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法華經》講座 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圓覺講座《妙法蓮華經》(二)

  時間:2011年11月12日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大家早,我們今天來看《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就在這本的第三十頁。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捨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捨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捨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捨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捨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這一段念完了,我解說一下。前面釋迦佛入定,放白毫相光,出現了非常壯觀而生動的景象,當時的人都看到那一副景象。這時候,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意思就是祂出定了。本來在三昧中,現在從三昧中出來了,就變成平常的狀況,那一副生動的景象就結束了,回到一般的狀況。安詳而起,就是出三昧了。

  這時候祂就告訴捨利弗,捨利弗是祂的大弟子之一;祂說,諸佛的智慧,是非常深、深到無量無邊,祂的智慧是難解難入的。你如果不是佛的話,是很難懂,很難進去的。「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聲聞和辟支佛是沒辦法知道,沒辦法了解的,一般凡夫那更不可能了。「所以者何?」為什麼這樣呢?佛親近過百千萬億、無數的佛,祂親近過、跟祂們學,把諸佛所教的法都修過了,做的時候是很勇猛精進的,因此祂在法界很有名,很多眾生都跟祂接觸過,都受過祂的教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祂已經修過、成就了很多很深的、從來沒有過的一些法。祂「隨宜所說」隨機說法,真實的意義「意趣難解」有時很不容易懂的。

  祂又告訴捨利弗,我從成佛以來,依種種因緣,以種種的譬喻,講過很多法,教過很多很多方便法門。「無數方便」這個方便的意思就是隨機隨宜;祂所說的法、所做的法,都是來引導、教導眾生的,「令離諸著」令他們離開執著。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讓眾生離開執著的。「所以者何?」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來的方便、知見、波羅密皆已具足。方便就是隨宜調整、隨機調整的方法。波羅密就是到彼岸的智慧;所謂彼岸就是佛世界,回到佛世界的智慧,佛有這樣的多種方便法,能夠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如來的知見是很廣大深遠的,無量無邊沒有障礙,「力無所畏」祂沒有什麼害怕和擔心,祂的禅定、解脫也深入無際,深到無邊無際的深度。「成就了一切未曾有法」成就了大家聽都沒聽過的一切法。「未曾有」就是以前沒有的,以前沒有的祂都已經成就,那有的當然都成就了。

  「捨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所以如來能夠分辨,會種種分別;我們說要無分別,祂有本事種種分別,各種分別祂都分得清清楚楚。不是分不清楚,好人壞人分不清楚,香蕉大便分不清楚,不是這樣子的。那些分不清楚的,祂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巧說諸法」,對於各種法祂都有巧妙的解說,講的話都很柔軟,讓眾生聽了以後都心裡很舒服,祂是做到這樣子的。「捨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無量無邊的、從來沒有的法,祂都成就了,都做好、做到了。這一段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就在說佛的智慧,非常廣大深遠、無量無邊,能力也是無量無邊,度眾生的本事也是無量無邊、深入廣大。祂的這些能力、這些智慧,是羅漢和辟支佛完全不知道,無法知道的。

