給一個人,她是承擔一個家族的一份責任,最後才會去考慮跟先生的一些情趣相投,其他的,所謂我們講的志同道合一些內容。

  那麼我們講到這裡之後,我們也了解,女子的教育是太重要,我們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女人家承擔著一大半。我們說姑娘是什麼?是世界的源頭。假如“源頭不濁,水流自清”,姑娘是世界的源頭。我們也常常聽到一句話說,“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世界的手”,您看女性的教育多麼的重要。因為我們在古代的一些典籍當中也看到,尤其是我們的王善人先生,好像也是民國初年,興辦女義校,專門培養女德女性,培養她的四德,最重要的要培養女性的柔順,女性的柔順是屬於婦德。他就講到,“媳婦要性如水”,你做兒媳婦的,你要像水一樣,水利萬物而不爭,你看它養育萬物而不爭;而且水又在最低處,它又隨方就圓。所以,讓女性要學水的精神,時時刻刻都順於舅姑,這個舅姑就是公婆的意思,隨順自己的先生,這個家庭就會和睦。要是你強,我比你還強,那個家就翻天了,整個家庭的沖突,兒女可能都會受到非常大的一個傷害。

  所以古代,尤其是士人、士大夫、這些諸侯,他們的女兒要在出嫁前,要進行三個月女德的教育,專門再加強女德的培訓。雖然有了父母給予她們很好的家庭教育,而在這個時候,還要進行三個月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就是這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我想我們在座的,今天我們的女士算是占大多數,我們來看看,古人他們對“婦德”都有哪一些標准,我們一起來讀誦一下。

  【第一貞操,第二孝順,第三溫和,第四恭敬,第五慈惠,第六勤儉,第七明大義。】

  當我看了女子四德之後,我就覺得真的是太慚愧了。我們假如真的不接受聖賢的教育,我們真的不知道女性要有這麼多的美德。而我們沒有接受這個教育,再來看這四德,一看,相去甚遠,好多都沒有做到,真的是內心生起無限的慚愧。這是婦德。

  我們再來一起讀誦一下,我們看看“婦言”是哪些內容。

  【婦女誡多言,言必莊重誠懇,不邪言,不巧言,不讒言,不疾言,不戲言,不妄言。】

  我們借這個機會再仔細看一下,這些我們都做到沒有?我相信在座的都比我做得好,我們的女同胞。您看,這是我們女德婦言一個基本的標准,我們都可以借當下誦讀的過程當中,也時時給我們自己女性的一份提醒。

  我們再來往下看,“婦容”。

  【婦容者,婦女宜修飾儀容,端莊溫和,不作驕態,不作媚態,不作憂態,不作狠態,不作狂態。】

  我也停留這麼一兩分鐘,我們也看一下,我們也可以提醒一下自己,或者對照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常常發脾氣的時候拍桌子、瞪眼睛、丟東西,看看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現象?

  所以這些教育都讓我們的女性,能夠隨順天道,能夠更加的溫和溫柔,能夠真正的盡我們一個做女人的本分,能夠將“女德婦順”的這種美德,我們要不斷的共同來勉勵,共同來修養。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些我們能不能做得了,“婦功”。

  【婦功者,織布、織帛、織錦、繡花、制衣冠履帶……烹饪、制酒、制醬……】

  大家都笑了。你看我後面還打著點點點,因為要會做很多很多。當然了,我們現在不需要織布了,都有成品的這些衣服可以去購買、可以去穿。但是我們說,“李老師,你寫這個現在都不需要了,那我們是不是也不需要了?”我們學的是這份精神,是不是?我們在家裡怎麼樣來把飯菜做得更可口、更營養,家裡收拾得更整潔,讓自己的先生、兒女一回到家,真的是整潔溫馨的一個溫溫暖暖的家,回到家裡,這個是我們女子的責任。所以你看這個是我們女子的四德。接受三個月的女德教育之後,才可以出嫁,有這麼嚴格。

  所以最近我回去我們中國,祖國大陸一趟,已經有兩位朋友來告訴我,一個企業家他要辦一個女德學校,另外有一個校長,他也告訴我,他也要辦一個女德的學校,我們聽了都非常的贊同。而其實現在有很多的人,都希望趕快把女德的學校辦起來,在我們馬來西亞,我們也要積極響應。當然了,我們的中心,還有我們很多這樣的公益團體,其實我們都是在潛移默化,把這些女德的教育融入在我們的課程當中,融入在我們整個的教學活動當中。

  所以,我們今天了解了女子的四德,也期許我們在座的做父母的,假如您家裡是女兒的話,我們從現在起就要開始給她規范,進行良好的教育。因為女兒是未來的母親,她要相夫教子,她要承擔家庭的這份傳宗接代的一份責任。所以我們看到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都是誰培養的?都是母親,所以為什麼母親有這麼的偉大。再來,除了這些女功之外,其實女子在閒暇的時間還要彈琴,還會琴棋書畫。我們又覺得不可思議,所以這跟《弟子規》的教誨是相應的,“有余力,則學文”。還會這些來教導自己的兒女。

  接下來,在出門前,比方新郎來把新娘接了之後,我們剛才看短片,我們不知道有沒有看到,把新娘一接了之後,過去是馬車,新郎官要自己坐在馬車上,把車開始啟動,啟動以後輪轉三圈之後他又下來,交給其他的人,他又坐另外一輛馬車,趕到前面去迎接新娘。就是說,今天的新婚大禮,夫妻成為一體,走到一起成為一家的時候,是先生親自啟動了迎娶新娘的這輛馬車。我們看一些片子,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一個鏡頭。他真正承擔起家庭一家之主的這樣一份責任和使命。

  接下來,把新娘迎娶回去之後,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首先,他們會第一次共進一次晚餐,這個叫“同牢而食,合卺而飲”。

  “同牢而食,合卺而飲”。就是這個小桌子上,待會你們會看到,我來給大家放一個圖片,你們就看到了。夫妻各自都有一份飯菜,同時又放了三份飯菜。這三份飯菜,有侍者把這些飯菜夾到他們彼此的碗中,就是夫妻同吃一碗飯,表示從今以後我們已經成為了一家人。當然了,透過這樣一個禮節,這樣一個吃飯的禮節,最重要的,因為他們彼此都沒有來往過,沒有打過交道,讓他們夫妻之間的這份感情,變得開始親密起來,不會覺得很陌生,變得親密起來,能夠體恤這樣的一份人情。

  這個時候是不是要吃得很飽呢?它是一個禮儀的形式,它不是為了真正的吃飯而吃飯。那三盤飯菜,吃一口飯、吃一口菜,澆點醬,只吃幾口?只吃三口而已,叫“三飯告飽”,它是一個禮儀的儀式。吃完了之後,還會喝一點酒,喝酒的目的是為了漱口,同時是為了安食氣,這是古人的一種養生方法,安一下食氣。這個時候就會拿一個葫蘆,把這個葫蘆給它剖開兩半,葫蘆當中都盛上酒,盛上甜酒。給大家看一下,葫蘆瓜裡面的肉是苦的,而酒是甜的,從此之後表的內涵就是要同甘共苦。所以夫婦從今天起地位相等,尊卑相同,禍福相共,命運相結,從今爾後,夫要領妻成道,妻要助夫成德,共同擔當起家庭家族的一份責任,這就是表的這樣一個內涵。

  所以在古時候結婚,不是一到了男方家裡就見公婆,他不是的,先是舉辦這樣的禮節。這個好像是後來清朝以後就變成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就是當天就見公婆了)。過去的古禮是還沒有見,先舉行完這樣的一個儀式,我們現在講的交杯酒,接下來才叫拜見舅姑(拜見公婆),這是到第二天的一清早,這個兒媳婦她就要開始怎麼樣?要沐浴更衣,穿得很整齊,就要到怎麼樣?去拜見自己的公婆。一進去之後,你要見公婆一定要提禮物,提了禮物,公婆坐在主位上,接了禮物之後,撫摸一下,表示我已收下了兒媳婦的禮物。這個時候,公婆還要給兒媳婦敬一杯甜酒,表示我們完全認可了你。拜見公婆之後,這樁婚事才算是圓滿,因為父母一定要認可說,從此之後你已經成了我家的兒媳婦,我們是一家人了。

  接下來,敬完酒之後,兒媳婦就開始又去備一些吃的,又再來敬獻公婆,這個也叫什麼?“成婦禮”。也就是從今而後,婆婆把家庭的這些重任就托付給了兒媳婦,從此之後我們講的,“婆婆性如灰”,她就不管了,這些裡裡外外就交給媳婦去打點了,你就是我們家的主人了。那兒媳婦弄點吃的給公婆,表示從今而後也改口,“爸爸媽媽,我就要開始行我做兒媳婦的本分,開始侍奉、照顧、孝順你們了。”所以這每一道禮,都在表這個婚禮,夫妻雙方他的責任和他的這些對婚禮的體認,還有這些道理他都要明白。所以每一個禮節背後都是有這樣的內涵。