  「『止!捨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第一句話「止!」的意思是什麼?「止!」唉!不能說,不要說!意思是這個。「止!」不說了、不說了!「捨利弗!不須復說」,不要再說了,為什麼呢?佛成就了第一稀有難解之法,祂成就了最高的、沒有辦法理解的那個法,祂成就了這個東西,只有佛和佛知道,你如果不是佛的話是不會知道的。所謂諸法實相是什麼?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個是只有佛和佛知道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下面就是祂重復用偈子在說。「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祂說,除了菩薩信力堅固的以外,諸佛的弟子眾也曾經供養諸佛,而且一切有漏都已經修盡,已經做到無漏了,「住是最後身」,已經做到最後要成佛的階段了。「如是諸人」像這樣子的人等,「其力所不堪」都還是沒有辦法了解佛的智慧。「假使滿世間,皆如捨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下面舉的例子就更具體了,假設全世界的人都像捨利弗你這麼有水准,一起共同來,想了解佛的智慧,也沒有辦法測度佛的智慧。「正使滿十方,皆如捨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也沒有辦法了解的。滿十,剛才是說我們現在的世間,現在說十方世界;就算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是捨利弗,或者是其他的弟子,也裝滿了十方的佛土,一起來想佛的智慧是什麼,也沒有辦法知道。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就像辟支佛的智慧,祂已經是最後的無漏身了,就最後階段了;充滿了十方世界都是辟支佛,祂的數量就好像竹林裡的竹子一樣多,他們共同一心來測度佛的智慧;這個講的是空間。再來是講時間的無量劫,億無量的這個劫,很長很長的時間,大家一起來,想要知道佛的智慧,一點點都沒有辦法知道。「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鹹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已經很厲害的菩薩了,像稻草那麼多,充滿了十方世界,而且以恆河沙劫數的時間,一起來共同思量佛的智慧,也沒有辦法知道。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不退轉,就是八地菩薩以上;不退轉的菩薩多如恆河沙數,一起來求,想要了解佛智慧,也不能夠。「又告捨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這樣子的佛智慧,我已經得到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捨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只有我知道這個智慧實相,十方佛也像我一樣都知道,只要是佛都會知道。所以捨利弗你要知道,佛說的話是沒有不同的。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對於佛說的,你應該要相信、不要懷疑。世尊所傳下來的法,到以後「要當說真實」你要把這個真實的說出來,告訴聲聞乘的、以及求緣覺乘的。「我令脫苦縛」我先令他們脫離痛苦,得到涅槃;涅槃就是把痛苦化空、化無。祂教他們怎麼化除這些痛苦的束縛,把它化空、化無,這就是涅槃。

  佛是以隨機另教的方便法,教了三乘教。為什麼會教三乘法呢?為什麼不教佛的智慧呢?教你做聲聞、羅漢和辟支佛,根本不會懂得佛的智慧的,為什麼會要這樣子教呢?為什麼有佛乘、聲聞乘、辟支佛乘,這三乘都教呢?因為「眾生處處著」因為眾生處處執著,為了把他們從執著當中救出來,所以才會有這三乘法;也就是教了聲聞乘、辟支佛乘。祂前面就說了,辟支佛乘和聲聞乘,就是得了果位,也不會懂得佛的智慧的,為什麼不直接就教佛乘呢?因為有的人還沒有辦法聽懂,先要把他從執著中救出來;先要做這個事情,才有這回事的。

  這麼一說完,祂就又說了:「唉呀,只有佛乘才是好的,只有佛才是最高的。你成了辟支佛也好、成了羅漢果也好,那個智慧都很差的,你們根本就不會知道、不會懂佛智;佛的智慧、佛的深遠、佛的廣大,你完全都碰不到。連不退轉菩薩也沒辦法的,那其他的就更不用講了。因為祂前面就教了聲聞乘的法,也教了辟支佛的法;聲聞乘的法教得最多,這個時候,祂教的弟子裡面,大部分都是學聲聞乘的。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這個時候,祂的弟子們,大眾裡面那些聲聞乘弟子,祂最早教的阿若憍陳如等人,就是五比丘;他們都已經是阿羅漢,都得了阿羅漢果。也有很多還沒有得阿羅漢果的,只是發心要修這個聲聞乘、或辟支佛乘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就是男性的居士,優婆夷,女性的居士。他們聽了前面佛所說的那些話,就說:「咦?今天怎麼搞的,世尊為什麼說這樣子的話?說佛得到的法是很深的、很難解的,所說的話也很難知道,祂的意思我們也很難知道,所有的聲聞和辟支佛都不會知道。咦!怎麼講這樣?我們學了那麼久,還說我們都不知道。」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他們心裡就想:「佛所說的解脫,怎麼得到解脫,我們也修了、也學了;這個解脫法我們學了,而且也已經修到涅槃啦,這些苦都解掉了。今天這麼說,說我們什麼都不懂,到底什麼意思?」「爾時,捨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這個時候,捨利弗就知道,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居士、女居士這四眾,他們心裡面有疑問;其實他自己也有疑問。所以他就「而白佛言:」他就向佛說了:「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鹹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他就把問題提出來了。他說,為什麼說佛所成就的智慧、佛所成就未曾有的法,會這麼深,這麼難呢?我跟您學習以來,從來沒有聽您講過,你以前都沒有這麼講過呀!現在我們大家都有疑問,「惟願」希望世尊把這個事情,為我們再說清楚一點,到底什麼意思?