  當然還有,再後來就是要進行在祖廟祭祖。過去古人三個月就會有一次祭祀,後來就改成三日祭祖。當拜見舅姑之後,整個婚禮算是圓滿了。

  我們在座的諸位朋友、嘉賓,我們了解了整個婚姻六禮的這樣一個程序,我們今天來到現場的,有已婚者、有未婚者,可能還有不婚者。可能我們就想,“那我們現在才知道,可是我們已經結婚了,我們能不能補辦?我們還要不要重新來過?”不用了,我們覺得,“人生是不是留下很多的遺憾?這個意義這麼的莊重,太好了。” 而實際上,我們今天了解婚姻真正的內涵和意義,我們不注重在我們有沒有走過這樣的過程和形式,重在我們對婚姻的這種觀念認知,已經了解了,在今後我們婚姻的生活當中,更重要的,提起對婚姻正確的這份態度、這份了解,而更好的如何把我們接下來的婚姻生活,能夠經營得更圓滿。而不僅僅只考慮自己,讓我們的心量和眼界更加能夠看得更廣闊,能夠不僅僅是為兒女、為我們自身的祖先考慮,更考慮到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綿延,我們的眼界更加的開闊,是讓我們提起這樣的一份責任。

  當然了,我們沒有結婚的人,比方說參加這樣的一堂課,我們參加一次傳統的婚禮,就會時時給我們一份提醒,讓我們在將來要結婚的時候也能夠去效法,也能夠對這個社會起到移風易俗的這樣一個幫助,讓我們也盡一份綿薄之力,相信對我們整個社會的風俗,都會帶來很大的一個幫助。而這個婚禮的過程,實際上最重要的,我們要了解的是,整個過程待會我們會感受,是攝受其心,生起這種戒慎恐懼,鄭重其事的一份態度。而讓我們夫妻之間,透過這樣的婚禮,在往後婚姻經營的道路當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或者發生了什麼樣的不愉快,都能進而回憶起不忘初心,透過這樣的慎於始,讓我們念念不忘我們最初的這份初心。就像蔡老師講課,很多人在那裡吵了架,完了要去離婚的時候說,“我們為什麼要離婚?”想了一下,“為什麼離婚的?”想不起來了,原來可能就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給鬧到法庭,完了之後,再一回想都不知道為什麼。假如我們經歷了這樣一個慎重的過程,您看,當我們發生一些沖突,“來,把我們曾經結婚的那一段光碟放一下。”兩個人坐那兒,把這個光碟看完之後,有沒有事了?沒事了。永遠不忘我們成婚的這份初心。所以它是道義、恩義、情義的結合,絕不是為了我們個人的那份私情,這樣的婚姻沒有辦法長久。

  所以,我們現在再來分析今天整個婚姻的現況,我們會發現很多的人,我們不要說其他的時間,就當下,此時此刻,我們想想看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人群,有多少人的內心,因為他今天不痛快了,因為他今天不高興了,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就是這個家庭,可能就在想,“我是不是要離婚?”有這種想法的人,今天多不多?真的,假如沒有學聖賢教育,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曾經我們也去做過一個了解,就是有來聽課的人,因為剛好蔡老師有講到夫婦關系的經營問題,講完之後,私下裡我們就去了解一些朋友,他說我們要是不學聖賢教育,我們早就離婚了。他說,沒有學聖賢教育的時候常常就想:我要換一個老公、我要換一個妻子。只要不高興了就會這麼去想。所以都是建立在怎麼樣?我的需要、我的感受的基礎上。那這樣對婚姻的認知是非常的自私和狹隘,沒有真正替對方考慮,沒有替對方的父母考慮,更沒有替自己的兒女考慮,那更談不上去替祖先考慮,替國家社會、民族去考慮。

  透過學習聖賢的教育,他說,真的是聖賢教育挽救了我。甚至很多的一些家庭破裂之後,因為學聖賢的教育,都懂得了反求諸己,都知道了婚姻是一份責任,而不是這種情欲、情感的相交。所以,我們透過不斷的學習,透過不斷的參加這樣的活動,都會給予我們一個提醒。因為中國的古代,我們講到,它的禮儀很多,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被提醒的,假如我們常常被提醒,我們時時內心就會提起正念,我們的行為就不會有偏頗,所以禮的目的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否則離婚率越來越高,我們看到後一代得到的傷害越來越大。整個人類社會,今天一些混亂的局面,現象不安,其實全是出自於家庭,出自於夫婦之道沒有了。而沒有這一道了,你看我們人類,我們民族的這個人種、這個繁衍、這個發展,都已經不健康了,都曲扭了,我們的文化何以可以保持下去呢?

  所以在經典的經解當中,就講到這麼一段話,夫子,“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YIN辟之罪多矣”。而這個婚禮因為可能失傳不知道幾百年了,沒有了,人們不了解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婚禮廢了之後。“夫婦之道苦”,所謂的苦,女不忠了,男沒有義了。您看跟著別人私奔了,被人離棄了等等,夫妻的經營、夫妻的相處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痛苦當中。好像一個男子喝醉了,躺在他的小區,這個保安說,“你怎麼不回家,你別躺在這兒,會著涼的。”他說,“我哪有家。”他說,“那棟別墅不是你的家嗎?”他說,“那只是一棟房子,那哪裡是家呀。”這樣一個小故事,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啟發。什麼是家?有溫暖的地方、有感恩的地方、有付出的地方、有關懷的地方才是家。所以,我們不忘初心,夫妻之間永遠把這份恩義、情義、道義放在心中,這個家庭一定會經營得天長地久,一定會圓滿。

  我們這次舉行這個婚禮,我們也希望,能夠帶動社會的一個風氣,包括我們今天晚宴婚宴,我們都是以素食的方式宴請大家。我們希望能夠倡導健康、環保、節儉的婚姻,這個婚禮的這種理念。那當我們在慶賀一對新人,這種新婚的大日子,而不應該因為我們的快樂,讓我們去傷害其它的生靈,讓它們去接受這份痛苦,把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其它生命的痛苦之上。我相信我們也於心不忍,所以我們也希望未來,如果我們有舉辦婚禮,我們能夠倡導素食的一個方式。我相信,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時候,一定為我們的子孫積下了很厚的福德,“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接下來,有一個儒學的長者,一個儒學大家,他也對婚姻做了一番這樣的總結。我們是不是共同來把它讀誦一遍,讓我們內心對這個道理更加的清晰和明確。

  【婚姻者,人類傳種之大事,民族繁衍之根源,倫理道德之權輿,社會組織之基礎也……其他生物無婚姻制度與禮節,惟人類有婚姻制度與禮節。故人類之生存繁衍有道德文明……男女結婚一事,非僅關二人性欲感情之需要,實為人種延續,民族存亡,文化盛衰,社會隆污之所系。】

  【婚姻正,則人類綿延不絕,民族生命不斷,文化發達,社會繁榮;婚姻不正,則社會之倫理亂;倫理亂,則文化衰;文化衰,則民族弱;民族弱,則人種亡。其關系之重大,較物質生活之衣食住行,尤有過之。】

  好,這個就是我們這位長者對整個婚姻、婚禮的一個總結。的確,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炎黃的後代,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份責任和使命,我們的眼光都要看得更加的長遠,看到千年萬年之後,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是否能夠繼續的綿延。假如今天沒有祖先留給我們這麼美好的文化,我們相信我們的人生是在迷失當中,我們的生活會過得非常的苦。所以這個責任不在於今天新郎新娘,而在於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每一個人,我們都來做這個“傳燈”。

  最後,希望我們共同來唱這首“傳燈”。我們把民族的血脈、民族的文化,點燃我們自己,照亮我們的千秋萬代。我們共同來唱這首歌,來體認我們的這份責任和使命。我們的聲音要大一點,發自內心的來唱這首歌,這最能表達,尤其是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心聲,是嗎?假如是的話,用掌聲表示一下。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從遙遠的青山流向大海。

  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把漫長的黑夜漸漸點亮。

  為了大地和草原,太陽和月亮。

  為了生命和血緣,生命和血緣。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

  每一條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盞燈要燃燒自己。

  我們在這樣的一份責任和使命當中,完成了我們上半場的一個對婚禮內涵意義的了解。好,再次感恩,感謝大家。也祝願我們在座的所有親朋好友,親人們、朋友們,我們的家庭能夠經營得幸福美滿,好,謝謝大家。

 

上一篇:武則天前世供養佛陀一捧沙
下一篇:別抓住對方的缺點不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