  《法華經》是在佛要圓寂前說的,以前沒有講過,是留到最後才講的。「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禅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因為佛這次說法,沒有人問祂,祂就自己說了;以前的話,大概都是有人問了,然後佛才說。這一回一開始祂就自己說,沒有人問祂,祂就說了。這是捨利弗重復再說這個偈子。「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干闼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雲何,願佛為解說。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捨利弗說:您說我是聲聞眾裡面的第一,第一等的第一名,「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有些地方,我們來把它解說一下。這個偈子主要就在說,他們不懂啊,希望佛說明一下。不過它裡面提到「瞻仰兩足尊」,這個是稱釋迦佛的。兩足尊,佛的十個尊號裡面,有的時候會提到兩足,兩足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智慧、福德俱足圓滿,我們就稱祂有圓滿的智慧,就說是兩足,這是稱佛的。「佛口所生子」佛口是什麼?佛口就是佛的嘴,這一句話是捨利弗說的;他們當時都接受一個觀念,就是,佛子是從佛的口生出來的。唐朝時候的禅宗也提這個說法,說我們是佛子,是從佛口生出來的,意思我們不是從娘胎生出來的,是佛口生出來的;有這樣子的想法和說法。這裡捨利弗就這麼說了「佛口所生子」,祂就說,我是佛子,是佛口所生的。

  這個要怎麼解讀?我們就說,佛子的肉體是娘胎生的,但是肉體之外的那一個靈體,就是靈魂體,那是佛口生的。也就是,投胎到胎兒中的那個靈魂是佛口生的,並不是說那個肉體也是佛口生的,不是這個意思;肉體是父母所生,這一個靈魂是佛口所生,這樣子來解讀就可以了。這個是當時就有的想法,所以在這裡,捨利弗就說出來了。大概那些學禅宗學得比較深入的人,就會有這個想法;現在很多學禅宗的人也不知道這個想法了。我們再來說,一定要從佛的嘴生出來,不能從別的地方生出來嗎?不是,也可以從別的地方生出來。說「佛口所生」是舉這個狀況裡面,當中的一個狀況。嚴格來講,也不是從佛口生的,是從佛的心生出來的,是佛心所生。說更究竟一點、更正確一點、深一點的說法,就是佛的心生出來的;佛心可以分出一個分身,分出來的一個心,那就說是祂生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是也會生出心嗎?就這樣子生出來了,這就是佛心所生。

  「爾時,佛告捨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這個時候佛就告訴捨利弗:「停!停!停下來!不要再說了!不要再說了!如果我說這個事情的話,一切世間的天和人都會嚇到的。」「捨利弗重白佛言:」捨利弗不死心,叫他不要說他更要說啦。「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他說:「希望佛您要說,您要說啊!為什麼呢?因為參加這一次法會的,這些無量的眾生,他們以前就見過佛,他們的根器也很好,智慧也明白。聽到佛說的,不管您說什麼嚇人的話,我們都能夠相信。」

  「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捨利弗又說了偈子:「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您不要擔心,我們這裡有人會相信,不會害怕的。「佛復止捨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這個時候佛又要阻止捨利弗。祂說:「不要問這個事情了,說這些事情,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了以後都會嚇到的,會驚疑的。而且增上慢比丘,有傲慢心的比丘,就會掉到大坑洞裡面。」「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祂說,有增上慢的比丘聽了以後,一定不相信、一定懷疑的,這樣會造業,會得到惡報的,所以我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爾時,捨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捨利弗又說:「我們這些比丘,已經跟您學了很久了,一定會相信您說的,不會懷疑的。」「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他說:「我們聽了會歡喜的,您不要擔心。」

  「爾時,世尊告捨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好,你已經請了三次,那我就不得不說了。「說此語時,」說這個話的時候,「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剛剛一句話:「好,我為你說,你已經請三次了,那我就說吧。」這話一說完,那裡面就有五千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就從座位上起來;就這樣起來,合掌行禮就走了,就這樣子。佛也沒有去制止說:「你們留下來,不要走。」沒有;也沒有別人說:「你們干什麼?做什麼?」「我們要上廁所。」也沒有這些話,都沒有,要走就走了。如果有人問的話,可能他們就會說:「我們要尿遁。」而離開。這裡祂說:「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人,他們的罪孽深重,又有增上慢。他們,實際上沒有得果位,卻自以為已經得了;實際上沒有證,他們自以為證了,所以才會這樣。」我想這幾句話,應該是後面的人加上去的補充,說明為什麼他們會走,就把它先放在這裡了。實際的狀況,應該是他們走了,佛也沒有這段話,佛就漠然,就讓他們走,走了以後才開始說法。

  他們走了以後,「爾時,佛告捨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捨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佛接下來說什麼呢?「我今此眾」也就是留下來沒有走的,「無復枝葉」就沒有雜枝雜葉了,枝枝節節的事情沒有了,「純有真實」留下來的是純淨、真實的。那些要離開的,他們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們退了才是好事。「汝今善聽,當為汝說。」現在我就講給你們聽。所以就有後面,以下的這個《妙法蓮華經》。

  這一段,我想我們要了解一下。這五千比丘如果沒有退,如果他們想要退,捨利弗說:「佛要講大法了,你們怎麼還要走?留下來不要走。」就把他們留下來了,會發生什麼事?後面講出來的經文就不是現在的《法華經》了,一定不是。因為佛要說法的時候,祂一定是要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懂。那麼,什麼東西大家都會懂呢?這五千比丘都可以聽懂的,大家才會懂嘛。如果祂講的是五千比丘以外的人都懂的,可是這五千比丘聽不懂,那祂就不會講。祂一定會把它講到,就是這五千比丘也會聽懂了。祂一定是這樣做的。

  所以這一個《法華經》,就不會是現在我們讀到的這個狀況、這種樣子的《法華經》。以我來猜測的話,那個說法的層次,就會比現在這個層次低,是那五千比丘都可以聽懂的經典。所以祂就說:「啊,他們離開了也好。」這樣祂才可以講出現在這個層次的《法華經》。我甚至還要說,這一場會裡面,如果再退一萬個,剩下更少一點,那講的會更精彩。

  所以說,祂是隨機變動的,祂講出來的東西,至少在當時一定是最適合的,對在場的都適合,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你們要問一些深的、好的東西,人愈少就愈精彩,就愈適合你個人。如果你只有一個人問,講的就是適合你的。如果還有旁的人聽,祂都要顧慮到的,讓旁人聽了以後也不至於產生誤會。祂的話就要調到那種樣子,對你來講就不是那麼精准,不是那麼精准適合。

  所以當他們要離開的時候,佛是漠然不制止的,意思就是尊重他們的選擇;對他們的選擇是尊重的,不要勉強。這樣子不制止,這個就叫隨順因緣。那麼什麼樣子的事情就是不隨順因緣?「唉喲!你們這樣一走,我們人數就減少,就不熱鬧了,這個盛會就失色了。啊呀,不要走,留下來啦!」如果有人干這樣子的事情,那個就叫不隨順因緣。如果佛制止:「你不要離開,我要講大法了,你們跑了干什麼?」這個佛也不隨順因緣。佛現在的作法,祂這樣做就叫隨順因緣。

  「捨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捨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捨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捨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捨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捨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祂說,這樣子的法,都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說一下,時機沒到是不會說的。就好像昙花,並非經常開放,昙花就是這樣子,開一下就謝了,大概開個十多分鐘,其他的花都可以開很久,可是昙花不是,昙花怒放,開得非常美,哇!好美,但是大概十多分鐘就謝了。現在要說的這個法,就好像昙花一現這樣子。為什麼佛講的這些會讓人很難懂呢?因為祂不是思量、分別心說的,祂是以無思量、無分別的心說的,祂隨機隨緣而說,以種種方便、各種譬喻演說佛法;所以一般的人,以思量分別心就不容易了解,只有佛才能明白。

  佛為什麼要說這樣子的法呢?佛是因為一個大事因緣而出現。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來度眾生。欲令眾生,第一個,「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就是要讓眾生開佛知見。然後第二個「欲示眾生佛之知見」,就是一個是開,一個是示;再來呢,欲令眾生悟佛知見,而出現於世。再一個呢,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而出現於世。這個就是最有名的,《法華經》裡面的「開示悟入」。是為了欲令眾生能夠開佛知見、為眾生示佛知見、為眾生悟佛知見、為了使眾生可以入佛知見,而出現於世。這就是所謂的一大事因緣。所以,也沒有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度眾生,就是為了度眾生成佛。用另外更簡單的話,就是為了這個,沒有別的事。

  「佛告捨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捨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三。捨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祂告訴捨利弗,諸佛如來就是為了教化菩薩,所作所為就是為了一件事情,教化菩薩成佛;為了把佛的知見示悟眾生,就是表現給眾生看,讓眾生能悟佛的知見是什麼。所以如來都是教一乘法,就只有佛乘。因為祂為了顯示佛的知見給眾生,讓眾生能夠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悟什麼佛的知見呀?沒有別的,就讓你了解佛是什麼,讓你懂得佛是什麼,也希望你成佛,就做這件事情。所以祂講的就是佛乘,為眾生說法只有一乘,只有佛乘沒有其他乘。沒有什麼二乘、三乘,沒有辟支佛乘、沒有羅漢、聲聞乘,沒有這些的。而且不只祂這樣,其他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子的。

  「捨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祂雖然說了各式各樣的佛法,那都是一佛乘,沒有別的。「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捨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未來佛還是這麼做的。「捨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所以都是一個,只有佛乘。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捨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就是想把佛的知見展示給眾生知道,「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就是開示悟入。「捨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也是這樣。「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因為眾生有各式各樣的欲著,所以我因應他們的各種變化、各種不同,做了各式各樣的調整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調整、怎麼變,都是一乘佛。

  「捨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在十方世界裡面,哪有二乘?只有一乘,當然不可能還有三乘,二都沒有。「捨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捨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因為在這五濁惡世裡面,眾生的心污垢很重,又吝啬、又貪、又嫉妒,成就了很多不善的果報。諸佛以祂的方便力,因應這樣子的狀況,就把一乘佛法說成三乘;是因應這個變化而說成三乘的。

  「捨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如果我的弟子裡面,有人認為自己是阿羅漢、是辟支佛,卻沒有聽過、也不知道諸佛如來要教化菩薩,就算祂教了辟支佛乘和聲聞乘,那也是只一佛乘;如果他們不懂這一件事情,他就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是阿羅漢,就不是辟支佛。

  「又,捨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這裡講的很重哦,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阿羅漢果,四果羅漢,已經得到最後的究竟涅槃了,他不想要再進一步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謂增上慢人,指的就是已經得到阿羅漢果、得到了辟支佛果,但是不想再進一步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不想要再求菩提心;那麼這些都是增上慢人,因為他已經自滿了。換句話說,所謂增上慢人,就是已經自滿了、滿足了,不想要求菩提心的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如果真的得到阿羅漢,又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羅漢法、辟支佛乘都是方便法,那是不可能的。這樣就滿足了,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這樣的事情,那就不是了,就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除非佛滅度了,眼前沒有佛了。「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如果佛滅度以後,這個《法華經》還有人能夠受持,還能夠了解這個經,這個人就很難得了。「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這樣的人,當他遇到佛的時候,他就得到解答、得到解脫了。「捨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你要相信佛說的,只有佛乘沒有其他乘。那五千比丘,認為羅漢乘就夠了,辟支佛乘就夠了,就稱為增上慢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個偈子滿長的,我先讀一段,需要解的地方,我就會停下來解;不需要解的就念過去。「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捨利弗善聽,」這些增上慢的人,他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他會有這樣子的反應,其實是在保護他的瑕疵,保護自己的缺陷。這些小智者已經離開了,他們是大眾中的糟糠;因為佛的威德的關系,他們自動離開了。他們福德比較少,所以還不能夠接受這一個《法華經》的大法。這些留下來的人,枝枝節節的部分已經沒有了,只有比較純粹、真實的部分,捨利弗你們就好好的聽。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捨經,」你們的各種欲性、或者是善惡的業,這些佛都知道。所以佛會用種種的譬喻、言詞的方法,說得讓你們歡喜。「或說修多羅」就是智慧,「伽陀」就是佛陀,「及本事」祂一生的經過;「本生未曾有」還有祂的本生,以及未曾有種種法、《未曾有經》這種。「亦說於因緣」祂也會解說各種因緣,「譬喻並祇夜」祇夜就是思維,「優波提捨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會教這些。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那麼一些鈍根的、喜歡小法,又貪著於生死,對生死問題很在意、很苦惱的;「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他不學那些深奧的東西,「眾苦所惱亂」又被很多苦惱所困惑;對這樣的眾生,我就說涅槃法。所以大家聽到涅槃法,都以為好深、好高;不高嘛,就是為這些苦惱的、樂小、貪生怕死的這些眾生,講這個涅槃法的。「我說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我先說了這樣的方便法;遇到這樣子的眾生,就只好這麼說,先教涅槃法,然後讓他進入佛智慧。我還沒有說他們會得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像《法華經》,為什麼以前都沒有說?你們說以前都沒聽過,因為說的時間還不到啊。「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只要是大乘弟子都會成佛道的。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佛沒有別的目的,就是為了度眾生。祂也會很方便的遷就你的狀況,說各種不同的法、不同的事,這都是方便法。祂主要的目的就只有一件事情,為了度眾生成佛,沒有第二件;如果還有第二件的話,那都是假的。

  「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悭貪,此事為不可,」祂教你小法的話,是祂的墮落、祂有罪的。除非是方便,你就是需要這個,別的還聽不進去,祂遷就你;如果不是這樣,祂不會做的。祂只要對一個人這樣做,祂是會受罰的,祂會墮的。「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這才是真相。你看,佛度眾生,度了那麼四十九年,到最後的時候才說出真相;之前沒說,就是因為時間沒有到啦。

  「捨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是故捨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在這一個世界裡面,就有這麼多眾生,在六道中輪回受苦,他們心裡面都裝了很多錯誤的見解,他們依照這些錯誤的見解,就「具足六十二」,六十二是什麼?就是在相中變魔術,好的說成壞的、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這樣變來變去。不只是說而已,很多事情,假的做成真的,真的做成假的,變來變去。「深著虛妄法」就在這個虛妄的這個法裡面,就陷進去了。自己又自以為高明,心都很曲折,這樣的話,就千萬億劫都聽不到佛的名字,也聽不到正法。這樣的人很難度。祂說,為了要度這樣的人,我就說這世間很苦,就告訴他要去涅槃,所以涅槃法是這麼來的。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並不是真正沒有了,不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禅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樣的人就已經成佛道了。「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佛滅度以後,有心很善、很軟的眾生,他已經成佛了,他是佛再來。「諸佛滅度已,供養捨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砗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沈水,木蜜並余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好,到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

  以上這裡說,像一個小孩子在那裡玩,在沙灘上堆一個塔出來,說這個是佛塔,這些小孩子就都成佛了。這是什麼意思?並不是所有的小孩子,只要這麼搞一下,他就已經是佛了,不是。而是這個小孩子祂本來就是佛,祂現在再來;祂做什麼事都是佛做的。那有沒有這樣子的小孩子?有,很多。祂是告訴你,祂是小孩子、祂也是佛。你不要以為,小孩子就不是佛,祂是佛再來的,祂本來就是佛,祂現在再入胎來做眾生,祂在玩小孩子的游戲,無論祂在搞什麼,都算是佛做的事。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有些雕刻師,祂是佛,所以祂雕的那些佛像都是佛。但是也有雕刻師,他雕出來的是佛像這東西,但是他不是佛。那誰會知道?佛就會知道。就算你是小孩子在那裡堆沙,祂都知道。為什麼,祂會讀得出來,是這個意思。「皆已成佛道」指的是這些。「或以七寶成,鋀石赤白銅,白镴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樣子裡面,有些人祂本來就是佛,祂在做這些佛事。「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你就是拿一個指甲在那裡畫畫,畫一些佛的畫像也都成佛了。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銅钹,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就這樣子做就成了。「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這樣也成佛了。「廣度無數眾,入無余涅槃,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散亂心喔,還沒有清淨心,還是散亂心哦,「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南無阿彌陀佛就成了。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全部都成。「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捨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牦牛愛尾,以貪愛自弊,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祂是說,祂剛剛成道的那個時候,祂發現這些眾生都很難度,不曉得怎麼度他們。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余諸天眾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請我轉*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釋迦文佛,祂不是武佛祂是文佛。「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是因為這樣才變成有三乘法的。「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不敢相信自己能作佛的,「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捨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思惟是事已,即趨波羅奈,」祂考慮到這樣,就進入波羅奈。波羅奈是什麼?我們知道有波羅密、是代表到彼岸的智慧。波羅奈是什麼呢?也是智慧,波羅密這樣子的智慧比較抽象,是不具相的。波羅奈這樣子的智慧是具相的,所以很好用。但是也是智慧,像波羅密一樣是智慧,但是祂可以具相,可以在相裡面變大變小,變多又變大,可以這樣子變化的,這就是波羅奈。所以祂就進入波羅奈,不是進入波羅密。進入波羅密就沒有辦法入世間,做那麼多事情了。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輪。」祂能夠轉*輪,是入到這個世間來轉*輪,是因為入了波羅奈,「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從久遠劫來,贊是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捨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所以祂就說明了,祂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本來就想去涅槃算了,後來轉念,還願意來度眾生。但是發現這裡的眾生很難度、麻煩多,所以才變出涅槃法、三乘法,來遷就這裡的狀況。現在時候到了,我要把我最原始的本願,講佛乘的這個心願要說了,這就是《法華經》。

  「捨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現在祂就把方便法捨掉了,前面說三乘就是為了方便才說的,現在因為有你們這些大菩薩來了,正好可以把這個方便法把它丟掉,就只說無上法了。「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都要做佛,不做羅漢了。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昙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昙花。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捨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捨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好,到這裡念完了。釋迦佛吐露祂最後的心聲,是要等到時機成熟才吐露的,時機不到祂還沒有吐露。這一段,祂就把祂在世間成佛,度眾生的這一個歷程揭露了,最後的底牌揭露了。所以要聽到這樣子的大法,是不容易的;平常聽到的,都是什麼羅漢乘的法、辟支佛的法、涅槃法,喔,原來那些法都是鋪路的,為遷就眾生的方便法,真正的根本法是這個。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說,真正的法還有比這個更深的。好,我們就念到這裡,大家有問題可以發問。

  【現場問答】

  問:佛口生佛子,佛心含攝眾生心,靈體如何決定投生何處?

  答:靈體他自己可以決定的,他會依他自己所形成的因緣而定,依所有的因緣而定的。

  問:不孕的眾生是何故?業障不淨阻礙故嗎?

  答:不一定的,因為很多生出來並不是佛子。我們講佛口所生,生出來是佛子,那你這個不孕,到底是指生出來的是佛子?還是不是佛子也算?如果連不是佛子也算的話,為什麼有的人不生?這個就是沒有兒女的因緣,那人家就不來投生,就沒有投生的因緣,如果你想有子女而沒有,那就可以稱為有障礙。靈體如何決定投生何處,很多原因不一而足,當中有一種,就是那個媽媽在求,這個靈體跟他那個媽媽有緣,就會接收到她求的訊息,就來投胎了。

  問:請問佛子的定義是什麼?是只有學佛的眾生算是?或者一切眾生都算是?

  答:不是,這裡所定義的佛子,意思就是,祂的靈體就是佛來的,就是從佛世界來的。靈體的那個等級就是佛,然後來投胎到人世間,出生了。這樣子的,我們就說祂是佛子。如果那個靈體不是從佛世界來的,從天、從菩薩、或者從別的地方來的,那就不稱為佛子。佛子的定義是這個。不是佛子的,能不能夠變成佛子?可以。修行自熏成種就是成佛子。

  《圓覺經》裡講三摩缽提怎麼修,就是自熏成種。那個種,指的就是佛子,就是你努力去修,自己就把自己變成佛子。

  問:是否我們的覺性是從佛的心之所生?

  答:可以這麼說,我們的覺性就可以說是佛心,就是佛心所生的。

  這邊的覺性又有括號(自性),覺性跟自性有距離的,定義不一樣。自性那個,是在覺性裡面,畫了一個boundary condition。那個boundary condition是自己,那個就叫做自性。就是邊界條件,所以祂的范圍比較小。

  好,回答完了,謝謝各位。

 

上一篇:大安法師:提升道德水平,離不開因果
下一篇:《法華經》講座 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